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先 ( 从正反两方面 举出事例 , 然后得出什么结论 ( 或证明什么观点 。
②首先提出什么观点 , 接着用事例 ( 从正反两方面 进行论证 , 最后得出的结论 ( 或说明了的道理 。
审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审题,就是就是要求我们详细弄清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正确思维方法的一种基础训练。许多学生只是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材料,不假思索,提笔便写,真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了,其结果是言不达意,离题千里。
(一)解析话题作文的结构
一般话题作文由四部份组成:材料语十提示语十话题十要求。如: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这就是背景材料。这是初中语文课本中所学的??韩非子??中?智子疑邻?这一寓言寓言故事,今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任然听到或见到类似的人和事,但是,也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提示语。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这就是话题。
?注意?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
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600字。这就是要求。但并不是所有的话题作文这四部分都有,有的话题作文有材料却没有提示语,也有的话题作文没有材料。因此,话题作文的“材料语”和“提示语”可有可无,但“话题”和“要求”却是不可少的。其中,“话题”是中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要求”则是写作的注意事项,更要仔细审读。
(二)打破审题材料的顺序
一般情况下,同学们审读题顺序是:材料——话题——提示语——要求。这种“先看材料,后看话题”的顺序,实际上是“材料作文”的审题顺序。而话题作文的审读顺序是:话题——材料——提示语——要求。“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如:以“母爱”为话题,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母爱”做文章,写母爱无私、伟大的等,其实不然,这篇作文则是要求我们在索求母爱的同时,着重回报母爱。
(三)认真解读话题的内涵和外延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是以一个词或短语为关键词,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定语,来缩小其外延。故审题时首先要
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选材范围。如话题“初三生活的烦恼”,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在“烦恼”前冠以“初三生活”,不仅是为了缩小烦恼的外延,更是为了丰富和深化“烦恼”的内涵。如写“初三生活的趣事”,“初二生活的烦恼”等,就不符合题意了。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中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怎样观察生活,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学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尤其是他们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想了解中学的校史、设施,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开学不久,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颜色、款式、质地)、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等。观察的时间是四个星期。对观察的要求是: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突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第二,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个性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第三,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四个星期后,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写了观察笔记。写作之前,我再次强调,描写必须突出人物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在我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对老师的描写颇为生动逼真。
例如:刘安琪同学,在描写数学张老师的外貌时,突出了老师眉毛和眼睛的特征。她是这样描写的:“他的眉毛非常黑,长得像两个锐角三角形,挺有个性。眼睛不大,可很有神。”她在写张老师上课时,突出了“教学有方”的特点。文中写道:“每当我们上数学课时,班上总是很活跃,时时传出爽朗的笑声。最有趣的是提问。张老师叫同学回答问题时,嘴角总是微微向上翘,流露出一丝笑意。有的同学答错了,一见老师的表情,以为自己答得挺不错,竟很得意,就稀里糊涂地说起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有的同学答对了,张老师反会问上一句:
“对吗?”这个同学也就犹豫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张老师就会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最后他才把正确答案告诉我们。这样,既能让我们认真思考、活跃思维,又能使我们对所学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篇作文之所以写得成功,关键是观察得细致。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巩固在观察中的收获,我要求学生认真总结观察的过程和。刘安琪同学总结道:“我是数学课代表,与张老师接触得多,我不放过每一次见面的机会,认真观察他的外貌,我发现他的眉毛很有特色。他给我的主要感受就是提问时很有趣。所以上课时,我就仔细观察他提问时的神态、说话的语气、语调以及动作上的一些特点。如果我不用心观察,就无法获得具体的感受与认识,也就不能把人物的外貌及性格特征真切地表现出来。”通过这次作文,同学们都尝到了观察的甜头,作文时再不愁没有可写的了。
这一段(一句)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名人/格言警句/权威数据(或名人逸事、奇闻趣事),证明…的观点,使论…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