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有先后主次,这是马克思说过的,先进文明总是能战胜落后文明,落后文明总是被先进文明所同化。
比如农耕文明战争游牧文明,商业文明战胜农耕文明,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也许不难看清楚自身的处境。就算宋朝被元朝灭了,清朝取代了文明,中华文明并没有被蒙满毁灭,相反的蒙古和满族在入主之后不得不适应中华文明,最终的结果是谁适应得好谁得胜,元朝不愿意适应结果不到100年图就土崩瓦解,清朝努力适应,存在了200多年。
文明的形态,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每种形态都有等级,期能级是逐渐提高的。好比原始社会是个位数从1发展到9,奴隶社会是两位数,从10发展到99,10虽然是最小的两位数,但是再怎么着也比最高的个位数9强。
世界文明可以清晰看见的例子,是从15世纪开始的,之前的多流于传说,模糊而且难以把脉,现在拿中国和西欧作对比。从地缘上说,中国和西欧有很多类似,比如面积相似,地形都像突出海洋的大半岛,可是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大陆文明国家,而西欧则是一个典型的海洋文明地区,这是为什么?首先是中国和西欧发展的基点不一样,中国的基点是统一,而西欧的基点是海外贸易。
中国的发展路径是,先统一中原,再统一南方和西南,再向西北、东北扩展,强盛的时候西北、东北伸展多,衰弱的时候伸展少,注意,并没有向海外扩展的举动和意图,或者就算有也是辅助性的,衡量一朝一代强弱的标准就是在西北和东北利益的得失损益。
而西欧罗马时代和以后是不同的,罗马时代没有殖民地一说,和中国类似,强大之后就是统一的需求,南征东讨,以领地大小为强弱标准。
自从罗马时代统一形态被打破之后就是诸强争胜,比谁在海外贸易中捞取的利益多,比谁实力雄厚,在雄厚之后第一是奠定地区话语权,比如法兰克和后来的西班牙、荷兰、德意志。第二是向海外伸展触角,并没有努力实现西欧的统一,就算是有拿破仑和希特勒的试验,也都以失败告终,而且失败得很不光彩,因此西欧人心里统一的需要是很少的,衡量诸国强弱的标准就是海外利益的多少,包括殖民人口和领地,以及市场大小,多的就是强国,少的就是弱国。它们不强求统一,是因为统一不可能,正是这样英国的基本国策“大陆均衡”才能施展。
之所以中国和西欧基点不同,就是因为欧洲统一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语言文字就绝不可能统一,其次欧洲一直有一种均势形态,任何一种试图打破均势的努力都引来均势的报复。因此西欧的霸主做得都很憋屈,很短暂,不像中国这样有历史传统动辄三百年。因此,欧洲在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触角都是面向世界的,不像中国那样触角伸向更深的内陆。
可是,纵观世界,这种情况是一成不变的'吗?当然不是。前面说的罗马时代西欧也是寻求统一的,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也是外向的,可是一百年前还是一个封闭型发展的地区。
同样是半岛,挨着韩国的山东半岛就具备内陆型性格,很少海洋性特征。这可能与山东省的地理地位有关系,山东在春秋时期是文化鼎盛的中心,诸子百家的目的都是干预中原,而不是隐退蓬莱。到了隋朝大运河开凿之后山东就成了南北交通的枢纽,漕运的中枢,其地理意义就是服务于大陆性格的。而韩国和北部基本是阻隔的,交流都是通过海上进行,和南宋很像,因此具有开放性和海洋性特征。
说起半岛插叙一段,何谓半岛?其实就是小的大陆突出。照此说半岛应该是东南西北各个朝向都有,但是高中地理课上学过世界著名半岛多数是朝南开口,比如: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斯堪得纳维亚半岛……概莫能外,如果你硬要说出例外,山东半岛能勉强算一个,但是山东半岛大向朝东,还有向南的趋势,严格意义上向北开口的半岛我倒是发现一个,就是澳大利亚最北端的约克角,还有不用说也是个特例的南极洲的南极半岛,因为南极周围无论什么在哪个方向都是向北的,因此也是一个特例。
要是硬拿半岛的概念去套,中国就是一个巨大的弯月形半岛,欧洲也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半岛,美国也是一个东南部伸向海洋的大半岛。总体而言,世界各大洲的形状都是北阔南狭,各个大国轮廓也是依自然形态而分,北阔南狭,因此模糊地说,各大洲都是大半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值得思考和探讨。
中国是一个大陆文明国家,古往今来,世界各大洲兴起的农业文明帝国都有大陆文明的特色,那就是依靠河流和平原发展,比如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印度,等。
玛雅文明也属于大陆文明,因为是比较封闭和内向的。自从16世纪商业文明兴起之后,海洋文明逐渐占据主流,而原来相对封闭的大陆文明国家处于劣势。早就衰落的埃及和巴比伦就不用说了,埃及是直接被罗马消灭的,罗马却是一个海洋文明国家,这是两者的第一次针锋相对的较量。
从世界历史来看,遭受劫掠和磨难最多的地区当属中东,其次是西亚其他阿拉伯国家,因为历次欧洲强盛都必然会向东发动战争,比如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帝曾经向东打到印度,要是没有喜马拉雅山阻隔还可能和秦朝练练。后来是罗马帝国,版图横跨亚非拉,把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海,罗马东征类似捎带性的,但是却给这一带的人们带来无穷灾难。两河流域原来璀璨的文明逐渐变成荒漠,原来兴盛的民族一个接着一个遭受毁灭,包括后来流徙全球无家可归越2000年的犹太人,都是这时候丢掉家园的。相对而言,中国却长期是一个和平占主流的国家,除了几次战争引发的大规模迁徙大家都安土重迁。
可是这种经常性的“洗牌”更加促进了西亚和欧洲不同文明之间血液的交流。比如古希腊璀璨夺目的文明成果,后来成为了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帝国国家图书馆的典藏,而犹太人的宗教文明则在一些信徒的带领下逐渐在罗马疆域内站稳了脚跟。之后中国的四大发明陆陆续续地抵达欧洲,再然后是十字军东征,野蛮的欧洲人发现了古希腊典籍并且创建大学,再然后就是15、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引起了更大规模的全球性资源整合,这就是所谓的“哥伦布大交换”,缔造了一个现在的美国。
因此我们看何谓先进文明,何谓落后文明?我觉得有活力和生产力发达的文明综合起来就是先进文明,生产力发达自然不用说大家都理解,有活力则容易被大家轻视。在静态的优势种生产力发达最重要,但是在动态的发展中有活力就很重要。还是回到开篇提到的为什么蒙满最终被中华文明同化?因为它们本身生产力不够高,但是为什么中华文明曾经被它们征服?因为它们活力比中华文明强。而它们之所以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因为它们的生产力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活力降低了,罗马生产力很发达,但是活力要逊于蛮族日耳曼,因此马失前蹄。了解这些可以为我们提供和借鉴,比如大家都很关心美国何时衰落?只要其活力下降就可以了,不必要非得GDP大倒退,这是我的观点。
有人说,生活如一曲充满活力的歌;有人说,生活像一首蕴含丰富的诗;有人说,生活是一条坎坷不平的路。人生的感悟与梦想,成长的喜悦与烦恼,在漫漫岁月中迸发出无限的活力与活力。我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女孩,爱做白日梦,所以更适合一个浪漫的天堂,编织属于自我的欢乐。喜欢在雨声中聆听生机。硕大的落地窗清晰地反映着外面的世界。
当雨冲破云彩的束缚,硬是划过天际,映现她的俏影时,不正是生命的活力吗?她好似一面雨帘倾泻而下,帘子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雨珠,待珠子与地面碰撞出动听的音符,我总是沉浸在这美妙之中,不可自拔,雨的滋润带给大地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洗涤着一切的黯淡与阴霾。摇着秋千椅,我感受着一份自然的活力。喜欢在书海中闻着淡淡的香味。
也许很多人认为成长中的我们的活力四射在于玩闹嬉戏,其实更多的是在书屋中闪现灵气。寂静中,美妙的音乐是那书页翻过的痕迹。品着一杯香浓的热奶茶,翻看每一页,都会给我带来莫大的欣喜。对我而言,读书是一种幽雅的享受,是跨越时空的邂逅。在这黄金屋中,鲁迅心中的藤野,冰心笔下的纸船,莱蒙托夫的孤帆,玛丽·居里的信念,都带给我巨大的冲劲。书也似一位朋友,在跌倒时,给我阳光般的援助;在迷惘时,给我星光般的鼓励;在失落时,给我清风般的慰藉;在无助时,给我波涛般的勇气。
合上书本,我陶醉在这余温之中。每当我独处在书香中,内心的热情总会袭上心头,那份少年的活力更显得熠熠生辉。品尝着书香,我感受到了一份文学的活力。喜欢呆呆地欣赏过路人与周围的事物,总会不经意地发现他们的活力与认真。忙碌的都在学习,看着看着,总会羞愧地对照自我,此时收益良多,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之中,原先大家都充满活力,进取向上。
我爱学习身边的人文精神,洞悉身边的人生百态。将过往行人留驻在日记簿上,每一天的几行字流露着我不一样的心境。天地似乎小了,充满活力的生活流淌在每一张扉页上。感受生活,我享受着一份悸动。
艺术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在这充满无限活力的生活中,我充当一位摄影师,收录活力的相集,辑影人生的真谛。在这漫漫岁月中,活力一刻也不停滞。
彗星落下,与地球擦出一条美丽的弧线;海浪滔滔,与天空在地平线交合出惊叹。
每一束活力都折射出不一样的色彩,每一股活力都谱写着各自的壮歌。
只因活在充满活力的岁月中,享受生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