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一起来就开始刷牙。我拿来牙刷、牙膏和杯子。我先用杯子接一杯凉水,再把牙膏挤在牙刷上。
准备好了,我就拿起牙刷专心致志地刷了起来,可牙刷不听话,趁我心不在焉的时候跑到了地上,我捡起牙刷重新把牙膏挤在牙刷上,重新刷了一遍,这回,我把牙刷老老实实地拿在手上,刷完之后我又用凉水把嘴里的牙膏漱干净。爸爸曾经告诉我:“刷牙要认真,不能着急,而且要刷干净,刷完之后要用凉水漱干净。”现在很多小朋友都不爱护自己的牙齿,很早牙齿不是掉光,就是满口黄牙。我希望那些不爱护牙齿的小朋友赶快改正不爱护牙齿的坏习惯。我相信大家都能做到从小养成爱护牙齿的好习惯。
早上起来,迷迷糊糊,仿佛还在美梦之中。
一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刷牙了。走进厕所我马上抖擞起精神。对于刷牙来说,我可是认真的哦!小时候大家就夸我:“一排整齐的牙齿,多帅!”这也让我更加爱我的牙齿,你看我的'牙齿又白又整齐,这可是我长期努力下来的结果啊。
把牙杯盛满水,再抹上一立方厘米的牙膏,便开始了我的洁牙行动!漱口水,把牙刷泡在水里几秒,接下来就开始刷了。先来回地刷,再上下刷,不要太用力,也不要太轻。发出“沙沙沙”的声响,仿佛是牙膏与细菌之间的战斗声,牙膏就像一个个战士,把细菌消灭。“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
哈哈,还是那么干净,我不禁洋溢着自豪的感觉。最后,我还是要告诉大家多多爱护牙齿,不要以后满嘴大金牙哦。
现在大多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大人们个个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大人们开始逼着自己的孩子学英语、学钢琴,从小就只能和各种各样的书本打交道,甚至有的家长连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时间都要一并剥夺。我想,这就是让儿童生活在了儿童本身的生活之外了吧,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的个性就只能被完全束缚住了。
但如若只是放任幼儿,恐怕也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正就如同书中所提到的鲁迅的“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之间的关联。显然儿童更好地成长一定程度上还是十分需要我们这些成人去指引他们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的将我们成人认为孩子因该发展的方向去强迫他们接受。就像我们成人所设定的三味书屋一样,对于孩子来说是相当枯燥与乏味的,这样只会让他们变成一个缺乏好奇心、缺乏探究精神的木偶。特别是对于幼儿教育,适当地释放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三味书屋中发现百草园的乐趣是必然的。
结合我们现在的幼儿园课程来说,我们能够发现现如今的幼儿教育也在一步步地像这个方向不断地靠拢。例如越来越多的教案中体现出了幼儿自主探索,自由讨论发现的重要性。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探索能力、探知***,这样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作为一名在职的幼儿园教师想要让自己班级的孩子有个性地发展,更要深刻理解及内化这样的一些理论知识,将它们融入于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之中,将它们普及与每一位孩子的家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孩子们那些可贵的东西吧!
我们首先要了解儿童文化才能往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方向去进行儿童教育。通过这一次的继续教育,我也发现自己在了解儿童和如何进行教育的方面还是相当匮乏的,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汲取书中精华才能让自己的教育方式更适于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希望自己能通过这样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各项能力。
老猪开了一家牙刷店,门前贴着一张大广告:猪毛牙刷,质量第一,一刷就白。
瞧,大象来了,老猪扛出一把最大的牙刷给大象。
“不错,谢谢!”大象满意地走了。
小猫也要买大牙刷,老猪说:“你的嘴巴小,买小牙刷才好刷呢!”
小猫一回到家就刷牙,它刷呀刷,牙出血了。
吓得它忙去找老猪:“猪大伯,你的牙刷不好。”
老猪说:“是你的刷牙方法不对。”
它把儿子小胖猪叫来,“你教小猫怎么刷吧。”
哦,原来是这样:上面的牙从上往下刷;下面牙从下往上刷;牙嚼面来回刷;里里外外都要刷。
小猫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会了。”
它回到家,刷呀刷,咦,怎么刷不出白泡泡呀?它又跑去找老猪:“你的牙刷不好,刷不出泡泡来!”
老猪一听,它笑了:“哎呀,你没有用牙膏。”
“哦,对了,我忘了!”小猫难为情地伸了伸舌头,买了支药物牙膏。
小猫用牙膏,满嘴粘乎乎的,可还是没泡泡。
“哈哈,小傻瓜!”大象用鼻子朝小猫的嘴里喷些水。啊,有泡沫了,泡沫越来越多,小猫越刷越高兴。
从此大公鸡喔喔叫时,小猫就起床刷牙。
可是,过了些日子,小猫突然牙痛了,脸也肿了。它气呼呼地找老猪:“你的牙刷一点也不好。”
老猪一看,小猫嘴里的牙蛀坏了,怎么回事呢?老猪搔了搔大脑袋:“我知道了,你每天夜里抓老鼠吧?”
“是呀!”小猫点点头。
“你吃了老鼠刷牙吗?”老猪又问。
“没有呀!”
“唉,睡觉前吃了东西可一定要刷牙,要不,牙就要坏的。”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小猫的蛀牙补好后,每天夜里吃了老鼠,总是刷了牙才睡觉,以后它的牙齿一直很好。
眼看寒假将要结束,开学的日子即将来临。心中正有些忐忑之际,我在《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中看到了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开学时的思考。
在书第五章“儿童教育的近现代观念”之“蓝天下的学校:大自然是学前儿童快乐的学校”中笔者介绍了苏霍姆林斯基在接近开学的日子时的思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欢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每个人都有无尽的生活前程。在这个日子的前夕,最让我感到忐忑不安的是怎样使孩子们在学校里不失掉幼儿之乐。”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很直观的告诉了我们:“快乐”是一切工作的底线。
那怎样使孩子们在学校里不失掉“快乐”呢。
书中直接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蓝天、白云、绿地的世界。在大自然中,孩子们环视四周,绿色薄雾笼罩,仿佛走入了童话世界一般。原来教育不需要关在围墙中,而是可以走入大自然。孩子是自然之子,他们天生是亲近自然的。大自然本身便是孩子们快乐的学校。
这让我想到,每逢春季踏青、夏季写生、秋季赏菊、冬季赏雪的日子,孩子们总是表现的非常兴奋。以前只是以为孩子们在单纯的享受大自然的美。现在才知道,就是这样的单纯审美,孩子们才能在快乐中轻松获得了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虽然,现在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还不可能把我们的课堂搬进大自然。但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告诉我们儿童是自然的孩子,他们天生亲近自然。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为保护孩子的自然本性提供帮助,为孩子营造快乐的学校氛围,这样才能鼓励孩子们将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无意识的精神财富充分展现。
拿到《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一书,看其名字,对我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吸引力,平淡而又不起眼,而且对书名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想来是以前看过类似内容的书,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吧。也一直提不起兴趣去看它,因为粗粗的翻阅了一下,给我的印象就是枯燥与乏味。后来,开始去仔细地拜读它,也纯粹是为了完成“寒假作业”的动机。但是,当我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一章章的、逐篇的往下读时,却越发地被其中的观念、看法、想法所打动,而且,会不自觉地与自己对儿童的一些观念和看法联系起来。
“儿童是谁”,乍一看,似乎被这个问题所迷惑,儿童就是儿童,还会是谁呢?带着这个疑问去看,才豁然明白。作者是借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等等的观点来阐释“儿童是谁”的。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儿童是“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儿童是自然之子;儿童是历史之子;儿童是成人之师……把这些“儿童是谁”的称号放在我们身边的孩子们身上,仔细地对照,谁说不是呢?
孩子们的绘画作品里,有你想不到的水果汽车,有美丽的彩虹桥,有海里的住宅小区……你能说他们不是艺术家和梦想家吗?
孩子们会与鸟儿对话、与群山、田野、万物交流,你能说他们不是自然之子吗?
对于孩子们来说,世界上的种种事物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奇的,他们会问:鸟为什么会飞呢?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大象的鼻子为什么那么长?你能说他们不是思想家吗?
孩子们的生活是天真烂漫,率性而动的,而成年人确是刻意追寻规律,甚至追求功利。就如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中所描述的那样。所以,谁说孩子们不是“成人之师”呢?
是呀!如果我们每一位儿童教育工作者,都把孩子们看成是梦想家、艺术家、探索者、游戏者……把孩子们当成自己的老师来看待,放下我们的架子,谦逊的面对他们,那么,我们一定将在儿童那里发现一个清新的世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