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里,一丝丝轻风,拂过一个少年的身侧,他的脸上有着这个年纪应有的俊朗、阳光。过路的行人禁不住多看了一眼,夏天的凉风中,少年若有所思地伫立在一棵摇曳多姿的柳树旁。
暖洋洋的春天没有厚厚的棉衣,整个人显得清爽了很多。化了冰的湖面总是充满着乐趣,小鱼儿迫不及待的跃出水面,呼吸早晨的第一缕空气。我自然也是闲不住的,摘几朵隔壁家墙上刚开的小花、下小池塘抓几条小鱼,一天疯玩下来,带着满身青春的气息……
“把碗刷了,还有你的衣服……”一句句倒背如流的话,再一次传入我的耳中,而我依旧死死盯着屏幕敲打着键盘。“啪!”老妈又狠狠地“爱抚”了我,后背传来的疼痛顿时让我精神抖擞,麻溜地跑去,生怕第二次“爱抚”来袭。
“这位同学,你的字是不是有点放荡不羁啊?不是作业,是书法……”看着老师“和蔼”的笑容,我心里一阵发怵,顿时保证下次绝不再犯。
抬头望着窗外,时间像偷偷溜走的,秋天空气中带着一丝丝凉意,“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词中的一句,仿佛有意地涌上了心头,总感觉有些莫名的伤感。
有些失意,一个不经意间,看到屏幕上的网剧《余罪》中有一段台词,“即使有一天我一无所有,我也不缺重头再来的勇气。”一语点醒梦中人,人生难免失意,重要的是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
在朋友的眼中,我很幽默,是一个大写的暖男;父母的眼中,觉得我懒到了极点,顽皮,有时还会气得他们牙痒痒,但几件小礼物、几句让他们暖心窝的话,又能够让他们重新开心起来。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我,但我自认为是一个可以十几种模式互相切换的人,没错,我就是上文中那个俊朗的少年。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的字里行间中,无不洋溢着海伦对生活的热爱,她用热情的态度劝告我们应珍惜眼前享有的一切。她希望拥有三天的光明去感受这个世界,使她熟悉身边的一切,海伦想看到的事物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三天光明,对于常人来说只是人生的短暂一瞬间。而对于双目失明的海伦来说,却是可想而不及的。而现在的学生中也有这么一些人,拥有舒适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学习条件,但他们不是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是吃不得半点苦,把学习当成一大苦差,整天东游西逛,无心学习。对于学习,他们总是不屑一顾,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勤奋学习,而是责怨上天没有赋予他们聪明的天资、超人的智慧,让他们能不费什么工夫而一举成名。海伦双目失明,她还能用自己残疾的身体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样闻名于世的.书。而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明亮的眼睛,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去创造自己美好人生呢?海伦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用自己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最可贵的是拥有乐观向上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坎坷中不断前进,在逆境中获得新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书的内容令我很感动,我从中找到了学习的动力,我找到了自信、坚强与乐观,一部好书能让我们受益终生,它不但让我们增长知识,还告诉我们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且努力追向自己的梦想。
在匆匆中,岁月悄悄与我擦肩而过。我怀着一丝不安,带着几分兴奋,进入了一个多彩而令人羡慕的年龄——十六岁。十六岁,并不意味着失去纯真,只是多了一份成熟,一份自信,一份智慧和勇气。这是青春的奏鸣曲,是人生一道美丽的彩虹。
十六岁的我爱读书。十六岁来了,儿时的嬉笑已成了回忆。当学子忙于应付试题,当大人疲于经商炒股时,日暮的灯下,我端坐捧读,为屈原的壮志难酬扼腕不平,为朱自清的自然朴实感动不已,跟着三毛迷路在撒哈拉;我随孙悟空在天庭中游玩,随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看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经典书籍使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十六岁的我用青春谱写理想。理想,是人生导航的灯塔。每个人都有理想,但各有千秋。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认真教学是我的信条,桃李满天下是我的愿望,培养学生是我的职责,我愿让学生踩在我的肩膀上成为国家的栋梁……我的理想驱使着我,让我为我的目标去奋斗、去拼搏,让我的生命中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十六岁的我不自卑。也许有人说朝气蓬勃的青年本没有自卑。因为理想为他们指引道路。但现实的残酷有时并非如人所料,当我以百分之百的自信去尝试而迎来的却是毫无来由的失败时,自信已转变为自卑……我还不成熟,但知道要调整自我,挑战自我。纵然有千万个不如意也决不放弃,因为从自卑中找回自信是一种磨砺。我相信,我一定能像保尔·柯察金、张海迪、海伦·凯勒他们一样,向困难发出挑战,我总会成功的,所以现在决不轻言放弃努力,总有一天会有属于我的喝彩。
十六岁于我,是人生中最绚丽的时光,是人生最繁华的花季。我要紧紧抓住用生命和理想拧成的缆绳,沿着崎岖的山路努力向前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小步,用今天的汗水与努力去铸就明日的.辉煌。
我是沧海中的一滴水,我既没有柔美的身段,也没有亮丽的明眸,但我有一颗进取的心,有似水的情怀,有崇高的理想。我坚信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有我的个性,我不愿随波逐流。费罗斯特曾经说过:“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异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融入大众的我便成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我一愿去走别人庸俗的老路,过别人同样庸俗的生活,在觊觎他人的同时,也否定了自己。
我有我的个性,我幽默宽容。我向来不喜欢看别人满脸怒容的样子,我认为他人的笑才是天底下最美的一道风景。所以我想变成一颗开心果,尽可能地为他人带来欢乐。“比大地宽阔的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宽容使狭隘的胸怀容纳百川,所以对待别人的过失,都应付笑谈中。
我有我的个性,我要做真实的自己。“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不正是齐白石说过的一句话吗?走不出别人的框架,自然也不会有属于自己的天地。当流行泡沫小说时,我感觉那是在浪费时间;当流行网络游戏时,我感觉那是在虚度青春;当流行刻苦学习时,我感觉那才是努力拼搏。要做自己,看清真实的自己,拿出十二分的自信,告诉自己:“我就是我,凭什么跟别人一样?”抛掉那些人为的雕饰,亮出自己独特的王牌,追求自己的个性,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最好!
我有我的个性,我积极进取。小小的我是一粒不起眼的沙,但不甘于落后,一生庸碌无为。我愿做生命的酋长,做一粒永不朽的珍珠泪。《离***》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渴望朝向艺术之塔、事业之厦、文化之巅,我不想辜负这繁花似锦、科技发达的时代,我只愿留下一行坚实的足迹,把美洒向人间……
这就是我,风华正茂的我,意气风发的我。
这就是我,幽默宽容的我,不甘落后的我。
这就是我,自强不息的我,天下无双的我。
在我眼中的爸爸总是那么的和蔼可亲,为我们一家劳苦劳累。
在我眼中的妈妈总是那么的勤劳善良,为我们一家洗衣做饭。
在我眼中的弟弟总是那么的可爱聪明,努力学习。
那么在亲人眼中的我是怎样的呢?
在爸爸眼中,我是一个可爱的小萝莉,给他快乐和幸福,爸爸对我很好好吃的让我吃,好玩的让我玩。但是做家务对我就不那么好了。每一天都要把全家的地扫一遍,然后在拖一遍。
在妈妈眼中,我是她的小棉袄,为她遮风挡雨。但妈妈也对我很严利,可能是想让我成才吧。妈妈每天都让我做关于一天学习的试题,让我能更快掌握一天的知识,可是我没有懂得妈妈的意思,还屡次顶撞她,让她伤心,当我知道她的苦心,我非常后悔这样顶撞妈妈。
在弟弟眼中,我是他的师姐,在生活中、在学习中都可以帮助他教他,所以,他凡事都很依赖我。他每天放学有不会的题目,都会问我。
这就是我家人眼中的我!
说到我,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有人说,我是一棵朝气蓬勃的小树苗。也有人说,我是一个口齿伶俐的中队长……可我在老师们眼中到底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认真负责、勤学好问的,还是幽默风趣、敢于承担的人呢?我至今都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现在,让我说一件令人纠结的事儿吧!有一次科技节,老师要求大家上交环保小制作,可我压根儿就没做这项作业,怎么办呢?“是跟老师说忘记了做,还是不说呢……”两个小精灵直在我的大脑里打架。最后,正义打败了邪恶——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和老师说。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我不停的在想:唉,肯定要被批评了,回家怎么交待呀!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老师还表扬了我,老师说:“敢于主动承认自己的错并保证下不为例的人是一个有担当的人”。
在数学老师的眼中,我是一个爱发言的孩子。有一天,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全班鸦雀无声。忽然,一只手高高举起——猜猜这是谁的手?毫无疑问,当然是我的啦!只听老师说:“晏一胜,你来回答!”我麻利的站起来说:1111×1111=1234321。我话音未落,同学们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看看人家,为什么能当上中队长?他不仅课堂高效,而且课后还自学奥数,你们看看,这就是差距!”
从老师的眼中,我终于知道了我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积极主动且又有担当的人。
“年味越来越淡。”是每次年后被提及最多的话题。正如春晚歌曲《群发短信我不回》里的歌词一样“不管你是谁,群发的我不回,不是我不给你面子,实在我觉得太累。”除夕夜,似乎都在回短信、看春晚、刷微博中度过,但是除了这些现代的贺岁方式外,似乎很多的传统仪式都无声无息地消解了。
其实春节本身就是仪式的集合体,像祭祖、守岁、贴春联、邻里之间互道祝福、走亲访友、发红包等等。这些仪式不可偷懒,更不可省略,因为仪式本身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对于过年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年味的淡化正是因为来自仪式感的弱化和物化。
如果有幸你在中国的乡土乡间过个年,便会感觉年味依旧如十年前、二十年前一样。但为何邻里之间拜年祝福的仪式在城市的小区、社区就进行不下去且消失了呢?这不应该拿城市化作为借口,这只是画地为牢的结果。想想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除了看春晚和发短信、偶尔发发微博之外,确无其他事情可做。这样的话,其实不是各家各户在过春节,而是春晚在帮我们过春节、本应该作为春节的主体却变为了春节的看客。
再说回到这些消散的仪式,大家逐渐的让他们消失是因为春节的这些仪式总是庄重而又繁琐的,但是仪式往往象征着一种承诺、宣誓、结束和启程。例如祭祖——最能代表春节文化的重大仪式,是春节的灵魂;守岁——则是春节的核心。像贴春联这种最传统最简单的仪式,其实是现代城市,不是不贴就是贴一副春联不换,一劳永逸。
可以说,这些仪式正面临着物化的侵蚀,像发红包本是带来财气和喜气的举动,却在近年红包文化的异化中变了味道,连年水涨船高的压岁钱俨然多了些送人情、还人情债的意味。而越来越后的钱包,俨然已经成为不少人的一大负,甚至有人因为回家过年发红包压力过大而选择在外地过年,这多尴尬。
每年春节过后,面对着越来越淡的年味,总有会声音指出要保卫春节,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没有了一些仪式,自然就没有了节日的眉目,以致消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