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老师的对教育事业的挚诚,对学生的真心的爱让我感动,那成熟富有魅力的人格使我久久不能平静。从教已有13个年头了,春华秋实,我也曾时时为单调枯燥的循环往复而牢***满腹,近段我无时无刻不被窦老师对教育事业那份赤诚所感动,对她自我超越那份认真所震撼,对她对读书的痴迷和狂热而思索。芳香四溢的她使我即将熄灭的心重新燃起了灿烂的火焰,是她唤醒了沉睡中的我。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是窦老师富有创意的理念。以往我们的语文学习,我们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生阅读、学习。窦老师带领学生扩大篇章的积累。选择了300多首古典现代诗词,200多条古今格言,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个典故,1000多条成语,等等,让学生背诵。这样做,想抢救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读着窦桂梅的文字,感受着她的思想,体悟着语文教学的魅力,我的内心在忍受着痛苦的煎熬,一种对自己深深的自责缠绕着我。联想自己我做了些什么,三年了我让学生只背了40多首古诗,《三字经》背了一半,《论语》只背了一章,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从今年上半年才开始,学生只读了三本书,与之相比,我做的与窦老师相差甚远。从这一学期开始,我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让学生们博览群书,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终生发展”做好积累。
可见超越教材,就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积累知识。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
超越课堂不仅仅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才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回顾这四年的语文教学(以前教数学,我忽略了在书本中感悟语文,感悟人生。我死板硬套教参,学生体会不了的我让他背下来,从不考虑学生的悟,读了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我知道了以后我的教学方向,我以后不在枯燥乏味地分析讲解,取而代之的是我要让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心灵碰撞,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思想,感悟到作品的语言以及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东西都是他们自己感悟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他们的,更不是教师“交”给他们的。
在激动、冲动、迷茫中读完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我知道了主题教学就是在教一篇课文的时候,不仅仅要找到“这片树叶,还要找到这片树叶所在的枝条及大树,这还不够,还得去寻找这棵大树所在的森林”,这样的教学才会避免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才会使教与学有效。这就意味着教师得有渊博的知识,阅读广泛,我很佩服窦老师,她的成功与她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几年来,她的阅读量达300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写下了10万字的教后感,听了校内外1000多节课……我们能做到吗?所以很多人听过窦老师的课以后感叹,好,但学不来!我也有同感,虽然窦老师的主题教学我运用不好,但我有信心,我要努力去做,努力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
我在窦老师的课堂主题——温度·广度·深度中遨游,聆听《再见了,亲人》、《圆明园的毁灭》、《游园不值》、《晏子使楚》、《秋天的怀念》、《珍珠鸟》切实感受到了窦老师的“三情共振”——课始激情情始终、课中悟情情更浓、课中喑情情未了,这就是窦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如吹皱一池春水,流动起来,活泼起来,以执着激发执着,点燃心灵圣火,拨动课堂的琴弦。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也拨动了我的脑弦。我在深思我们今天的课堂。近段风越刮越猛,三勤四环节还未散尽,高效课堂又猛吹进来。在高村、城关聆听了两节高效课堂,对它的模式大致有了了解,高效课堂推进“九步”程序
“明确课堂主体(学生”→“围绕导学案自学(独学”→“自我发现问题(试用双色笔标出自己的学习困惑”→“自主解决问题(对学、群学”→“展示解决方案(组内展示与全班展示结合”→“学生归纳提升(师生生成”→“教师评价反馈(对子互评检测”→学生整理学案(对残缺知识修补→课后分层训练(画知识树或者完成计时训练。它的内涵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从“知识”到“生命”,课堂立意的变化带动课堂价值追求的“质变”。课堂是学生成就人生梦想的舞台,是展演激扬青春的芳草地,是放逐心灵的跑马场。这样的课堂有力地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我很欣赏,但我也有困惑。
困惑一:他们在展示时一般都用小黑板,而我们这里运用的是多媒体,怎样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呢?学生展示时就不能局限于小黑板,可以从网上查资料,或者准备的资料用U盘拷贝,这些简单的知识老师应教会学生,这样汇报的形式多种多样。
困惑二: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怎样才能有机的结合?比如窦老师在教《再见了,亲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你这位朝鲜妈妈忘怀?不,永远不会!……”如果是高效课堂,我认为会这样教:对抗赛看哪组读得好,情味太淡了,学生很难进入情境,我们看窦老师的课堂,窦老师既引导也示范,“求——请求——恳求——哀求——无奈下的命令”,学生的领会逐步深入,情感渐趋投入,在反复地朗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置身课堂的情境,学生情动自发,在这老师的点拨,设置情境多么重要,但是换成高效课堂这样的情好像就会冲淡很多。再比如为了志愿军,大娘(;为了志愿军,大嫂( ;为了志愿军,小金花( 。老师层层点拨,然后练习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抽象概括程度逐步提高,语言与思维获得同步发展。明明是训练,可是,学生丝毫不觉得是在做练习他们是在“讲亲人”啊!那么高效课堂没有了老师的一步步引导,明显就是在做练习,学生还有情吗?这只是我个人观点,也许因为我还没有能灵活运用高效课堂吧。
困惑三:教师评价反馈(对子互评检测一项中老师出示的问题对子互评即可,老师不讲,由于有的学生这节课这个问题不会也有可能优等生也弄错,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讲讲,哪怕学生在全班讲,老师与学生共同评价,让对子只改而不讲不行。
窦桂梅是一个爱思考、有独特见解的人。这思想、见解是属于窦桂梅自己的,是窦桂梅教育实践的提炼和升华。在本书中,窦桂梅并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罗列出许多原则和规律,而是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研究教学活动中的“细节”入手,从一些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于此同时,我收获颇丰。
(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老师,首先要修炼内功。
读书是一个教师的内功,是一个教师的本份。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迅速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坛上独树一帜,与她酷爱读书是密不可分的。青灯如豆,书叠千山,那一个个日夜给予她的是最为充实的快乐的享受,让她一点点地营造着自己的梦想。为了让自己的课具有理念与思想的支撑、将课上出风骨,她在晨读时间和学生一起背诵古诗;在语文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讲成语典故和寓言故事;晚上,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和教育专著。在不断超越自己的理念的支撑下,她成为一代名师!她形象地说:“教育是容易使人心灵结茧和蒙尘的职业,我必须靠‘书’取暖、保鲜——跳着舞过暗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其实我们只要能合理利用时间,也可以乘着书本的翅膀飞翔。趁现在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大量阅读图书典籍,不断充实自己。
(二)做一名教师,需要科学的理念。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是窦老师为生命奠基的教育主题的理念。当我们对这位特级教师的创造力由衷赞叹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一点:超越必须拥有一个平台,始于一个原点,这就是常常被人们遗忘的“学好教材”、“立足课堂”、“尊重教师”。窦老师恰巧做好了这几点,她的“三个超越”是建立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把充满创新与活力的语文教学带入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成长的动力,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的潜力。她深知厚积才能勃发,绝不能固守一本语文书,为了学生的成长,小学六年,在学习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她精选了180篇文章,带着孩子泛读了84篇,精讲了72篇,略读了24篇。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幻漫画,合计100余册书籍供学生选读。可见超越教材,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不能开空头支票。作为未来教师要在尊重教材,尊重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原点,大量地补充同主题的文章来充实自己的教学,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来丰富学生的积累,用同主题文章的量的突破来达到质的突破。
(三)塑造平和的心境,力争做一名好老师。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绿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将来有幸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窦老师当初的“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站在普通的讲台上,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时至今日,她早已收获鲜花、掌声、荣誉,可是,窦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挚诚却始终如一。现在的社会,处处都充满诱惑,也许我们经常会思索:教师到底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
其实,教师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应该给学生以适当引导,启迪学生心中最美的那部分,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教师这个职业,或许最初并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或者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梦想,但我们却不能无视这种工作所承担的公共使命。为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是可以超越个人利益的,这也是实现教师的魅力、价值和意义所在。在我的心中,窦老师就是我行驶海上的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不断向其前进、前进、再前进。只要我坚定信念,每天进步一点点,教书育人的幸福之神便会降临于我。
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师叫我们读《西游记》,我似懂非懂的读,现在我反复读到几乎能背的程度,发现《西游记》并不是十分完美。当然,优点是远远大于缺点的,首先,它的人物刻画是很成功的,另外想像丰富,夸张也恰到好处,但是如果比起四大名着中其他三部却略显单调。
八十一难的每一难都似乎只是唐僧被掳走,妖怪大多数都是某个神仙的坐骑,最后都请神仙摆平救出唐僧。千篇一律,似乎没有什么新颖的局面形成,因为另外优点的突出遮盖了这一瑕疵,但如果加一些新颖的构思或许也能为《西游记》平添亮点。如:沙僧也可以当作妖怪的人质,比如妖怪中有善有恶,时而放上一个帮助他们的妖怪,诸如此类。如果当时的吴承思想到创新这一点的话,或许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游记》将会是新的面貌。
但是他又是会创新的,创新出了孙悟空,唐僧等形象,这在四大名着中是很明显的优点,不可否认,《西游记》是有它独特的魅力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要学会创新,学会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或许会有新的见解与收获。
记得小学时有一篇《乌鸦喝水》文章,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它讲的是小乌鸦记得前人在瓶子里放石子可以喝水的教训,也在井里放石子,妄想也可以喝到水。当时也记不起究竟是怎么想到用吸管喝的这个办法,在我写完后交上去,并在讲台上读得津津有味那天,我才知道几乎是同时,在报刊上的一篇《新编乌鸦喝水》和我的构思是惊人的吻合!
我尽管在一夜之间被冠以抄袭的罪名,但仍然在心头时刻涌起莫名的欣喜,只因为有这样一个创新,并且被报社认可,虽然那不是我的名字。但我在心里相信我就是它的原创!第一次知道了创新这个词的含义。
事隔多年,现在想起还是意味深长的,可能有很多人想到,只是有人抢先了而已。但是创新的思维却是大家所共有的,用另一种思维,换另一种角度来思考同一个问题,通常会有世界真奇妙的想法。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思维,你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就是创新!
小时候做风车,没有铁丝,我们用牙签代替,电视里用鸡蛋壳代替烛台等等,看着那个摇曳在风中的烛火,你会有很多词语都不能形容的心情,因为烛火里有创新这种抽象的东西,而它却和你的思想擦出小却无比明亮的火花。
创新能让你更了解事物,也让事物更了解你。这是我读《西游记》后获得的最大感受。
每每看到身边优秀的老师,我都羡慕不已。他们的课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或激情四射,或沉稳干练,我也想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花了更多的时间看书、备课、上课,但至今,我似乎还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看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一书,我找到了症结所在:无论备课,还是上课,我都缺失了自己。所以,重要的是“找到自己”,也只有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的专业尊严。
窦老师认为要想拥有专业尊严,就要拥有专业自信,专业技能,专业自我。有些老师走的是成功的“快车道”——上公开课“一炮走红”,继而被重点培养;而更多的老师靠的是坚持读书、写作、实践、反思,来提升专业素养,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专业特色。
幸运的是,我也经历过公开课的磨砺。每次磨课都让我刻骨铭心。有的名师上课之前会把课文烂熟于心,上课时才能信手拈来。我自知资质太浅,名师都这样做了,我不更要烂熟于心吗?于是,备课的第一步便是背诵课文,无论长短。课文背会后,感觉理解的还只是皮毛而已,便翻阅教参。教参解释的确实详细、深刻。看了之后,对文本的理解自然深了一个层次。但是,“阅读”不等同于“阅读教学”,我不可能也不愿意把教参上的理解照搬到课堂上,那样的课堂我都觉得索然无味,更何况学生呢?再加上是公开课,我更是想让课堂教学高于平时的家常课,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有亮点,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又一难题困扰着我。在一次次的试讲中尝试着,探索着,再加上学校有经验的老师也给我出谋划策,我的公开课才有所长进。但是,正是因为对文本的理解靠的是教参,不是自己;对难点的突破靠的是有经验的老师,也不是自己。所以,每次公开课虽然都是一次蜕变,但回到家常课时,却觉得怎么还是涛声依旧。如果说有改变,估计也是微不足道的。
之所以没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只有自己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才会拥有足够的教育智慧,来应对课堂上出现的措手不及的问题,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出明智的判断与抉择,才能拥有鲜活的生成,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要想找到自我,必须沿着读书、写作、教学、反思这条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也许,这条路上荆棘丛生,但走着走着,或许你会发现教学风格已悄无声息地定格在你的课堂上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