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好!”“妈妈您辛苦了!”……这些文明用语常常在我们耳边回荡。
妈妈下班回家,我对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为妈妈沏上一杯热茶,甜甜地说:“妈妈您累了,请喝茶!”早晨,我去上学,刚走出家门,同桌小红忽然说:“昨天天气预报说今天要下雨,你多加衣服了吗?怎么没带伞?”我一听,随即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些文明用语无处不在。就算是一句小小的“谢谢”,“对不起”,“没关系”也会让人感到非常温馨,所以我们要常常用文明用语,让地球开满文明之花。它可以驱走人们心头的寒意,带给人们心灵的慰籍。
现在十分流行爬宠,所以我家也养了一只小乌龟。它全身除了背甲外都是黑色的,脑袋尖尖的,四条腿很粗壮,可能是吃得太多了吧。脖子上有独一无二的花纹,就像指纹一样。最漂亮的就是它的背壳了。背壳呈椭圆形,中间几块甲是有些偏黑的灰色,外面围了一圈黑色的鳞甲,就像一块名贵的猫眼石,所以我叫它“宝贝”。
虽然小宝贝很可爱,但他是冷血动物。养它的最大乐趣,那就是长大了。今年冬眠过后,细心的妈妈发现小宝贝的甲片之间有了白色的生长纹,这说明它又要长大了,妈妈高兴得又跳又笑,急忙兴冲冲地网购了龟粮,还买了一个更大的盆子来养它。在妈妈的不懈努力下,小乌龟整整长大了一圈,背上的甲片也增加了好几片。妈妈开心极了。我心里也痒痒的。想帮助小乌龟的那一天。
一天,妈妈又来给小乌龟喂食,却发现它一点都没动,就走开了。过了一天,妈妈又过来看了看,小宝贝还是“只出不进”,妈妈急得焦头烂额。我一看,心中一惊,不会像书上说的那样得了“抑郁症”了吧?急忙在客厅中划了一块约3平方米的区域,里面放上网购到的“小乌龟游乐设施”,再拿几本大部头的书围起来,在一个角落里放了一些小鱼干,这样就不怕它饿肚子了。
有一次,我们一家要出远门。我就把小乌龟放在游乐场里,并在书籍和地板上铺了一层防水的保鲜膜,再把食盆调离地面3厘米,并放上10粒龟粮和10条小鱼干,最后再注上水,小龟的水中乐园就大功告成了。我们放心地走了。10天后,我们回来了,一看,只见游乐场里半个小乌龟的影子都没有,食盆里空空如也。我赶紧找了起来:沙发下、客厅里、卧室里……都找了,就是找不到它的踪影,我正准备放弃时,耳朵忽然捕捉到从厨房传来的声音,去那一看,小宝贝就在那里,还在扒拉装咸鱼的袋子呢!
这就是我家那聪明可爱的小宝贝——小乌龟。
很久以前,有一座岛屿,叫奥比岛.这座岛上处处鸟语花香,岛上的奥比们非常幸福快乐。
在奥比岛上,生活着一只名叫天天的小奥比.天天有一只宠物猫,这只猫十分可爱,有许多奥比想要它.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宠物猫不见了?
台词
天天:宠物猫---宠物猫你在哪里---
警察出场
警察:怎么了,天天?
天天:呜呜呜,我的宠物猫不见了.
警察:什么?怎么可能?我立刻去查!
天天退下,换场景,奥比1,2,3出场
警察:你们昨天晚上都在天天家附近转悠,说,你们昨天晚上都干了什么!
奥比1:我昨天晚上想找天天的猫玩,没想到天天的家门关了,所以我转了几圈就走了!我真的没干什么.
警察:你有证人吗?
奥比1:有!不信我把他带来给你看!
证人出场
警察:你说你昨天有没有看到他在天天家门口转悠了几下就走了?
证人仔细地看了奥比1:对呀,的.确是这样.
警察:哦,这样啊,你们两个可以走了!很抱歉弄错了.
奥比1,证人1下场
警察:你呢?
奥比2:您忘了吗昨天那时您正好碰见了我,我们一起回家的呀!
警察:噢,我真是老糊涂了,你可以走啦.88
奥比2下场
警察:啊哈!那么说就是你了?来人去他家搜!
猫上场
奥比3:对不起,因为那时猫正好跑了过来,我忍不住就...你能原谅我吗?
警察意味深长地:这事儿问我可不行,你得去问天天.
天天上场
天天:惊喜地:啊这不就是我的猫吗?谢谢你警察叔叔.你在哪找到的呀?
警察:你去问他吧。
天天:在哪找到的?
奥比3:对不起,我一直想有一只猫,又看到你的猫,所以...
天天:你别说了,我全知道了.
奥比3:那你能原谅我吗?
猫舔舔3的手
天天:你看,既然猫都原谅你了,那我还能说什么.
奥比3:激动地:谢谢,谢谢你们!
剧终。。。。。
在《习惯的养成与改变》这本书中,作者王晓春老师认真的解释了习惯这个概念。所谓真实的习惯,是指“诚于衷而形于外”的表里如一的习惯,是指非常稳定的、几乎自动化的、无须假以思索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大可能完全是靠权威要求和外部训练形成的。它往往是“培养”“养成”“生成”“预设”等各种因素互动、整合,最后形成的一个结果。它是化合物,或者换个说法,它是一种人的遗传信息与早期教育、学校训练共频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校的行为训练恰好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了共频共振,那就能够形成教师希望得到的习惯,反之就不能。你的训练不能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他就只好在表面行为上顺从,或者干脆就反抗。
读到这里,我心中升起了一丝释然。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可悲,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要每天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要求一直持续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按理说一个要求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总能形成学生的习惯了,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忘了做作业,甚至总有一部分学生拒绝做作业。而手机这么一个他们接触不久的事物却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养成了每天给手机充电的习惯。甚至这个习惯有可能会持续终身。
从前的我不明所以,现在弄清楚了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才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要求学生每天做作业并不一定能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共频共振。反之,只会有极少数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做这件事情,所以想要让自觉按时完成作业变成一种习惯简直是难上加难。而手机内或者说互联网上信息量极其庞大,其中总有信息能轻易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所以,使用手机就能非常轻易地变成他们的'习惯。
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但要放弃幻想。尽管去创定和执行适当的规则,但不要打着“培养习惯”的旗号,也不要幻想这些东西一定能内化为学生的真实习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很好;不能,我们也不必焦虑,因为这并不是我们所能完全掌控的。我们不要患上“习惯培养强迫症”,徒然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失败连连。我们的任务只是积极提供各种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至于他们能形成哪些具体的习惯,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