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之所以看那么久,可能是因为从第79章节开始书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与观后感。
故事开始于火车站也结束于火车站。安娜与沃伦斯基彼此回眸凝望一瞬,从未体验过的感情不可避免地被激活—燃烧—渐暗—自毁。
前面78章并没有什么,冲破阻力,终于终于在一起了,真的挺好。恋爱的浓情蜜意与同居的情投意合让两颗心紧紧依偎,彼时的安娜满眼都是柔情,浑身散发着光。两情相悦,挚爱贴身不离,脾气温柔地似水如涟,轻叩心门。
由于当时俄国贵族阶层的偏见与对女性的双重标准,安娜无法回到社交界,被完全孤立,陪着安娜在乡下与世隔绝地厮守了半年后,沃伦斯基顺利又体面地独自回到贵族社交阶层中:赛马、选举、忙公务。与安娜也正式进入平常夫妻的相处模式。并希望妯娌多劝劝安娜把原来的婚姻结束掉,完完全全成为他法定的妻子。
这是正常的,可安娜因为被原来的圈子完全孤立,她同时也为了他失去了太多,她太害怕了,所以沃伦斯基成了她唯一可以倾诉和守候的对象。她为他付出了太多,想要同等的补偿和宠爱,想要更多的陪伴与体贴,真的没有错。她和他由彼此奋不顾身地相爱变成了一方歇斯底里地索爱,而另一方平静地爱着。由于沃伦斯基白天不在家,晚上很晚才回家,安娜变得猜忌、易怒、爱争吵。沃伦斯基回家很热情地与她说些白天的见闻,也能立刻引来她的不满和争吵。
她为了唤起他的兴趣,打扮地更漂亮等他晚归给他看,文中说“他知道是为他而打扮,他很中意,但中意太多次了”,对,中意太多次之后便成了毫无感觉的习惯。安娜不明白:以色侍君,何来长久?
她假想他不爱她了,为了弄明白她是否还有容貌上的魅力,总是当着他的面或背着他与人调情,故意展示自己天生的姣好面容,当然也每次都让异性一下就喜欢上她。当异性表现出对她的垂青时,她会开心、自信并立刻陷入苦恼:为什么她唯一想取悦的人慢慢减少爱她的程度。安娜不明白:她渴求的“一生永远在恋爱”的状态是不可能的。那些因为外貌喜欢上她的人,也会在热恋后慢慢变成生活过日子。
她总在他回家后与他争吵,几乎天天找他吵。争吵时言语犀利,必须占上峰,争吵后又会认错要和好。每次他都尽量让步,可让步后言谈间的语气都会比上次争吵结束时更冷漠一些。更冷漠了就招来她更多的猜忌:他是不是不爱我了。安娜不明白:这是让步后的报复心理,感情都在争吵中磨光了。
如果安娜身段放柔软一些,或许她的结局会很不错。期待男人看在自己牺牲那么多的份上,能主动一成不变地宠爱自己,女人的心思都这样,不然就不是女人了。但男人既然慢慢回归过日子式的平淡,要么跟着一起走向平淡,要么好好地谈,谈一次不成谈四五次也行,就直接说“我要被你宠,早点回家陪我多说说话,为了冲破阻力和你终身厮守,我主动放弃了太多,我就只剩你了,我想要你多关心我,体贴我,疼着我”。其实,沃伦斯基很宠她,并没亏待和冷落她,而且非常顺着她。
安娜自***前一天,决定提前回乡下,要求沃伦斯基抛下莫斯科继续和她隐居,因为沃伦斯基做不到在安娜规定的日子走而又一次吵架,争吵过后沃伦斯基主动想办法提前解决自己的难处,帮助她实现心愿。
自***当天喝着早餐咖啡,她又挑事吵架,吵完他出门探望母亲,他想回头看她一眼再走,狠狠心没看。她等着他看她一眼,没等到,便终身错过。
自***前几小时她去和她的假想的情敌道别,一路上看到什么都是各种厌恶的想法。精神状态全线奔溃,爱得义无反顾,死时亦然。
选择这样结束自己的人生太任性,任性到极致。沃伦斯基面对她的尸体同样奔溃,一个半月没有说话,尝试自***,最后参军奔赴前线,被送往前线的当天牙齿疼到满嘴口水,口齿不清。他的牙齿非常健康,是因为她的任性离开导致他基本不吃饭,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安娜的性格过于刚烈,如果能够柔软一些,她可以和沃伦斯基生活地很安逸。
全书印象深刻的几处是农民刈麦,尼古拉去世,凯蒂生产,安娜与渥伦斯基猜忌争吵,尤其是安娜自***前的痛苦挣扎半癫狂(心理描写很逼真)。在背叛了传统道德体系下的无爱婚姻后,安娜这个曾被众星捧月的骄傲女人,被社交圈排斥,被社会孤立。渥伦斯基成了安娜的全部,极度的不安全感使得她愈发敏感猜忌,偏执痛苦。最终,安娜走向了灭亡,用生命证实了渥伦斯基对她的爱。安娜曾想过摆脱困境,可发现自己无处可去。在卧轨前,她曾想过服用过量鸦片自***,但是生的***促使她没有那样做。在发现自己几近崩溃时,她曾寄希望于唯一的好友多莉,可惜愧疚和不齿没能让她当着凯蒂的面求助。而后卧轨时,她曾一度想站起,可惜太晚,火车已轰鸣而至。直至死,安娜还是留恋着这个世界。
如果安娜及时同卡列宁离婚,似乎结局会是不同的走向。安娜最初拒绝和卡列宁离婚是不愿低声下气承认自己有错和不想放弃儿子谢里沙的抚养权,后来想通了,卡列宁却拒绝离婚。有人觉得安娜咎由自取,她太贪心,要自尊,要儿子,还要和情人的爱情。但是这样的安娜才是真实的人,复杂而又矛盾。况且读者用上帝视角,从结局里看出离婚是最优选择,可是主人公不会预知未来,不知道当下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何尝不像生活中做选择的我们?安娜看似为爱情而死,实则社会生活的隔绝和个性的被限引导了安娜的毁灭。如果安娜所处的社会包容进步,每个人都独立自由(如婚姻自由,经济、人格独立),结局还会一样吗?
跟安娜一样,列文也是一个希望挣脱社会束缚,完成自我实现的人。安娜热情躁动,以激烈的方式与社会对抗,而列文则通过温和的内省方式摸索着信仰,追求自我价值。在和凯蒂的婚姻中,他找到了爱和责任。反观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印证了之前看过的一句话:爱人爱到七分刚刚好。安娜的这种倾注全部的占有欲极强的爱让渥伦斯基难以消受。爱得太满,会失去自我,也给对方很大的压力,结果爱变成了负担。不过控制爱的度,很难吧,也许需要好好修炼。
余光中说:我觉得如果把世界上的作家分为两种,一种是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另一种是没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我宁愿参加后一组。因为后一组中伟大的作家很多很多,绝对超过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组。他还称诺贝尔文学奖是西方人的文学奖(我赞同,因为亚洲人获得此奖很少。)在评选过程中,对非欧洲和非英语的华语作家存有很明显的偏见,他建议,“华语作家完全可以设立自己的诺奖”。
之所以诺贝尔文学奖持续10多年,是世界各大媒体都很关注的文学活动,而“诺奖”的分配是问题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大半是欧洲人,美洲人少一点,亚洲人最少,只有三四个。而在欧洲人中,北欧人占的比例很大,这是地理上的“自我中心主义”。
西方人欣赏华语作品正如我们欣赏他们语言作品。他们不到华语作品的内涵吧!其实,华语作品在文学上是一件魄宝,是我们精神的食粮。西方人的作品对他们也一样。
诺贝尔文学奖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原因:第一因为它是世界性的,第二是因为瑞典的政权很稳定,是一个国王在公平地主持这件事,典礼非常隆重,并是瑞典宪法规定实行的君主宪制使得国内政治比较稳定,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华语也可以有自己的诺奖。以中文为母语的人口有13亿,完全可以设立华语文学奖,因为华语的世界占了半边天。我们中国华语作家很多很多,要更好为华语文学在世界流传,我们中国应设立世界性的华语文学奖。
媒体有责任鼓励文学。华语文学是一座宝藏,媒体应该鼓励挖掘文学人才,也大力宣传华语文学。要设立世界性的华语文学奖,少不了媒体的作用,更少不了媒体的鼓励。
为了发展和传播华语文学,可爱的中国,我爱的祖国,应设立世界性的华语文学奖。来吧!热爱文学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呼吁设立世界性的华语文学奖。
这本书主要围绕三个不同的家庭展开叙述,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
列文和凯蒂彼此相爱,彼此理解包容,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凯蒂的姐姐多莉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被迫接受丈夫奥伯朗斯基的出轨,他们的`家庭是貌合神离的。奥伯朗斯基的妹妹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才是不幸的。我主要讲讲安娜。
安娜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岁的丈夫卡列宁,卡列宁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安娜看作没有情感需求的花瓶,冷落了八年。
寂寞空虚的安娜面对渥伦斯基(一名年轻帅气的奇兵)的猛烈追求像初恋的少女打开爱的河堤,很快淹没了自己。为了追求有爱情滋润的幸福生活,安娜抛夫弃子,做了渥伦斯基的情妇。虽然过着奢侈的生活,但由于爱情的不对等,对儿子的想念,以及丈夫为了所谓的宗教信仰宁愿一直戴绿帽子也不同意离婚等多方面的不如意导致安娜情绪崩溃,最后卧轨自***。
从安娜身上我学习到以下几点:不能无底线的去爱一个人;即使再相爱,也要学会给彼此独立的空间;要想在爱人面前保持长久不衰的吸引力,除了注重外在形象,更多的是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
以前有一个女孩问我是否喜欢斯嘉丽这样的女性,因为自己当时还没有看这本书,就临时抱佛脚,去百度了一下大概情节,故事在我脑海中的最初轮廓就是围绕斯嘉丽嫁人,成寡妇,再嫁人,夺走亲妹妹的爱人,对于爱情相当随意,对于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痴痴傻傻分不清……接着我对她回答说:我这么专情的一个人,自然不会喜欢斯嘉丽这样的。她并没有再回复我。
现在看完这本书,回想一下,斯嘉丽和媚兰是整本书中最重要的两个女性角色,截然相反的两个性格,如果可以重新回答她的问题,我想说,我会喜欢斯嘉丽这样的女性而不是媚兰这种。我觉得这部小说传达一部分女权主义的思想,斯嘉丽重建塔拉的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这学期行为学老师上课曾经问过我们班所有男生一个问题:如果将来你们的妻子挣的钱是你们的.三倍甚至更多,你们愿意在家做奶爸吗?事后我还特意问了我一个挺要好的朋友,他不假思索的就回答不愿意。不管怎么说,我都觉得在爱情的基础上,我是心甘情愿的。其实斯嘉丽并不滥情,只是在爱情方面不太成熟罢了。
特别喜欢白瑞德说的一段话:我从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的拾起一地碎片,把它们凑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样东西碎了就是碎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愿把它修补好,然后终身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可是就算在找一个新的东西来替代它,也永远无法换回你心中最初的那份美好。就像我的沙画瓶碎了,我买了更贵更华丽的项链,可是,最初买沙画瓶时心中那无可替代的美好,随着它掉落地上的一瞬间,碎的难以接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