最近几年,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地球母亲不堪重负;还有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等,这些都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死存亡与地球的安危。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一定会发明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科技来。
作为科学家,我要研制出一种薄如蝉翼,轻如羽毛的衣服来。人们只要把这种衣服穿在身上,夏天能挡太阳辐射,冬天可以调节温度。而且还可以减轻人自身的重量,更能减轻地球的负担。
作为科学家,我还需要研制出一种大雨滴不穿,狂风刮不倒的房子来。搬家都可以连房子一起给搬走;即使房屋崩塌,也不怕砸伤人,人们也就不用再畏惧地震了;发大水的时候,这种房子又可以变成气垫船,漂浮在水面上。人类战胜大自然,将变为现实。
作为科学家,除了得研制出对人们有用的物质东西,还得研制出从根本上出发对人们有用的内在东西来。所以我决定研制出一种强健人类体魄的药水,给它取名叫“体智优”。它既含有多种丰富的营养,服用后可以增长人类的寿命,每天也无需再食用其它五谷杂粮;又含有多种疾病的抗体,服用后万病除,体内长期积累的毒素也会排出去。这样它便成了“万能药品”!
作为科学家,我不能光顾着为人类造福,还要想想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其他生物有什么需求,也要为它们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我发现地球上的动植物愈发稀少,这是因为人类大量破坏大自然,残害地球母亲的后果。因此我要研制出一种先进的绿色环保净化空气的“电吹风”来。这种“电吹风”可以使被吹过的空气变得清新起来,动物吸了强健体魄,繁衍速度迅速;植物吸了生命力顽强,生长、传播速度快。这样就可以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营生命绿色了。
我还是我,并未成为科学家,但我将努力学习,炼就过硬的知识和本领,为将来成为科学家而努力。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性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马克思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两个书法家,一个在学习前人中僵化,一个在自我独创中漂泊。其实,真正的艺术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了依据。正如没有土地,草木就没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叶茂,春华秋实便无从谈起。在继承中,中国文化贯穿着历朝历代的缩影,从唐诗的意境到宋词的音韵,从曲剧的.情节到小说的丰盈,沿袭下来的一部《红楼梦》震撼了多少心灵?如果没有继承,“集大成”的“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将会成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统治的论文,毫无意趣,看得见明清,却看不见历史。
没有创新,继承就没有了动力。正如没有浪花,大海便没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进,劈波斩浪都会茫然失措在一丝风也没有的平静里。在创新中,杂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风暴雨里,试想若只是顺其自然生长,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产或是易摧折而高产。是创新,让杂交稻以绝对的优势解决了十亿人口的粮食问题。这只是创新的一个阶段,我们看得到的阶段。而人类农耕文明从刀耕火种,从牛耕;从自然取种,从自西域引进新品种到今日机械化作业,人工优化作物品种。这期间,不知要经历多少次的创新!
继承与创新就像历史长河的两岸,有了岸,历史才源远流长,奔涌不息。无论缺了哪一边,都会使历史干涸。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有继承;我们呼唤创新,我们学会创新。历史的变迁与沿革中,对于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的人来说,继承是一种指导,一种启蒙。继承告知人们前人走过的路,而这是没有必要从新探索的。当路已到尽头,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荒漠草原时,你已熟谙行路的技巧。这时,创新便是你的指南针,在人生这块未知的土地上将道路延伸。
学会继承,我们是幸运的,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学会创新,我们是幸福的,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那两个书法家,学习前人是他博采众长,总结出构书造字的一般规律,因而理智;自我独创,是他意识到个体的存在,独立人格使他清醒。我们与其批判他们是两个极端,应该中和,不如将他们看成两个阶段,认识由继承向创新的过程。这样,继承与创新才统一起来,人生也因其而丰富多彩。
一个星期五的科学课,科学老师带我们去航模馆参观。那里有摆满了飞机、飞船、火箭等模型。
航模馆的老师先给我们做了个实验,一架小鸟飞机在教室的半空中,像只鸟儿似的在飞翔。
老师演示完后,发给我们一个材料包,里面有电线、机身、机翼等零件。我和小明、小红在一组,小红拿零件,小明上螺丝,没过多久,我们就完成了一架飞机。我按了一下按钮,飞机纹丝不动,我皱了皱眉头,挠了挠脑袋,眼睛一亮,拍了一下脑袋,着急地说:“电线没有装上,它怎么飞得起来呢?”我们连忙把电线装进了机身。
老师带着我们把做好的模型拿到了航模馆外的空地上,我们按了红色的开关,飞机“嗖”地一声飞上了天空,就像一只展翅翱翔的老鹰,在空中转圈,越飞越高,我们看着自己做的飞机模型飞到了天空,高兴极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