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让我先学会最简单的家务------洗碗。我听了之后把胸脯拍得“咚咚”响,以我最响亮的声音回答:“没问题,包在我身上,你们就等着用干干净净的碗吃饭吧”。
说干就干,我端了一大叠没洗过的碗放进水池里。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打开水龙头,放进洗洁精用水慢慢地冲出泡泡来,我用手擦掉碗上的.饭粒、菜渣,一开始进展得很顺利,碗上的许多杂物已经清理掉了。我关上水龙头。得意洋洋地想:“没什么难度。以前老听爸爸、妈妈说洗碗很难,没想到也不过如此嘛”。我正想拿洗洁精,忽然我手一滑,碗就在地上炸开了花,我急忙把碗捡起来,心想:“纯属意外,这碗真可怜,第一个成了牺牲品,不过这也不能怪我,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接着我拿起另一个碗洗起来。这个碗好象在和我做对,一个劲地往下滑,我洗了半天,也没有洗干净。我一急,手一松,只听“咚”地一声响,结果可想而知。我这才如梦初醒,捡起地上的碗,可惜已经迟了,这个碗摔了个“半身残疾”。我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心想:“再这样下去,一池的碗都会被我摔完的”。这时,妈妈走了进来,笑眯眯地问我:“碗洗好了吗?我和你爸爸都等着用你洗的碗吃饭呢!”。我羞愧极了,低着头回答说:“还没有,我老是洗不干净碗”。妈妈见了说:“不要心急,我来给你做示范”。
说完,妈妈拿起碗,熟练地用水冲洗着,然后抹上洗洁精,用手细心地把杂物清理掉,最后用水把洗洁精冲干净。我仔细地观察着妈妈的动作,只见妈妈把碗底抹干净,之后一圈一圈地往上擦。妈妈边擦边和我说:“有油的碗不太好洗”,我听了恍然大悟,心想:“怪不得第一个碗好洗,而第二个碗不好洗”,之后我学着妈妈的样子,笨拙地冲洗着,虽然我洗的盘子没有妈妈洗得那么好,但是我还是很高兴。接着我又照着前次的方法把碗全部洗完了。
看着一叠干净、舒适的碗,我心里美滋滋的。从这次洗碗中,我不仅懂得该怎样洗碗,还懂得了:实践出才干!
而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清明时节的青团,那散发着清香的青团,是我最爱吃的。
清明节前,妈妈早早地采来了艾草。这个时节的艾草是最嫩最绿的,这些艾草当然是用来做青团的喽!厨房里烧好了水,把洗干净的艾叶倒入水里,加上一些碱,过水焯一下。焯过之后,嫩绿的艾叶就变得碧绿而柔软了。然后再用糯米粉兑水和面。这时,只见妈妈的手灵巧地把面团推压开去,再折过来,再推压开……一遍又一遍。这动作看起来简单,可做起来一点都不简单,我就亲自尝试过。
看着妈妈和面那么轻松随意,我的手也痒了,真想试试身手。妈妈看出了我的想法,就让我把手洗干净试试看。我早就等不及了,捋起袖子,欢快地跑去洗了手就揉起面团来。一开始我还揉得像模像样的.,可不一会儿,原本光滑的面团,在我手里却变得凹凸不平、又干又瘪了。我一下子就懵了,怎么回事?我明明模仿过很多次了,这动作应该跟妈妈一般无二啊,难道说这面团跟我有仇?无奈,我只好向妈妈投去了求助的目光。妈妈接过我手中的面团,轻柔地润了一层水,又开始揉起来。妈妈边揉边告诉我:“和面这种事,力道可比动作要紧多了。”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和面要注意的是力道而不是动作啊。看来,和面真不是件容易掌握的技术活啊!
面揉得差不多了,妈妈就加进焯好的艾叶,把它揉进面团里,然后再用石锤锤打面团,里边的艾叶就会变得十分细碎,这就是之前焯水时放碱的效果了。面和好之后要醒一醒。醒过面之后,把面团分成小块,再把这些小块按压成饼状,包上先前准备好的豆沙馅或是白糖芝麻馅,然后,小心翼翼地捏住口,团成一个个光滑的圆球,再滚上一层糯米,就算做好了。
妈妈包馅的时候,我看着简单,又忍不住想掺和一把,但是我包出来的青团都不是正圆形的,跟妈妈手里团的圆球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好不容易包了个滚圆滚圆的吧,偏偏还有不少裂口!可怜的青团们,到我手里就只有被虐的份儿了,将就一下吧!做好了所有的青团,然后把它们放入高压锅中蒸15分钟就能出锅了。
刚出锅的青团热腾腾的,透着一股水灵灵的绿色,散发着清淡的艾草香,外边的一层糯米也变得晶莹剔透的。好吃要趁热呀,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就往嘴里送。还是太急了,舌头都快被烫得没知觉了!再吃,只好耐着性子把它吹凉。一口咬下去,最外层的糯米饱满香软,中间的一层很软,黏而不腻,最里边的馅更是香甜爽口,仿佛整个舌尖都被一股春的气息唤醒了,清新的鲜艾草味儿充溢着整个口腔。就是这样的美味,才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呀。
家乡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在清明节时,将这些青团供奉给逝去的亲人们。或许,这青团,更代表着一种懷念吧。
好久没有看过如此简单直给却又带着些许另类荒诞气息的片名了,片名中的“勺子”对应新疆方言中的“傻子”,而电影就是围绕一个傻子展开,故事的脉络也一如片名没有什么弯弯绕绕。“傻”,成了电影探讨的核心,有时候傻和老实本分是可以划等号的,而陈建斌扮演的拉条子就是傻实在的典型代表——他希望这个世界能以一种有章可循的标准来运转,但很多时候决定一件事情走向的恰恰是那些没有章法可言的潜规则——这是一个老实人所无法理解的,而拉条子的悲哀在于他不仅实在,还固执地要把他不会理解的事情搞明白,于是乎,一个脑子正常的大活人莫名其妙地被一个傻子搅乱了整个生活,不能不说是一种荒谬的讽刺。如果以现实世界的标准来评判,傻显然并不仅仅停留在狭义的智力层面,因而不谙世事、一条道走到黑的拉条子也一定确信无疑地位列其中——当捡来的傻子被人领走后,事态朝向拉条子始料未及的方向发展时,他的傻就一览无余了。
老实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骗子,因为骗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不按规矩办事的人,而规矩又是老实人生存的依据,因而骗子最爱骗的莫过于老实人,所以我们看到了前后脚三波骗子堂而皇之地跑到拉条子和他媳妇跟前要人,却丝毫没有被质疑过,最后得以大摇大摆地带着讹诈拉条子的钱离开。从某种程度上说,骗子是可以归到聪明人之列的,但仔细想想,他们所攫取的利益都是眼前利益,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法律的制裁,搭上自己的人生,这样看来,骗子的聪明只能算作小聪明,他们选择不计后果的生存方式恐怕再傻不过了。
但这世上存在最多的一定是痴子,电影中拉条子的老婆金枝子、大头哥、大头哥的弟弟、村长、民警都是这样的凡夫俗子,他们不像傻子那样一根筋,也不像骗子那样不守规矩,他们看起来都是那种再正常不过的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寻求利益或单纯自保,不愿越过界限一步,世界其他地方的运转法则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于是乎当一个傻子把拉条子的生活搅得天翻地覆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冷眼视之,当然金枝子与他们不同,因为她本身也处在麻烦之中,她既有拉条子身上的那种傻,同时又兼有痴子的鄙俗,因而无论站在哪一边她都是痛苦的,但那些事不关己的痴子却可以泰然处之,对自我的愚钝与麻木丝毫没有察觉,浑浑噩噩地延续自己狭隘的人生,直到归于尘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样的痴子也是彻头彻尾的傻子。
电影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演绎出一个关于傻子的寓言,原本这种寓言性的演绎无可厚非,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改编自小说的缘故,电影难以掩饰所流露出的形式化的文学意味——从影片开头拉条子遇到一个傻子,到影片结尾拉条子真正意义上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傻子,形成了首尾相接的呼应,但这样的暗喻显得太过不加修饰了,从电影的角度来衡量似乎算不上高明。而拉条子的人物形象从纸面一跃到银幕上,却给人以失真之感——当主人公为了配合完成这个寓言而做出了不符合现实行为逻辑的荒诞举动时就使得电影本身已经失了足够的信服力。当然,作为陈建斌的导演处女作,着实可圈可点,不可谓不用心,但在讲故事能力上的差距也是昭然若揭的,因而所收获的好口碑略有虚高之嫌。但即使这样,仍应该力挺陈建斌,毕竟在现今浮躁的中国电影市场里,真正用心做电影的人仍是少数。
在看电影《一个勺子》前,我只注意到了作为演员的陈建斌,从未认识导演陈建斌、编剧陈建斌。通过这部电影,我重新认识了这个名叫陈建斌的电影人。
《一个勺子》的故事改编至胡学文所著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由陈建斌担任导演、编剧,陈建斌、蒋勤勤、王学兵、金世佳等人主演。该故事讲述了一个朴实、善良的甘肃农民拉条子进城搭救坐牢的儿子没成功,却捡回来一个勺子(勺子在甘肃话的意思是傻子),勺子的出现给拉条子一家人惹来一堆麻烦。最后勺子丢了,儿子减刑了,钱也拿回来了,拉条子却“傻”了……
观影结束,蒋勤勤所扮演的金枝子在片中重复哭喊出的一句话不断回响在我的耳畔:“人善被人欺!”导演似乎要通过这样一句台词和观众隔空进行沟通交流:拉条子是救了勺子,并待他如亲人般,为什么这些人还要这样欺负他呢?难道好人就这么难当?好人就活该被人欺负?并由此引申开:这年头帮人究竟对不对,做好人究竟该不该,好人做了好事反被人冤枉、坑害了,这还有没有天理?做人的准则与良知在哪里?拉条子无数次地找大头哥,想讨回五万元钱,却屡屡吃了闭门羹,当他决心不再要回那钱,只想一心找回被自己弄丢的勺子的时候,却被大头哥当成了傻子,将钱甩给了拉条子。最后,拉条子虽然得到了他一直想找回的钱,却始终没有得到他想要找到的答案,可是他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在这个世上,就不能太过于明白、清醒,“傻人也会有傻福”,于是,拉条子收好了钱,拿出勺子戴过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终究成为“正常人”眼中的那个“傻子”……
这样一部看上去土得掉渣,内涵却极其丰富深刻的电影,它通过一种自嘲的方式对这个社会存在的某些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与讽刺:在这个社会,好人是不是傻子?做好事的人是不是傻子?追根究底的人是不是傻子?面对骗子与傻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当好人因为做好事受到欺负的时候,是否还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好人于这个社会的意义究竟在何方?
有人说《我的少女时代》是国产片中的良心作,我倒觉得不尽如其然,《一个勺子》才是国产片中的良心作,和《烈日灼心》一样都是今年国产电影中的上乘作品。这个冬天不可错过的一部国产电影佳片:《一个勺子》,你看懂了吗?
庄子散文中有一则支离疏的故事。
南方楚国有一个人叫支离疏,他的形体是造物主的一个杰作或者说是造物主在心情愉快时开的玩笑,脖子像丝瓜,脑袋形似葫芦,头垂到肚子上而双肩高耸超过头顶,颈后的发髻蓬蓬松松似雀巢,背驼得两肋几乎同大腿并列,好一个支支离离、疏疏散散的“美人”坯子!
支离疏却暗自庆幸,感谢上苍独钟于他,平日里乐天知命,舒心顺意,日高尚卧,无拘无束,替人缝衣洗服、簸米筛糠,足以糊口度日,当君王准备打仗,在国内强行征兵时,青壮汉子如惊弓之鸟,四散逃入山中。而支离疏呢,偏偏耸肩晃脑去看热闹,他这副尊容谁要呢,所以他才那样大胆放肆。
当楚王大兴土木,准备建造王宫而摊派差役时,庶民百姓不堪***扰,而支离疏却因形体不全而免去了劳役。每逢寒冬腊月官府开仓赈贫时,支离疏却欣然前去领到三盅小米和十捆粗柴,仍然不愁吃不愁穿。
第一次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我国古代“塞翁失马”的成语故事。因为它们都阐述了“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生活哲理。
据说一位中国女士去澳洲看望女儿,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时,预报员突然说:“飞机出了故障,乘客请做好自救准备。”于是机舱里一片慌乱,有哭叫的,有咒骂的,有祈祷上天保佑的,有的甚至开始写遗书。而那位母亲迅速套上救护衣后仍平静地坐在位置上,脸上显得那样宁静与安详。过了一会儿,工作人员又告诉大家,故障已经排除。有惊无险,大家又激动得一片混乱,而那位母亲仍一脸平静地坐在那里,一片坦然。事后有人问:“面对死亡即将到来的时候,您怎么能显得如此平静?”那位女士平静地说:“这有什么可惊慌的呢,如果平安到达我可以看到我的女儿,若飞机失事,我可以在九泉之下见到我的母亲。如果保持内心平静,逃生的希望也大得多。”
其实,这就是一种心态而已。生命的征途中,爱与恨、得与失、贫穷与富有、成功与失败等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我们面对这一切,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意而不忘形,失意也不沮丧。如此,我们才能活得健康惬意、从容大度。
“事物本身没有快乐与痛苦之分,一件事究竟是快乐还是痛苦,关键是看你自己保持什么样的心态,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如果你对周围的事物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借着感受的调整,你可在任何时候都振奋起来。”这是美国著名的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心态决定着他是否能获得成功与幸福。保持消极的心态,就有消极的人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就会有积极的人生。而要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完全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一个勺子》是陈建斌导演的处女作,因为王学兵吸毒事件影片推迟到现在才上映。其实对陈建斌不是很了解,对他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甄嬛传》里的皇帝角色,那时候就觉得他很显老,但是演技也着实让每一个看剧的人一饱眼福。但是他的导演实力却没有什么作品能够让我对他进行大概的估计,是坊间对这部电影良好的口碑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更有对陈建斌的期待,带着这种期待,我看了这部电影,以下是我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观众在看了电影《一个勺子》之后的主观感受。
整体来看,这部电影其实还是不错的,整部电影叙事完整,情节之间的连接自然,让人看电影时较为舒服,当然,这一个优点的另一面就是,整体叙事较为平缓,波折性不是很强,更多的是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以一个普通的西北农民拉条子(大名马吉)的视角,借助了拉条子的嘴表现了中国西北农村社会的现状,以及现状之下的担忧。农民拉条子是村里公认的好人,心地善良,且肯吃亏,媳妇金枝子也正是因为他的收留没有被冻死、饿死,两人才能够结为夫妇,在我看来,这个不起眼的小细节的介绍有可能是为了表现好人有好报,希望用好心有好报来再次捂热社会上每一个心凉了的人。将揭示社会现实的冷酷与行善会有回报这两方面结合,已达到更好地引导人心回归善良的本性,让社会中的人重新形成友好的关系。这可能也是这部电影以及所有良好的艺术作品的重要目标之一吧!毕竟,艺术家是一群拥有更敏锐的触角,能够感受到自然世界中的美好事物及状态并且能够用他们特有的手段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使那些对生活不够敏感的人们同样能够感受到这些美好,唤醒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之心,以促进他们提升自我修养并且尽力使这个社会更加美好。
影片中的好心人拉条子因为好心给了流浪汉(金世佳饰)半块馍,而流浪汉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吃完了还是不走,拉条子狠不下心就将身上带的馍全部都给了他,就这样,流浪汉就认定了他,跟定了他,一路跟着他直到他回到家,流浪汉也就跟着他回到了家里面,怎么赶也赶不走。换做一般的人,估计各种手段用个遍,早就将流浪汉赶出去了,但是拉条子夫妇却都是那种狠不下心来的人,当把流浪汉丢在院子外面的时候,两人在炕上又担心那个流浪汉会不会在院子外面冻死,借着“冻死人要偿命”的由头来使自己的善良不显得那么直白。他们将流浪汉收留在了羊圈里,就这样还是怕冻着流浪汉,便又大半夜的送去了大衣。几次三番想要将他丢在外面都不成功,拉条子极为无奈,便动了将流浪汉绑在野外雪地里的念头,才将人绑上去,就于心不忍,又让他跟了回家。当金枝子听说了这件事时,眼睛瞪得老大,责怪拉条子,说那是害人命的事,冠冕堂皇的关切理由之下,他对那个叫她“妈”的流浪汉的关心之情热烈而羞涩,却十分让人动情。
陈建斌在这部电影中自导自演,可以说,是十分下功夫了,曾经的“皇帝”,如今胡子拉渣、面容苍老,脸上还有西北农民惯有的酡红,常年穿着厚重笨拙的棉大衣,脸上的表情有无奈与无助,也有坚毅与朴实,但是没有偷奸耍滑,不懂得如何投机,不懂得戒备。正是他在生活中没有学会后者,他被一个“勺子”纠缠的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也只能够贴告示,让勺子的家人来将他领回去,这样良心才安定;正是因为他没有学会者,他在自称是勺子的家人的人轻而易举地将流浪汉领走,没有质疑,只有对离开流浪汉的深深的不舍,而当第二批、第三批自称是流浪汉家人的人到来时,他们夫妇两个显得手足无措、惊恐不已,显然是因为他们眼中的社会并不是如此这般的处处是猝不及防的欺骗与陷阱,这些新知让他们不安。
在这部片子中,流浪汉由金世佳扮演,说实话,个人觉得演的还是挺到位的,只是因为事先知道是他,所以看电影时就有些跳戏的感觉。然后就是陈建斌的一会儿方言,一会儿普通话儿,有点受不了其他的都还好啦!
因为金马奖的嘉奖,给《一个勺子》加了一道光环,让影迷有了期待的理由,陈建斌从《甄嬛传》里的皇帝,到现实主义电影的自导自演,而且能捣鼓得有模有样,转型不仅成功,而且有意义。就像一个常年撩猫逗狗的纨绔子弟,一下子变成了品学兼优的杰出青年,没有不恭敬的意思,这是好事。
电影确实非常好,讲述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一个穷人自己已经焦头烂额了,还捡了个勺子回家,导致的鸡飞狗跳,黑色荒诞的闹剧里面有关于道德的思考,有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还有对穷人的关怀。
基本上,一部现实主义佳片该有的东西,陈建斌都找到了,而且都展现的很有弹性,不触碰底线,也不制造过激的冲突,也没有流于表面,手法很柔和,很劲道,就像一碗西北拉条子一样津津有味。其实那些黑色的,隐喻的,探讨的,都要说白了就会变得生硬刻意和无趣,电影如此,我们评论电影的文字也是。本文就从三个小角度来谈谈《一个勺子》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不生吞活剥它,而是简单谈谈品味后的感受。
奔跑的月光——胡学文的现实迷宫
先撇开电影说小说,《一个勺子》的真正灵魂来自原着小说《奔跑的约稿》作者胡学文,一位出色的现实文学作家,他才是这个故事的灵魂。这部小说以西北村镇城乡结合部为北京,通过拉条子和勺子的遭遇,表现了现实社会里善与恶的冲突,城市化和信息化社会形态对传统道德的扭曲。
故事建立的是一个命运的迷宫,所有人物都在里面追逐,拉条子追大头哥,一开始是要钱,后来是要问个明白,勺子追拉条子,到后来是勺子的真真假假亲戚们追到拉条子家。他们形成个一幅清晰的食物链关系,拉条子无疑就是被前后夹击的命运,他追到了大头哥也是被坑的命,这是他的命运。
胡学文也一向很擅长这类手法,在他另外两部被改编的作品中,《大风起兮》改编的《跟踪孔令学》讲的是循规蹈矩的中学教师被不良青年尾随到杯弓蛇影的黑色故事,《婚姻穴位》改编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中三轮司机的老婆也被流氓纠缠不休,都是黑色幽默,都是好人的困惑,都是善类拿恶类无可奈何,只好苦中作乐。
从小说到电影——陈建斌的变与不变
有小说打底,其实陈建斌讲故事的压力并不重,就算按照原文照本宣科,基本上也差不了,但是他并没有满在原着的摇篮里上睡大觉,而是尽可能的给故事加入了很多新的东西,作业成绩从良升到了优。
从小说到电影,整体来讲,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物变得更灵活了,小说讲的是事,电影演的是人。在原着的文字里,叙事很精炼,情绪很饱满,但细节不是太多,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特别大,变成电影就要把一切都转化成影像的细节,特别是人物的塑造,每个人的想象力不一样,读书的感知也不一样,但这部电影,所有的形象基本上能让读者感到满意,像大头哥的半社会人半生意人的形象,还有杂货铺女老板,女警察的形象,都比小说更有神采。
具体情节的改编,笔者印象比较深的是大头哥最后被缠得无可奈何,把五万块钱还给了拉条子,这一情节在原着中是没有的,由此可见,陈建斌导演在增强了讽刺感和戏剧性的同时,还是给出了比小说更温暖的意味。另一个是拉条子最终被戴上了勺子的破帽子,以勺子的面貌面对孩子们的打骂,这个也算是一个主题的总结吧,暗示小人物的形象。
疯魔即觉醒——拉条子的道德困惑
看《一个勺子》的时候,其实第一个联想到的就是贾樟柯监制的《树先生》,一样讲的是新的经济体系下,环境影响人性的`变异,一个用勺子,一个用大神,两个在常人眼中的非正常精神状态来表现道德的迷失,生存的困惑,显然是异曲同工的表现手法。
中国城市化进程对生存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规范的影响,一直是现实主义作品的一个重要命题。经济形态的改变,让每个人都产生了变化,价值、道德、规则,让每个都很迷茫。电影里不仅拉条子,大头哥和村长,还有村民,民警,他们也不知道真相,所以可以说,他们全是勺子,不同程度和病症而已。
这个世界只有表相,没有真相,每一个试图洞悉真相的人都是勺子。
拉条子最后悟到了,把破帽子戴上,他在别人眼里成了勺子,别人在他眼里更是勺子。这种明白和树先生变成大神是一个手法,别人笑他太疯癫,他笑别人看不穿。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这样,荒诞和真实已经融为一体。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