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的时候,人们都穿着干净整洁的新衣服。你发现了吗?家家户户的大门也穿上了红彤彤“新衣服”——春联。春联在我的眼中是高雅、博才的象征,着浓厚的含义。说到贴春联,我更是喜欢,因为我喜欢两只手被春联染得红红的。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和爸爸、弟弟一起贴春联,我不仅见识了一幅幅有着深刻含义的春联,还知道了一些关于春联的知识。
天快黑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准备贴春联。“好多的春联啊!”爸爸让我先帮他们分类。我在那分类,爸爸一本正经的说:“来我给你们讲讲关于春联的知识吧!”他接着说:“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在唐诗中有许多,但对联成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964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春联的种类可多啦,有街门对、屋门对、大春条、短春联。每一副春联都有横批和一个“福”字,还有斗方和隐蔽单贴、门心和抱柱。”爸爸得意扬扬地说完这些,机灵一动,又说,“就有你帮对联找家吧!”我信心十足地说:“没问题!”
春联找家开始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肯定是贴在灶王爷旁的。“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一定是书房联“烹调应从俭,包涵莫铺张”这是哪的呢?哦,是厨房的。“招财进宝”应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没过多久,我帮全部的春联都找到家了。
今天贴春联,真把快乐和知识都“一网打尽”呀!
今年春节,我就遇到几件与春联有关的事情。
年三十上午,帮父亲贴春联。父亲把一张刷好了糨糊的横档(老家的叫法,相当于的`横批,但有时也单独用让我贴到正屋门楣上,我一看,“五谷丰登”,呵,吉祥,就贴上了。一转身,父亲又递过来一张,让我贴到厢房的门楣上,一看,“春满华堂”,呵,喜庆,刚要贴,转念一想,不对啊,这春满华堂应该贴到正屋门楣才对啊。如果没有这个“春满华堂”,“五谷丰登”贴到正屋也不为过,但既然有一个“春满华堂”,那“五谷丰登”就必须到厢房去!为什么呢?华堂,就是指正堂、堂屋,如果把厢房叫做华堂,那岂不是成了笑话了?而且我家的厢房本来就是作仓库之用,五谷丰登放在那里恰如其分。要不是我留意了一下字面,岂不要贻笑大方?
也就在这个时候,茶社打来电话,请示对联怎么贴法。问:何联?答:满门喜庆招富贵,锦堂迎春行吉祥。我说把“满门喜庆招富贵”贴在从外面对着门的右侧门上,把“锦堂迎春行吉祥”贴在左侧门上。这算贴对了。可就是这副对联,过完节我又在楼下邻居家发现了,呵呵,正好贴反了。有人可能会说了,你怎么就知道人家贴反了?现在书写阅读规则变了,不再是古时的从右至左了,而是从左至右了,新贴法!我说:不行!为什么?人家有横批啊!人家横批制作的很传统,“时和岁好”,从右至左,横批都从右至左了,你那上联还能再跑到左边去?不过我专门考过两个人,他们还真都把这个横批念成“好岁和时”,我无奈!
不过这都不是原则性错误,好多人连哪句是上联哪句是下联都弄不清楚,更不用说究竟应该上联在右还是下联在右了。倒是年初一我去给一个本家叔叔拜年的时候,发现了一件令我惊讶不已的事情。
去年,这位叔叔的老伴去世了,他春节没有在自己的房子里过,而是到了他的二儿子(还是我们村的村支书家,所以初一我们这些晚辈也就到了他二儿子家拜年。门口赫然两只大红灯笼,进门拜过年后,我看到正堂的墙上赫然贴着大红的福字,再往里看,霓虹灯随着音乐的节奏不停地闪烁。出来后,我暗暗摇头。都说“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虽说世道变了,不再象古时那般讲究,但母亲去世的当年,就这样张灯结彩,显然还是不妥。其实也不是我求全责备,在我的老家本来就有老人去世当年不贴春联、不挂彩灯的说法,即使第二年,也只能贴青紫色的春联,或者不贴。这家那个大红的福字,总给人一种不合时宜的感觉。倒也未必他内心对母亲就多么的不敬,但如果对贴春联的传统民俗知识稍稍了解一点,恐怕他也不会这样做了。
过年了,震耳的爆竹声在外面响起来了,绚丽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起来了,红彤彤的大灯笼在大街上挂起来了……
我们家里也年味十足:外婆正在为年夜饭“掌勺”;外公正在整理置办回来的年货;爸爸正要把我们家打扫得干干净净;妈妈也在收拾每个人的新衣……虽然我小,但是我也应该为我家做一点小小的贡献。还是拿出我的独门绝技——书法,写一幅喜气洋洋的春联吧!
写什么呢?我左思右想,怎么也想不出来。要贴一年呢,得为我们家讨个好彩头。网上一搜,那么多匠心独具的春联!我精心挑选了一幅我最喜欢的春联:“虎去威犹在,兔来运更昌。”这个词好,很贴切,让全家新年更有好兆头。把笔、墨、裁好的红纸一齐放在桌子上,书写进行时正式开始。毕竟是第一次给自己家写春联,心情有一点儿紧张,拿着毛笔的手不停颤抖着,好容易才在红纸上写下整幅字的第一画。我一笔一划地在红纸上挥毫泼墨,生怕有一丁点儿差错,影响了整幅字的质量。每写完一行,我都要小心翼翼地把前面的字垫起来,让它们慢慢阴干,不被蹭着。写完了最后一个字,看起来写得还不错,刚要把我的“大作”展示给家人看,粗心的我这时才发现,原来写好之后没有把毛笔摆好,结果毛笔就不听使唤地在我的大作上画了一个明显的污点。春联上只要有一点瑕疵,那么这幅春联就不完美了,这怎么行?重写!
这回我非常细心地又写了一幅新的春联,这第二幅春联果然大功告成,笔法更加到位。全家人全都围过来,看着我的春联,不停地夸奖我。爸爸说:“来,我放鞭炮,你贴春联。过年喽,有了儿子的这幅春联,我们的家更漂亮了!”
大年初一的早晨,我望着我的还散发着墨香的“大作”,心中十分欢喜。细细一想,家是温暖的港湾,我们应该爱自己的家,我也用行动证明了它。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最显眼的就是家家贴在大门上的春联。那鲜红鲜红的纸,或黑或金黄的刚劲、潇洒的字,花俏的装饰,平整地张贴在大门垛上是那样的耀眼。
春联是节日的标志,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人们的一种思想。
在我童年时代,家家贴的春联是自己写的。一进腊月,人们就把大红的纸买回来。这种纸一面红一面白,要比普通的红纸厚一些,红一些。用这样的纸写出来的春联,即美观,又结实。因为是过春节用,这对联也不是随便挥笔就写的,人们总要找一个毛笔字写得好,肚子里联语丰富的人来写。当时我二舅在村子里是大家的首选人物,他不但毛笔字写得好,而且写出来的春联最能表达人们的心情。一过腊月十五,外婆家总是挤满了写春联的人。只见二舅把饭桌放在炕中央,盘腿而坐,旁边的人把红纸按着自己想要写的春联的宽窄长短叠好,割开。一幅一幅的递给二舅。二舅便开始挥毫泼墨了。一整天,大家一边唠着家常,一边对写好的春联评头论足,好不热闹。写好的人把春联一卷夹在腋下心满意足地回家了,没写好的人也不急,大家继续聊天等待。这时还会有没有写春联的人不断涌来,外婆家颇有点门庭若市的感觉。大家聚在一起,天南海北,奇闻趣谈,聊起来没完,说到开心时,一片欢笑声轰然而起。此时我和妹妹也常常挤在这里,凑热闹。小小的心窝里充满了快乐。
大年初一,人们走家串户拜年问好。也不乏会聊起一两句春联。我们小孩子最爱做的事就是读春联、背春联。每经过一家门口总会大声读一读贴在门口的春联,之后几个小伙伴还会凑在一起背春联,谈春联。“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有理有据;“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有声有色;“大门外山清水秀,草堂内富贵荣华”淳朴中流露着美好的向往。那时春联中出现最多的词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青山秀水、花红柳绿”等。从春联中不难看出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纯美至真。
“祖国年年好,生活步步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人们的生活真的越来越好了。到了90年代春联也由原来的手写,变成了印刷品,在大街上出卖。而且要比手写的更美观一些,大家只要花几元钱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春联,不用再拥挤着去写春联了,省去的一些时间,可以做一些别的事情。记得当时最流行的春联是“在家创业业兴旺,出门求财财到手”。因为那时外出打工已悄然兴起,大部分人到外地去谋求发展,赚取钱财。只要少部分舍不得土地或者是没有外出门路的人仍然在家种地,养牧。不论外出也好,在家也罢,人们都期盼的是财业双收,所以春联也写得很有时代特征。
到了新世纪,春联变得更花俏了。印花的、烫金的------各式各样,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地挂满商场、店铺。“发大财,走鸿运”成了人们的首选内容。人们在丰衣足食后,想追求更多的钱财。其次“平安,健康”的内容也很畅销。生活好了,好多人开始注重自己生活的质量,求平安,保健康,成了一种时尚。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春联也紧跟时代步伐,充满新时代的气息。
春联这种集文化与思想为一体的春节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毕将会赋有更新、更有时代感的内涵。
妈,我的作业本呢?”“别吵,股票又跌了”“明明,还不去学习,现在不努力,怎么上重点高中?”……唉!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我家三口人,总的来说。我们家是幸福的,但幸福与烦恼的战争,总是有输有赢的。
爸爸虽不像那些大企业家一样事业辉煌,但在他的工作岗位上,也确实有所成就,年年被评为优秀调度员和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别看他表面生活的很充实,生活中一串串令他烦恼的家庭琐事总是跟随着他:什么换煤气、交电费、给鱼喂食、做家庭开支总结……多得连我都数不清,除此之外,最让他牵挂的,还是我的学习。大概是他没有上过大学的缘故罢,所以一心想让我完成他的心愿,因此三天两头给我买参考书,还时不时来监督我学习,一坐便是二、三个钟头,还真有耐性。有趣的是,他的心情似乎和我的分数高低十分相关。
前两个学期我的\'学习还不错,可上学期,突然一个180度大转变,成绩直线下降,这下可让他够烦恼的了,他的脸整天阴沉沉的,而且一蹶不振,直到期中我又闯入了前5名,他才“阴转晴”。
而妈妈,她可算得上是全家烦恼最严重的人,“股票和做饭”两粒头痛药,常使她从早烦到晚。但股票毕竟玩得不大,做饭才真正是她最头痛的事情,有时为了做顿饭,常常让她一上午都不痛快。其实做饭并不难,但她是个什么事都想做好的人,再加上想让我长个儿。所以时常为了个菜谱左思右想,本有的烦恼,便再次升华。有好几次,妈妈都提出让爸爸做饭,她来买菜,但都遭到爸爸的坚决反对,最后,她又只好系起围裙,再次进入她的烦恼。
对于我,你也许会说:一个学生有何烦恼可言?这你可就错了,学生的烦恼才是最多的。比如:想买件衣服,得事先找出一大堆理由说服家长,然后在上街的时候借机死缠硬磨;要不就要好好考一次小测验,以这个最有力的法宝来做后盾,可最让我烦恼的还是期末考试。虽说,我在班里,成绩还不错,但一到考试,还是胆战心惊,为了少听些家长那滔滔不绝的大道理和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批评,只好背呀记呀,一旦考不好,爸爸便会开个家庭“小批评会”虽然比用棍子、皮带好些,但也说得你坐卧不宁。我多么希望这可恶的烦恼早些溜走!
我们三口人的烦恼有时也会发生碰撞。一次小考,我一向成绩最好的数学居然名落孙山,这下可把爸爸气坏了,一下午都不高兴,那脸色,也变得昏沉沉。妈妈回来了,问爸爸做什么饭。可爸爸心情不好顺嘴说了一句:“爱做啥做啥”。这可惹恼了妈妈,把买来的菜一摔进了里屋。这下可好,饭没人做,还引发了一场家庭大战。
烦恼像乌云,不知啥时候就会带来阴雨;烦恼像皮囊,总把你装在其中,烦恼像感冒,搞得你痛苦难安;只有用它的天敌--快乐,才能对付它,使你轻松、愉快。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