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成长是不同的,不同的成长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对于我们来说成长是无比的重要,然而这本书就形象的讲述了一个生活在贫穷地区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总是受到别人的欺压,总是受到别人的侮辱,他们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她的成长如同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她是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一个生活在布鲁克林穷人区的贫困女孩,一个经常挨饿、整天吃发霉面包的女孩,一个整天被别人嘲笑、捡拾破烂的的小女孩。她的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但她却是一个拥有梦想、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小女孩。她就是这部小说中独具特色的小主人公——弗兰西。
她的成长令人感到吃惊,她做过了大人们所做过的事情,如:捡破烂、购物、打工…...她的家境非常贫寒,父亲很早过世,而母亲非常偏爱弟弟,所以弗兰西很少感受到家人的爱,在家里就是这样,然而在学校里同学们更是瞧不起她,总是受到同学们的轻视。她的成长就如同那棵长得郁郁葱葱的天堂树,顽强地在贫民区生长着。
弗兰西非常的勇敢,她会勇敢地去面对一切,不怕困难,对于别人的轻视,则会让她变得更坚强。古人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弗兰西就如同这样,她把一切挫折变为动力,让她慢慢的成长,让她养成了坚韧的性格,同时这种性格使她受益终生。
我觉得整本书的内容就如同一首现代诗,既有悲伤的部分又有高兴的部分,又教给人一种哲理,但这首诗绝大部分都在讲悲伤,所以让人看了又有同情,又有悲恨,又有悲伤,想为弗兰西改变命运,让人越读越有味道。
这本书,似乎让我感觉到弗兰西的言行动作仿佛都在我眼前闪过,让我体会到了穷人家孩子的种种坚韧不屈的精神!有时候我还总是思考“布鲁克林有棵树”这里的这棵“树”指的是什么?是那棵种在弗兰西家的天堂树吗?我想不是的!这棵“树”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奋勇拼搏的精神,一种滋长在穷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种在贫民区中也可以顶天立地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我们的思品书上曾经提到过,书上说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所以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使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因此我们更应该向这本书的小主人公弗兰西学习。
我觉得这种精神不需要有多么优越的条件,也不需要他人的教育,只要自己的心中有这样的一方土地,“树”就会茁壮成长,努力的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奋勇拼搏…...
我想在我们的心中是否也应该有这样一棵“树”?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美国作家贝迪史密斯的著名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西是个出生在贫困家庭中的一个普通小女孩。弗兰西在贫困的环境中依然不失对生活的向往。她乐观,积极,活泼,阳光,富有想象力。而《布鲁克林有棵树》一字一句的记录下了她那艰难而不失活泼的灿烂的青春。当你打开这本书弗兰西从10岁到16岁的美好青春将被你一览无余,你会明白,人间处处有真情。弗兰西与爸爸亲近与妈妈有些疏远,但最关心,最了解弗兰西的却偏偏是这位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的母亲。弗兰西为了一家人的支出,放弃了自己的前途。辍学找工作来供弟弟尼雷上学,妈妈怕耽误了弗兰西的学习,坚持让弗兰西继续上学,后来弗兰西上了暑假大学,母亲十分激动。
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事都将弗兰西一家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睦睦的表现淋漓尽致。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个了,爸爸去世两年多了,妈妈收到了来自妻子去世一年半的麦克布兰先生的求婚,放到其他人身上,应该不会有几个孩子同意吧?但这件事发生在弗兰西的母亲身上,一切却变得那么顺利。当事情发生后,弗兰西与弟弟尼雷最先想到的却是他们呢18个月大的小妹妹劳瑞。他们小时候吃尽了苦头,可不想劳瑞也这样。或许他们认为有了一个新爸爸,劳瑞也不用像他们小时那样受苦了,他们很懂事,他们尊重妈妈的选择,不会刻意排斥这件事,他们希望劳瑞和妈妈更加幸福,读了这件事我心中深深的感叹,深深的佩服,弗兰西的懂事。
这次已经是我第五次读这本《布鲁克林有棵树》了,前四次读这本书,每次都有不懂的感受,但是这次读完了它的体会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都浓烈。
这一次读完了这本关于生存的书,我再次体会到了阅读可以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知识可以改变人的.修为与命运;家庭的力量可以支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十世纪初的布鲁克林,是一片宁静的乐土,而在这里,弗兰西,一颗本应无忧无虑的幼小心灵却要被迫去面对艰辛的生活,体会成长过程中的无奈百味:母亲偏爱她的弟弟,父亲深爱他却英年早逝,家境清贫,在学校饱受轻蔑和鄙夷的目光……这么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却要面对如此坎坷的人生,是多么不可思议,她也曾苦闷、忧愁、伤心,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尊严,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努力的学习,终于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门。
记得曹文轩先生曾为《布鲁克林有棵树》题序:文学就是为了做感动文章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本来有着许多纬度的文学,到了现在,就只剩下一个纬度:思想——除了思想还是思想。
我认为,作者写了这部小说,就是为了证明在这个世界上,不知有思想是最重要的,还有许多和思想同等重要的东西,比如爱,比如感情。在这部小说中,有许多让人为之心动的叙述和描写:孩子们之间的感情,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还有那位个性独特的茜茜姨妈与孩子们以及孩子们的父母的感情,都无时不无声但却很有力地撞击着人心的柔软之处。
在这部小说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主人公弗兰西一家在最贫困的时候任不忘维护自己的尊严。小说中的凯蒂在丈夫过世,家中几乎吃了上顿没下顿之时,酒吧老板故意“还钱”给她,她坚决不收,不受嗟来之食,人穷志不短。没有人希望自己贫穷,但贫穷未必一无是处。它可以磨砺性格,苦水中泡大的弗兰西和雷尼一谈到不用吃苦的小妹妹来,反而表示出同情,说可怜的劳瑞没有了那苦,也就体会不到那苦中的甜。人可以受困、受穷,但不可以失去骨气和尊严。小说中写到一个布鲁克林的护士,本来自己出身也很贫困,却附和着势利眼的医生,骂穷人的小孩,实在是令人汗颜。
用贝蒂?史密斯的一句话来总结这部小说:“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现实。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我家的西园子有一大片香椿树,大约有二三十棵,母亲曾靠着这些香椿树,创造了一个神话:用香椿芽腌制的咸菜供了三个大学生。
我常常望着那片香椿树怅然若失,因为我是家里惟一一个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香椿树并没有给我带来幸运,而我对于那段艰苦岁月的记忆却同样是刻骨铭心。
我考上高中的时候,哥哥已上了大学,姐姐正念高三,弟弟也已上了初中,都一样的天资聪明,考学对于我们只是顺理成章的事。而我却很忧郁,忧郁的原因,是开学那天父母一脸的憔悴和忧郁的眼神。
哥哥在来信中除了鼓励我们努力学习,更多的是写他怎样节俭地度过了高中生活,他说他几乎没有订过食堂的菜,全靠母亲腌制的咸菜,而母亲腌制的香椿芽真是味道鲜美,让人叫绝。
我曾在母亲给哥姐带菜的时候偷偷尝过,而尝了一次,就不愿再尝了,因为那是香椿干透保存以后又重新泡了水再腌制,再怎么嚼,也有点像草,艮得很。
我清楚地记得每年香椿发芽的时候,母亲都会爬上高高的梯子,去树上掐那些嫩芽,每个树梢都不放过。我们则在树下帮着捡拾,然后回家将那些嫩芽一棵一棵地码好,用塑料绳一扎一扎地捆好,泡在水盆里,留着第二天到县城里去卖。城里人爱吃稀罕东西,所以每年春天母亲都早早地掐了头茬香椿,好卖个好价钱。头茬香椿嫩嫩黄黄的,泛着油光,看着就让人流口水。记得有一年,母亲的香椿卖到了十八块钱一斤。母亲几乎是流着泪从百八十里外的县城赶回家的,因为那十几斤香椿卖的钱几乎够了一个孩子一年的学费!她似乎找到了挣钱的门路,又把西园子往外扩了许多,栽了许多小树。
香椿芽长得很快,几天之后,第二茬又发芽了,这一茬的小部分母亲拿到附近的集市上去卖,大部分用来给孩子们腌菜,味道到底不如头茬鲜美。
最后一茬,确切地说,已经不是什么嫩芽了,而是香椿叶子,母亲掐了、腌了,留着和父亲在家当菜吃。这时候的香椿梗已经很老很硬了,嚼不动,咽不下的',就咂干了咸味,吐出来,那样子像被吸干了甜汁的甘蔗渣。
母亲真是调理饭菜的好手,光香椿就能做出好几种花样,腌的、煮的、炸的,甚至用它来包饺子。总之,每年春天的那个时候,满屋子都是香椿的味道。
开学的时候,母亲给我带了满满两大瓶香椿菜。腌制的香椿很容易发霉,所以很咸。开始的时候,同学们争着品尝,啧啧称赞味道鲜美。
而我却依然忧郁。
我常常好几个星期尝不到炒菜的味道,那漂着大大油花一角钱一份的汤菜,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诱惑。每天吃饭的时候,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骄傲地端着饭盒去食堂打饭,我就把头深埋在书堆里,就着香椿快速地把饭吃完。每天上课,我都舔着干裂的嘴唇,思忖着老师会在什么地方停顿一下,好让我偷偷喝口水,可又不敢喝得太多,怕中途会上厕所,而且买水票也是要花钱的。
哥哥的信其实误导了我们,我和姐姐碰面的时候,交流最多的往往是这个月谁订的菜少,谁花的钱少。我们心里都较着一股劲:节省再节省。因为我们读书几乎带走了家里所有的钱和粮食,父母在家的日子其实比我们都苦。我常常感到饿、感到渴,周围的同学都能安心地听讲,而我却不能,我必须分出一部分精力去顾及我瘪瘪的肚子和干渴的嘴。所以我经常会很烦躁,对读书产生了厌烦情绪,第一次期中,我就从入学时的头几名滑到了中游。
母亲来送香椿菜的时候,在张贴的成绩表上找不到我的名字。看得出她很失望,我以为她会批评或鼓励我几句,可她只是翕动着干裂的嘴唇,说家里的香椿还有,别舍不得吃。她的嘴唇干裂得更厉害,有的地方都渗出了血丝。我知道那是长期吃咸菜的结果。
我跑回教室,把头埋在书堆里,整节课都不敢抬起头来,我怕别人看到我流泪的脸。
我的书桌里永远弥漫着一股香椿的味道,有时候发霉了,气味更难闻。我舍不得扔,偷偷用开水泡一下,倒掉发白的霉点,加点盐再吃。这是我从哥姐那里学来的,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应对周围同学异样的目光,反正我很自卑,开始从心底里厌恶香椿。
我开始苦苦地思索,这书还要不要读下去,如果我不念了,父母便可以减轻四分之一的负担,如果我还能挣钱,那负担就减轻了一半。
这样的念头一经产生,就再也挥之不去。对待学习我开始漫不经心,可我又很聪明,所以成绩一直徘徊在中游。班主任经常找我谈心,劝我安心读书。可我每次看着他办公桌上吃剩的饭菜,闻着茶杯里飘出的茶香,我都会在心里对他说:你永远都不会明白的。
这样子一直到了高二的下半年,我终于决定辍学。
当我向父母摊牌的时候,他们只是默默地对望了一下,便同意了。我突然觉得很失落也很悲壮,也许他们早就盼着这一天,只是无法说出口而已。
我开始和村里的许多女孩子一样,支起缝纫机,学着刺绣。我不得不承认我的确聪明,即便是刺绣,我也能干得最好。
农忙的时候,跟着父母上山干活。因为有了我的帮衬,父母憔悴的面容竟一天天舒展。
太阳把我的脸晒得黝黑,手脚也开始粗糙起来。有时候穿着粗陋的衣服,牵着牛,走在大山里,我都有一种想大声呼喊的冲动,觉得自己就像身后这头牛,再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当我累了、烦了的时候,我就偷偷地哭,突然很怀念那段读书的时光,觉得自己一时的轻率,把一生都毁了。特别是哥姐放假回家,看到他们无论从衣着到谈吐举止都完全不同于以往,心中便会很烦、很失落。直到他们接过我挣的钱,对着我千恩万谢,我的心情才会慢慢好转,觉得这一切都值。
春天的时候,母亲依然忙着摘香椿、卖香椿。我在旁边默默地帮忙,心中却对香椿充满了厌恶。特别是到了夏天,那些丑陋的香椿叶子上挂满了绿色的毛虫,有时候坐在家里刺绣,也会被飞进来的毛刺蜇一下,我便神经质地大叫起来,母亲闻声过来,小心翼翼地望着我,然后默默地拿起喷雾器,到西园子挨棵喷药。
这样子过了六七年,弟弟也大学毕业了,哥姐的事业都小有成就,家里的生活宽裕了许多。在和本村一个小伙谈了几年恋爱之后,我决定把自己嫁掉。
结婚的时候,父母破例给了我五千块钱,又砍了西园子的一些树,为我打造了嫁妆,那些小凳子结实得很,后来儿子拿它们当球踢,摔都摔不烂。
丈夫很勤快,人也健壮,农忙的时候常常帮父母干活,我包了饺子、擀了面条,常趁热给父母送去。母亲对哥姐捎给她的精美食品极少在人前炫耀,而对我送的家常便饭却赞不绝口,那样明显偏袒的神情常常会令我感动。
后来村里要修路,西园子那些树要全部砍掉。砍树那天,母亲轻轻地抚摩着每一棵树,就像抚摩自己的孩子。
望着满地的树,弟弟夸张地说:“哇!这么多树,能给我儿子做多少小板凳啊!”
母亲嗔怪地打了他一下:“这些树我谁都不给,全归你三姐。她对咱们家有功啊!”
我的心一颤,两颗泪就滚落了下来。
昨晚,居然看到凌晨,好久没这样看书了,《布鲁克林有棵树》,真的是本好书。今天,趁着“菲特”肆虐,放假一天,于是,一边享受着凉爽,一边走进布鲁克林,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感动!
《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是一本讲述成长的书,讲述一个个卑微的生命如何走向高贵。在贫穷、饥饿、寒冷、轻鄙中……不低头,不屈服,保持尊严,种下天堂树。
贫穷,没有人希望自己贫穷,但贫穷不是一无事处。在苦水中泡大的弗兰西和尼雷,非常坚强、坚韧,特别是弗兰西,她的坚强超她的外婆,她的母亲,她的姨妈,她的坚强,让她超越困难,实现家族梦。以致后来,弗兰西和尼雷谈到他们的妹妹不用再吃苦时,竟然说:“可怜的劳瑞。”因为她不到苦中的那份甜和乐趣。
贫穷,还赋予人类另一种财富——善良和爱。贫弱的弗兰西饱尝了大人们为生计奔波的艰辛:捡垃圾、卖垃圾、购物、储钱……但弗兰西的处境改善后,到糖果店,默默地做好事,给某个贫穷的孩子一次幸运的摸大奖的机会。小说写到,人们对待自己贫困的背景通常有两个办法:“一个通过自身艰苦奋斗走出了社会底层的人,通常有两个选择。脱离当初环境后,他可以忘本。他也可以在超出这个环境之后,永不忘记自己的出身,对残酷拼搏中不幸拉下来的人充满同情,充满理解。”无疑,弗兰西就是后一种。
贫穷中“罗姆利家族”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外祖母没有读过书,母亲小学毕业,弗兰西16岁上大学去。艾薇姨妈要让她的三个孩子,拥有三个文凭;茜茜姨妈在孩子出生时已经给孩子买教育基金。即使贫穷到上顿接不上下顿,弗兰西、尼雷却拥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弗兰西出生时,她的母亲凯蒂告诉她的外祖母,她不希望她的孩子以后像她一样辛苦。她的外祖母建议她的母亲凯蒂给自己的孩子读《圣经》,读莎士比亚,每晚都读,直到他们自己能看懂为止————多么了不起,多么伟大,在充斥嘲笑、肮脏、破烂的布鲁克林!水泥地里,香椿树(天堂树)也能萌芽。于是星期天下午,弗兰西坐到家门口的太平梯上,藏在浓浓树荫里,她在这里看着书,做着白日梦。这样的时刻,让她超脱了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困顿,她得了A,她的在校刊里发表……她每星期都去图书馆借书,想把图书馆的书从A到Z,看过遍。最后一次,她去图书馆还书,图书管理员和往常一样:她依然连头抬都没有抬一下。但天堂树还是郁郁葱葱地成长起来了。
天堂树,不择环境,它何时何地都能萌芽,成长。在你我的心中种一棵天堂树吧。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支撑。有一天,你会蓦然发现,你的身边有许多天堂树,你也是其中一棵——郁郁葱葱。
昨晚,居然看到凌晨,好久没这样看书了,《布鲁克林有棵树》,真的是本好书。今天,趁着“菲特”肆虐,放假一天,于是,一边享受着凉爽,一边走进布鲁克林,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感动!
《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是一本讲述成长的书,讲述一个个卑微的生命如何走向高贵。在贫穷、饥饿、寒冷、轻鄙中。不低头,不屈服,保持尊严,种下天堂树。
贫穷,没有人希望自己贫穷,但贫穷不是一无事处。在苦水中泡大的弗兰西和尼雷,非常坚强、坚韧,特别是弗兰西,她的坚强超她的外婆,她的母亲,她的姨妈,她的坚强,让她超越困难,实现家族梦。以致后来,弗兰西和尼雷谈到他们的妹妹不用再吃苦时,竟然说:“可怜的劳瑞。”因为她体会不到苦中的那份甜和乐趣。
贫穷,还赋予人类另一种财富——善良和爱。贫弱的弗兰西饱尝了大人们为生计奔波的艰辛:捡垃圾、卖垃圾、购物、储钱。但弗兰西的处境改善后,到糖果店,默默地做好事,给某个贫穷的孩子一次幸运的摸大奖的机会。小说写到,人们对待自己贫困的背景通常有两个办法:“一个通过自身艰苦奋斗走出了社会底层的人,通常有两个选择。脱离当初环境后,他可以忘本。他也可以在超出这个环境之后,永不忘记自己的出身,对残酷拼搏中不幸拉下来的人充满同情,充满理解。”无疑,弗兰西就是后一种。
贫穷中“罗姆利家族”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外祖母没有读过书,母亲小学毕业,弗兰西16岁上大学去。艾薇姨妈要让她的三个孩子,拥有三个文凭;茜茜姨妈在孩子出生时已经给孩子买教育基金。即使贫穷到上顿接不上下顿,弗兰西、尼雷却拥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弗兰西出生时,她的母亲凯蒂告诉她的外祖母,她不希望她的孩子以后像她一样辛苦。
她的外祖母建议她的母亲凯蒂给自己的孩子读《圣经》,读莎士比亚,每晚都读,直到他们自己能看懂为止,多么了不起,多么伟大,在充斥嘲笑、肮脏、破烂的布鲁克林!水泥地里,香椿树(天堂树)也能萌芽。于是星期天下午,弗兰西坐到家门口的太平梯上,藏在浓浓树荫里,她在这里看着书,做着白日梦。这样的时刻,让她超脱了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困顿,她得了A,她的作文在校刊里发表。她每星期都去图书馆借书,想把图书馆的书从A到Z,看过遍。最后一次,她去图书馆还书,图书管理员和往常一样:她依然连头抬都没有抬一下。但天堂树还是郁郁葱葱地成长起来了。
天堂树,不择环境,它何时何地都能萌芽,成长。在你我的心中种一棵天堂树吧。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支撑。有一天,你会蓦然发现,你的身边有许多天堂树,你也是其中一棵――郁郁葱葱。
差不多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有一些启发和感悟:
布鲁克林的这棵树长在移民区,生长环境贫困、卑微、脏乱,是一棵大大的'臭椿树,但是却勇敢、顽强、乐观,即使是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也能长出芽来。它又被当地人称为天堂树。
布鲁克林的这棵树也是一个贫困的小女孩,她家庭贫困,有时候缺衣少食,经常被迫饿肚子,但是她却有幸如饥似渴的读书,是一个被书喂大的孩子。她发誓把图书馆的书从A读到Z,最幸福的童年时光就是坐在树荫里静静地读书。这个爱读书的小女孩靠读书学会写作和思考,甚至走上工作岗位,走出赤贫,跳出那方贫穷天地,走上创作之路,开启自己幸福的美国梦。
布鲁克林的这棵树也是一个赤贫的家庭。虽然极其贫穷,父亲靠在酒店给人唱歌赚点小钱,母亲靠帮人做清洁填补家用,但是,爸爸即使只有一套礼服也总是能收拾地干净笔挺,皮鞋、纸做的假领子也一样锃亮挺括,俨然绅士。母亲更是能干利索,总是能把一贫如洗的家和做清洁的地方收拾地非常整洁。最值得敬佩的是妈妈听从不识字的姥姥教诲,从孩子们生下来就给孩子们睡前读书,《圣经》、莎士比亚,在那样一个极其贫穷的时代(二十世纪初)反反复复地给孩子读书,以至于孩子们都能背下来了。
布鲁克林的这棵树还是一个时代,在二十世纪初期美国那样一个物质极其匮乏的时代,人们能够坚强地克服艰难,顽强地生活下去……
总之,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这几个关键词:坚强、乐观、拼搏。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贫穷地区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弗兰西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母亲偏爱弟弟、深爱他的父亲过早去世、家境贫寒、在学校受人轻视。她就如那棵长得郁郁葱葱的天堂树,顽强地在贫民区生长着,她养成了坚韧的性格,同时这种性格使她受益终生。她,是一个坚强的人。
其中有一段令我记忆犹新:弗兰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学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为他们玩泥巴馅饼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肮脏、沾满泥巴的弗兰西受到了医生和护士的鄙夷:“这些人这么肮脏的活着,实在不应该。”但弗兰西勇敢地反抗着:“我弟弟是下一个。他的胳膊和我一样脏,请不要吃惊。你不用跟他说。跟我说好了。”护士很吃惊:“我真不知道我们说的这些话她居然都懂。”
为什么弗兰西应该不懂?难道穷人家的孩子就没有“知书达理”、“有文化”的权利吗?
我在思考着:“布鲁克林有棵树”,这里的“树”指的是什么呢?是那棵天堂树吗?不是的!这棵“树”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一种滋长在心中的精神,一种在贫民区中也可以顶天立地的精神!这种精神不需要有多么优越的条件,只要你的心中有这样的一方土地,树就会茁壮成长,抵达天堂——这就是天堂树。
我们的心中,是否有这样的一棵树?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