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理理论内部虽复杂,但都基本认同以下三个观点:
①在治理过程中,网络在事实上已经存在
②治理本身可以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并符合一定的社会逻辑
③治理理论热衷于总结好的治理模式和特征
2.治理理论可以分为两大路径:网络治理和元治理
①网络治理:
1.含义:
网络治理视角中的行政世界是一个网络,国家权力或公共权力并不是被公共部门完全垄断的,而是不同程度地分散在大量网络中,并由网络中的大量相关公共、私人和非政府组织所共同影响和推动的
2.网络研究的`三个传统:
贝瑞等人区分了网络研究的三个传统,包括社会网络、政策网络和公共管理网络:
3.政策网络:
定义:
政策网络是由于资源相互依赖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群组织或若干群组织的联合体
治理路径的政策网络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领域内的组织间关系上
政策网络在本质上是一种建立于非等级制协调之上的,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定治理形式或治理结构,是与市场、科层制三足鼎立的第三种社会结构形式与国家治理模式
作为处理公共问题,供给公共服务的治理路径,政策网络主要是通过在组织间,群体间的政策网络进行资源交换、共同合作、最终解决公共问题
特征:
①主体间相互依赖
②政策网络是一个过程
③政策网络的活动受到制度制约
分类:
以罗茨的分类最为瞩目,根据利益团体的分布、成员、垂直的相互依赖、资源的分配、平行的相互依赖五个标准,罗茨把网络分为五种类型:
①政策社群;②专业网络③府际网络;
④生产者网络⑤议题网络
续上表
罗茨依据成员资格、整合程度、资源分配与权力关系四个面向,将政策社群与议题网络作为两大极端类型:
政策社群在一端:组织稳定,资格限制严格,内部有纵向的权力等级关系
议题网络处在另一端:成员资格开放,组织不稳定,纵向的权力等级和权力支配很少
形成:
韦伯分析了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
①政策制定者对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
②政策制定者对资源,信息共享的需要
③结盟的需要
④追逐权力的需要
⑤协调的需要
政策网络路径瓦解了传统政策研究的政治行政二分模式。政策网络路径认为,官僚机构不仅是政策执行的工具,它们因为拥有不同的部门权力与责任,呈现出不同的政策偏好,同时也兼任政策制定者,此双重角色在官僚机构与社会相关利益团体互动时也会得到加强
②元治理:
含义:
元治理通常是指那些支持、建设自我管理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管制结构,它同样认为治理的本体从科层制转移到了市场或网络,但它不认同使用网络就要削弱国家权威,而是仍然将它作为治理中的重要一员(而非网络或市场的对立面),认为真正应关注的不是如何将公共服务转移给更多的NGO主体,而是分析公共部门在网络治理时代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和使用怎么样的政策工具
元治理理论试图在自由裁量权和控制之间达到某种平衡,公共部门被理解成更积极角色,其在本质是一种公共部门改革
元治理有非常多的理论面向,如协同治理
协同治理:
协同治理指公民通过自由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其本质在于对话与共识
a.理念:从竞争选票到合作共治
b.过程:以投票为中心到以对话为中心
c.结果:从多次一对一博弈到几次一对多博弈
总体而言,协同治理是一个复合体(多元主体的复合,多源声音的复合,多元界面的复合)并指向共识决策
治理网络和协同治理是治理理论回应真实世界的着力点
那个困倦的下午,于席书购得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一下午的劳顿也就有了点小的收获和小的欣喜。
开篇介绍的是古希腊美学的源头,一看名字都很熟悉。首先介绍的是一个大数学家毕达格拉斯,起初读到小标题的时候还有些疑惑,觉得美学与老毕应该无什么瓜葛。读完以后赶紧把自己刚才的想法埋藏在了谁也找不到的地方。用数字解释一切的想法是好的,至少是美的开始。但是他们把数的作用夸大了,过犹不及。我们可以说我们吃到了鸡蛋非常爽口,也可以夸奖那只生蛋的鸡是多么的本事,但是我们总不能说那只鸡样样都行吧。其次,老毕的贡献还有一个,那就是认为事物是处于对立和谐的状态之中。我们国家在几千后,提出的和谐社会估计也就是这个道理。一切终究要是要和谐的,但是在和谐的前期没有斗争是不行的。所以,几千年后盖棺定论,毕学派的结果只有一个,客观唯心主义。
之后介绍的是赫拉克里特。(这外国字打起来就是麻烦,浪费空间,还伤键盘。)他找到了一些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地水风火,虽然现在看起来比较狭隘,但如果我们生活在那时候估计想狭隘都狭隘不出来呢。想想老赫那时候,能看到的学术专著能有几本,连车都没有,还有谁会在意闭门造车呢?其次,老赫对于事物的对立,更多的侧重于对立的斗争,斗争就意味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显然,与毕学派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下面登场的是德谟克里特,他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他的原子论和认识论为美学打下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他强调了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感性认识是需要的,但是理性认识是达到正确认识的必要过程。对于美学是个很大的发展。
今天的最后一位是苏格拉底,他用他的嘴巴征服着世界,与其他几位不同,他毕生没有任何作品,所有的东西完全都存在于他的头脑之中。不同与其他几位,老苏把美学提高到了社会科学的范畴去研究。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对于社会都应该是有用的。如果无任何社会意义的话,那从何去谈论美呢?这对于美学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总结的话:就像朱先生写的一样,几位大哲人的研究明确了美学的主要问题,那就是:文艺的社会基础和文艺的社会功用。
思考:就好象曹雪芹先生西去之后留下《红楼梦》给我们思考,让后来的学者研究一样,上面的问题无疑也是留给后来人的难题。思考毕竟是好的,只要不像某某作家那般牵强附会就好。
故每日提醒自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