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瀛海二小上学,我们的学校可美丽了,还是国家级绿色学校呢。
走进学校的大门,第一个迎接你的是一个小小的花园,花园里有一座用汉白玉雕成的两个英俊少先队员,这个大哥哥和大姐姐戴着红领巾,向每一个过往的人敬礼,他们多有礼貌呀。底座上面写着“金色年华”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顺着雕塑往里走,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大花园,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树木吐出了新芽,小草探出了脑袋,各种花儿也都长出来了。学校到处都是绿色,到处都显示出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走在这绿荫丛中,我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蹦蹦跳跳的多么惬意呀。早晨,朝霞染红了天边,也染红了我们的大操场。操场西侧的旗杆上飘动着鲜艳的红星红旗,每个周一的早上,我们全校的老师同学都会整整齐齐地站在操场上,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我们向着国旗敬礼,唱着雄壮的国歌,我们的心情多么激动啊!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
我们的教室就掩映在绿色丛中,每个班级都是绿色环保班,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还有回答问题声和快乐的笑声,我们在绿色的环境中,老师的关爱下学习着,成长着,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金色的未来。
我们的学校多么美丽啊!如果有机会就到我们学校来看看吧。
“地球开始向人类发威了!人类开始注意保护环境,人人不乱扔垃圾,而是将垃圾回收起来,运到垃圾焚烧厂无害焚烧。街道小巷处处干净,人类很高兴。而生活在地洞里的老鼠们却成群得饿死了。——原来是垃圾无处可寻!”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会问:为什么人们会知道保护环境呢?
近年来由于人类不断地破坏环境,使得世界的将来不容乐观: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生物不断灭绝,人类不断砍伐树木、臭氧层出现空洞……这些情况都来自“厄尔尼诺现象”。这些现象不断地暗示我们:拯救地球吧!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
那么,怎样采取行动呢?首先,我们必须要少砍伐树木。树木能制造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其次,要保护湿地。把湿地保护好了,就相当于保护好了40%~50%的生物种类。
气温升高,主要是由于大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多,所以,我们应把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将未来冰川融化的“噩梦”扼***在萌芽状态,让地球彻底的降温。要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种树。
另外,气温升高也与垃圾有关。垃圾可以堆肥,但垃圾堆肥时却不可避免的产生甲烷。甲烷也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之一。
所以,人类一定要减少垃圾的产生。垃圾少了,老鼠也少了,就有了开头故事的场景。最后,我要提醒大家: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今年寒假,我和范布宁等三个小朋友一起去报了一个“素描班”,除了画架等材料,学费全免,连“学生”也是“老师”组织起来的。哈哈,其实是我想学素描,妈妈帮我组织的,因为她就是老师。
第一节课是教画圆柱。在正式画之前,先需要整理用品:铅笔要削好,画架要搭好,纸要铺好……我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直接动手画,还得先看示范吧。先打一个框架,再打线条,深深浅浅……转眼间,一个漂亮的圆柱就诞生了,好像是放在纸上的,超有立体感。因为素描有高光点、亮面、灰面、阴影、明暗交接线五调子,把这五调子表现出来就有立体感了。看着妈妈画,我想:“这简单,看我的!”于是开始学妈妈的样子打框架。但有句话说的好:看事容易做事难。
刚开始打圆柱上面的那个扁圆时就发现:原来这么难!笔好像故意在和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圆。而妈妈要求用直线组成圆,我却直线画成了圆弧。这时我一开始的高兴劲全像天边的云被风吹走了一样,无影无踪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勉强画好了我的框架,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妈妈说我画得:1、太小;2、结构不对。两个原因就把我的这幅“佳作”PS掉了,并让我在反面重画。这真让我“欲哭无泪”啊!我只好老老实实地看妈妈是怎么画的,然后学着妈妈样用心去临摹,终于又一次勉强把框架画好了。看看范布宁:哇,她画得真快!但我告诫自己:不能急,画得太快会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框架搞糟的。
接下来是在框架里用线条画出明暗,这样就有立体感了。打线条也是有讲究的,线条要打得两头一样粗细,做到“两头轻,中间略粗”为最高境界。但这种线条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出来的,这是一点;第二点更重要的是打线条千万不能乱,打出来要一组一组的,并要有在角度的交叉。如先打横着的一组,再打斜着的一组;第三点是线条的深浅关系,如果要浅,则既可以减少线条数量,也可以把线条加深或变浅,除了手上用力不一样,加深或变浅可以用不同软硬度的.铅笔。
最后,我完成了那张作品。看着有些模样的圆柱,我颇有些自豪:这可是我的第一张作品哦!当时自以为画得不错,等到“培训班”结束,看看真是实在比较糟糕的。我的素描旅程作文青春人物素描作文课间十分钟素描作文
“叮铃铃”放学的铃声打响了,我迈着轻快地步子沿着自由河河堤走在回家的路上。听着河水拍打河堤的声音,看着老人和小孩在河堤上玩耍嬉戏。不时听见海鸥的.鸣叫,抬头望去几只海鸥在湛蓝的天空上展翅翱翔,把我带入了遐想的世界。突然我的脑袋被一团异物击中把我从遐想中拉了回来。我想什么东西?难道是太空食品。好奇的我用手沾了一点,这团东西热乎乎的,一看这团东西黑中带绿,绿中泛黑。再一闻臭气直钻进我的鼻子。“海鸥屎!”我大叫一声。赶快拿出湿巾擦头,可是臭气并没有离开我身体的意思,我拿起书包捂住头冲进家去,生怕被人看见,我飞快的跑进洗手间连洗了四五次头臭气才彻底的从我头上消散。过了一会儿爸爸回来了,我赶紧隆重的向爸爸介绍这只海鸥以及诉说它的种种罪行可爸爸说:“这并不是坏事。海鸥是特别爱干净的动物,以前这条河是臭水沟根本看不见海鸥的影,现在海鸥来了说明环境变好了。”看在环境变好的份上我大度的原谅了这只海鸥。
如果把环境变好,人和动物拉近关系看作是幸运的话,这真是我的幸运,人类的幸运,更是地球的幸运。
人们往往听到幸运这个词会非常高兴,而我的这次幸运使我哭笑不得。
寒冷的冬天已逝去,温暖、美好的春天,不知不觉已走来。温柔的春姑娘,摇摆着轻盈的双手,迈着悄悄的步伐,到了,到了!
春天是如此婀娜多姿,惹人垂青。
瞧!那一朵朵火红的木棉花,在枝头怒放着。特别是它的花骨朵,红红的,非常饱满,仿佛一下子就冒出头来!无数朵美丽的木棉花,点缀着朴实无华的树干,显得多么优雅啊! 放眼望去,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就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绿毯,那么柔软,那么生气勃勃!难怪古代著名诗人陆游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
春天来了!农民伯伯的期望也就不期而然了!他们忙着播种,日以继夜地耕耘着,不就是想有好收成吗?农民伯伯真伟大!但是,倘若没有春天,会有播种的期待,收获的希望吗?没有。而着一切,是春天赐予他们的,也是我们的。 啊!春天!你是天地万物的“复苏剂”!没有你,就没有美丽的花:没有你,就没有农民伯伯播种的希望。是你,赐给大地生命,创造万物的灵魂啊!
啊!我美丽的春天!
早晨,我推开窗,一股清新的空气涌进来,一层淡淡的薄雾轻柔地浮在空中。
时间不长,天稍放亮,雾气渐渐散去,才看清大地与天空。咦?太阳是否懒得起床,怎么还没有到他的岗位去呢?而他的孩子-云姑娘却已经出来散步了。不知她到哪里去玩耍,弄得身上黑蒙蒙的。再瞧那些树枝都挂上了喜悦的露珠,一定是再下雨,但却听不到淅沥的的声音。我疑惑地把手伸到窗外,“啊!春,第一场春雨。”
我喜欢春天,春天真美好!
所谓“整体烘托法”指的是作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从整体上定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或定下了故事的发生氛围,或作为一个重要要素参与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第一,将同一环境描写作为某种氛围的衬托放在文章开头,并在接下来的叙述中仍不时提到。这个环境描写通常定下全文的情感氛围或交待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如一篇满分作文《较量》,写“我”作为班干部与班里恶作剧同学的一场较量,突出“我”的勇敢,在文章开头即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环境描写不多,但从整体上给文章定下了一个紧张的环境氛围。
第二,将一两个环境描写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在这种情况中,须在开头即涉及这处环境描写,以此形成线索的始端,然后各段或关键段落都要写到这个或这些环境,文字可长可短,位置可为段首,亦可段末,这样会使人对这一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印象。具体可分成两种情况,第一,自然环境在文章事件发展过程中是变化的,如一些文章要写某事从不好变到好,便会使用雨过天晴的环境描写,在开头写阴雨连绵,文中雨慢慢变小,文尾则变成阳光灿烂。第二,某一自然环境在文中反复出现,但自然环境本身变化不大,只是承载了某种情感或主题。如一篇北京中考满分作文《凝聚》,其中“阳光”作为一个环境描写,在文中反复出现,但内容上并无很大变化,因为阳光承载的是同样一份“亲情”。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