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不可忽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肖像刻画要以形写神,形神俱似,不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有的同学平时不太留心观察人物,提起笔来,就全是些陈词滥腔儿,写美人都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写坏人则离不开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其实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要把人物写活、写真,最重要的是写出他的个性来。比如鲁迅《故乡》:“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文中作者对杨二嫂从头到脚进行了描写,却又不平均用力,突出其最富特征的部分,使这个被人世的污水弄脏、可鄙又可怜的女市民形象浮雕般地浮现在读者的面前。这样的肖像描写,不但做到了“神似”,还为情节增添了不少新颖和情趣。
写人记事可正面描摹,以见真形;也可侧面烘托,以显神韵。比如刘鹗《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的精彩描写,先看正面:“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文中极力刻画王小玉唱书的高超技艺时,又不忘从侧面渲染烘托:“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一个绝世的说书艺术家,巍然而立。由此可见,正面描摹和侧面烘托有机结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事件则场面灵活,写人物则栩栩如生。
概言之,如果能让读者对你笔下的人物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的感觉,那么一篇精彩的记叙文就诞生了!
古人说“言为心声”,可见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说的“如闻其言,如见其人”,既是对作家塑造生动人物形象高明技法的赞誉,同时也正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比如孙犁《荷花淀》:“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先是用陈述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生出一疑问,表面是说家庭的重担将一个挑,实则骤别的依恋油然而生。语言质朴鲜活,人物栩栩如生。
柚子一天一天长大了,从青青的颜色慢慢地变成了黄灿灿的颜色,真诱人呀!
我家窗前有一棵高大粗壮的桂花树,树上开满了一团团金灿灿的香味小桂花。微风拂来,空气中传来一股浓浓的香味,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跟我做的小桂花糕和桂花糖。
银杏树的叶子都枯黄了,从树上飘落下来,好像小黄叶跟银杏树妈妈道别。池塘边垂柳姐姐好像跟我告别,也渐渐的蔫蔫的了,慢慢地枯黄了,准备明年的气息,池塘的水面上飘着许多枯萎的黄叶。可能是落叶吹起的指引,指引着冬天快要来到。小鱼儿在落叶下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好像是跟我们说着过冬的消息。
秋天的脚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秋天到处一片香甜。
这就是秋天的脚步,是不是很有趣呀?
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常常因其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我们过目不忘。什么是细节描写呢?简洁地说,就是情节中那些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方面的描写。细节细小,却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读过《儒林外史》的人,可能对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手指头不肯闭目归天的细节记忆犹新吧。他看见屋里的灯盏里燃着两根灯草,心疼费油,放不下心,闭不上眼。只到他小老婆走过去挑掉了一根灯草时,悭吝鬼才“点一点头,把头垂下,顿时就没了气。”这个艺术形象的不朽魅力,不能不说得力于入木三分的细节描写。人上一百,种种色色,要使笔下的“他”有别于任何一个另外的“他”,请突出“他”独有的个性化细节吧。
走在公园的大道上,发现了许多树的叶子,已染上了秋天的色彩,到处可以看到黄灿灿的树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金黄黄的银杏叶,远远望去犹如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吹过,他们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展开双翅在空中飞舞。
我最喜欢的还是那火红的 树叶,它形似手掌,叶缘上有柔软的锯齿,不知他是不是喝了过量的酒,还是为了向秋天表示他们无限的热爱,要不,他们为什么红的好像一团火呢?
忽然,一片枫叶落到我的身上,我捡起了这片枫叶,那叶子就像红玛瑙般鲜明,可能是经过了秋天的熏染,秋风的吹拂吧!真可谓“霜叶红于二月花”啊!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已被秋风磨得非常洁净而又明亮。望着万里无云的天空,踩着遍地的秋夜,我不禁赞叹:大自然真的太神奇太美丽了!
我爱秋天,更爱装点着秋天的落叶!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