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结
匪军已至,伊人憔悴,良马挥泪,如何抉择?
清誉被毁,圣主无奈,身居异地,如何安慰?
心结,心结,围绕英豪项籍、***人苏轼的心结。
(开篇点题,借项羽与苏轼的处境,指出文中“心结”之意。)
项籍不惧。自秦王东游,“彼可取而代之”展露了英雄的旷世豪气,也定格了项羽一生的悲壮。英勇善战,我以一敌百;钜鹿恶战,我破釜沉舟;数年征战,我毫不削勇。多少苦难我未临,多少困厄我未灭?我何惧?纵身灭垓下,此乃天亡我也,非战之罪恶,天既灭我,我何惧?我项籍自江东挥兵而来,一句灭***暴秦,为天下人民流血,我何惧?
(紧跟开篇内容,展开分析,先指出项羽心结产生的原因。欲扬先抑,先指出项羽无惧,何来心结。)
月明当空,寒风呼啸,纵英豪一世,亦放不下儿女私情。我的良骓,我的虞姬,我的江东父老!我项羽今退垓下,实有不忍,不忍失了梦中好骑,不忍害了枕边怜人,不忍负了千万乡亲;我不忍,不忍从此沉寂,不忍万里江山流入沛公之手,不忍豪言壮语从此熄灭,不忍身后之士以我为讥,不忍,不忍,虞姬,良骓,我不忍,我奈若何?
心结,临终项羽最后的心结,痛心,裂肺,因了这心结。
(借环境衬托心境,揭示项羽最后的处境,点出项羽心结所在。)
东坡不忧。不论苏氏子弟才华横溢,因了这满腹的经纶苏轼也要跃进仕途,报效国家,但哪知佞人当道,苏轼单薄的身躯如何应付。不忧,不忧,我苏轼靠着这真实的才华驰骋官场,未害人,未伤人,不忧今世遭人迫害;不忧,不忧,我纵然身贬黄州,可还有太后牵挂,还能换得圣主叹惜,也不枉为官一场;不忧,不忧,黄州身经赤壁,豪景如此,又有佛友相伴,也不亏来此一游;我苏轼正直如此,不惧威武不屈富贵,我何忧?
黄沙散漫,霜落满天,纵心襟宽广,亦不忍奸人削刮,东坡怎能不忧?得意之作,被人恶指,沦为屈罪之物,我如何不忧?身贬不毛之地,无人问津,亲友无息,我如何不忧?年近古稀,白发搔头,身无长物,我如何不忧?心冷意灰,国君被蒙,我如何不忧?
(接着宕开一笔,不提项羽心结如何解决,转写苏轼心结,耐人寻味。)
心结,只身迫于黄州的老年苏轼的心结,惋,哀,叹。
(点出二人心结所在,最后解决问题,心结如何可解。)
谁能解结?谁可绝了这因心的伤痛?只有他们自己。
垓下被围,怎么办?乌江自刎。这一刎,乌江河水泛滥,乌骓长啸,虞姬痛哭;这一刎,刎出千古英雄的不倒之姿,刎出万古的赞叹!
身居异地?怎么办?吟诗作赋。绝顶的想法!纵黄州无人问津,我亦抱月吟歌,吟酒作诗,探讨佛经。身居黄州,让苏轼旷达,《赤壁赋》吟出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稀世佳言;《定风波》唱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自在。
解了这心结,我自豁达。
(再结合历史史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心结只有自己可解,解开之后是一片豁达。照应开篇,揭示主题,深化主旨)
妈妈的目光,更是令我难堪,让我觉得对不起她。虽然我表面上是那样平静,但内心深处却有些伤感和酸楚,就好像大海,表面看起来水平如镜,深处却波涛汹涌。从竹笛班回来,妈妈带我吃我最爱吃的臭豆腐,但我吃起来却感觉没有任何味道如同嚼蜡。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书上看见三道人生数学题。“1”代表一个人一天的学习成果,那么100个1相乘为什么还是1呢?这是因为这个人每天一成不变,最终的结果还是相同的;那么100个09相乘却等于000002656139888759,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这是因为这个人每天都偷懒一点点,时间长了,损失在不知不觉中变大,竞争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那么,100个11相乘等于1378061233982,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它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每天严格要求自己,不要一成不变,不要偷懒,要求自己多做一些,多学习一会,最后也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这就是人生的数学题,它改变了我,让我觉得做任何事情都很简单,只要每天多做一点点,做好一点点,时间久了,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这是一道充满温情和韵味的命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目——心结。什么是心结?心结是心里解不开的疙瘩,是心里放不下的事情,是内心所受的一种压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种心病。在审题上,这个题目并没有多大的障碍,让人随即联想到打开心结、心结宜解等一系列的角度,但是我们究竟要选择怎样的立意角度,才能把我们对该题的理解表达得不同凡响,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地方。
生活中让我们去纠结的东西很多很多,是学习当中的,也可以生活当中的,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思想上的;是我的,也可以是父母亲人的;是他人、个人的,也可以是群体的。恐惧是心结,名利是心结,贪欲是心结,嫉妒和偏狭也是心结??可以说这个命题几乎关涉到每个人的心理历程,应当都有话可写,但是要想写出优秀之作也非易事,这需要选取那些能打动读者的材料去写,需要注入你浓厚的情感,需要细节取胜。
(1)什么是“心中的结”(2)怎样结成的?(3)怎样解开?(4)解开后有什么意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