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学,我领略了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走进文学,我感受到了宋江义薄云天的气概;走进文学,我领会了岳飞精忠报国的忠心耿耿;走进文学,我体会了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迫切;走进文学,我看到了保尔·柯察金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伟大人生追求……走进文学,我与李白畅谈,与列夫·托尔斯泰一同深思,与高尔基一同探讨人生意义。
走近鲁滨逊——开拓创新
当你一个人被抛弃在荒岛时,你能活多久?当你凭借自己的意志,你能在荒岛上怎样生活?鲁滨逊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乐观机智是存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你整日郁郁寡欢,消极不已,那你又怎么能等到被营救的\'那一天呢?如果你不能成文机制的面对现实,那你又怎么能躲避得了野兽的自己而生活下来呢?
走进文学,我乐观机智的面对一切。
走进范仲淹——政治抱负
唐代,曾经有这么一位文学才子,他终日为国担忧,却苦于投过无门;他同情人民的疾苦,能感受到人民生活之不易。他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情怀,同时,他也能“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走进文学,我领略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走进张海迪——用文学的翅膀飞翔
曾经,她让我震撼,从小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边缘。在他的努力下学会了四种语言并且翻译了几万字的外国著作,还写下了多篇长篇小说。就是这样一个拥有不平凡人生的女子,用文学的翅膀飞翔,成就了他那美丽的梦想。
走进文学,我敬佩她的用文学的翅膀飞翔。
走进文学,我与贺知章一起感受春风的和煦、神奇“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走进文学,我与杨万里一起品味莲的亭亭玉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走进文学,我与王勃一同感受秋的唯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走进文学,我与谢道韫一同欣赏雪的纯洁“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走进文学,纵观万物变化,让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我生活在音乐的世界,每时每刻都被音乐包围。于是我注入了音乐的世界,音乐也便注入了我的灵魂。
“岁月流去我欠你一句:妈妈我爱你。”道出了这世界最伟大的母爱;“别等到一千年以后,世上早已没了我。”唱出了时间如同金钱一样宝贵;“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吟出了童年的美好纯洁。
这一曲曲动人的歌在我的灵魂中交织出完美的乐章。
正如王力宏的《我们的歌》中唱的一样:如果世界太危险,只有音乐最安全,带着我进梦里面,让心愿都实现。当你对生活失去信心时,闭上眼睛,进入音乐的天堂,它会让你心中几乎所有情感全部化为乌有,只剩下快乐。
当心情很好时,放一些激情舞曲的CD,在洋溢着欢快高昂气氛的音乐中尽情放松。
当心灵受到创伤时,一曲“孤单心事”让我找到了共鸣:恋你是孤单的心事,不懂你微笑的意思,只能像一朵向日葵在夜里默默地坚持。
不过在所有歌曲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启示录》:你我跟着这节拍,为自己喝彩,只要我主宰,让音乐把所有悲伤都替代。每当听到这首歌,所有悲伤便被抽出,取而代之的是音乐,是快乐,是爱!
让音乐走进心灵吧,去弥补那伤痕累累的心;让音乐走进心灵吧,去主宰快乐的方向盘;让音乐走进心灵吧,去把那所有的黑暗全部挤出,换上一片灿烂的光明……
这个假期,我有幸从首都图书馆借阅了林庚老先生着的《中国文学简史》一书。此书近六百页,从史前的诗歌说起一直讲到近代新文学的曙光。伴随五千年的朝代更迭,战火不断,中国文学也走过了从最初的民歌到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形式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布满荆棘,十分曲折甚至混乱。但是我从中似乎找到了一个隐含的规律:凡是国难当头或是官场不平的时候,文学创作往往会出现高潮,优秀作品批量问世;安定之时倾向于追求程式化写作,没有创新。逆境使人图强,顺境使人堕落。
寒士文学中,屈原为后代文人树立了爱国、与封建贵族阶级坚决斗争的榜样。司马迁、陶渊明、阮籍、嵇康、左思、李白、杜甫、白居易、顾炎武等等……幸福的人大都相似,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他们遭遇了生活中种种的苦难,这些寒士为无法实现自己理想而在文学作品中长啸、感叹、抒怀、落泪。李白是其中最富有反抗性的,又是最乐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信念通过他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的自由的诗歌中体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情景恐怕也只有李白能想得出来吧!比如杜甫,在他沉郁顿挫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盛唐时期终结的惋惜。“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比如没落的世家后代曹雪芹写出了千古奇文,把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带到深刻的文学作品中,成为四大经典名著,为世人传诵。这些优秀作品无不在逆境中破壳而出,在沉寂令人窒息的政治空气中劈过一声惊雷。
从另一方面看,文章憎命达,政治环境好转,好的文章就不多见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朝。宋朝为了抑制军阀势力滋长,广泛吸取文人参与政治,是历朝最重用文人的,寒士的政治抱负实现。整个封建社会乃日益表现为生活上的趋于暮气,文化阶层的走向因循保守,整个朝政笼罩在得过且过、苟且偷生的气氛中,艺术趣味崇尚枯槁老境。于是,韩柳的古文运动也就来得顺理成章,更讲求全面罗列、铺陈,让文章重回古时,文章的赋化趋势再现。顺境使人追求安逸从而堕落。
中国历来就有居安思危的故事,《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勾践灭吴的故事成为经典。“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纵观文坛三千载,逆境使人图强,顺境使人堕落屡屡得到印证。如今,在现代社会中的安定也容易让我们在飞速增长的GDP中安乐而死,只有时刻保持危机感,能够自我发现危机和不足,才能保持持续的发展。
以前我对这套书是不以为然的,认为里面肯定很多陈旧的模式化思想。因为欧丽娟老师的几次提及,我觉得或许里面有不少可取之处。故阅读。
这套书在评价储光羲的田园诗《田家即事》时,认为前半段朴素真切,但对后半段里“拨食与田乌,日暮空筐归”的“恻隐”之心,却认为是很无聊。在后面更是指出储光羲为了子孙广田圃,是庸俗的地主意识。
起初,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忍不住发笑了。这也能评价无聊不无聊,不过就是把自己筐子里的东西全给田乌吃了呗。
但转念一想,这当真是完完全全的恻隐之心吗?恐怕未然,恐怕有一部分的是出于储光羲自己的田园之趣。他要是用白描手法写自己的这一行为,不加“恻隐”这两字为自己解释,或许不会招来非议吧。
再一想,那个年代的编写者们,条件远远不如我们现在。然后我又想起小时候,家里人是不准我剩米饭的,甚至吓唬我说要剩几颗米就要掉几根头发,长大以后就是个大秃子。是勤俭美德吗?或许是。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物质条件真的不好。更远以前的60年代呢?恐怕编写者们是极其可惜那一大筐喂了田乌的粮食的,若是给人,那或许就少了个人挨饿的一餐。他们在心痛一千多年前的那一筐子粮食。
仍有些好笑,但却也令人心酸。他们希望的是人人有饭吃,不挨饿,不要有少数人的剥削和浪费来加剧普通人民的生活艰辛。
看到大家的打分都挺低的,我想写下这篇书评。或许没有多少价值,甚至还会觉得我在小题大做,但还是想为过去条件远不如我们的编写者们说一两句话。
这本书中也有很多真知灼见,没必要拘泥于那些令你反感的模式化的政治术语。
借用欧丽娟老师的一句话:遗忘和误解,远比尊重和了解容易得多。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