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不想剧透文中过多的细节,我们在这里只给出一些我们的观点。事实上,我们认为科纳维尔的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的所谓“无组织”,而在于它本身的社会组织难以和周围的社会结构融为一体。
对科纳维尔青年而言,他们的抉择本身存在着冲突:他们要么进入商业和共和党政治的'世界,或者进入民主党政治和非法活动团体的世界。如果他在第一个世界发展,那么他会受到整个社会的承认,但在科纳维尔他永远是一个异己分子;相反地,如果在第二个世界中生存,他大概会成为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结合书中,当地的很多意大利青年(包括大学生和一些街角帮领袖)都试图融入美国社会。又因为这些青年无法摆脱自己意大利人的认知,他们都陷入了这样一种冲突,这也就增加了他们离开科纳维尔的难度。
由此可见,一方面,当地人的看法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和某种意义上的加剧;但另一方面,来自上述文化冲突的另一方——美国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美利坚所谓“多元与包容”的文化外衣下,它与生俱来的排他性也激化了这种状况。
只有科纳维尔出现更多文中奇克所代表的开放价值观,美国社会的这种偏见才会减少,那时才会形成文化的真正融合。
偶然看到有人提起这部片子,正好看到苍井优,看封面色调挺温暖的,就找来看了。
118分钟,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还是挺漫长的。
也许是之前看过比较多类似情节的东西,不管是小说漫画或者电影,全剧看下来,起伏不是太大,感情也没有太大的波动,变得到最后,只是觉得——既然看,就看完好了。
苍井优的演技还是挺不错的,至少在喝醉酒之后的情绪变化,又哭又笑的感觉,转换的挺好的,至少在一个外行人看来,不太刻意。而且苍井优在评价中也是“治愈系美女”,演这样的片子也可以说是得心应手,收放自如吧。这次的片中出演的是一个来自鹿儿岛的乡下姑娘,带着浓重的口音,土气,脾气不太好,直来直往,倒也是个可爱的姑娘。
我想导演是想做出一个温暖治愈的感觉的片子吧,全剧的色调,拍摄的手法,都在往那个方向努力了,不过似乎重视了这个,就丢失了另一些东西。
开局,没多大问题。不过在十村一边奔跑一边回忆的时候违和感就来了。也许也是拍摄的手法的问题吧,不过在本人的看来,回忆的插入还是有点突兀的,节奏也不太对,可能是我不够专心吧,在回忆了那么十几秒之后我才意识到,哦,是在回忆黑历史啊。
按照电影的时间轴来说,是八年前的黑历史。到现在十村依旧无法释怀,无法重新进厨房做蛋糕,只是被动地接受蛋糕评论师的工作。照理来说是很深刻的,当然不否认时间是可以带走一些东西的——但是,怎么夏目就说了几句话就让他可以重新进厨房了呢?第一次是夏目初进店里,第二次是试吃夏目的新品,第三次是主厨受伤了夏目去十村家里找他——真要释怀的话,我想就算是我也不会那么容易就被攻陷的。个人觉得这边可以多加一点东西进去,会显得更饱满一点。
然后是麻里子和店里的常客芳川夫人,都是冷面心热的那种类型。经常日剧里都是会有这样的人,看起来冷冷的嘴巴很坏的人一般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这也是表现温暖,治愈的手法吧。这里想说的就是芳川夫人吧,见过夏目的次数也不算太多,当然这边可以归为电影的手法,不过在芳川夫人吃过夏目的新品之后的评价并不是好的评价,但是在后面病床上吃的时候竟然说的是“非常好吃”,是可以理解导演这么安排的用意,不过总觉得铺垫不够,不够水到渠成吧。
影片最后安排的则是晚宴,“有小孩子”,是特意提到这个的吧,在看宾客名单的时候我就这么想,所以在后文也安排了孩子不爱吃主食,而更喜欢吃甜点的画面。在晚宴快结束的时候,夏目对十村说“听听我的`愿望吧,如果你听完我的愿望,哪里我都愿意跟你去的。”十村回答说,“别后悔啊。”我想这里是有想暗示结局吧,不过这个暗示却让最后拉着箱子离开的夏目显得又有点突兀了。当然拉着箱子离开也算是跟影片的开头对应,不过却跟那个小片段有点反差了。
总的来说,全片看下来,还是比较有欣赏性的,画面色调,颜值诱人的糕点,厨房内做蛋糕的各种手法,我想是加了不少分。以这些当噱头,我想是没错,不过如果其他部分不够出彩的话,这个片子能够停留的时间就短了。
静谧的日本街道,湛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好看的甜点,坐落在繁华东京一角里的小店......向来对日本有偏见的我,第一次觉得,日本并不是那么讨厌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