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之家”。《书剑恩仇录》一书打响,“金庸”作为一个神话由此诞生。金庸作为近代最为著名的武侠大家,仍然本着“艺精靠磨炼”的道理作文做人。他的大半生都是在武侠小说中度过的,随书中的人物一起涉险江湖,独霸武林。他虽然文章情节写得波涛汹涌,跌宕起伏,惊心动魄,但他的性格却只是平静如一杯水。
他的得意之作《射雕英雄传》中,刻画人物各有性格,独成一体。即使他们屡逢凶险,屡遭奇遇,但表达的仍是一个人生价值观:做好人,做好事,勤奋努力,不强求,上天自有安排。金庸笔下的文章离奇曲折,武侠奇遇历险共冶一炉。忠厚仁义的郭靖一边对杨康不离不弃,一边和俏黄蓉上演着血色江湖中的爱情故事,一边又行走武林,对师傅洪七公等,尽忠尽孝;对兄弟杨康等,仁至义尽;对爱人黄蓉,柔情似水,即使再危险,也要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尽职尽责。金庸笔下的江湖早已灰飞烟灭,但正直仁义的性格却能永恒。
《三侠剑》一书中,情节更是扣人心弦,足见金庸先生文笔娴熟。在这部小说中,圣英的平淡仁义、飞天玉虎蒋伯方的豪爽急躁,诙谐老人张平化的义薄云天,贾铭的幽默可爱。即使在凶险迭出的武林中,每个人依然能保持独立性格。圣英步步小心、寸寸留意、招招谨慎,而蒋伯方却能“艺高人胆大”的笑傲江湖,没什么能耐的贾铭却能大大咧咧行走其间,分外紧张时,他和所谓的“干巴鸡杨乡武仍能成为大家的开心果。
金庸先生创造了武侠小说的奇迹,为我们送出一幕又一幕的片段,这种艺术上的成功正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唐朝时,每逢朝廷有什么喜庆活动,各地的地方官都要给皇上送礼,礼品主要是各地的特产。
有一年,有个叫缅伯高的南方官吏,受到太守的委托,送一只活天鹅到京城去给皇上进贡。因路程遥远,还要照顾天鹅,缅伯高一路上很是辛苦。
当他走到一个大湖边时,觉得很疲倦,就决定休息一下,洗个脸再走。他下了马,洗了把脸,觉得精神好了许多。他又把马牵过来让他也喝了点水。他见那只天鹅身上灰扑扑的,就把天鹅也拿到到水中洗洗,天鹅下了水,异常兴奋。缅伯高一时疏忽,那只天鹅在水中游了两下,忽然翅膀一抖,飞了起来。缅伯高一见,汗都吓出来了,急忙伸手去抓,哪还抓得住,只是抓掉了天鹅的一根羽毛。
缅伯高看到天鹅跑掉了,心里非常忧虑。回去重拿吧,时间来不及,空手进京也肯定不行,怎么办呢?他低头看着手中的鹅毛,灵机一动,心想,也只有这样了!于是就把手中的鹅毛收好继续上路了。
缅伯高到了京城,正好赶上皇帝召见各地使者。大家都带上礼品,去朝见皇上。各地送的礼品都是珍奇异宝,只有缅伯高与众不同,他两手托着一根羽毛,恭恭敬敬地呈献给皇帝,说:“我们路途遥远,太守派我千里跋涉,专程送来一根洁白的鹅毛。礼品虽然很轻,但我们尊敬皇上的情意和大家一样,是很真诚的。”
皇帝听了,很高兴地收下了鹅毛,还给了他很丰厚的奖赏。
从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了,对待朋友或长辈,送的礼物不一定要贵重,只要用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们就好了。
我以前觉得除亲人、老师外,同龄人不可信,大家都总是嘴上答应,实际却言行不一致。比如和别人说一件事,叮嘱绝不能告诉其他人,他满嘴答应,可实际却和别人说了。
我有一位年长我一岁的朋友,名叫李俊龙。他是个小短腿,平常从不和同学发生争吵,每天都过得平静安宁。我起初问他是不是因为自己小个子,吵起来闹不过人家,才这么佛系平和。他却说自己在班里没有什么不和不顺,每天和同学相处都十分和谐。看见了他说话总会先思考自己的话有没有伤害别人,做事时总是先关心别人,自己放到最后。他是怎么做到的?难道他从不发生纷争吗?发生了又该如何化解?我真想让他体验一下我们班的氛围,特别是中午,没事都显得不正常。一会儿这位笔盒丢了,一会儿那位作业本找不到,班级里“小偷”可多了。
有一次,我看见他与一名同学干起“嘴仗”,那位同学刚要动手时,我就跑去叫来“扶助员”来。不过李俊龙没怎么说,就放了那人一马。我不懂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道:“那位同学并非故意找事,既然他没大的举动,我何必要还人家一击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人一马,海阔天空。”听了他的话,我领悟到了“仁义心与宽容”究竟是什么。它不任由别人做坏事,不是不打架。它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是对待人的一种态度,以礼相待,以诚相交,是一种仁义。既然选择了一个人做朋友,便不因为特别情况而疏远他,是仁义。生活中处处都是细节,做好每一件事,可以不让人都满意,但要人收到答复,言有信,事有果。
与他交往,看他种种行为后,我变了。不再随意生气、不为小事而斤斤计较,不对事情的结果抱怨,不将责任推给别人,他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愿意以他为榜样,来改变自己。我可以不完美,但我必须让身边的人感到轻松和愉悦,我改变是为了塑造更好的自己。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中国好家风》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仁义礼智信。”
何谓仁?仁者,是指凡事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汉宣帝时期的丙吉大度地原谅了他的车夫,车夫日后报答了他。“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而不是嘲笑他人的短处,不是对他人的问题揪住不放。正是丙吉对车夫的宽仁,才换来了车夫日后的报恩。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即为义。元朝初期,地主恶霸诬陷百姓造反,专使把他们的名字登记在册,准备上报朝廷。刘濠为了拯救无辜百姓的性命,焚宅毁册。在现今生活中,很多人也是舍小家为大家:在暴风雨中依然坚守岗位,为了城市交通畅通,指挥交通的警察叔叔;假日里不能和亲人团聚的环卫工人,为了环境的美丽,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还有那些有着最美背影的消防员叔叔们,为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义无反顾地冲入火场。
何谓礼?己弯腰则人高,敬人即为有礼。韩信之所以能够为刘邦献犬马之劳,替他征战多年、平定天下,是和刘邦以礼相待密不可分。待人以礼,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待人以礼,礼在“礼节”,对于有才能的人要不计身份的去结交;礼在“礼貌”,对长辈、同辈、晚辈都要彬彬有礼;礼在“礼让”,遇事要尊老爱幼,待人友善。
何谓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智。诸葛亮使用空城计骗过了司马懿,不伤一兵一卒,智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诸葛亮临危不惧,化解了一场危机,可以说,全凭他的智慧。他的智慧来源于日常的积累。我们如果也想像他一样聪慧,平时就要多读书,读好书。
何谓信?诚实守信即为信。宋濂去拜访老师,等到出门的时候天降大雪。为了准时赴约,他翻过大山来到了老师的住处。老师见此称赞道:“像你这样守信好学的年轻人,将来必成大器。”信是做人之根本,无信则无忠,不可立于世。只有言必行,行必果,才能立足当下。
“仁义礼智信”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遵守的准则。
漫漫年华已在弹指一挥间悄然而逝,唯有一部经典未被时光的流沙覆盖,仍散发着熣燦光芒,在阅读越来越呈现碎片化的今天,经典仍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盛宴——读《论语》。
《论语》开辟了我学习的道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话开启了我学习与思考的道路,使我开始探索世界的奥秘。“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的劝告教会了我复习与感悟的道理,使我开始温习而深深感悟。
《论语》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教会了我修养自身,从而,也能够使我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轻巧的一句话,教会了我要宽容,需要培养宽阔的心胸。“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简单的一句话,告诉了我做人要诚实,面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要不懂装懂,而是要不懂就是不懂,要不耻下问,否则只会贻笑大方。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也曾拜过师,而他的经历也正好印证了这句话,我从中学到了要向身边的人学习他们的优点和改变自身的缺点。
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肩负着中华民族发展的重任。虽然前方的路荆棘遍布,但是我们要学会披荆斩棘;虽然前方雷电交加,但是我们要勇往直前,中国的未来由我们创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历史在吟唱:读《论语》吧!
《论语》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的诲人不倦,让我受益匪浅。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论语》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
可记录的是孔子和弟子的言行。通过他们的言行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论语》让我懂得了学习态度要谦虚。比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课堂上,有的同学认为自己这个知识点学会了,就不听别人的回答,这是不对的。也许,你可能会收获到不同的知识。在我们班里,可以说人才济济。比如数学小博士胡展郡、小画家黄鹏翰、小歌唱家庞君瑶、体育健将齐珈艺等等,大家各有所长,每个人都值得我学习,这样我才能不断的进步。
《论语》让我懂得了学习要有方法。子日:“学而不思则同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虽多,亦奚以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读了很多书,学习了很多好识,我只是听老师的讲解,自己不思考,也不运用到实践中,只是纸上谈兵,时间久了,我也不去复习,最后把知识全忘掉了。记得我刚学奥数时,就是每周按时按点地去学,按时完成作业,可一学期下来,很多题不会做。后来,妈妈说我的学习方式有问题。我自己仔细分析了一下,我认为我确实没有仔细思考老师每天讲的例题,只是简单的去完成作业,从来不复习,也不想这类题型还可以扩展到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所以学习效果不好。后来,我改变了学习方法,成绩提高了。
《论语》让我懂得了要孝敬父母。“父母在,不远游。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现在,父母为我洗衣、做饭、送我去课外班。他们还要工作,他们多辛苦啊!我们一定要孝敬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努力学习,成为他们的骄傲,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论语》还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收获满满,我也会慢慢体会,我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仁义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仁义是每一个人都应有的良好品质,仁义就在我们的身旁。今年的暑假,我就关注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明朝人。我刚听到书名的时候,感觉不好看,但是当我看到书面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被那副带有英雄豪气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从此我就认真地读了起来。
《水浒传》里有许多令人敬仰的人物,如张飞、关羽、孔明等。但最令我敬佩的人,那还要数关羽了,因为他特别重情义,讲仁义!
记得那次,曹操发兵二十万攻打刘备,关羽拼死坚守,但靠孤军奋战也是不行的,曹操还是攻破了徐州,刘备匹马投奔了青州袁绍,张飞也中计败走芒殇山,刘备的家眷和关羽被曹军重重包围,曹操劝其投降,关羽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我只向汉帝投降,决不屈服于曹操;二、两个嫂嫂那里,请拨皇叔的俸禄赡养;三、只要我知道皇叔的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也都要去投奔他。这三缺一,关羽就决不投降!曹操一心只为招降关羽,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答应了。于是关羽就开始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生活。这难道不叫做“仁义”吗?你看,关羽宁可死,也不愿投降自己的敌人,当今社会上像关羽这样的人简直太少了,甚至没有。我想如果我是关羽的话,在当时无奈的情景下,一定也会投降于曹操的。而关羽则不,他还记得当年在桃园发过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共同报国安民!这就叫做“忠义”吧。虽然关羽暂时安身于曹营,但身在曹营的关羽却时时刻刻不忘故主刘备,我认为这也应该叫做“仁义”。当关羽打听到刘备的去处时,就想去找刘玄德,可曹操不惜让这么一员良将如此走掉,就越发对关羽好,先是送给了关羽许多金银珠宝,又赠了一件战袍,接着又送给关羽一匹好马。关羽虽很想念刘备,但也被曹操的一番深情所打动,决定报答曹操,于是就帮助曹操斩袁绍两位大将。我认为这更叫“仁义”。当关羽报答完曹操大恩之后,就去找刘备,但曹操设下种种阻拦,可关羽为了兄弟情义,毫不畏惧,过五关,斩六将,这也叫“仁义”。当时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围得水泄不通,但关羽又想起在曹营时曹操待他不薄,又顾念旧情,就又把曹操放了,这也叫“仁义”。当时吴国为夺回荆州,周瑜被气死,吴蜀之间的怨恨更加深重。这时吴国鲁肃居然宴请关公赴会。面对东吴摆下的`鸿门宴,关云长却是不动声色,单刀赴会。这叫做“忠勇”。
有一次,关羽在与曹操奋力抗战的过程中中了箭毒,关平请来华佗为他父疗伤,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而关云长却谈笑着与马良下棋,另一只手还拿着鸡肉。华佗拿出一把尖刀,让随从在一旁接血。华佗先割开关羽手臂上的皮肉,一直割到见得到骨头,只见骨头已经发青,华佗用刀刮着骨头上的毒素,发出“沙沙”的响声,帐上帐下的人都掩面失色,关公却一边喝酒吃肉,一边笑着下棋,脸上不见一点痛苦的神色。不一会儿,血就流了一大盆。华佗刮尽关公骨头上的毒,就敷上药,再用线将皮肉在缝起来。手术刚做完,关羽就大笑着站起来,还伸了伸手臂,说:“手臂伸舒想过去一样,不痛了。先生真是神医啊!”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是何等的英勇!如果是我们,早已吓得昏了过去,而且那时候没有麻醉人的药,把骨头刮出来那得有多疼啊!而关羽还能谈笑风生,显得如此轻松,我真是自愧不如呀!
“ 义”这个字可真奇妙,虽然只有三笔,但里面所包含的意思却深奥的不得了。关羽就配得上“义”这个字。因为他特别仁义、忠义,还很忠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真是受益匪浅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