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我和范布宁等三个小朋友一起去报了一个“素描班”,除了画架等材料,学费全免,连“学生”也是“老师”组织起来的。哈哈,其实是我想学素描,妈妈帮我组织的,因为她就是老师。
第一节课是教画圆柱。在正式画之前,先需要整理用品:铅笔要削好,画架要搭好,纸要铺好……我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直接动手画,还得先看示范吧。先打一个框架,再打线条,深深浅浅……转眼间,一个漂亮的圆柱就诞生了,好像是放在纸上的,超有立体感。因为素描有高光点、亮面、灰面、阴影、明暗交接线五调子,把这五调子表现出来就有立体感了。看着妈妈画,我想:“这简单,看我的!”于是开始学妈妈的样子打框架。但有句话说的好:看事容易做事难。
刚开始打圆柱上面的那个扁圆时就发现:原来这么难!笔好像故意在和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圆。而妈妈要求用直线组成圆,我却直线画成了圆弧。这时我一开始的高兴劲全像天边的云被风吹走了一样,无影无踪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勉强画好了我的框架,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妈妈说我画得:1、太小;2、结构不对。两个原因就把我的这幅“佳作”PS掉了,并让我在反面重画。这真让我“欲哭无泪”啊!我只好老老实实地看妈妈是怎么画的,然后学着妈妈样用心去临摹,终于又一次勉强把框架画好了。看看范布宁:哇,她画得真快!但我告诫自己:不能急,画得太快会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框架搞糟的。
接下来是在框架里用线条画出明暗,这样就有立体感了。打线条也是有讲究的,线条要打得两头一样粗细,做到“两头轻,中间略粗”为最高境界。但这种线条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出来的,这是一点;第二点更重要的是打线条千万不能乱,打出来要一组一组的,并要有在角度的交叉。如先打横着的一组,再打斜着的一组;第三点是线条的深浅关系,如果要浅,则既可以减少线条数量,也可以把线条加深或变浅,除了手上用力不一样,加深或变浅可以用不同软硬度的.铅笔。
最后,我完成了那张作品。看着有些模样的圆柱,我颇有些自豪:这可是我的第一张作品哦!当时自以为画得不错,等到“培训班”结束,看看真是实在比较糟糕的。我的素描旅程作文青春人物素描作文课间十分钟素描作文
孩提时代,喜欢在舅舅家住,望着远处那墨绿色的群山,幻想着山那边会是什么样子。
山那边的风景,一定格外的翠绿,山那边的小溪,一定分外的清澈。我想象着,山那边动物们在草地上嬉戏,鸟儿在林间鸣叫。我想象着,山那边的景色对我充满了诱惑而又令人神往,牵动着一颗好奇的童心。
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外公外婆,妈妈经常带着我回舅舅娘家。所以就常常问舅舅,山那边是什么样子。舅舅告诉我说,山那边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许多好看的衣服,好吃的东西,等我长大了,学了本事就能到山那边去过好日子。儿时的童年记忆,是那样贫穷落后。记忆中是昏黄的煤油灯,乌黑的瓜面饼子。
孩童时的山那边,竟然成了绮丽梦幻的地方。我每每爬上屋后的高坡,朝远方痴痴地遥望;山那边是那么的遥远,隐隐的山峰,成了我儿时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我真想变成一只鸟儿飞去,看一看山那边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渐渐地长大了,我如愿以偿去了山那边。啊,山那边。原来竟是这般荒凉!一样破败萧瑟的茅屋,一样长满青苔的水井,一样的衣着寒酸的孩子。那一刻我感到失落了。山那边并不像舅舅说的那样,也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美轮美奂。
山那边,我儿时梦牵故里的刻骨记忆,我还是深深地感恩山那边,因为它给了我一个瑰丽无比的童年,给了我最初人生追求的理想,给了我遥远而又美丽的梦想。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山那边的幻影,它是那样奇妙绚丽,激励着我去拼搏;让我在失败时不退却,在痛苦中不沉沦,它给了我生活的勇气,给了我奋斗的力量。
纯真的少年时代,曾向往过纯洁真挚的爱,就如山那边的风景,在心中是那么的神奇美丽和圣洁。我远远地眺望它,依稀看见那里开满了繁花,成群的白天鹅从一望无垠的碧水上翩然飞过。可是,当真正走进幻妙绝伦的情景时,却发现花丛中也有污浊,也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碧蓝澄澈。
山那边,我儿时刻骨铭心的记忆,虽然山那边的风景,时时会让我失望,但我还是感恩山那边。因为我逐渐懂的了,一切的忧伤和挫折那都是生活,都能促使我成长;生活让我一步步走向成熟,让我在困惑中学会探索思考,从而看到了更广阔更辽远的人生风景。
山那边的风景如此,婚姻和事业也无非是这样吧。生活也许永远不如想象中那样美好,也许有许多痛苦和绝望;但正因为有了这些,才渐渐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和内涵。于是,不臣服,不悲叹,而是不断地超越和提升自己。
认识到了这些,山那边的风景只会加快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步履。怀着理想的信念生存,并为之去奋斗,在生活中体验追求,让思想得到不断感悟和升华,这个过程也是美丽的。
我的家乡在安阳,这里有座奇特的塔叫“文峰塔”。
文峰塔屹立在安阳市中区繁华的商业街文峰大道上,仿佛就是一位和蔼可亲、历经沧桑的老人端坐在闹市中,安静地、慈祥地注视着从它脚下驶过的来来往往的车辆和匆忙赶路的人们。
文峰塔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是金棕色的,一共有五层八面,它的塔顶被称为“塔刹”,每个塔角都挂着小铃铛。文峰塔的奇特在于,塔身是上宽下窄,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呈伞状。它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雪,经过多次的改朝换代,经过枪林弹雨,经过自然灾害,还是坚固地矗立在城市中央。
春天,当柳树姐姐抽出嫩绿的枝条时,文峰塔上活泼的小铃铛随着柳树姐姐轻柔的舞蹈,也轻歌漫舞起来;夏天,当荷花妹妹绽开了粉红色的笑脸时,微风轻轻地抚摸着文峰塔,小铃铛为风阿姨唱起了动听的歌;秋天,当秋雨为文峰塔洗去尘土时,文峰塔像文静的小姑娘一样静静地站在那里。冬天,当雪花飘落在文峰塔的肩膀上时,文峰塔穿上了雪白的衣裳,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清晨的文峰塔在薄雾轻烟的笼罩下,仿佛就是一位优雅的仙子披着轻柔的薄纱,在朝霞的映照下,为人间散下爱心。
我最喜欢晚上的文峰塔,它发出淡黄色温馨的灯光,就象童话里的梦幻仙境,为晚归的`人们照亮回家的路。
我爱我的家乡,也爱家乡的景色。文峰塔是我们安阳的象征,它巍峨壮丽,一年四季景色宜人,人们都喜欢它。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星期六的清晨,当太阳公公把一缕缕金光撒向大地时,我已置身于塔山了。
清晨的文峰塔,罩着一层薄雾,好像是披着一层薄纱。我沿着山路向上爬,隐隐约约看见路旁那一片嫩绿的小草。
过了一会儿,雾散了,只见塔山绿色连着绿色,那星星点点的花朵点缀着草地,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使草地显得更加美丽。“啾,啾”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塔山的寂静,仿佛在说:“快来爬呀,快来爬呀!”
再向上爬,便看见一群五颜六色的“小精灵”——蝴蝶在吸取着花蜜,好像在说:“真好喝啊!”它们扇动着各色的翅膀,红的、黄的、白的……色彩缤纷,颜色各异。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我终于爬上了文峰塔,从顶上向下看,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木,铺成了一张绿色的地毯,向远处望,丹城的风景,尽显眼底:一排排建筑物鳞次栉比,公路上车水马龙,人像蚂蚁似的在路上行走着…
当我往回走时,树木投下了一片绿绿的浓荫,为游人遮住了刺眼的阳光。
我爱文峰塔,爱那儿美丽的风景。
我曾幻想自己能够拥有一双翅膀,自由翱翔在天际。但因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我有些气馁了。自己也一直沉浸迷惑之中,为什么自己做不到呢?
天使蓝的,云是白的,山是高的,而水是深的。身处在四面环山的境界里,离开这里是唯一的冲动。在日夜不断交替中,在山那边大海不断翻滚里,在自己心中的信念越来越坚定时。终于,信念的种子在心中深埋,它带着我的期盼和渴望,终长成梦的翅膀。
狂风袭来时它用繁密的羽毛,遮住它的侵蚀,暴雨袭来时,它用独有的温暖,驱赶它的冷酷;闪电迫近时,它用坚实的骨骼,为我撑起一片蓝天。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山那边海浪声越来越汹涌。在自己的这片天地下,历经的不仅仅是狂风暴雨,的是意志上的锻炼:困难要自己承担,问题要自己解决。虽说四周险峻环绕,自己也因此遍体鳞伤,但有信心在,那还是问题吗?
念由心生。心中坚定地信念是信心扎基的根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有几人领教过呢?
杨光的事迹遍布全国,但他并没有因双目失明而丧失对生活的追求,他靠的就是顽强的毅力和坚定地信念,创造了今日的辉煌。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困难中“重获新生”,但有些能在困难中“脱胎换骨”的人并不说明他战胜了困难,而是他学会了如何面对。
困难如山,信念如翅,若不言败,山那边的风景你将尽收眼底。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