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所谓细节,是指所记人、事、景中的细枝末节,如人物细致的神态、生活中细小的事件、环境中细小的事物等等。《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根指头,示意家人将油灯的灯芯由两根改为一根,最终使其成了世界文学名着人物画廊中的又一个吝啬鬼的典型。在咸亨酒店的九尺柜台上,穷困潦倒的孔乙己一时得意,排出九文大钱,写出了他的可笑。阿Q在自己的死刑判决书上画押,阿Q不会写字,就用画圈代替: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就在这画圈中糊里糊涂结束了自己生命。捕捉生活中真实而典型的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就能使人物个性在举手投足之间闪闪发光,就会使描写对象栩栩如生,具体感人。
怎样刻画细节呢?一是撷取小动作,准确地使用传神的动词。如:《凡卡》中描写他给爷爷写信: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上几个字。‘康司坦丁?玛卡里奇’。想、蘸、写、抓、添这一系列动作,把不会写信的凡卡渴望爷爷收到信,救他出火坑的复杂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刻画人物是为了表达中心。因此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仔细观察,精心选择,具体描写,就成了写好人物动作的关键。二是勾勒小景物,突出景物的特征、状态。如:《听潮》一文中,作者把海浪声化作具体形象的画面:海在我的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作者抓住海浪声轻柔的特点,展开联想,巧妙地运用比喻描绘声态,有声有色,有形有味,给人一种含蓄而鲜明的柔美感。三是抓住小道具,突出小道具独特的含义及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如:《孔乙己》一文中,咸亨酒店三次出现的小粉板。没有小粉板,也就没有掌柜的在端午和年关想到孔乙己。小粉板上的酒债,是这场悲剧尾声中一个令人闻之泣血的音符,孔乙己的悲剧用一笔酒债告示结束了,让世人永远深思。
同学们在中考之前抓住以上几点认真训练,在考场上就能得心应手地写出内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人文章了。
星期日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去奶奶家。爷爷说:“今天你们全家都来了,咱们包饺子吃吧。”我一听乐了,我最爱吃饺子啦!
我来到桌子旁,拿起饺子皮,用小勺舀了一些馅,放在饺子皮上面,然后学着妈妈的样子包起来。由于馅放得多,把饺子皮挤破了。第二次,我又重新拿起饺子皮来,这次把馅放少了,包出的饺子扁哈哈的。我又反复地琢磨,练习几次,终于包成了。只不过饺子的姿态不同,有的像馄饨,有的像面团,有的像丑小鸭。不像妈妈包得那样立正,都东倒西歪的。
晚上,爸爸下厨房去煮饺子,不一会儿就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我头一次吃自己包的饺子,味道好极了!
秋风习习,天高云淡的秋天,在洛阳城里,秋风乍起。金黄色的树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就像蝴蝶一样优美。
住在洛阳城里的张籍,看到这样的景象,心里不禁溅起一片涟漪。想想在远方的亲人,不由思绪万千,那就寄一封信,表达自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张籍边走边想,猛然间瞧见前面一家五口一起收拾行李,打算回家乡拜访家中老母亲和老父亲的温馨场景,心中又一阵疼痛。他回到家中,走到书房里找出几张纸。提起笔,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心想:是先问问家中的老母亲身体怎么样;还是先问问家中今年的收成怎么样;亦或是问问孩子们在学堂里的表现如何,有没有听先生的话;还是问问孩子们身体好吗,有没有生病……他想了这么多,终于提起千斤重的笔写下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灯直到半夜才熄掉。
信写完之后,张籍又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怕自己忘记写什么了,又怕家人看不懂。张籍想了又想,不知不觉,到了第二天。
张籍顶着黑眼圈走到城门外,在那等待送信人的到来。不一会,送信人来了,送信人接过张籍手中的信封。准备出发时,张籍又连忙喊道:“等等,等等!让我再看一遍!”送信人把信还给了张籍。张籍把信封打开,看了又看,确定之后又给送信人。当送信人又准备出发时,张籍又喊道:“再让我看一眼,一眼就好了。”信又回到张籍手中,他又轻轻地打开看了看,重新封好还给了送信人。望着送信人的背影渐渐消失后,张籍不禁在心中写了《秋思》这首诗: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1、《这件事____》
秋天到了,我独自一人漫步在这街道上,看着两旁“沙沙”作响的树叶随风飘落,无意中听到行人三五成群的说笑声。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中秋节,我无心关注这些情景,我的心不由地“咯噔”了一下,思绪也飞回了故乡……
我思念故乡,更思念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是否现在站在门口,极目远眺,盼望着他的父亲早日回家?我何尝不想念他们呢?今天我不能与妻儿他们团聚,只好写封家书,寄托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我脑海里顿时涌出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说起,孩子的妈妈是在做饭呢?还是在做针线活呢?孩子是在读书呢?还是在玩耍呢?还是依然呆呆地立在门口?想到这里,竟有几颗泪珠不由得从我的脸颊上滑落下来,滴在纸上,我无法掩饰自己内心的苦痛与悲伤。
提笔蘸墨,一句一句的话来自心田,写在纸上,欲往故乡。写好了信,把信交给了捎信的人。正当捎信的人刚要走的时候,我又把信打开查看了一番,覺得还有许多话还没有写进去,尤其是叮嘱好妻子悉心照顾好孩子。补充完整后,我才又封好了信件,递给捎信人。
望着捎信人远去的背影,好像捎信人带走的不是信,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思念。
每一段时光都有它独特的味道。青春,是酸涩的青苹果,承载着我们无忧无虑的记忆。即使有些事,已经好久不曾重演,我却依旧记得那舌尖上的味道。那种记忆,挥之不去。
记得爷爷最爱吃馒头,奶奶一年要不停地做馒头。当那蒸气慢慢地向上钻,跑到天花板上时,烟雾笼罩了整个厨房,也在我的牙缝间穿梭。往往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奶奶会把做馒头剩下的已经发酵的面团放在桌上,拿擀面杖来来回回地抚平,然后改大刀切成长条,最后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旁边的火烧得很旺,水咕咕地冒泡了,奶奶把一大把面洒下去,拿勺子来回搅几下。最后不紧不慢地盖上锅盖。往往这个时候,我便会踮着脚,拼命盯着锅沿,想看面什么时候能熟。
当我专心致志等的时候,奶奶已准备好配料,麻利地掀开锅盖,依次丢进配料,再淋入麻油,放入香菜。一股好闻的面香立刻钻入我的鼻底。不等奶奶说,我便飞快地坐到椅子上,拿好了筷子。奶奶见我这样总是先慈祥地笑一下,然后吩咐我慢点吃。我哪里听得进去,张开嘴就往里送,立刻我舌尖都麻了。那面条刚碰到舌尖,一点微微的辣和酸便在口腔是跳起了双人舞,它们陶醉了味蕾,伴着麻油的香味,蔓延到我的全身,我抱着碗“呼呼”地往下灌。当时的我狼吞虎咽,哪里顾得去仔细品尝。
也许是看到我对面条是如此地痴迷,后来妈妈也学会了制作馒头与宽面。每天早上我才起床,厨房里早已是热气腾腾。等我洗刷出来,一笼还冒着热气的馒头便早已经端放在桌面上。尤其是那一碗碗的宽面,虽然从来都是不变的美味,但上面的佳肴却天天不同,有时上面盛一个鸡蛋,有时上面放几片青菜,一看到,便会顿时便激起我的食欲。
一碗面条,早已不只是填饱肚子的美食,而是传递情感的一种方式,透过那舌尖上的美味,总会有一种温情悄悄地进入我的心房。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