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笔小作文(我最喜欢的马克笔作文482字)

马克笔小作文(我最喜欢的马克笔作文482字)

首页状物更新时间:2024-11-17 15:54:17
马克笔小作文(我最喜欢的马克笔作文482字)

马克笔小作文【一】

这部电影我以为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各自经历与相互友谊的建立:借恩格斯的周遭反映出当时工人的悲惨处境;通过马克思的生活、社交——《莱茵报》、《德法年鉴》、蒲鲁东和燕妮,一是将思想家马克思人格立体化,一是显出当时社会主义运动背后理论的空虚。

接着马克思恩格斯相遇后的情节,彰示了理论的破与立。一是反对蒲鲁东与魏特琳,一是建立以分析生产关系为首的一套社会理论。同时主要人物的性格在此更加丰富化。

最后一部分可以算是二人扛起左圈大旗。讲了马恩参加正义者同盟,于1847年伦敦会议上将之正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与起早《共产党宣言》的事迹,以《共产党宣言》作结。情节中恩格斯让马克思认识到了若不通过宣言这种简单的读本将思想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写再多的哲学也是徒劳的。

大部分人应该不会否认,拍一部卡尔·马克思的传记片是尤为困难的。究竟该侧重人物的何种方面、如何表达其思想理论、当时左圈中各种人物的形象如何塑造,这都是会令编剧和导演感到棘手的问题。于是这部电影也仅仅选了马克思的一段青年时期——从《莱茵报》被查封的1843年到共产党宣言出版的1848年。尽管如此,电影中还是牵涉到了许多人物与派别,不能留出篇幅专门解释,因此这部电影对观众的理论基础是有一定要求的。若观赏前对青年黑格尔派、蒲鲁东主义、威廉·魏特琳、正义者同盟和后来的巴枯宁主义能有一定了解的话,看得会相对轻松一些。

一个朋友在QQ空间以一句话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道:“以生产关系为首的社会关系生长于物质生产之上”,这部电影恰恰鲜明体现了这一论述。马克思在电影中多次提到要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是要解释生产关系的不断变动。在我所划分的第二部分里,恩格斯带着马克思去见一位雇佣童工的资本家,资本家能用供求关系、市场效率解释自己为什么雇童工,为什么付不了高薪,马克思随后用这只是当前社会下生产关系反驳之,但当然资本家是听不进去的,那个时代这样的理论也还尚未为大众所知。这是琼·罗宾逊提出不完全竞争市场之前的古典经济学之殇,亚当·斯密企图通过人类道德情操弥补之,马克思则通过分析生产关系变动的理论透析残酷的资本主义社会背后的本质。马克思与资本家的对话,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缺憾、马克思由生产关系的变化之切入角度的新颖、马克思理论与未来的「正统」经济学演进轨道的注定不同。

电影情节有致,按时间展开历史但显然并不流水账,因而是非常可观的。美中不足的是,同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家们的形象在电影中大多透过一场场演说给脸谱化了,但考虑到时间限制与传主是马克思,透过几句演讲像观众展示一个人的大致思想主张也无可厚非了。

电影在语言上应当是比较考据的。知识分子公开讨论时用法语,马恩私下聊友情用德语,书信中多法语,马克思与燕妮讲法语(日耳曼地区方言内部差异过大?燕妮贵族缘故?)跟英国的工人们用英语……听到影院里坐我后面的一位台湾观众说,他们的德语用词跟今天有很多不一样,想必电影是顾及日耳曼各邦间方言差异的。

谢幕过程中,用《Like a Rolling Stone》的背景音乐配上当代诸多游行、抗议、华尔街的画面,似乎是在告诉我们非正义非公平的世界依旧存在,剥削的方式在有的地方改变了,有的地方没改变,资本主义也已经进化出了新的面貌……

马克笔小作文【二】

读罢《马克思传》的学生时代这一部分,说实话,里面的很多内容我都没有看懂,可见我是一个多么浅薄的人。对于哲学,我知道的少得可怜。唯一一次接触有关哲学的书籍,就是大一是同学推荐我看的《苏菲的世界》,但很可惜,我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放弃了。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在走迷宫,不停地绕啊绕却怎么也绕不出来似的。这滋味并不好受,所以读《马克思传》,我也只读到了他的学生时代。

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可以说是零。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老师都赞扬、崇拜马克思,都用“伟人”一词来形容他。说他思想多么先进,见解多么独到,为整个社会人类进步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是很少有老师对我们说一些马克思的生活琐事,好像他是一个圣人,高高在上。

麦克莱伦笔下的马克思不仅降低为凡人,而且也降低为凡夫俗子。作者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凡是平凡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具备。

书中描写马克思孩童时代的情况就很少。她的姐妹们说马克思早先的时候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着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特里尔的马库斯上坡上‘驱赶’下来,更坏的是,他坚持让姐妹们吃他用肮脏的生面团做成的而用更肮脏的手拿着的‘蛋糕’。她们毫无怨言地忍受着‘驱赶’、‘吃蛋糕’,因为卡尔将会讲故事来酬劳她们的顺从”。看到这里,我就觉得好好笑。原来马克思小时候这么顽皮,甚至还有点邪恶,让姐们对他又爱又恨。但不可否认,他也的确很聪明,知道如何让投其所好。要明白,让他人顺从自己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这段话中,我也猜出马克思小时候一定读过很多书。因为肚子里有东西,才讲得出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调皮、聪明、爱读书,我想马克思小时候的性格应该就是如此的吧!

等马克思上了中学,他的性格更是让很多人爱恨交织。爱他是因为他可以随时开始男孩子式的玩闹,怕他是因为它能够毫不费力地写讽刺诗文嘲笑他的对手。他曾轻蔑地谈到:“有一些农村来的笨人,他们准备投考教会学校,大多数人领取助学金。”这一句话让我想起来上次在校内上看到某一位徐汇区同学的状态签名:“双休日过得真快,又要去松江那破地方见那些乡下人了。”我想无论哪一个人看到,心里都会不舒服的吧!所以马克思在学校期间没有交到长久的朋友,这也怨不得别人吧。马克思在离开学校前的一个行为让我很有共鸣。他因为讨厌当时的副校长,所以在向所有老师辞别是唯独没有理睬那个校长。其实作为学生,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所以他布置的作业老师马马虎虎地完成,上课也不会像其他课那样认真听讲,教师节也不会写张贺卡送给他。也许这种行为看起来很幼稚,但这的确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抗议。

马克思也有很多缺点。他只要一旦有了钱,便生活“奢逸”。他不善于理财,对生活安排的没有条理,房间里十分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年轻时的马克思酗酒,好打斗,曾被学校关禁闭。而其中,挥霍是他最大的毛病。他的母亲一直劝他适度地消费酒、咖啡和胡椒粉。“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议,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算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他的父亲如此埋怨道。事实上,有关马克思大学生后的最后一份资料宣称他曾几次求债,并表明他在学校的五年中至少改了十次地址。而他后半生的经济来源,也大都来自于恩格斯的帮助。我也不明白他是如何养成爱花钱的习惯的,甚至不考虑家中的经济条件。或许是因为参加了俱乐部,又或许是因为压力太大。但有一点很肯定,马克思从来不曾想过如何节约一点生活开支。

马克思与他父亲之间的关系算是比较糟糕的吧。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思想方面也是有很大差异的。马克思曾把一些诗歌献给他的父亲,但都不怎么附和父亲的口味。老马克思甚至鼓励儿子努力写一首渗透德意志精神的颂诗。但马克思的榜样是海涅,歌德和席勒。他的诗歌包括了德国浪漫主义的,除政治上反进步和名族主义之外所有的著名主题。老马克思也曾激烈地批评儿子“在昏暗的油灯下胡思乱想,蓬头乱发,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离群索居、不拘礼节甚至对父亲也不尊重。与外界交往的艺术仅限于一间肮脏的房间,在那里,也许在异常混乱的情况下,燕妮的情书和父亲的可能是噙着眼泪写的、善意的告诫……难道在这么一个荒。唐的、漫无目的的知识作坊里,你和你所爱的人神志清爽的果实能成熟吗?”可见他对马克思是失望透顶了。尽管马克思与父亲意见并不合,而且玩世不恭,但马克思并没有与家庭断绝往来,也并没有因此而讨厌父亲,而是一直保持着对父亲的热爱。爱琳娜道:“他从来都是不知疲倦的谈论他,他一直带着他父亲一张上了年纪的照片,从来不把照片给别人看,他说是因为它已经很不像原来的样子了。”其实就像我们和父亲的关系一样,我们所选择的兴趣、职业、朋友也许不符合父母的要求,从而产生了误解和矛盾,但是,在各自的心里都还是深深爱着对方的。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了。

谁也不能否认马克思是一个伟人,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只是一个凡夫俗子。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被耶拿大学在缺席的情况下授予博士学位。对此,作者甚至认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学位,加之那里又有熟人,所以拿到学位,并不费多大劲。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耍小聪明的伎俩吗?我们不能太注重“伟人”这个光环而忽视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世上无完人,有瑕疵才会显得真实,才会让人有兴趣去深入了解。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把这本《马克思传》给读完,但是最起码我对马克思性格方面的了解又进了一步,这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马克笔小作文【三】

不知道最后放的纪录片什么意思,是为了平衡一下吗?

不过其他部分还是不错的。

我是不懂电影,单纯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说一下。

早期的马克思是一个哲人,自由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但是当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我们知道,一切问题的焦点都在所有制结构和生产关系。电影正是展现了这个过程。

开篇是非常棒的,林木盗窃案,它好就好在一下子就暴露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视角。林木盗窃案问题在于,习惯了中世纪传统的农民并不知道他们现在面对的不再是只关心政治统治,战争和荣誉的封建领主,而是资产阶级化了的地主。罗马法赋予资产阶级明晰的,绝对的财产观念。产权既然归我,你就不能动分毫。既然我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权力,王朝也需要为我说话。

紧接着是欧门-恩格斯工厂,工人阶级破坏机器的反抗和资本对他们生***予夺的权力。私有制当然不是资本主义的特产,但是私有制依然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私有制决定了无产者-私有制的局外人,只在纯粹理论上拥有和私有者同样的权利-随时有可能被从生产资料旁边拉开,抛到街上去。

私有制是一切商品交换的基础。

私有制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如果不谈这个,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毫无意义。

因此,电影一开始就击中了全部问题的核心,只是不清楚这是有心还是无意。

接下去就是一段在多数人看起来可能很平淡乏味,但的确可以看到马克思思想轨迹转移的过程,从一个批评家转为革命家,从一个哲学转变为经济学家(但绝不是研究大家该怎么赚钱的那种经济学家,直到今天,资产阶级经济学依然在按自己的庸俗标准去衡量马克思)。

电影在细节上力图充填更多内容,燕妮和恩格斯的女伴,一个是有伟大精神的贵族,一个是觉醒的无产阶级。鲍威尔,巴枯宁,魏特林,蒲鲁东。。。。一整幅历史画卷,同时马克思在与这些人决裂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旧思想的告别。不过遗憾的是对每一种思想电影介绍都很不到位。

最重要的当然是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友谊,就我个人看来,恩格斯的确缺乏马克思那种卓越的天才,但是在1845-1848年这段时间,恩格斯却由于自身经历具有比马克思更高的认识,可以说这时候,他是马克思的引路人,当然,同时也是互补。

马克笔小作文【四】

正值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浏览眼前的文字,我不仅了解了马克思这位革命家的生平,更是看到了他熠熠生辉、永不褪色的思想。

实事求是的说,这本传记里所呈现的马克思与我的认知相去甚远。在此之前,我对马克思的印象仅仅来源于少数几篇他写的文章,还有老师介绍的他的一些思想。所以我以为,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领导了第一国际的马克思,必然是一个和孔子一样事事严谨、一丝不苟的“圣人”。但是,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更真实的马克思,他有一些缺点,就如同戴维·麦克莱伦所说“花钱超过家庭的支付能力……这是他一生的特点”,但他的思想和理想并不是流于表面的,与其说他用纸和笔向世界表达了他的思想,不如说他是用一生向世界在解释他的思想。

早在他他中学毕业时,他就写下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他说:“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我认为这种近乎理想化的观念也一直影响着他之后的人生道路:报社难以为继,捐出相当一笔钱来创办《新莱茵报》,所有的设备和机器都是他个人的;为了研究哲学,他想要了解更多的其他领域的内容,于是为自己制定了一个终生计划,包括了法律道德政治经济,除此之外,他力图使自己熟悉自然科学、历史,并研究了谢林的著作,而且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对自然科学(物理学,地质学,尤其是数学)的关注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他还对刚出现的人类学很感兴趣;他明知警察要求他离境,但他仍然参加了共产主义同盟的会议,这导致了他被警方逮捕。

很多时候他的举动都表现出他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坚持甚至是固执,但更多的是他为钟爱的事业献身的勇气。就如同海因茨所说:“马克思是为了砸碎一块窗子玻璃而调过来大量炮兵的那类人”无论现实是怎样的严峻,马克思只求深入全面地领悟在地面上遇到的日常事物,以完成他毕生的理想。

出生在富庶的家庭,马克思本应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事实上他一生却一直饱受现实带给他的各种折磨:他生活贫寒,连买纸张的钱都没有,读后感。妻子和孩子在深夜里被人赶出租的房子;孩子夭折和妻子因病去世,他承受了难以言说的痛苦;他的身体又极度糟糕,一度不得不放弃计划已久的书籍出版工作;他受到来自各个国家从上而下的压制和迫害,甚至在疗养地都受到情报部门严密的监控……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马克思凭着自己巨大的热情,顽强的毅力和科学的思想体系,让他的思想影响着全世界,让他的革命号角传达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马克思的学生时代,一位博士俱乐部成员曾在讽刺诗中这样描述他:“是谁风暴般地奋勇前行?一位自由魔怪,来自特利尔的黝黑身影”。我认为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一生的写照,他是思想的宝库,是一个有些刻薄、自负而又乐观的理想主义者,更是一位思想上的战士。他是一位先知,但我们无需将他神化,他的缺点和优点共同塑造了他的独特和魅力。当然今天的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改变人类命运的从来都不能只靠先知,更要靠当代人自己的觉醒和努力。

马克笔小作文【五】

投资虽然仍是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但形势绝不像数据看上去那么靓丽。相比2016年四季度,2017年1-2月仅基建投资增长加快,地产和制造业投资的名义增速都明显下滑。

另外,2月PPI同比增长率已接近8%,比2016年四季度涨幅高出了4个多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投资的名义增速中有很大一块是价格吹出来的“虚胖”。如果用PPI来折算投资的真实增长率,那么总投资及各主要分项投资的真实增速都处在近些年来的低位。

2017年1-2月,投资资金来源的名义同比增长率大幅下滑到-8%,与投资名义增速之间拉开了超过15个百分点的差距。在2014、2015两年中,正是投资资金来源增速长期低于投资增速,才导致投资增长连续放缓,经济增长持续走弱。而从资金来源状况来看,当前投资面临着十年来最为严峻的资金瓶颈。

2月份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长接近300%,成为不少人看多投资前景的依据。但只要把挖掘机销售数据看细一些,就能发现这种乐观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只要把挖掘机销量数据与投资增速做一个简单对比,就能发现挖掘机销量既不是总投资,也不是各个主要分项投资的领先指标。恰恰相反,挖掘机增速明显受地产投资的带动,是地产投资的滞后指标。

挖掘机销售有非常强的季节性,每年3月或4月是挖掘机的传统销售旺季。2月高得令人吃惊的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速是季节因素错位带来的短期现象,旺季单月销量一般是其他月销量的两倍以上。

从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的原材料分项指数在近几月的明显上升来看,PPI的上扬确实带动了一波补库存行为。2017年挖掘机销售旺季的\'提前可被看成挖掘机用户们的补库存行为。这种补库存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经济增长的上升势头,是过去几个月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助力。不过,此番PPI大幅上涨不具有可持续性。建立在它之上的补库存行为也已接近尾声。在地产投资真实增速已经走低的情况下,挖掘机销量前景难言乐观。

在经济总需求改善有限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变成了一个零和博弈——在采矿业利润大增的同时,中游的水电气行业利润增速已滑至负增长区间,下游制造业的利润增速也已走弱。显然,PPI冲高增加了下游行业的成本,反过来给经济复苏势头带来了阻力。此外,政府也不会容忍这种零和博弈进一步扰乱上中下游行业的利益分配,因而会做相应的政策调整。所以,当前的PPI冲高注定不可持续。目前,PPI的月环比高点已经过去,而PPI的同比高点也会很快到来。未来,PPI的涨幅将逐步收窄,甚至不排除负增长的可能。

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在PMI分项中,产成品库存指数既领先原材料库存指数,也领先PMI总指数。也就是说,从宏观预测意义来看,产成品库存指数最重要。这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当厂商发现自己的产品已经滞销后,当然会减少原材料的进货。在2017年2月,产成品库存指数出现了近四年来的最大幅度上升。产成品库存有如此变化,再结合对PPI前景的分析,应该可以做出补库存周期到头的结论了。

中国经济形势高度依赖于国内宏观政策取向,特别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所反映出的宏观政策总基调的变化,是当前经济复苏动能难以为继的最主要原因。2016年,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较为有力,房地产是社融的主要投放方向,因而将金融体系的资金大量导入了实体经济,融资瓶颈大幅缓解,经济增长势头明显改善。同时,包括股债在内的金融资产则因为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减弱而受压。进入2017年,随着货币政策转向“中性”,社融增长的势头已明显放缓。相应的,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状况有所改善,资金“脱实入虚”似乎有卷土重来之势。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