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他不愿理我的时候我想对他说:“谁还没点性子?朋友之间相处,对方使点小性怎么就不能容忍?更何况是男人对女人?”继而我还想再对他说:“你真的想让一个其实惦记你的人彻底死心吗?”但是,我什么也没说,因为我又觉得,哀求于人得来的东西又有什么意思!自古道是知音难觅,来来往往,我总还是只剩下那唯一的知心朋友。
我是个交朋友总要挑三拣四的人,总想交德才兼备的朋友,我不知道这一点是否需要改一改,但曾经因为学过孔子的交友论说:“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交友须从善。曾经,我还因为有孔圣人的.这翻话而宽慰于自己那样择友还是有点道理的,但渐渐地又觉得,何必结识个朋友非得如此谨慎呢!
不过,我身边是不停留异性朋友的,因为我总要按找男友的标准来定则他人是否可交,不满意者便不予理会。其实,这倒也怪不得我,因为他们本身的接近便有一点那样的想法。
现在要是看看自己,与几年前也的确大有不同,比如,十七、八岁的时候。那时,自己完全是个对感情懵懵懂懂的女孩,如果有男生想接近我,我并不懂得拒绝,那时只要见着长得俊俏的男生,总要使我心花怒放,而现在在我看来,外表的要求已是其次了,也更不会那样容易就动情了。
我知道,我喜欢读书,因为看书能够使我明智一些,自己认为,我克服自身的愚钝,只有靠看书来解救,可是看书,又很容易使我更加的好高鹜远,进而又要加剧我嫌孬识好的性子,若要不看书,又要觉得自己很容易变得愚鲁,这样,到底是看好,还是不看的好?这世间的种种真是总要充满了矛盾。就是有个爱书的嗜好,也要陷入看还是不看的矛盾之中。
有时我想,如果我从十七岁到现在就一直呆在家里,没有去过别的城市,不与外界太多的人或物接触,或是不那样看书,那我就不会滋生了那么容易嬗变的性情,就只有本身那胆怯而容易自我封闭的性子存在身体里面了。那么现在我就可能已经按照章程结了婚,再安安静静地生养小孩。小说《红与黑》里的句子说: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受点教育,思想感情便难以自然发展,于是爱情便往往成为一种令人讨厌的负担。这就是过度文明所带来的不幸。虽然不敢大言自己接受过多少教育,但我却同样在承受着这样的一种不幸。
一片月华,世事从容减去,感情逐渐袭来,被一个世界放逐的悲怆,以及被另一个世界包容的无奈,悠悠中,我回到了依旧。
在人生的第十五个夏天里的雨夜,我们相识了,开始了一断刻骨铭心的友情,我用心地去呵护着它,我们彼此都很珍惜它,仅言在这个故事里,也渗透了泪水,注入了人人伤感,但雪峰是伟大的`,因为它的悲,托之美,更何况,在扶持“友情”长大的日子里,我们有过更多的快乐,是奋斗的清泉。
“在今后每一个雨天,我都将为你撑起一把伞,伞下是我们纯纯的友谊。这就是我们的诺言,我们几乎形影不离,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傻,一起闹。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的脸上多了些沉重和茫然,这段友情也多些曲折和坎坷。
如果说我们判逆的话,为什么还要用漂亮的成绩掩盖真实的自己?如果说我们虚伪的话,那为何又遭受过了伤害?如果说我们真实的话,那为何又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憧憬间,时间已从身畔滑过,我敞开心扉,让它携走了我的虔诚,它亦为我留下一方舒逸的空间,我望着翩翩飘落的枯叶清晰的脉络,抖落下肩头夕阳暖洋洋的挽留,一个人走上长长的街,一个人走向冷冷的夜,残灯拉长了我的身影,人潮渐渐滑落,寂寞变成的标题。在最后一刻,你对我说:“让我们在温暖的期待里播下‘再见’的种籽”。我也会带上思念的驼铃,走到任何地方,都会寄给你宁静的回音。
男人的另一半是女人;女人的另一半是男人。男人渴望着女人;女人也渴望着男人。这就构成了所谓的爱情。如果,男人单从感性的外在去找女人;或女人单从感性的外在去找男人;那么,他们的爱情关系就是仅仅建立在人的肉体与性别上的。
其所追求的幸福与快乐就只能停留在获得性欲的快感和生理的满足上。因此,这个爱情就被沦为情欲的工具;沦为本能的武器。男女双方都会视对方为工具,为使用的武器。狭隘的自私的自我双方都会绝对不允许对方出轨,但是,当有条件和情缘时,他(她)可以允许自己出轨!
如此一来,爱情是有冲突的`、有矛盾的、有打斗的、有***伤力的。双方的生命安全也是难有保障的!因为,情感性的、情绪化的自私的自我一旦暴发,其疯狂和残酷是不堪设想的!
爱情,如果是建立在双方的本性上,也就是真实的心上面,那双方的性欲和生理满足的需要,远远会小于来自双方的智慧、理解、恩缘与爱。事实上,双方的生理、性欲、情感等外在都被本性、真心所内化为一体了。
所以,人的理解、恩爱,真实总是处于上风。人的肉体、情感和性欲决不会操纵人心。这样,双方谁美谁丑都不重要;谁遇上了突发灾难也不会离弃的。因为,同命爱情是主题。彼此理解与相爱是幸福!即使有谁有了别缘与另投相爱,另一方也会理解、包容和支持的。要知道,爱情原本就不是锁链、不是囚牢,不是单方面的自私与占有。
所以,人走了,爱情尚存。
近来,“体育入高考”这一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就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学生体质,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在我看来体育入高考不但不能起到既定的效果,反而会把体育变成一门应试学科,让多数中学生又增加了一项负担和对体育的反感,这与教育本身的理念相悖。
体育纳入高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体育将和六门主课一同参加高考,这无疑会打乱现在的高考体制,并造成不公平现象,那些成绩平平但体能好的学生和成绩较好但因自身体质原因体育较差的学生最终进入同等层次大学,大学是进行学术研究的殿堂,以体育为标准来选拔知识型人才是否合理?高考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掌握一定知识类型的学术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发展,高考赋予所有人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一个进入社会全新的独立的身份,通过这项制度,国家把人与人又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让分数决定命运。而体育纳入高考是要选拔体育和主科成绩同等优异的学生,又让学生站在了不同起跑线上,这是否是本末倒置呢?此外,当代高中生课业繁重,能够利用的时间本身就有限,如果再将体育纳入,空闲时间少之又少,这样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学习不能百分百投入,体育课时也无心训练,常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却差强人意。
当然,不将体育纳入高考并不代表忽视学生体能方面的训练,体育只是一种形式,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才是本质。学校完全可以通过提高体育课的质量,有效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增强学生体能素质,从而使学生更好投入到学习中去。
体育对学生健康体能固然重要,但不可置否,高考的本质是学生学科掌握程度即成绩的`抗衡和竞争,体育成绩优异的学生应当向体育院校、运动员方面发展,而高考的竞争应当以成绩优异与否为标准。同时,体育纳入高考也会使原本对体育感兴趣或喜爱的学生将体育视为负担和压力,无疑打压了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纳入高考的做法非但不能起到作用,反而助长学生对体育的恐惧焦虑。
此外,体育纳入高考也会导致资源不合理配置,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每个人的特长不同,这种做法不仅会泯灭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更会加剧社会不平等现象。
因此,较之体育入高考,我更倾向于把体育作为中学生高考的一项参考,将增强学生的体能综合素质作为根本,注重本质抛开形式,这样才能使中学生在学习中得以放松,进而为更好地学习奠定物质基础。
“竖起桅杆做事,砍倒桅杆做人。”这句话本来是航海时的一个道理。竖起桅杆,就可以加快船的速度,从而加速航行;当遇到暴风雨时,就应该砍倒桅杆,降低重心,以保住人的性命。这句话几经演变,就成了人生的真理。只有低调做人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一位叫强尼的人,从小就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餐厅,只是苦于没有资金。有一天,他看见一家中级餐厅在招服务员,就前去应聘,没想到还真应聘上了。于是他就想到自己应该从小事做起,这样才能一步步地实现梦想。就这样,他成为了一个小小的服务员。这家餐厅是一对夫妻开的.,夫妻相继去世后,就留给了两个儿子打理。由于强尼工作努力,又比较勤奋,没过半年时间,就当上了餐厅的大堂经理。这时他的权力也逐渐大了起来,不仅自己挑选服务员,而且每次都亲自去进货。虽然餐厅的老板是兄弟两人,但是餐厅的主要负责人其实是强尼。后来,强尼将餐厅的主要事项基本摸清以后,就向老板提出想将这家餐厅买下来。两个老板一听非常惊讶,因为他们觉得强尼非常忠实地在餐厅做事,一直都很低调地负责餐厅里的大小事务,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强尼竟然会将这家餐厅买下来。强尼提出的报价是270万美元,最终他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将这家餐厅买了下来。后来他又开了几家连锁店,生意越来越好。
强尼正是因为低调做人,才能将餐厅的所有权归到自己的名下。如果他一开始就表现出做老板的想法,胡乱显摆,估计干不了几天就被人扫地出门了。越是功成名就的人,越是低调做人的典范;越是能低调做人的人,越能在关键的时候成就一番事业。
低调做人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个整天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人,未必就是真正有内涵的人。
低调做人的人,经常在暗中积累自己的实力和力量,厚积薄发。我们也十分欣赏这种韬光养晦的策略,只有具有这种气度的人,才能在某个领域做出骄人的成就。
凡是有成就的人,都会将自己的实力隐藏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积蓄更多的实力。高调做人的人,一般都比较肤浅,这样的人,不会有什么内涵。一个整天想着如何让自己出名的人,能有多少时间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