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07级管理科学一班的同学们前往参观位于上海理工大学校本部的校史馆。
在班长朱旭旻,团支书丁艺辰的带领下,全班同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聚集在校图书馆前,一同前往位于图书馆正后面的校史馆。由组织委员郭法庆担任此次活动的讲解员。
跨入校史馆之前,正上面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匾额,上面刻有"上海理工大学校史馆".
参观校史馆进入大厅,其中一面墙上镶嵌一段金灿灿的文字,是当年沪江大学的创始人魏馥兰博士的一段话:"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内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 可见,在当时沪江大学的创办之初,他们就意识到了我们现代大学要培养的是面向国际化的,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观校史馆再进去,看到的一扇很有当代西方文明特色的拱门,据说现在在第四宿舍仍留有。 在一幅描绘学校过去规模的宏图上,可以看到众多如今仍留有的古老建筑,像第五舍,第二餐厅,第一办公楼、第二办公楼以及校办思晏堂等等。学校的很大部分建筑被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列为保护建筑群。一位原住第五舍的同学笑着说:"原来我还住过这么老的建筑啊。" 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感慨,学校走过百年历史,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一路走来,充满艰辛,确实不容易,那是多少代人,多少校友,多少社会各界人士,和我们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接下来的时间里,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陆陆续续的参观了其他的\'展厅。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时的发出不同的感慨,有的情不自禁的说;"我们学校的历史好悠久啊,"有的充满了作为上海理工学生的荣誉感跟自豪感,有的心中暗暗定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将来回报母校……从同学们的脸上,我们读到的一个共同的表情就是对学校由衷的热爱。
参观校史馆在陈设有学校模型图的大厅里,可以清晰的看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从先前的一个校区, 先后在向南北拓宽,去年又收购了原水产大学作为如今的南校区,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不断的扩大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目标一目了然,定位高远。百年沧桑,华夏巨变;兴衰存之,与国同运;历尽沧桑,百折不挠;爱国敬业,培育英才。
最后,就在结束整个活动之前,全班同学在大厅里合影留念这次意义深远的校史馆之旅。
我们城市有很多公园,比如:火炬公园、儿童公园、植物园……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人民公园,因为人民公园的春夏秋冬都很美丽。
春天,人民公园早早的就有很多的人晨练,有的在打太极拳,有的踢毽子,还有的跑步……热闹极了。树木换上嫩绿色的衣裳,小草也从土里钻了出来,就像铺了一层绿色的被子,小花也开了,有黄的、红的、白的、紫的……小朋友也脱掉了厚厚的棉袄。
夏天,树木变得更绿了,也更茂密了。小鸟在树枝上唧唧喳喳叫着。很多小朋友叠了小船,放在水里玩,小朋友高兴极了。
秋天,树叶都变黄了,一片片叶子像小飞机一样落到了地面,地上全成了黄色,小草也黄了,像一床黄黄的地毯,很多小朋友用落下的树叶来堆小山。
冬天,树上一片叶子也没有了,光秃秃的,要是下雪了树上就会有一层白白的雪,非常的美丽,地上也全是白白的雪了,很多小朋友跟他的好朋友一起打雪仗,堆雪山、堆雪人……打打闹闹一片欢声笑语。
我喜欢这个景色宜人的人民公园!
今天早上,睛空万里,空气清新。我早早的睁开了眼睛,迫不及待地和几个哥哥乘车来到了人民公园。
来到公园的大门口,就看见两头大狮子分别蹲坐在大门的两边,每头狮子都那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好像在说:“欢迎你们到人民公园游玩。”
走进公园。哇!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派迷人的景象,绿油油的草坪;高大的柳树;还有那两边的花坛:黄色的月季,粉红色的杜鹃,火红的一串,一片片,一簇簇,开得那么鲜艳,那么热闹,好像在欢迎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正当我流连眼前的这些花儿时,前面的大湖牵住了我的思绪。走进一看,哇!这简直跟西湖一模一样,幽静的湖面,还有小船在里面行驶,再加上湖中间的拱桥,跟西湖比也不逊色!
带着大湖给我们留下的的惬忆,我们又穿过拱桥,走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我们又来到了荷花池,一座高大的假上映入我的眼前,上面还雕刻着“春色满园”这四个大字。假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巍峨,像一位威武的士兵守护着祖国的江山。这里的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和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荷花也不甘示弱,有的笑口常开,有的害羞的把头低了下去,有的还迎风翩翩起舞,还有的把脸鼓得红红的,真是姿态不一啊!这是,迎面飞来一只蜻蜓停在荷叶上,我不禁托口而出:“小荷才冒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此情此景,给人留下了几多美感,几多遐想。
“真美啊!”我忍不住轻轻的说。“再美,也该回家了,都十二点了!”哥哥笑着说。我终于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让人流连忘返的公园,不过,我想:人民公园之所以这么美,都是因为环境好,绿化好,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绿,那不是更好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