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欣赏了一部美国的片子《死亡诗社》,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死亡诗社》观后感。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
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基廷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一群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和基廷老师的被辞为结尾。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很纯净的故事。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在成人社会中,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
于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生存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他们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急功近利。我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他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廷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在没有遇见基廷老师之前,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宿命;在遇见基廷老师之后,我们的自由***被不可遏制地扩张了。也因此,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人生所面临的,竟然是怎样的一出悲剧!
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廷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廷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是,属于基廷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我想这部电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许正好像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重新呼唤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时间门》,只是我们在选择的时候,总是忽略了家人的感觉,而是为了更大的社会环境或者是内心的坚持,才让这样一扇门常常为别人而开,自己永远都像一个停不了岸的船,勇往直前,而忘记了当初出发时的路。
微电影《时间门》就是讲述的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事业成功的男人被确诊患有记忆萎缩症后,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选择性记忆保存时,面对家人、事业、生活的种种回忆进行艰难抉择的故事。最终,成功男人还是抓住了最后的机会,选择了曾经的初衷,为了孩子和妻子而发自内心的那个承诺,正是这个承诺,才让人觉得这次记忆萎缩是坏事也是好事,才让人觉得更加值得拥有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病症存在,那么我们还等什么,选择性记忆,远远不如长时间拥有那么让人幸福。
看《时间门》里的男主角,那么成功,更像是一个水瓶座O型血的男人,或者是狮子座的,都是为了事业而奋不顾身的人,这些男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丰满自己的理想,通过一往无前的努力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在通往成功的道理上,又忽略掉了家人的温暖和亲人的幸福感。之至于,有了钱,却到并不幸福的生活。所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并不是只有成功才能够满足的,更多的时候,是那么一些些简单而又不并太简单的人际关系,只是时间的问题。用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才是关爱家人最好的行动。
如果用爱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那还要看他陪家人的时间有多长。也许这是《时间门》最想表达的情感,也是最想阐述的理念,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但毕竟家是最小的社会单位,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关乎着整个社会的氛围,同样,像红星美凯龙每年的“爱家日”活动都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原因也就在于,提倡的是理念是“用时间爱家”、“有时间在一起”,而这些也是在城市里打拼,忙碌并且辛苦着的人们发自内心想要的共鸣。
《时间门》更像是个科幻色彩的大片,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头号题:如果时间可以倒退,你最想保留什么记忆片段?其实,可以保留的片段很多,男主角选择了最幸福的记忆,而只有这种最幸福的记忆,才能让人找到归宿感,再成功的男人,事业永远都无法和家相比。
微电影主打温情牌,让人看到后不仅感动,而且令人反思。多一些时间留给家人吧,用心生活,用心爱家,用时间在一起!
不管你是否准备好,有一天一切都会结束。不再有旭日东升,不再有灿烂白昼,不再有一分一秒的光阴。你收藏的一切,不论是你弥足珍贵的不是你已经忘记的,都将留给别人。
你的财富、名望和权利都将变成细枝末节的事情,不管你拥有的还是别人亏欠的,都不再重要。
你的嫉恨、冤仇、挫败和嫉妒之心终将消失。
同样,你的希望、雄心、计划和未竟之事都将终止。曾经无比重要的成败得失也将褪色。
你来自哪里,用什么样的方式生活都不重要了。
你是貌美如花还是才华横溢也不重要了。你的性别、肤色、种族都无关紧要了。
那什么变得重要了呢?你有生之日的价值怎样来衡量呢?
重要的不是你所买到的,而是你所创造的。
重要的不是你所得到的,而是你所付出的。
重要的不是你的成功,而是你的价值。
重要的不是所学到的,而是你所传授的。
重要的是你的每一次正直、怜悯、勇敢和牺牲之行为能够使人充实,让人强大或能够激励他人,让他们以你为榜样。
重要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性格。
重要的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在你离开时,有多少人感到这是永久的损失。
重要的不是你的记忆,而是爱你的人的记忆。
重要的不是你为人所怀念的时间有多长,重要的是谁在怀念你,重要的是他们为什么怀念你。
让我们的一生不是因为偶然而变得重要,不是因为环境而变得重要。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选择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
《时间门》比常见的微电影精制很多,台湾知名导演陈奕先执导、法国著名摄影师Dylan掌镜、视帝罗嘉良担纲主演,制作品质、演员选择、幕后班底等各方面都呈现高标准规格。在片中罗嘉良这种“事业型”男人的字典里,事业和家庭是一对不可调和、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其实现在社会上许多人的确有着不错的事业,但却是以牺牲家庭幸福、放弃家庭责任作为代价和前提的。结束时罗嘉良最终保存记忆,选择了承诺一生的家庭,让人回味,片子拍的也是紧张又温暖感人。
片中的罗嘉良交足了戏,扮演事业成功的男人。然而仅是事业成功的男人算是成功的吗?我想,多数人的回答都和影片中最终罗嘉良选择的态度一样。因为人生在世,本来就具有双重属性,他既是一个家庭的重要成员,又是整个社会的一分子,获得事业的成功,不过是一个男人履行了应尽的两份责任之一。如果为了这一份责任的履行,就放弃了另一份必须履行的责任,况且这是一份别人无法替代的责任,这显然是一种自私。
“爱家日”运动势要将人们从繁忙的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家庭承载的意义。在爱家日走到的第三个年头,《时间门》的推出无疑又加砖添瓦了一把。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家是最重要的,就像那些闪回记忆的镜头,家庭能带给罗嘉良一家人心灵的平静与放松、生活的舒适与安逸,和谐的家庭生活让人感受到了心灵的详和。通过家庭我们不但带给自己欢乐,也带给我们所爱的人以及爱我们的人欢乐。通过家庭,我们传递了爱,以及心与心的交流。当然,能有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因此我们看到罗嘉良十年奋斗意气风发。事业充实并完善了他的生活,成为他为家庭护航的保障。其实对于任何人来说,事业拓展了我们的技能,促进了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沟通。我们凭藉一份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提升了对自己的自信,也实现了对这个世界的使命。由于这份事业,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美丽。因此说,事业与家庭从根本上来并不冲突。
《时间门》最终也非阐述“家庭比事业重要”的理念,而是强调了重新审视家庭承载的意义:“爱家”的话,事业重要,家庭同样重要。和谐的家庭与事业选择上,沟通才是重头戏,也绝对是一个技术活。两个人在一起,要建立良好密切的情感关系,实现长久和谐的共同生活的目的,沟通是必须要做到的。只有注重互相交换信息,了解彼此的意见、感受和需求,懂得在何时做什么事情,可以根据对方的情绪反应调整自己行为的恋人或者夫妻,感情也才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和延续,也才能算得上是成熟和稳定的。
在印度,每年有40万学子报考皇家工程学院,然而,只有200人才能考上这所大学。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进入大学后,这种激烈竞争仍然在延续。
兰彻达斯·夏马达斯·钱查德是很有思想和个性的学生。他对学校填鸭式教育方法深恶痛绝,他的叛逆行为常常给老师和院长带来不少的麻烦。兰彻有两个要好的同学,一个叫法涵,一个叫莱俱。法涵虽然读的是理工,但喜欢摄影艺术,而且,在摄影方面很有才华。莱俱很喜欢所学专业,但因家庭贫困,思想负担太重,以致成绩总是不理想。
“他如风一般自由
似风筝飞翔天空
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寻觅
我们靠前人指路
但他却自己铺路
跌倒,爬起,
他无忧无虑的前行······”
电影以倒叙的方式开始的:大学毕业5年后的某一天,摄影家法涵在飞机上接到了同学查图尔的电话,说他可以带他去见兰彻。飞机已经起飞了,法涵见兰彻心切,假装心脏病突发,致使飞机返回机场,法涵骗过机组人员飞速逃离机场。在出租车上,法涵告诉莱俱有关兰彻的下落,莱俱没来得及穿上裤子就赶来与法涵会合。
查图尔开着豪华汽车来了,他骗法涵、莱俱出来,为的是要报一箭之仇——查图尔要证明一个5年前的誓言,查图尔要让他们知道,他比兰彻更成功,更伟大。法涵和莱俱想见失散多年的兰彻心切,查图尔想以自己事业上的成功来“回敬”兰彻。三人不同心态、共同目标,踏上了寻找兰彻的旅途。
“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 上你。”
“阿哩贝咧!”(一切顺利是常挂在兰彻嘴边上的话。
热心帮助朋友,正直、幽默、乐观,才华横溢的兰彻,赢得了维鲁院长女儿琵亚的青睐,她与法涵他们一起踏上了寻找兰彻的旅程。当他们找到兰彻时,才得知兰彻另有其人,他真实的名字是奉苏克·望杜。默默地在山村实践着改革教育体制的小学老师望杜——原来他就是全印度知名的科学家。这到底怎么回事?!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笑时让人捧腹倒地;哭时让人泪满衣襟;风格别具一格的音乐,让人耳目一新;劲爆的宝莱坞舞蹈,让人感受畅快淋漓。有时间时还是您自己看吧!优美的歌声绕梁三日:
“我们为明日之忧烦恼
他只顾畅想当今
让每一分钟活得充实
他来自何处
触动了我们的心弦之后却消失
他去了哪里 让我们去寻觅
骄阳似火他像一片绿荫
在无垠的沙漠
他似一片绿洲……”
“死亡,是汲取性命中所有的精华。”
在《死亡诗社》中,罗宾·威廉姆斯把这句梭罗的诗宣讲给他新一届的学生。
名字容易让人误解,其实这不是一部充满死亡气息的电影。在那里,没有普拉斯那样的女生故事,也没有阴冷刺骨的文字。相反,这就应归类于校园青春剧。在这个严谨的威尔顿教会学校(男校有着这样的四个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俊美如阿波罗的男孩。他们的眼中闪着好奇的光芒,对爱和异性的憧憬,挣扎着奋起的力量,向往一次不计代价的独立的飞翔。
这是七个男孩的故事,他们是:托德,尼尔,查理,诺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托德是个不敢表达自我的男生,他的哥哥十分优秀,因此他总是显得有那么些自惭形秽。尼尔是一群人中的首领,为人直爽性格热情。查理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人,没有他不敢说的话也没有他不敢做的事。诺克斯爱上了一个女孩,在三番两次的胆怯中最后鼓起勇气捧着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学校。基丁的出现,似乎改变了他们的未来,但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又证明了他们内心的.期盼。
第一堂课,基丁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并发奋告诉他们青春的激情和诗句的甜蜜,让大家都叫他“船长”,大家都笑了。早慧的尼尔干脆的撕去那一页,懦弱的托德怯怯的撕去那一页,认真的卡梅隆工整的撕去那一页。学生不一样的表现并没有让基丁感到个性
第二堂课,基丁站在讲台桌让大家上讲台来换一个眼光看这个世界,让他们朗诵自我的诗歌,让他们用诗句唱出心底的感受。尼尔很骄傲的展示自我的杰作,卡梅隆写得规规矩规矩,胆小的托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第三堂课,基丁耐心的告戒大家,理想是不能对抗现实的,他们务必在现实的天空下放飞自我的理想,他鼓励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理想,又着实为他们的现实担忧。尼尔爱好戏剧,可他父亲并不期望儿子和戏剧沾上边,基丁不止一次的鼓励尼尔把自我的想法说给父亲听,尼尔办不到。尼尔瞒着父亲参加了学校戏剧团的演出,父亲意外出现,冰冷的拽走了尼尔,还严肃的说要把尼尔转送军校。尼尔一声大叫,然后独自说:“我演得真好。”
最后一堂课,一个戏剧爱好者,一个诗人,一个学生,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死了。无奈的尼尔最终拿起了父亲书桌里的手枪,指向了自我……托德的难以置信,在白雪皑皑的雪地中,托德不断奔跑却又不断摔倒,还有他那撕心裂肺的哀嚎,他无法明白这一切,他无法原谅这一切。当七个男孩中唯一一个依然严谨依然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卡梅伦报告了学校关于基汀老师鼓励他们组织死亡诗社之后,基汀只能选取离开。忍无可忍的查理在揍了卡梅隆一拳后也被学校开除。可在他身后一个接一个的灵魂站了起来。即使是校长也不能把这些孩子从课桌上拉下来,他们独立、骄傲、自信。他们反复吟唱着惠特曼的诗句:“啊,船长,我的船长。”应对这个世界,他们做了第一次发自内心的选取,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选取。基丁最后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了,他们已经长大,已经独立了,他们已经学习并领悟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我的梦想一齐生存了。
影片依然有美国电影的一贯风格——艳丽的色彩,逗人的桥段,戏剧的冲突,煽情的故事。然而,导演并没有因此而让影片止步于此。
浪漫的诗人走向了死亡,无法理解现实,只有把自我捏碎。
勇敢的斗士离开了,他会用他的生命去战斗去向现实挑战。
理性的哲人留下了,他从性命和死亡的对话中透彻地明白了人生的智慧,他会独立地承担自身的命运。
无畏的船长被放逐了,他注定是一个流浪的游吟诗人,也注定是他船员们一辈子的老船长。
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只有让不属于自我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性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好处的生!
电影在一群站在课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视下划了句号。可生活还在继续,看电影的人还在继续。我是否有一天也能那样独立的站着?
电影是门遗憾的艺术,她界于创作与未完成之间。她象一盏灯,照亮你心灵的1条小路,启发你,引导你,让你独立的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完成,去实现。看电影也是一件很独立的事,在那流光幻影之中,你愉悦,你悲伤,你愤怒,你感悟。在电影里,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我的,都是独立的。
咱们的独立精神就应植根于性命的野性,梦想和勇气,性命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狂野的爱。或许性命有时会是痛苦的,但不好忘了灵魂深处面向生的勇气和对生的渴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