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们学校一年一度的春游活动,我起了个大早,兴冲冲地来到了学校,和同学们一起坐着一辆大巴来到了杭州茶叶博物馆。
我们随着导游来到了一片茶地上。远看,这片茶地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阳光洒在茶叶上,使一片片茶叶闪闪发亮。走进一看,原来茶叶的背后有许多绒毛,一片茶叶旁还有两片小小的叶子,就像是婴儿的两只小手,哦,原来茶叶宝宝正伸出两只柔嫩的小手尽情地吸收着阳光的温暖呢!四周都是一座一座的大山,它们像是在保护茶叶宝宝们。再仔细一瞧,茶树上还有几个白白的东西,像是一个白色的花苞,原来,这是还没长出来的茶叶。我还发现,越靠近太阳的茶叶颜色越新鲜。
我们有随着导游走进了一条小路,这儿有世界各地的茶叶,长得各不相同。奇怪的是,有些茶叶就像一棵棵树似的,长得很高,我比较了一下,长得最高的应该要数藤茶了吧。
出了小路,我们去看了茶道表演,每人还拿到了一杯茶,我仔细地品尝着这杯茶,有点儿香,又有点儿苦。
我们品完了茶,又走进了一幢大楼,这儿都是关于茶的“厅”,有“茶具厅”、“茶翠厅”、“茶缘厅”……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要数“茶翠厅”和“茶具厅”了。先来说说“茶翠厅”吧!这儿有许多茶叶的品种。基本六大类茶是: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听导游介绍,泡茶还有讲究,不同的茶要用不同温度的水泡。再来说说“茶具厅”吧,这儿有许多茶具,有白色的陶瓷茶具,也有黑色的,漆器茶具特别漂亮,色彩鲜艳夺目,很让人喜爱。玻璃茶具用途广泛……“茶具厅”外还有一个古时候磨茶的工具,我们玩上了瘾。
看完了茶厅,就是自由活动的时间了。我们兴奋地玩了一会儿后又去参加了一个比赛,比赛的内容就是分辨出红茶、绿茶、乌龙茶泡出来的茶水是怎样的。这太简单啦!红的是红茶,淡绿的是绿茶,深绿的就是乌龙茶。我发现乌龙茶很特殊,因为它像一颗颗花苞,不像一般的茶叶。
今天玩得开心极了!我又知道了许多有关茶叶的知识。
寒假的一天,妈妈带我去游玩,我和妈妈一同来到位于苏州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听说它是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亲自操刀的在故乡的“封笔”之作,在这里的所见所闻都是前所未有的,令人赞叹。
苏州博物馆新馆占地10666平方米,建筑占地617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最高不超过17米。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新馆建筑为地面二层,地下一层。有书画厅、两塔瑰宝厅、明清工艺厅、吴文化厅和临时展厅,另设有书店、影视厅、多功能厅、贵宾厅、观摩室、书画装裱室、文物修复室、陈列设计部、考古部和一个近千平方米的地下库房、面积达57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这4个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设展览。其中位于地下一层的“吴地遗珍”系列包括史前陶器、玉器等主题展室。地面一层的\"吴塔国宝\"系列包括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和瑞光寺塔佛教文物两个主题展。
馆内还珍藏吴江海堤、吴县草鞋山、苏州越城等三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构形惟妙惟肖,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馆藏从虎丘塔发现的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造型精美别致,釉色晶莹滋润;从瑞光塔发现的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年所制“真珠舍利宝幢”,虽历千年之久,仍然斑斓璀璨,富丽堂皇,体现了当时在雕刻、镶嵌、漆工、金银细工等方面高度的技术水平;同时发现的宝幢内木函四壁彩绘、天王像和木刻版妙法经华经册等,也是价值很高的文物。特别在地下一层,珍藏了70余幅清代苏州地区状元书扇,其数量占清代地区状元数量的一半以上,是具有地方特点的书画扇。
通过这次参观,使我对吴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真是一次有意义的寒假见闻。
国庆节,我去了苏州博物馆参观,它是由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贝律铭设计的。博物馆外观是由灰白两色组成的,从远处看,就像一幅水墨画。
博物馆内收藏了3万多件文物,有史前陶器、玉器;春秋青铜器、玉器;六朝青瓷,五代秘色瓷,还有竹木牙角器,文具,赏玩杂件,民俗小摆设,织绣服饰等。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五代秘色瓷----莲花碗,是由一个碗和下面的托盘组成的。为什么说它是“秘色”?我看了介绍,原来是吴越国钱氏控制了窑厂,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老板姓不能用,所以叫秘色。它装饰的像一朵荷花,大大小小的花瓣连成一片。上的釉很精致,黄中带白,白中带青,处理的非常精精细,很光滑。
我又到了下一个馆,最引人注目的是“真珠舍利宝幢”,这是国宝级文物,也是苏州博物馆珍藏文物之一,是北宋遗物,距今已经有1千多年了。它是用楠木做成的,高122.6厘米,每一个地方都做得很精美。制作者用了很多珍贵材料,还用了10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巧夺天工,精美绝世,光装饰的珍珠就有3万多颗,体现了苏州工艺美术的繁荣和精美,同时也可见北宋时期吴人高度的审美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文物是体现了古城苏州的品味与风格,是文明记忆的汇聚凝结和传承。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