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是一本好书,书中重点研究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有大量的教育案例来支撑这些心理学观点,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用心理学来看学校教育,从学习、关系、决定三个角度解释了从众、模仿、习得无助等现象,并结合教学场景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从个体的学习,到班级的管理,无所不包。这便是全书的大致内容。对于教师或相关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不仅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也是一本很适合教师阅读,更是教师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作。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这本书介绍的一些学生心理知识,如:习德无助、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当自己面对课堂情景和学生表现时,才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制造好的舆论导向,把学生引导到好的一面,把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作者在书中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举例后还讲述了故事的背后,真的分析得透彻,深刻。
比如书中举例:面对上课时,有学生在剪指甲,究竟应该怎样?“要不要和学生起冲突?”“有没有能力压制这个学生的态度?”“要在教室处理还是到办公室里处理?”“要自己来还是请学务处帮忙?”
有些学生感觉比我们教师还拽,理直气壮的,和我们叫喧,实在没办法处理他的违规犯记现象。和家长联系,要么找不到,要么说不上两句就挂断了。家长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孩子硬是不改,又能怎办?
“完全没有办法可想”和“现在还没有找到办法”两种见解,我们该选择什么呢?我们应该想着,只要我们慢慢的探索,总能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针对学生各种突发状况,很好的解决问题。那我们的日子迟早会变得“好过”。
心理学说:人们总是会把自己的行为想成是典型的行为,认为自己既然这么做了,别人也应该都会这么做才对,这种把自己的行为夸大为所有人的普遍性行为的现象,称为“虚假的一致”。
以之前那位学生来说,如果本身他不喜欢老师,就会以为其他学生也不喜欢,因此想“替天行道”,才想为全班同学出一口气。
这种现象其实常常发生。
书上建议我们教师面对班级时,应该利用一些表决、投票、阐述意见等动作,来让同学们知道他的想法可能不是多数人的想法,而且班上的.民意其实是在老师身上,而不是在某个学生身上。这样可以让那些同学的气焰消减不少,也替老师省掉许多的麻烦。
看来,对于消极的“虚假的一致”,要坚决抵制。多多沟通,就不会犯庄子和惠施的故事了。
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那么老师的专业地位就紧紧是学科知识吗?我想,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心理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让我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
为了打猎的爱好,艾子养了一条非常善于抓兔子的猎狗和一头机警敏捷的猎鹰。
每次外出打猎,艾子都带上他的猎狗和猎鹰。凡是捕到兔子,艾子就必定掏出兔子的心肝给猎狗吃。
因而,每次一捉到兔子,猎狗也就总是摇着长尾巴,竖起一双前腿,不停地上下跳跃,等着艾子喂它吃兔子的心肝。
一天,艾子又出外打猎,山上兔子很少,转悠了大半天还未发现一只兔子,猎狗的`肚子已饿得咕咕直叫。
正在这时,艾子忽然看见有两只兔子从草丛中跳跃出来,向林中一片灌木丛跑去,艾子放出猎鹰去追捕兔子。
两个兔子敏捷地在灌木丛中乱跳乱窜,猎鹰上下腾飞追捕。
这时,猎狗也飞跑过来,对准兔子一头猛扑过去,不料,正好误咬住了猎鹰。
结果,猎鹰被咬死了,那两只兔子却乘机逃走了。
等到艾子跑上前来,见此情景,十分伤心。他把死鹰拿在手里,又是懊悔又是气愤,不觉掉下泪来。
正在这时,猎狗又像从前那样,竖起它的一双前爪,摇着尾巴,在艾子面前腾上落下,摇头摆尾,沾沾自喜地像立了大功似地看着艾子,等待艾子喂它吃心肝呢。
艾子瞪着猎狗,气不打一处来,他大声斥骂道:你这不知趣的狗,干了坏事,还好意思来邀功领赏哩!
生活中有些人与这猎狗颇相似,自己明明做了错事,不但缺乏自知之明,反而还自以为是地希望得到优厚的报酬,真是厚颜无耻。
曝光效应:又谓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这种曝光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都比较的实用。类似于无意识的记忆,无压力的轻松的记忆环境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但是这其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点。必须提及单纯曝光效果的限制。它其实没有那么“单纯”,其中至少还有以下三点需要特别注意:
1、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物,无法产生曝光作用。
2、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已经有一些冲突,或是性格上本来就不合,愈常见面反而愈扩大彼此的冲突。
3、过多的曝光会引起厌烦。多出现在学生的视线当中,轻松无压力单纯的出现可能会让学生更加的喜欢你。
看来,作为教师,以后更要多的接触一些心理学知识,提升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本学期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与其他心理学的书不一样,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运用实例来解释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其中有二种心理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给予了我一定的启示。
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只鸟便永远不能在天空上翱翔。
是啊!一只玲珑乖巧的小鸟的双翼上怎么承受得起黄金的重量呢?如果为了黄金而失去双翼,失去在天空翱翔的机会。那么我想到的是。没有那么愚昧的小精灵。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自由甚至于本能去换取那样毫无意义的物质呢?我想,只要他们带有一丝的理智,也就决对不会去为自己负上不必要的沉重的包袱。
小鸟,自由的小鸟。翱翔于天空中是多么地令人羡慕啊~鸭子想飞,却只能望着天空用自己笨拙的翅膀拍打膘肥的身体;孔雀想飞,却也只能傲慢地展示美丽的尾巴而望空兴叹呀……等等的事实让我们看到了几近完美的小鸟。
曾经有过这样一对鸟兄弟,来带世间的数月后。鸟妈妈就告诉他们,你们都长大了,也该学习飞翔了,自己觅食去吧。好啊!话音刚落两只鸟儿都好奇于外面精彩的世界。他们急于飞翔。未听妈妈的一声教导就各自出发了。走出窝的.感觉真好啊。可是他们还不太会飞呀。他们本来乳臭未干却又笨劣的飞行姿势引来了很多的同类,异类的冷嘲热讽,说他们,长得又丑又不会飞……恰好又遇上了一场雷电交加的暴雨。此时,他们出现了两制截然不同的处世之态。
其中一只小鸟因遭到讽刺早就陷入自卑中堕落中的他,不听别人的任何劝言。最后自毙于自闭,自卑,苦闷中;然而另一只小鸟与其恰恰相反,虽然也受到过言论的打击,但他却更加努力学飞,虚心向同类请教飞高,飞快等的技巧,更学到了然后躲避自然的灾害的袭击。他告别了一却世俗的腐落眼光,努力做到自我,展现自我,为自己营造了美好的环境。最终翱翔于美丽的长空。
说到这,我愿意做一只小鸟。一只不贪“黄金”追求自我的小鸟。此刻,孰不知,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人世间有太多美好的东西,在等着我们,但更有着许多的世俗目光之负担压着我们。因此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倘若想到我们将用自己的理想与前途去换取无生存意义的东西。孰不知你会吗?值得吗?
一个人要是想不言弃是需要毅力的。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一部书叫做史记,这本书是一个叫司马迁写的。这本书开始创作之前,司马迁可是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蹂躏,这是因为他弹劾别人,别人觉得他碍眼,才会去收拾他。可是他却没有因此而消沉,而且重新思考以后的路,后来经过了很多年,他去了很多地方,了解了很多资料,花了很长时间写书,记载事例,后来又经过了很长时间,这本史记才问世,这一切都源于司马迁的有毅力,如果一个人要成功是需要毅力的,这样他的人生才会不言弃。
一个人要是想不言弃,是需要柔软的力量。中国古代有一个将军,他叫韩信,这一天,他被人威胁,要么他用刀把那人***了,要么他从那人胯下钻过去。韩信想了想如果我把他***了,所引发的后果我可是控制不了的,于是他选择从胯下钻过去。后来经过了很长时间,韩信在一次战役中大获全胜,这一切都源于他会使用柔软的力量,他的不言弃。
一个人要是想不言弃是需要勇气的。我们中国曾经被日本侵略过,后来我们国家打赢了。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国家的人们是有勇气的,要知道日本在中国侵略的这段时间里面,可是无恶不作,什么事情都是***出来的.。如果不是我们国家的人民有勇气可是赢不了的。
我们每一个人要做到不言弃,是需要勇气,毅力,和柔软的力量,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是有成就感的,才会是快乐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