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在我看来,君子乃至国家甚至世界都应和而不同,在“和”的大花圃中各散“不同”芬芳。君子和而不同,为和谐社会点缀绚丽色彩。
大千世界,人无前篇一律,所谓“和”,既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所谓“不同”,既是人的独一无二及自我特色,古时百家争鸣的思想运动,孔子,孟子,道子,庄子等各个流派掌握着自己派别的独特思想,共同发展,百花齐放。在科学界,牛顿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普朋克量子论,无一不是互为基础条件,共同进步的,但却各有特色。正是因为人的思想思维各异,才竞相迸发出如此之多思维火花并共同前进。正所谓君子之和而不同,彼此相触又独树一帜。
民族和而不同,各有差异有归于统一。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和”的国家中各民族保持个性,共同繁荣。语言上,习俗上,地域上都各有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令世界瞩目,然而它们在差异中和谐共处,回归于统一。试想,倘若只有“不同”,各民族会争锋对立,倘若只有“和”,文化的单调也会使中国丧失缤纷的色彩。可见,民族和而不同也十分重要。
国家和而不同,为世界发展提供动力。
如今,“全球化”大家已经不再陌生,和平与发展也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便是世界的“和”,在这样一个“和”的世界,有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存,有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存,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彼此拥有自己的政策,却可以优劣互补,也正是因为各种优劣冲突的存在,世界的发展才拥有了动力。例如欧洲的联合,如今的欧盟已经成为了强大的团体,在设有联合之时,每个国家力量并不强大,彼此联合后,和谐共处,却依旧保持本国风貌,在“和”之下的“不同”促进了欧盟的发展,国家的和而不同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吗?
世界之大,各事物都应该和而不同,这样才能嗅到“和”的花园中散发的各种馥郁气息。
古人云“男儿流血不流泪。”完全诠释了一个男儿顶天立地,阳刚勇猛的形象。男儿,不像小儿女般,痛了累了便哭哭啼啼,只需一个目光、一碗酒便可。痛而不言,不是愚蠢,不是做作而是一种坚强,一种深入骨子里的坚强。
雄鹰,痛了便嗷叫,那么它便失去了搏击长空的可能。兔子,痛了便停下来呼喊,等待它的将是成为一顿丰盛的晚餐。可见,若痛便喊就会失去磨练的机会,人生的轨迹也随着不同。痛,为我们
或许,痛了要善言。但是,唯有痛才能磨练我们的意志。如若说了出来,便起不到磨练的效果。泰戈尔说过,上天完全是为了磨练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上重重的障碍。在突破障碍时或许会有痛,但我们要心存感恩,因为那是上天的恩赐,让我们磨练,使我们坚强,让我们有成功的可能。
痛而不言不是愚蠢,那是男儿的坚强、尊严。唯有如此,才能面对更多的困难、更多的痛,才能保护他人,给人安全。不是不言,而是不能言,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如若把痛都说出来,如何能磨练自身?说了就不能面对以后的风雨。青年艺术家苏大宝,十年如一日的反复的磨练他手中的那把沙子,最后风靡全国。其中的辛酸,其中的痛,他又跟谁说过呢?他是一个痛而不言的人,是一个坚强的人。美国总统的法律顾问弗农·乔丹,他是一个黑人,在当时他受到多少的歧视,他凭自己坚强的意志,把众人的不信任与歧视的目光变成磨练自身的磨刀石,最后成为了一位大律师。他所经历的痛也是不为人知的。他也是坚强的人。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痛,仿佛被沸水冲腾的茶叶,在灼痛中激起最浓郁的苦香。
负重的生命或许更有韧性,更为健康。在我们的生命中不仅是一帆风顺和平平淡淡,还有刮风下雨。穿过泥泞的路,摔倒是磨练,而不是倒霉。面对着即将来临的高考,如若没有痛而不言的坚强,那么在此之前的黑暗时期是很难承受的。不只成功是由一次次失败堆积的。坚强也是由一次次的痛磨练出来的。痛,咬咬牙就过去了,何需太在意?
精彩的人生是有甜与酸,喜与忧,舒与痛构成的。只有坚强才能承受住其中的痛。唯有痛才能体现出其中的坚强。
痛而不言是坚强!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有的人痛了,会毫不掩饰地叫喊出来,而有的人痛了,则强忍不言。
萧伯纳说:“自我控制,是强者的本能。‘’痛而不言,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控制,何尝不是强者的一种表现,何尝不是人性坚强最真实的展示呢?
泛一叶小舟,徜徉于历史的浩瀚海洋中;借一缕清风,吹去对文天祥的深深敬畏之情。
面对元兵的严刑拷打,他不卑不亢,挥袖便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面对国破家亡的种种痛彻心扉,他早已忘记肉体上的种种血肉模糊的伤口,不留一滴泪,不喊一句痛,誓死与祖国共存亡。他痛而不言,留给后人一个不卑不亢的背影,长存于历史的青册中。
你可曾知?我几次借月色朦胧,折叠对你的欣赏,任其驾着星光,一路洒落浓浓的怀念碎满人间,你的墓前,留有太多人的泪痕,却不曾发现哪一粒沙子沐浴着你的泪水。李小龙,我欣赏你。
怀着梦想闯入影坛,你早已遍体鳞伤,一度被梦想拒绝的你,却不曾停止前进的步伐,纪伯伦说,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我想你大概也深信不疑吧!不然你怎么会练咏春、屡次电击来使自己更强呢?强,是的,你的确是一个强者,梦想的道路上,你痛了几回,只有你自己知道,但你叫痛几回我们都知道--一次也没有。痛而不言的你,让你的影视事业巅峰成功。
人生也像赛道,但速度、方向、目的地不同,注定每个人都会拥有的旅程。刘翔,可谓赛道上的一个亮点。
几次训练,几次失败;几次失败,几次挑战;几次挑战,几次成功。你的汗水早已湿透了跑道,你的坚强唤醒了梦想的蝴蝶,她开始翩翩起舞,但在伦敦的跑道上,她却坠落了。记得你在跑道上抚脚退场的模样,我为你惋惜,也为你骄傲,离开赛道,退场休息的你心里会有多痛,但你却不闪一次泪光,你的痛而不言,早已注定你会再创辉煌!
痛而不言,不是伪装,而是本能。痛而不言,不是逞强,而是坚强。就让我们痛而不言吧!
导语:以前高学历意味着越高的竞争力,而现在反而成为了逃避现实的借口。可以在学校这个大温室里自由猖狂,躲避竞争,躲避一切人际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可悲。
和一位朋友聊天,讲到他正在念大学的儿子,他很感慨地说:“竟然连念历史系都能念到第五年。”我是历史系毕业的,我想我懂他的感慨,历史系课业没那么重,也没有什么一定搞不懂、过不了关的课程,念历史系却无法在4年的正常时间中完成学业,看在朋友眼中,难免觉得有些丢脸。
自愿选择不毕业
他儿子的情况,一点都不特别,太多人都是这样的,除非下定决心考研,除非已经有研究生课程可以念了,否则他们是宁愿不毕业的。在这个年代,不毕业,通常是自愿的选择,不是学业落后的结果,所以没什么好难过的。
这不完全是拿来安慰朋友的说法,而是真正有事实根据的。当然不是件坏事。不过如果“做学生”变成了一种长期理所当然的习惯,甚至普遍地以不离开学校来逃避现实,那可就是个值得担心的社会现象了。
第一个关键问题:年轻人到底在逃避什么?──逃避面对职场,面对不同的人际关系与生活形态。他们习惯于学校中和同辈之间的互动,没有准备、也没有意愿要用别的方式面对别的人。同辈互动有一种自由,不需要多考虑说话、行为可能引来的'反应;学生生活也有一种自由,不需要多考虑自己该如何安排时间如何追求自我成就。离开了学校,当然就没有这样的自由了。
失去创造自由的勇气与动力
这样的逃避,也就引发了第二个关键问题:他们失去了为自己创造自由的勇气与动力,宁可留在别人保护、圈划出来的环境里,享受别人给予的空间。和上一代相比,他们很少意识到:学校那个空间,是别人规定、控制的,不是自己去打拼开垦出来的。
从好的一面看,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幅松绑,学生不再像以前一样急于想挣脱束缚,跳出校园围墙;然而从坏的一面看,高等教育体制无法提供充分的压力,如此缺乏压力的情况下,不管在大学里待了多久,学生能真正学到什么呢?
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一门课一门课混过去,累积众多打网络游戏或网上交友的时间,在便利商店打工做最简单完全不动脑筋的工作,这样的学生生活又必然让他们缺乏真正的本事可以应对学校以外的环境,也就刺激他们想要用各种方法继续延长在学校的时间。
以前在职场上,愈高的学历通常意味愈高的竞争力。可是在这样的潮流下,高学历的意义必然改变了,身上那种学生习惯愈强、逃避的态度愈强,也就愈难在新的、陌生环境中适应、发挥了。
物以稀为贵,真的,愿意念完4年大学就毕业的年轻人,会在职场上愈来愈受青睐、重视的。
若说人生是一场修行,痛苦便是必经的火焰山。我们都如悟空,不知何时“紧箍”便会令你由外而内疼痛难耐,你本能大喊痛死俺老孙了,不同的是,你的唐僧往往很晚才送你“解药”。痛而大呼,本性使然,却总是徒劳。
面对痛苦,有人选择保持沉默,靠意念扛过苦痛与煎熬。母亲葬礼上他全程未掉一滴泪,便有人以此为由批判他从未有苦痛之心,嫌他冷血残酷,是个彻底的异乡人;他纵酒于竹林,抚琴吟唱或是遣词赋诗,便有人揪着心中无于国大爱、无因时局之痛不放。可谁说不言便不痛?我以为所谓的“异乡人”次次怀念的都是“妈妈”,而不是他人口中冰冷的`“母亲”;《广陵散》中愤慨不屈的无言之痛也确实深入骨髓。痛而不言,可能是因为有些痛苦只能独自消磨,可能因为痛苦并且深知无法改变后因无力而沉默。
痛而不言或许是隐忍,但总有人耐不住苦痛,便高声放歌。出声言痛,只为排遣纾解。李白思念故乡的峨眉山月却回不去,思念之痛只化为“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曾梦想桑弧蓬矢、射乎四方,后来身在朝堂却只能写下“可怜飞燕倚新妆”,在野时想在朝,入朝后却想归野,入世与飞仙最终皆两散之痛,后来便化为无数诗
高声出言虽可疏解,却难长久消除痛苦。于是有人选择痛而倾诉,寻找心灵上的慰藉,为自己真正松绑。苏子被贬而泛舟江上受挫心痛,感天地苍茫人渺小而有无力钝痛。出言倾诉,本想寄痛苦于江夜,却无心插柳收获一种豁达与解脱——若一心为民,无论身处何处都能实现理想。曾文正公也曾与先贤对话,后来终于化解刚直之痛寻得圆融之法,也算在紧箍中自在独行。如此看来,痛而善言自我救赎或许也不似想象中那般困难。
更有人痛而善言,只为救世。他看到铁笼中人们沉睡不起,痛心愤怒担忧着急,高声呐喊只为百年后人们不彷徨。数着茴香豆的孔乙己,总叹一切不如昨的九斤老太,每个人物都以血泪书成,感染万千青年,救赎太多昏睡而腐朽的灵魂。因痛出言,救己救人,正是这种大悲悯、大鞭笞的情怀震撼人心,使人苏醒、渡人至灵山。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们都如虔诚的行者在痛苦中不断历练修行,或有痛而本能发声,或有痛而隐忍沉默,或有痛而高声救赎解脱。痛苦常有,出言与否全凭选择,虽无高下,但或许智慧善言能助我们更早解脱终至灵山。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诗意地阐述过“古今之成大学问者”的三重境界,德国哲学家尼采亦将人生分为三个时期: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创造时期。然而他们都没孔子说得经典,无论做人做学问,这最高的境界曰其“和而不同”。——题记
在夜晚来临的时候我独爱读史书。然而史书读得多了,便常常觉得中国的文化是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也只有在这种文化环境当中,才孕育出如此不可胜数的这类英雄,焕发出他们独具一格的色彩。
这类人中我首推王安石。
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猪狗之食,不梳不洗,这种浅层的不同谁都可以做到。但是他的“大不同”在历史上能与之媲美的人屈指可数。他不满当时的政法,提出推行新政,朝中仅有两人支持,两人毕竟算是安慰的了。但是连老臣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都纷纷背离,这对他来说是多大的创伤!可是他从未放弃他的`不同,印象里他潇洒放言“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更清楚地记得他的自勉诗:“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这是何等的境界!他的最高“非同境界”历史上定是唯他独尊:晚年的时候迫于多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归隐山林。这本是他可拿来修身养性的时刻,要是其他人必定做了陶渊明这样的隐者。可他不愿,他不愿与这些隐者相同,甚至觉得这是种耻辱。他只想民,心系民生,仍然抱着做回救世主的夙愿。“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每次我读起它,便有着无法言语的敬佩与赞许。
王安石为的是与苍生相和。《免税法》、《水利法》泽被后世,功在千秋。特别是《水利法》在推行后的短短几年内,全国就兴修水利工程几万处,灌溉田地数万亩——好一幅春和景明图。
和而不同,这人生的最高境界,被王安石诠释得尽善尽美。
又想起谭嗣同。谭嗣同不愿与梁启超等人相同,他不愿与他们外逃避难。“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由来一声笑,倚剑血封喉。”一八九八的深秋,寒风飒飒,黄叶飘零。京华大地,一片荒凉。菜市口刑场,谭嗣同面对闪着寒光的屠刀,对苍天大呼:“有心***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英雄倒下的时候,四海响起悲歌。谭嗣同依然固执喊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康有为走了,梁启超走了,他们劝谭嗣同来日方长。嗣同与曾志同的朋友不和,他决意死国:“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谭嗣同愿做的是与国家的命运相和,凡是其他种种,决不相和。这样的理想,这样的舍生取义,九死也无憾了。
新中国也不乏这类英杰。李敖在北京大学演讲的时候谈到他最佩服的北大人马寅初。马寅初因“新人口论”遭围攻遭排斥,那个时候大字报都帖满了他的办公室。但他不愿屈服于强大的压力,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自辩:“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死才会罢休,决不向任何人投降!”马寅初做出这样的举动需要何等勇气不言都知。马寅初只愿意与真理相和,违背真理绝对不可相同。
和而不同更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先秦百家争鸣,互相吸取知识,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更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经过儒、道、佛三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总体格局。
晏婴曾举君臣关系,说明和与同之间的不同。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他认为应该采取和的态度,而不可采取同的态度。这就是和而不同。
今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我们都面临着多种文化互相激荡的局面,多种文化的碰撞会有什么结果?有人提出了文化冲突论,预言文化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面对这一切,重温中国古代关于和而不同的思想,总结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有重要的意义。记得江爷爷在访问美国布什图书馆时的讲话中也讲到和而不同,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