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最开始提出了一个问题,也是很多父母和家长的疑问,即“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没有在以前的孩子中普遍存在的那种责任心和上进心了呢?”,对此,鲁道夫·德雷克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的见解是:今天的成年人已经不再给孩子树立服从和顺从的榜样了;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
这个给我的感想就是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发展,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既往的经验和观念上面,育儿方面更是如此,若是父母故步自封、不思进取,老是想着“我当年没有如何如何不还是正常长大了”、那怎么有能期望小孩好好成长呢。再有就是不要拿着以前对待小孩的标准和尺度来要求现在的小孩,毕竟大家处的时代和文化环境都不同了,像是以前生活条件不好追求小朋友吃好喝好“胖乎乎”的,现在则更关注的是“健康”,等等。
几个比较触动我的关键词
和善与坚定。这是作者多次强调的对待孩子的态度。其中“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父母和老师会习惯性对孩子进行说教,并对孩子提要求。孩子们经常以抵制或反叛作为回应。多学习一些“和善而坚定”的常用语,有助于避免使用不尊重孩子的话语,并增进孩子们的合作。
行为不当。作者对行为不当进行了全新的定义。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或自我价值,而且我对如何得到他们抱有错误的想法”。
不良行为。同样,作者指出,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而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
对上述3个概念加以深入理解,就能正确看待小孩子的所谓“不良行为”并加以和善而坚定地应对。当然了,具体到行动上面如何应对、怎样应对还需要我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共勉!
最近我读了简·尼尔森的“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教育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使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书中第7章讲述的:有效地运用鼓励,让我更深入地认识到鼓励而非赞扬,书中说到:“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是的,孩子们需要成人的鼓励,才能茁壮成长。那么什么是鼓励呢?首先我们要将鼓励和赞扬有效的区分开来。作者也提出我们给予孩子的是鼓励,而非赞扬,这一时让我十分困惑,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难道我们不应该给孩子们赞扬吗?
带着疑问我继续读下去,慢慢地才了解到话中的含义。鼓励的学问非常深,平时我都没有好好地运用鼓励,而书中从若干个方面加以阐述,比如时机、相互尊重、着眼于优点等,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才是有效的鼓励,自我反思,我在该方面存在很多的误区,比如:我经常会用到这么一句话赞扬孩子:“你真是一个乖孩子,听话、懂事,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在这种赞扬下,该孩子会很高兴,会满脸灿烂,她会觉得“大人认可我,我是有价值的”。作者提出:赞扬指向了做事的人,使得做事的人常常基于“别人会怎么想,怎么看”的考虑来做事。当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时,他会茫然与疑惑。
这位孩子(长大后就是成年人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认可”。而鼓励是指向人的行为的,常常启发对方思考“我是怎么想的”、“现在该怎么做”、“我学到了、感觉到了什么”等,它能让人内省,更多地让人思考并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无需他人的认可,最后形成自信、自立的态度。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反思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老师在此运用的赞扬可能要比鼓励更多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之前的那句话只会使孩子们变得“变动”,缺乏自信。是作者让我了解到同一句赞扬鼓励的话对于不同的孩子,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等真诚而恰当地赞扬和鼓励。
我们往往对孩子有诸多批判、期望、职责、失望、愤怒。但事实上,爱和快乐才是我们管教孩子的全部目的,向他们表达无条件的爱,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寻找积极的方面,和善而坚定地对孩子说“不”,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是”,是我们为人父母、师长,可以、更应该采用的正确教养方式。爱孩子、爱自己、洞见缺憾、寻求第三选择,就是美好人生。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老师的关注时,学生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利——错误观念:只有当学生自己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老师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学生得不到归属,但他至少能让老师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这几种发生在学生中的错误目的其实是他们行为不当的真正的内在原因,也是他们出现问题的内在驱动力。但作为老师,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学生们的负面表象,而看不到表象的实质,很多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实,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很多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误的原因。如果我们老师能真正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东西,也许许多问题我们处理起来就会容易的多,也会更有效。
当我们与孩子相处时,经常会因为孩子的不听话,或者行为不规范,而去对孩子进行惩罚,惩罚的作用可谓是立竿见影,短期有效,但平日里的惩罚累计起来,却发现我们的惩罚在慢慢失去效果,或者说,只有加重惩罚的力度才能达到效果。日积月累的惩罚后发现,孩子的脾气随着惩罚越来越大,那当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正面管教》里提出,我们需要用坚定且和善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积极的暂停”就是孩子在犯错时,我们可以去运用的一个小工具。
我们都听说过“冲动是魔鬼”,因为人在暴怒的瞬间,理性脑的盖子打开了,人在此刻处于被“动物脑”控制的时刻,这个时候说出来的话就是气话,做出来的事也是极具破坏性而且对解决问题是无济于事的。所以,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在意识到自己有脾气来了,理性脑的盖子即将要掀开了,要有意识的察觉并采取“积极暂停”的方法。
适当的停一停,听上去很不合理。问题都发生了,为何不立即解决,反而要求停止呢?可是这恰恰符合人的心理诉求。我们只有在情绪平静的情况下,才能比较理智的解决问题。当我的孩子因为触犯了一些原本定好的规则时,我会去指出,或者制止孩子,但孩子的反应很有可能是不认同,不配合。而他的不配合,就会引起我的怒火,开始骂孩子这不对,那不对,越说越来气,这时的我简直是点着的炮竹,如果他再做一点点错事,我绝对是会忍不住想要动手惩罚他了。
经过多次的努力后,我尝试了积极的暂停,当我意识到自己在不停的唠叨时,我决定暂时离开案发现场,去没有孩子的地方呆着,这样的好处是,没有孩子在眼前,你的理智脑仿佛在恢复过来,动物脑开始慢慢退下去。当我觉得可以再面对孩子时,我重新找到我的孩子,跟他说,妈妈刚才太着急,态度不好。我发现当我的态度处于平和状态时,孩子也不那么激动,而且也愿意配合了。我想这大概就是“积极暂停”的功效。
“积极的暂停”,不只是为了让孩子感觉好起来,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感觉好起来后,一起商量计划,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书中还提了几点怎样进行“积极的暂停”,和孩子一起创建一个暂停去,让他们自己决定暂停区是什么样的,放什么东西。还可以让孩子给暂停区取个特别的名字。当他们沮丧时,问“去你的某某区有帮助吗?”让孩子意识到暂停区的作用。还有就是做出使用积极暂停的榜样,等我们自己沮丧或者生气时,去我们自己的暂停区。
也许家长们会问在孩子“暂停”时允许他们做些愉快的事情,允许孩子玩儿玩具、读书、休息或听音乐是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奖励。大家会觉得孩子要遭到惩罚(感觉更糟)才能做得更好,当往往是当孩子们感觉更好时会做得更好。如果孩子在你让他积极暂停的时候跑了出来怎么办?是不是要继续送回“暂停区”呢?实际上只要孩子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改变,就没有必要再送孩子回“暂停区了”
我们要做的是要记住积极暂停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变行为,而不是用权力让孩子吃苦头,如果当时孩子自己选择去他的“特别的地方”——一个他帮着布置的地方——直到他心情好起来,就会更有效。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找到对自己孩子行之有效的管教工具。
综上所述,归纳法与反面假设法的运用有一定的规律和方略。归纳法过程用公式可以概括为:“列举事例—内在联系—归纳出共同点”,在运用归纳法时,要注意:
(1)归纳论证必须有若干事例;
(2)归纳论证必须有结论;
(3)事例、观点、结论要一致;
(4)事例之后,必须正确揭示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反面假设过程可以用公式概括为:
列举若干事例—反面假设—结论,推断事例符合中心论点,在运用反面假设法时,要注意:
(1)前后形成对照;
(2)句式比较整齐;
(3)结尾要有推断、总结论,一般采用因果式;
(4)“设问 对比 反面论证 结论”。
归纳论证法与反面假设法是议论文论证方法上较高层级的论证方法。要很好地把握这两种方法,我们需要平时多练习,并且学会和其他论证方法综合运用。
作为一本风靡全球的教育类书籍,《正面管教》(简·尼尔森)确实值得仔细品读。
《正面管教》是以“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根据作者的的实践经验,为许多家长和老师提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操工具。正如文题所示,书里所提倡的教育方式是“正向教导”,它倡导教育者要通过鼓励、感知孩子的感受等方式激发孩子内心向善、向上的力量,从而培养孩子具有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传统的家教观念是“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在这种教育观念下,“严格”成了必要的教育态度,“慈爱”变成了错误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即使内心是慈爱的,然而,脸上还要端着严肃,在孩子取得一定成绩时,适时的打击,泼冷水,避免孩子骄傲。这样的教育观念直接导致了亲子关系的紧张,对抗的发生。近几年,随着“正面管教”的兴起,这样的教育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可以说,随着孩子接收知识渠道的增多,他们对于师长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崇拜和敬畏,因而,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只会带来更大的阻力。《正面管教》所提倡的教育方法适时而变,比较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
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的教育结晶,其中有几点让人印象深刻。
其一,《正面管教》指出,有效管教的有四个标准:一是教育态度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二是教育行为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三是教育措施是否长期有效;四是教育内容是否能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和善是指在教育孩子时,语气要平和,不要情绪化。坚定是指教育时,家长或者老师要坚守原则,不能毫无底线,过于宠爱。而父母和教师在坚守原则时,不能过于强势,态度要和善。良好的态度是沟通的前提,坚守原则和底线是教育的基石。
作者一直强调很多孩子之所以出现问题,是由于他们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假如教师在实施教育行为时,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归属感和价值感,那么,教育行为是有效的。而哪些教育行为能为孩子提供归属感和价值感?作者提出,倾听、共情,认同,激励等行为能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判断一个教育措施是否有效,作者指出,这要看这种措施是否长期有效。在孩子做错事情时,很多家长会进行惩罚,之所以要进行惩罚,很多家长认为,惩罚是为了让孩子长记性,避免以后再次犯错。然而,尼尔森教授认为,惩罚只能起到短期的效果,不能起到长期的效果,鼓励或者帮助孩子找出问题的症结才能起到长期的效果。有时候,孩子受到惩罚后,会因为生气而不去反思自己行为,他暂时不干“坏事”只是畏惧惩罚,而不是认识到问题所在。很多孩子还会继续干“坏事”,只是行为更加隐秘而已。教育不是看管,而是通过鼓励,培养孩子形成自律。
其二,《正面管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实用的工具,即合作四步法。当家长与孩子发生摩擦,或者老师与学生发生冲突时,可以采用以下四个步骤:一是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二是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三是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四是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第一步是拉近两位沟通者心理距离的方法。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产生矛盾,原因之一是矛盾双方互不理解,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只有理解学生的感受,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而教师在表达出对学生的理解后,还要表达出对他们的同情,感同身受能让人产生感激之情,从而使对方放下敌意,平和沟通,这样,沟通双方也容易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在与对方建立好良好关系后,教育者可以着手解决双方的矛盾,教师或者家长可以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表达感受时,注意要客观地描述事实和感受,不要加上自己的主观评论,例如,你可以说:“你今天在课堂上对我大声地反驳让我心理难受。”这样的描述是比较客观的。假如你说的是“你总是喜欢顶撞我,让我很没有面子”,这样的描述可能会激起学生的愤怒,因为“总是和顶撞”这两个词是带有评价性质的,会让人内心不愉悦。因而,客观地描述事实、表达感受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困扰,从而理解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合作四步法”的最后一步是引导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作者一直强调,在孩子出现问题时,教育者要关注问题背后的原因,然后把重心放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放在惩罚孩子这件事情上。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需要教师或者家长引导孩子想出来,不是教师或者家长直接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三,《正面管教》提倡师生或者亲子一起解决问题。尼尔森教授指出,教师可以尝试在班里召开民主会议,师生一起探寻解决班级存在问题的方法。具体操作是每一位同学提出一个本班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召开会议之前,选出一个问题,组织学生在民主会议上轮流发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她说,问题一旦被提出来进行讨论,这个问题可能就被解决了。尼尔森举出一个例子,她说有一位老师发现他们班同学近段时间经常嗑瓜子,后来她提出这个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那次会议学生似乎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法,老师比较烦恼,后来有位学生告诉她,班级嗑瓜子的现象少了。她才意识到,原来问题被提出来讨论后,可能就开始受到大家的关注,而问题就被慢慢解决了。所以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召开民主会议,解决班级问题。而在家庭中,家庭会议也十分重要,家长通过家庭会议,让孩子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慢慢变得自律,有责任心。尼尔森教授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双方的,受教育者只有内化了教育内容,教育才能起到作用,而主动参与教育,就是对教育积极内化的过程。
《正面管教》是一本十分实用的教育类书籍,仔细研读,用心实践,我相信很多教育难题会迎刃而解。
鼓励的方式有很多。
将不良行为转向积极的方面。例如:班主任安排课堂上爱捣乱的学生当班长来管理班,交警叔叔安排闯红灯的行人在路边维护几分钟的交通秩序。
作出弥补。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感觉与等值惩罚有点相似。
安排特别时光。想起在《小王子》这本书中,狐狸请小王子驯养他的那个故事。“第二天,小王子来到原地。‘最好是在同一时刻赴约,’狐狸说,‘比方说,你定在下午四点钟来,那我从三点钟开始就会感到高兴。会面的时刻愈是临近,我就愈发感到高兴。一到四点钟,我就会激动起来,兴奋起来,我会认识到要获得幸福是要付出代价的!可是,如果你什么时候来压根就没准儿,那我就不知道该在什么时候酝酿我的心情……会面就得有会面的讲究。’”狐狸的这段话不由让我们感受到约会般的美好心情。在家中,虽然我们与孩子朝夕相处,但是,哪段时间是真正属于孩子的美好时光呢?安排一个与孩子共处的特别时光,让一个时间从此变得意义非凡,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光也充满美好的回忆。
鼓励自我评价。从肯定孩子的有点开始,鼓励孩子对自我进行评价,从而改进不完善的地方。
花一些时间训练孩子。训练孩子要注意:用清晰的语言使孩子明白该如何做,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用启发式的语言帮助孩子改进。可以用充满乐趣的游戏方式来进行训练。在我们改变做法之前,要告诉孩子。
日常惯例表。在寒假,孩子制定了寒假作息计划,其中包括起床、学习、睡觉、玩耍等的时间。今天上午,到了学习的时间,孩子还在玩得兴高采烈的,我提醒他说:“接下来到什么时间了?”他回答说:“作业时间。”说完,就去房间写作业了。按照日常惯例表帮助孩子慢慢学会自我管理。
启发式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试试抱一抱。有一次,小女在卫生间不小心摔倒了,她哭着走进客厅,坐在沙发上的我给了她一个拥抱。没一会儿,她就不哭了,告诉我说:“不疼了,妈妈。”然后就去玩去了。拥抱好像是一张创可贴,能够安抚受伤的心情。
这一章的内容非常丰富,中心是让我们牢记一点“鼓励”,只要心中想到的是给予孩子信心,那么就不会做出惩罚的事情。面对不良行为,要善于运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孩子自我发现、自我改进、自我提高。对于孩子不会做的事情,要花一些时间通过训练让孩子学会。在家庭中安排一个特别时光,感受家庭的温馨,让浪漫与爱驻我家。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