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浅显的举例拉近我对经济学的一些理解,很多人觉得写文章或者说话一定要很多“专业词汇”(寻常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才能衬托他的才能,而能去繁从简依然是一种能力。
就像很多人搞不懂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的概念,很多人都有装修房子的经历,我常拿此举例,什么是交互设计师我当前认为:交互设计师如同装修房子,给房子整体规划布局,会事先了解该户主角色定义(个人喜好,职业范围,家庭人员等等,对照用户故事),和他们的的生活使用场景,在根据户主的使用场景来设计房子的结构,假设户主回家时都会脱掉大衣换上舒适的家居服,而此刻我们在入户的位置会有一个设计,能让户主把大衣放在入户处,而不用脱鞋后跑去主卧换居家服(一般主卧都在屋的最深处),室内平面图初稿出来以后和户主一起走一遍,看是否满足户主的绝大部分生活使用场景。
视觉设计师便如同装房子里的软装设计师,我们在入户的位置设计了一个地方可以让户主回家后换取居家服,而视觉设计师决定这里是中国风?还是法式风?或者其他。以上的解释其实也不完全相同,但是给其他行业的人解释的时候,相对来说他人更能理解这种概念,毕竟大多数人都会经历装修房子的事。
回到《牛奶可乐经济学》让我初略的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围也有很多抉择其实也受着经济学的影响,比如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女模特比男模特收入高?为什么员工的工资一般是随着工作年限增长而不是随着工作销量的提高而增长?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为聪明?
作为女生我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大学时期为了买一件好看的衣服,我常常坐1小时的车去成都春熙路买衣服,因为春熙路商场多、折扣多、选择也多,但是我为此付出的代价便是花一整天的时间同时非常劳累,我为了这些折扣我便要跨过这个门槛:花费很多时间不怕麻烦的去享受折扣。
每一个社会存在的事物都受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机会成本、成本效益原则;历史渊源、个人利益、人均收入等,从而导致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
“没有免费的午餐”原则提醒我们,要小心的提防那些太过美好的机遇。如果你的投资顾问声称某公司的股票价格过低,那么,他所说的实际上就等于桌子上摆着免费的午餐。可是,如果真是这样,总不会一直没有去吃吧。如同我们在路上看到有一百元钱,而没有人去捡,那是假的机率是很高的。钱不会躺在地上专等着你去捡。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赚取真正财富的唯一方式,仍然是天赋、勤俭、幸运、再加上艰苦的劳动。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一向新技术的出现,会极大的提高生产率,并且率先采纳新技术的公司,会由此获取大量的利润。可是,一旦竞争者也采用了同样的技术,那从长远来看,新技术所节省下来的成本,并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而是降低了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惠。
“一价定律”原则指出,任何试图利用富人愿意多花些钱想法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即便卖家们联手向富人们卖高价,穷人也会从中作梗。他们会按穷人的低价买进食盐,再把价格调得比盐商卖给富人的盐价稍微低些,转手卖给富人,从中获利。随着这种人越来越多,差价也越来越趋近于零。
《牛奶可乐经济学》很简单,闻其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与经济学有关的书籍,但大多数的人听到“经济学”这个词时,往往会感到头疼。而当你读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时,你就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理解“经济学”,也会改变经济学在你心里的那个枯燥乏味的印象。
《牛奶可乐经济学》的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弗兰克教授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博物经济学作业”,罗伯特·弗兰克教授会在书中举出很多千奇百怪的例子,让学生写小论文,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教授的这些基本原理简单而又生动,很容易被人理解。经过几年的积累,这些问题被收集成册,就成为此书的蓝本。
在本书的各个章节中,作者通过一系列通俗易懂的例子,向我们讲述了生活中的经济学。例如在作者讲述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时,让我懂得了产品设计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费者心意的功能,又要满足卖方保持低价、便于竞争的需求,产品设计要实现二者的平衡。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还有作者讲述的供求关系实践原则也让我尤为深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举出了一个“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这个例子很真实,免费花生米可以随意索要,而花生和酒是互补品,酒客花生吃的越多,从而点的酒就越多,因此,酒就可以给商家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
而水和酒又互为替代品,既然酒客吃花生米对水和酒有需求量,而酒吧买的水的价格相对较高,那酒客们为什么不买酒呢?这样何乐而不为呢?这些例子让我理解到了市场中的不少重要模式。通过这些例子,我理解了“一价格定律”,也告诉我任何试图利用富人愿意多花钱的想法的供应商,都会给竞争对手创造出直接的获利机会。书中生动鲜明的例子数不胜数,通过这些例子,改变了我之前那个以数学为核心的硬学科“经济学”的观点,让我知道了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根植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牛奶可乐经济学》把经济学从数学中解脱出来,并为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提供了无限能量。因此,如果我们也能在生活中多提几个“为什么”,我们也会从中收益很多哒。
用经济学家的'眼光看待生活,让每个人都成为经济学家。
根据具体事例理解这些原理,谁都能毫不费力地掌握它。他提取日常生活经验中一百多个事例,教会了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与此同时,体验到作为“经济学家”的美妙之处。
弗兰克的书告诉我们,多多观察生活,就会发现有趣的东西,而且经济学基础概念会给这些行为和事件以合理的解释。这是学习经济学的好方法,适用于我们所有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
读了这本《牛奶可乐经济学》以后,发现了很多浅显易懂的生活中的经济学示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打折经济学的这一章。大家都爱打折,打折可以购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有的时候甚至会购买一些平时用不到的东西,这一点在我母亲身上尤其明显。
理性的分析来说,打折对商家和消费者都是是一件好的事情。巴菲特就说不管是买袜子还是买股票,我都喜欢在打折的时候买高档货。
而对商家来说,客户分为对价格敏感性和对价格不敏感的类型。价格敏感型的人,当他看到打折信息,就会对他有促进消费的作用。
好多商家对打折采用了一个门槛式运营。比如淘宝里面的优惠券,如果价格敏感型的人,比如说我自己,当我买一个东西,我会先进首页去看一看,有没有这个店铺的优惠券可以领取,或是将链接发给专做返利的查询下,有没有隐藏优惠券。但是有的人买东西,是对价格不敏感的,他可能觉得做这些事情很浪费时间,他可能就不会做到这一步,就会直接直接购买。对于商家来说,两种顾客他都可以挣到钱,所以都需要。
通过打折,商家可以一方面是可以消耗掉自己的库存,如果没有库存,也可以采用打折来作为一种营销的方式,卖出更多的产品。
打折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伊藤,晚上八点钟以后他的食材区:熟食、面包、蔬菜等,好多东西都是打五折的。比如我们买衣服,换季的时候都是要打折的。比如好多服装或者是品牌店铺的VIP是有VIP折扣的,有很多人甚至会为了这个折扣,越过一些门槛成为商家的VIP的会员。
那么我们以伊藤的这个打折的策略,来分析一下里面蕴含的经济学。伊藤对打折设置了门槛,就是晚上八点钟以后。如果价格不敏感的顾客,他可能就不愿意等到八点钟以后再来逛商场,他可能在白天的时候就来了,而价格敏感的人呢,他有可能会特意等到八点以后才,或者是他本来没有这样一个购物的需求,那么他也会在八点以后,逛上一逛,说不定就会购买一些的东西。伊藤采用这个打折的策略,如果他能够获得的总的利润额比不采取打折策略获得的利润总额有所增加,那么他这个策略就是成功的。很显然他各个门店都在使用这个策略,说明这个策略的确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策略。
打折和股票有什么关系呢,巴菲特在好股票打折的时候买入,那么股票为什么会打折,股票打折其实有可能是因为市场环境导致整个基本面不好,也有可能是因为,这家公司犯了什么错误导致市场对它不看好,比如之前的茅台塑化剂超标的事件,茅台不可能主动往酒里面加塑化剂,但是事实客观存在,导致市场对它有消极的反应,股价跌到了一个相对低点,其实这个时候就是买入的好时机。总之,好的公司都是需要等机会的,有可能是几年时间等一个机会。
大一的时候曾经看过曼昆的《西方经济学》,感觉其实经济学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在看到投资和储蓄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就有一些迷糊了,后面当学到需要数学知识的“乘数”概念的时候,我就决定放弃了。
当我看到《牛奶可乐经济学》这个可爱的书名的时候,当我看到如同《货币战争》一样设置谜题的宣传方式,我已经决定要读这本书了。因为里面的内容实在太有趣味性啦!!!!
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的瓶子是圆的;
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
为什么女模特的收人高于男模特;
为什么许多年后的饮料可以免费续杯;
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
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而鸡却不会;
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新车便宜的多;
为什么DvD制式各地不同,而CD一样;
为什么单行道上谦让反而降低效率;为什么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为聪明,等等
看了之后,说老实话,可能因为我期望值比较高的缘故,觉得没有找到能够吸引到我的地方。
虽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趣,但解释却很简单,我们平时也可以自己做出合理的解释,不过是作者用了一些经济学的概念。
当我不是很看得上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陈寅恪大师是如何指导学生的:
姜亮夫在清华时曾写了一篇批评容庚的文章,发表在《燕京学报》上,容庚把这篇文章送给陈寅恪看。陈寅恪对姜亮夫说:“你花这么大的精力批评别人,为什么不把精力集中在建立自己的研究工作上。”姜亮夫听了,大受震动,从此不太愿意写批评文章了。
所以,其实我们在看书的时候,要多看别人的优点,没有完美的事,什么作品都有缺陷,重要的是在于我们能从中学到哪些好的方面。
仔细想想这本书还是能给我带来不少启发的:
其一,主题与角度很重要。
虽然都是生活中简单的例子,虽然解释起来也不见得有什么高明之处,但本书胜在接近性,和我们日常生活的接近,此外就是以博物经济学来总括所有的案例,确定书籍的范围。
其二,我们往往在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总想学习得快些,但却忽略了一些基本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往往却是一个学科成立的基础。
比如在经济学课程中“机会成本”的概念,作者就设置了一个问题,并且用这个问题去向经济学的学生与业内人士提问:
如果你上过经挤学课程,至少听说过“机会成本”这个词吧。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享情的.价值。举个例子,假设你森了一张美国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你不能转售。可另一美国大歌星鲍勃·迪伦今晚也在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迪伦的演唱会票价为40美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要是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情愿不看了,哪怕你没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叨美元。所以,不去看迪伦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一4D二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按一般的看法,机会成本是经济学概论课上要介绍的两大(或三大)重点概念之一。但根据我们现在手边的可靠证据,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掌握这个概念。鼓近,经济学家保罗·费雷罗和劳拉·泰勒向几组学生提出了上述克莱普顿/迪伦问题,看看他们能否做出正确回答。他们出的是选择题,只有4个答案:a。0美元,b,10美元,c。40美元,d。50美元。
看完《牛奶可乐经济学》是我对经济学的认识程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虽然《牛奶可乐经济学》很通俗易懂,把一些经济学的术语用生活中的例子表现出来,但是它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毕竟它与西方的经济学比较接近,却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学还是有一定差异性的,因此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上面说的一价定律不适合电影放映市场,如电影票价高价不同,或给特殊群体(学生、老人等)打折,这些人的需求对价格敏感,但与黄金和食盐不一样,电影票无法随意转售。但在实际的产品市场中,套利的可能性限制了垄断者向特殊买家索取高价的能力。但为了突破这一局限,卖家允许顾客以折扣价购买,但前提条件是顾家必须首先跃过某种门槛。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适时贱卖。愿意付出努力的买家,必须跃过这两道门槛:其一,热衷于买折扣商品的购物者,必须提醒自己,商品什么时间开始打折;其二,必须耐心等待,把要买的东西推迟到打折的时候再买。只有时间机会成本低的人,一般没有折扣就不会买的。
记得我去青岛玩的时候,预订了一家宾馆,房价大概是200元。登记的时候,我注意到有个小牌子上说:“300元升为金卡,并可住两夜”,我很好奇,问过之后,对方告诉我,300元可以直升金卡会员,并可以拿到150元的房价。这里我为了获得折扣所要跃过的门槛是,问一个简单的问题,由于这个门槛太容易清除,我禁不住想,怎么会有人不问问看呢?结果,前台职员告诉我,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过。从卖方的观点来看,设置折扣门槛的做法管用是因为,对价格极度敏感的潜在买家会发现,门槛很容易跨过,而其他对价格不那么敏感的顾客则会觉得困难,甚至干脆觉得不值得费功夫。一些客人恐怕会觉得询问特价不体面,对价格也并不敏感。还有一些客人,比如能报销房价的商务人士,根本就不在乎。
凡是具有规模经济生产流程的卖家,都必然会用到设置折扣门槛这一工具。对价格敏感的买家打折,同时无需对其他顾客降价,能推动生产者扩大规模,降低平均生产成本。为何家用电器零售商会在炉具和冰箱上敲出凹痕?这是因为本来有一部分电器,在运送过程中会出现细小的碰撞损伤。零售商并不将这些电器送回工厂修理,而是直接降价卖掉。而这种打折安排的目标,都是向那些不会以标价购买产品的潜在顾客提供一个价格突破口,同时尽量少让其他买家利用折扣。要参加瑕疵品特卖会,顾客必须迈过三道坎。首先,他必须不怕麻烦,找出特卖会何时举行;其次,他必须记住日子,在那天专程赶到特卖会;最后,他必须容忍冰箱有瑕疵的事实。大多数高收入者连迈过一个门槛都懒的做。
强迫买家跳过门槛,获得享受折扣价的资格,必定需要买家付出能够跳过该门槛的努力。但在某些情形下,折扣门槛只不过是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一旦你掌握了这种信息,就能享受到较低的价格,又无需付出额外的努力。如星巴克出售的咖啡分为3种规格:高杯(12盎司)、大杯(15盎司)和超大杯(20盎司)。但从技术上来说,普通的一杯咖啡,应该为8盎司,6盎司即可。为何星巴克不卖标准杯咖啡呢?实际上,他是买的。需要找服务生要“小杯”,但售卖单上并未列出“小杯”,而知道这点的顾客也很少。
当我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还再三和同学确认,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牛奶可乐”怎么会和“经济学”有关系?接触、阅读之后才发现,《牛奶可乐经济学》其实讲的就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围绕这些事物所提出有趣的、常见而没有人思考过的问题,作者则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其中潜藏的利益关系。
就举个例子:
你有一张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门票,但你不能转售。而今晚另一大歌星鲍勃·迪伦也在开演唱会,门票是40美元,当然你可以别的时间去看,可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如果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不想看了。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作者是这样解释的:
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你就不能去看迪伦的;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就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门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你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这就是机会成本。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是40或50美元。倘若学生没花足够的时间在上面,没在不同的例子里反复演练,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它。
通过这本妙趣横生的书,我很惊喜、很意外的看到了生活更深的层面,像我这样一个不爱思考的人,竟然能耐心看完一本关于经济学的书。没错,经济学并不一定是枯燥的,它也可以是耐人寻味的。相信越来越多人会认识到这一点,重视这一点。也会有更多人会因此喜欢上经济学!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