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年龄小、自控性差,模仿能力强。家庭环境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有个资料上报道,青少年犯罪抽样调查发现,65%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或家庭不和,孩子失去了母爱或父爱,无人关心。45%是家庭溺爱,中国受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影响,爷爷、奶奶;父母宠爱有加,没有形成教育孩子的统一思想,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家长千方百计满足他的要求,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变得任性、霸道、不明是非,不懂对错。在学校不懂如何与同学相处,屡屡犯错。
有的家长因溺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坐视不理,甚至助长坏习气,比如老人偷偷给孩子大量的零用钱,导致孩子养成吃零食,迷恋游戏机;还有些家长生怕自己的心肝宝贝吃亏,告诫孩子不能吃亏,别人打你,你要还手,一定要打赢,导致孩子不明是非,不分轻重,同学稍不注意碰到他,他就大打出手。当然也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在学校犯了错,受到同学们的指责,回到家总想得到家长的同情或安慰,可家长“恨铁不成钢”对孩子进行更加严厉的指责,甚至打骂。这些孩子受到辱骂后,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了逆反心理,不愿意再接受教育,变本加厉,不良行为愈演愈烈。为了防止上述现象发生。我经常与家长联系,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对策。每学期开学初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和该学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听取家长的建议和要求,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年级的一天,我和同桌吴瑞一起去学校的丛林乐园玩。我们玩得不亦乐乎,玩了整整一个课间,直到上课铃声响起,也不愿离去。这时吴瑞和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继续玩儿!虽然心中有点顾虑,但很快就把上课的事情抛到九霄云外。
又玩了一阵,我试探性地问了问吴瑞:“回去?”吴瑞摇了摇头:“不吧!”他又迟疑了一会儿,说:“我们去逸夫楼玩玩?”“好哩!”我答道。说罢,我们冲向逸夫楼。
我们一口气冲上了四楼,吵闹着玩了一会儿后,我们停下了游戏,因为我们听到大厅楼梯间有人正在走动。这下,我们吓得一溜烟跑到过道尽头的楼梯间里,这里有一排阶梯,通向第五层。
我们走上去,只见两条露天小道通向两扇大门,我们轻轻地推开了大门,哇,好宽敞的`礼堂。在这个我们看来诺大无比的礼堂里,我们一下坐坐椅子,一下弄弄桌子,一下跑上讲台……直到快玩厌时,我突然眼前一亮:“看,看啊,看啊!”我的手指向靠着礼堂的墙,那里有一排台阶,通向第六层!吴瑞惊得下巴都合不拢了,眼珠子快瞪得掉出来了,脖子也伸得跟长颈鹿一样长了。我兴奋得已经站不稳了,就冲上台阶。六楼是逸夫楼的屋面,四处种着好看的花草,中间立着一栋圆形房屋,反光玻璃反射着缕缕夺目的光芒。我们围着房屋转了一圈。“瞧!这儿有门。”我盯住了一扇门说。走进去,只见里面杂乱一片,房间里有些昏暗。房子中间伫立着一些木头柜子,柜子里保存着很多旧物,地上散落着各种小东西:奖杯、模型、塑料花……。我们翻箱倒柜地找来找去,一会儿举着奖杯呼喊:“我赢了!”,一会儿拿着飞机模型飞来飞去,嘴里叫着:“呜……呼……飞机来喽!”一会儿抱起一束漂亮的塑料花,有模有样地献给眼前的空气人……
当听到下课铃声时,我们俩同时有些失落,对这个新发现的“藏宝圣地”充满不舍,但还是无奈地离开了。
小时的一次逃课体验,惊险刺激。不过,后来我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逃课这种事儿,我再不会干啦。
“纪律是学习的保证”。没有良好的纪律就没有良好的学风和班风,而班级纪律好坏取决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我对所任教的班级同学是“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明确告诉学生在课堂上哪些不能做,如上课不许随意走动,不许高声谈笑,不许谩骂,侮辱他人。在学校不许打架、斗殴;不许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不许在墙上乱画,在桌上、门窗上乱写乱刻;不许攀爬树枝,摘折花草……让这些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的行为。如果发现学生有违纪行为,就得及时批评,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再违反。
当然学生社会阅历不足,思想单纯,自制力不强,难免会有违反纪律的现象出现。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只是一味地体罚、责怪、高声训斥,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逆反心理,不良行为会愈演愈烈,因此教师必须对他们更加呵护,用情感去影响、感化他们,因为爱往往在学生的感情世界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地显示出对违纪学生的爱护与关注,他们便会如获至宝,深受感动,真正从心底尊重,佩服自己的老师,这便是他尊重他人的开始,并将尊师之情扩展开去,便会成为懂得尊重人,爱护人的人。教师的爱心还会强化全班同学对集体的“归宿感”形成强大的集体凝聚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的表率作用不可忽视。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严格遵守学校作息制度,严于律已,讲究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言行举止文明大方。有位教育家谈起他的小学老师时说道:“我个子矮,老坐在第一桌,最怕的是上课铃声响了,老师一走进教室,就”呼呼“朝讲台桌吹,搞得我满脸满身都是粉笔灰,有时眼睛里也进了灰尘,不敢睁开了。新学期开始了我们班来了位中年教师,穿着虽然很普通,但是很整洁,灰色中山装的每粒扣子整整齐齐地扣着。他走进教室,看了一眼讲台,一句话也没说,只见他从裤兜里掏出了一块崭新的蓝白相间的大手帕,小心翼翼地抹起桌子。班上没了声音,我也第一次没有发现飘飞的粉尘,第一次打消了逃离现场的想法。从此以后,我连一张小纸片都不敢往地下扔,抽屉里多了一块小抹布,时常在别的同学冲出教室时,我轻轻地把讲台桌和自己的课堂抹干净。”如此看来,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妒忌,是吞噬心灵的毒蛇,会断送前途;妒忌,是侵蚀善良的毒剂,慢慢地腐蚀人应有的斗志;妒忌,也是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中的白蚁,能毁掉那条人生之路。妒忌成为了人们恨之入骨的东西,所有人都想躲着它,但它还是在心灵中滋生,周瑜如此,曹操亦如此。妒忌,让千千万万个人深受其害。
面对如此可怕的“妒忌”,明朝的黄道周就说过:“妒忌生于利欲,而不生于贤美。”但是,仔细想想,妒忌真的有错吗?其实不然,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运用妒忌,使它成为生活的动力,向上的决心,那么,它的作用就不可估量了。
关于“妒忌”,是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事。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一般,并不算最好,使我很沮丧。当时,班长林文桓的成绩最好,每当我拿着不理想的考卷时,在灯光中努力地做作业时,我都会在心中萌发出一丝丝的羡慕和妒忌:我这么努力了,可总得不到好成绩,林文桓多好呀!学习没付出多大的精力,却能名列榜首,真是的!从那时,妒忌的阴云就漂浮在我的心头。不久,我看了一本有关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对数学的执着深深使我折服,而他那从不妒忌别人的精神让我自惭形秽:华罗庚老人小时候虽然数学不好,可是,他仍靠着努力和勤奋,成为数学界的泰斗,我为何不靠勤奋和努力取胜呢?于是,我把“妒忌”转化成了斗志,懂得学习的方法,勤奋努力,经过一次次的实践,我终于提高了成绩。直到现在,我仍然用“妒忌”,一回回挑战了自我。
面对妒忌,有的人抵制住妒忌,成就了事业;而我,则善加利用,使其成为我奋斗的源泉。面对妒忌,我懂得吸收与教训!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