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用日本小说家大江健三郎的字眼,就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或联结,进而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所以任何孩子都必须去学校。既然所有的孩子都要去学校,那么,学校教育应该做些什么呢?《学校在窗外》作者黄武雄先生认为,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维生”、“互动”与“创造”这三个原始的天生旨趣,学校应当去探讨让学生沿着天生的旨趣,充分发展。即在这三者之中学校教育能且只能着眼于“互动”这一要素,探讨如何让学生拥有不断创造的环境,让其发展独特的创造活动,而非反过来压抑他的创造能力。简言之,就是“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看到自己在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了解自己,形成自己的人格,而非整天学习“套装知识”
那么,我们一直津津乐道、苦心经营的应对“高考”的教育教学,就是对正常应有的“互动”的干扰,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现今,很多学校在高一、高二就把一切向高考看齐,像我今年教的高一某班开了班级QQ群,口号就是“为了高考”,更不用说平时的课堂教学、教学测试与评价了。这样做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即使顺利通过高考,也因为接受的大多是支离破碎的“套装知识”,基本上没有继承,遑论创造了。现今社会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固然有大环境的影响,难道就没有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不“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的因素吗?
作为教师,平时我们苦口婆心,费尽心机让学生去学去研究考试,如果是在高三一年这样做的话,是忍痛、是不得已。如果整个高中三年一直这样做的话,是残忍、是居心叵测;如果从小学,从初中就开始拆,那简直就是刽子手。因为孩子的原始旨趣就这样被我们和学校和有关教育形成部门联手扼***了。其实,在“互动”这一学校教育任务的前提下,学生本来就不存在“好”与“差”的差异,存在的只是每个学生与这个世界联结的点的不同,我们教师所作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联结的点。对于所谓的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增加课时、多做习题、反复“磨”等方式,都是在其“互动”进行得不顺利的时候雪上加霜,就是屋漏时的连夜雨。学生学习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未达到他要学的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实现更顺畅联结的方式应该是降低抽象水平,“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
“如果学校教育做而且只做这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及发展人的抽象能力,那么无数经过学校教育陶冶的人,将会比今天的人具有更丰沛的创造力。”“如果说学校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这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想、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版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
期盼这样学校教育早日来到。
我家小院里有棵枣树。我从小便生活在乡村里。梦中记忆的乡村,幽静的小院,袅袅的炊烟,欢愉的儿歌,都和院中的枣树一样,给我带来几多欢欣与舒畅。小院很普通,4米宽,5米长,是村里标准的住宅,那棵枣树便长在新盖的两层楼房的前面。枣树还是爷爷亲手栽下的,虽几经风霜,依然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现在正是挂枣儿的季节,站在树下,便能看到那绿色的枣叶里一个个露着脸蛋的青枣儿。俗话说: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落竿。七月过后,馋嘴的孩子们,便会欢唱那支古老的儿歌了:七月末,八月初,香瓜甜枣遍地落在孩子们的欢唱声与期望中,那青枣儿便会慢慢变成红脸蛋儿了。日落西山,乡村的傍晚便来到了。田里归来的乡亲们,按着一路丁零零的车铃,驶进小村,于是小村的每个院落便立刻热闹起来。每到这时,爷爷总是搬张木板床,坐在那棵枣树下,轻轻地摇着手中的蒲扇,有时脸上带着回味的神情,孩子们便往往会在这时候围上来,要爷爷讲神奇的\'童话故事。
一日在树下乘凉时,爷爷忽然停下手中摇动的扇子,望着我说:“晓庆,今儿的小院,只有这棵枣树是前些年的家产了。”我听了不觉一愣,迷惑地望着爷爷。看着我不解的样子,爷爷忍不住笑了起来:“不信?如果你离开家几年后再回来,还能找到家吗?”我这才回过味儿来,不觉也笑了。说起来这棵枣树还险些让爹爹砍了呢。那是盖这所新小楼时,枣树有些碍事,爹便要把这棵枣树砍掉,它还是爷爷保护下来的,为此,爷爷还好一阵子生气呢!难怪爷爷如此珍惜。
今天,乡村日益富裕,小院几经变化,旧貌几乎找不到了。爷爷盖的草房变成了楼房,爷爷掘的水井如今被压井所代替,又要安装自来水管,一来二去,仅仅是这棵枣树是原来的小院的旧物。人常说老年人喜怀旧,爷爷自然要珍惜这棵枣树。乡村小院翻新,含着祖辈的辛苦与父辈的勤劳,从这棵枣树上,足以使人寻到许多长满皱纹的和许多年轻富有的故事,录在老人心灵的磁带上,存在那密密青叶的纹路里。
此时,隔壁家的几个小孩子轻轻地哼唱起了那支儿歌:七月末,八月初,香瓜甜枣遍地落爷爷轻轻地摇起蒲扇,脸上显出了笑容。爱吃青瓜梨枣的永远是小孩子。听妈妈说,我小时嘴也特别馋,在这个季节,这样的傍晚,我常常和几个小孩子一起,坐在枣树下,一面听爷爷讲大灰狼的故事,一面不停地仰起头,在那密密的枣叶里寻找那一个个青枣儿,盼着能找到一个挂红的。每年八月十五过后,爷爷便将红枣儿打落,分少许给我和其余的小孩子,剩下的便用簸箕盛了,放到屋檐上晒。那时的我,梦中最想吃到的,便是晒好的红枣儿呀!梦中的一切都是模糊的。那天空,那晚霞,那黄昏,那绿叶中的青枣儿,也许都曾做过充满幻觉和希望的梦吧?可惜,它们的梦是不会变成现实的,倒是我儿时许多的梦,今天都变成了现实。七月末,八月初,香瓜甜枣遍地落隔壁孩子们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爷爷停下手中的蒲扇,凝神望了一会儿身边的枣树,意味深长地说:“今年的枣儿,会更甜的。”
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邓州市。邓州是一座风景优美、环境优雅的城市。河边种了许多大枣树。
每年秋天,像一串龙舌兰一样的`大红枣会吸引很多人来采摘。一挑就是一个大筐。大红枣吃起来很甜。有一次我自己吃了几十个。不过我一定要把枣洗了再吃,因为上面有很多灰尘。我还想提醒你不要吃得太多。吃多了会拉肚子。老家枣树长在河边,摘的时候要小心。家乡的大红枣真好吃。请尝尝。大红枣不仅好吃,还具有药用和美容作用。
冬天临近,枣树的叶子一片一片落下。看着漫天飞舞的黄叶,心里酸酸的。大枣树已经很努力了。大枣树该休息了。我希望我们明年见面时又是一个丰收年。朋友,别忘了来我的家乡分享大红枣的美味。
枣树的主杆和树枝都是灰黑色的,树枝上长满了许许多多碧绿的叶子和刺,还有串串无数的小花引来了无数的苍蝇和蝴蝶,还有一些小虫子在树枝上爬来爬去,只有勤劳的小蜜蜂忙着采蜜。
马上一串串小花就要变成绿豆般大的枣子,枣子一天天长大,到了秋天果实累累,结满了红通通的枣子,沉甸甸的,哇!把树压弯了腰。
果子成熟了,应该采摘。一个个红通通的枣子开了很多裂缝,吃起来甜甜香香的,味道多美呀!
1、创造原来是人的天性,人在创作活动中固然会有挫折,会有困顿,但终究会因此感到充实,感到愉快。正是创造工作的挫折与困顿,才使人真切体会到生命沉甸甸的价值。把创造活动交给别人代工,是违反人的天性的,也会扭曲人的价值判断。创作的***被压抑,时间一久,人自然会惶恐、焦虑、怀疑。
2、维生、互动与创造,三者是人存在的三个支架,也似乎是人类天生所共有的原始旨趣。”《学校在窗外》由此而论,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每日在于孩子的互动中共同创造,并借此维生,我们的生活该是何等的幸福啊!因为此人生之三味,我们不费吹灰之力便已同时占有。我们真该为自己的职业而自豪啊!
3、成千上万的知识精英,被训练成看守事物规律的守卫,却忘却了问题的来源。这些知识的守卫,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并非为了解决或思考某些重要的\'根本问题,才去汲取前人已经建立的知识以寻求答案,或重构前人所创作的知识,加以修正或另辟蹊径,以创作新的知识,解决原来的根本问题。相反的,他们只学习知识,把知识当作事物的规律去学习,学习这些事物的规律,不为了解决或思考问题,而是为了要维生,借看守这些事物的规律,谋求好的职业。
4、作为教师我们引导或支持儿童的学习,并非是让他们掌握进而守卫那些知识。我们要支持的是儿童对于于个人有真实意义的问题的探求和解答。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创造***的满足,是与世界联结的原初动力。我们培养孩子的理性,是为了让他们认识到世界的普遍性,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中位置。
5、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用虚构去呈现真实的人性,而这里所谓“虚构”,便是用这种抽象的手法去探讨人性中的普遍品质,再将这普遍品质还原于有血有肉的故事里。文学的意义便在于人浸淫于文学作品,把自己的特殊经验融入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借之印证人性中的普遍品质,在印证中批评整合重构价值。
6、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的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去复制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因此,中国教育只弊病,不在教学方法的强制灌输上,而在于政治化阶级化奴化的核心价值观,假如不能让教育独立于意识形态,则无法形成人的教育。
7、我们期待学校教育能“把知识当作不同世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积累的经验,并随时与人的生活经验、思维经验不断验证、不断修正;帮助人发展抽象能力,帮助人意识到抽象是为了从特殊经验撷取普遍经验,再放回特殊现象,那么学校便完成了它的功业”于是学校只要“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即可。
教该怎么办?如何进行教改?《学校在窗外》的作者、台大数学系教授黄武雄的看法是应该分底层和上层两部分进行改革。底层部分指教育大环境,上层部分指教育观念、教材、教学态度与技巧等。
关于教材的改革,我非常赞同黄教授的观点。教材的编写应由浅入深,不应浅尝辄止。因为人接触知识的目的不是要东学一点,西学一点,而是要促发知性的成熟。人只有深入某些领域,才能达成知性的成熟。一个知性比较成熟的人,便有自学的能力,也逐渐能够独立思考。
黄教授还反对教材全面简易化。因为全面简化而没有相关的配套去重视个别差异的话,那么不只牺牲了精英学生的正常发展,也会矮化其他学生潜力的发挥,矮化整个社会的智力。所以,好的教材应是在简易且必需的基础之上,仍要有较深入的教材,标注记号;作为识别。否则表面上要简化教材,事实上则逼迫学生去补习。
教学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粤教版语文教材在使用方便的弊端。教材全面简化,也配合了相应的选修教材加深相应知识,但由于不计入学分,再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干脆直接弃选修教材不订不教,真的是牺牲了精英学生的正常发展,也矮化了其他学生潜力的发挥。长此以往,矮化的是整个广东的智力。希望这样的局面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通过这次跟岗学习,我才发现深圳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真心佩服他们的勇气和坚持。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