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尘封的记忆,首先浮现在眼前的就是那个“温暖”的冬天,我和她手牵手,在冬日底下……
第一次见到她,高个子,微胖,扎着马尾辫,身穿一件长袖T恤和一条休闲牛仔,面无表情,看起酷酷的样子。后来不知怎么回事,迷迷糊糊的,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她乐观开朗,大大咧咧。而我极其内向,沉默寡言。我们性格迥异,最后却成为了知己,到现在我也弄不清原因。她很勤劳、很勇敢、很善良、很大方、很执着……当然,她也很冲动、很暴躁、很贪玩、很迷糊……
那天,刺骨的寒风无情地撕扯着干枯的树枝,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地上堆积的洁白的雪还未融化,一片银装素裹……在公园里,有两个女孩,穿着厚厚的棉袄,围着围巾,戴着帽子,手牵着手,另一只手里拿着热气腾腾的包子,边吃边一起说笑。时而两人开怀大笑;时而两人伤感哭泣;时而手牵手散着步;时而背靠背唱着歌……就这样,两个女孩踩着雪,一步一个脚印,伴随着“嘎吱嘎吱的声音,绕着公园走了一圈又一圈……天气虽冷,心却温暖……
那段日子,纯真,美好,简单,浪漫。那时,我们在一起看“人狗奇缘”,哭的稀里哗啦,一塌糊涂;那时,每天我几乎都会吃到雪糕,而那却不是我掏的钱;那时,我们偶尔会吵吵小架,但几分钟后又迅速和好;那时,我们一起聊天聊到深夜,结果第二天上学迟到;那时她不好意思向一高年级男生问题,结果还是我去问了再告诉她;那时,我被欺负了,她会替我打抱不平;那时,我们一起为考试而拼搏;那时,我们手牵手,在冬日底下……
毕业后,我们各奔东西,有了新的学习和生活。我们依然保持着联系。那段日子,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很想再和她在一起学习,于是我们约定好,将来要考进同一所高中,这个约定使我更加努力的拼搏。我期待着,我们将在一起度过我们美好的青春年华。
又是一个冬天,有谁愿意与我手牵手,在冬日底下…
批注: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叙事散文,作者着重描写了与同学的学习往事,语言朴实流畅,故事饱满圆润,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气。全文结构安排合理,首尾呼应,有极强的回读意味。
“年味越来越淡。”是每次年后被提及最多的话题。正如春晚歌曲《群发短信我不回》里的歌词一样“不管你是谁,群发的我不回,不是我不给你面子,实在我觉得太累。”除夕夜,似乎都在回短信、看春晚、刷微博中度过,但是除了这些现代的贺岁方式外,似乎很多的传统仪式都无声无息地消解了。
其实春节本身就是仪式的集合体,像祭祖、守岁、贴春联、邻里之间互道祝福、走亲访友、发红包等等。这些仪式不可偷懒,更不可省略,因为仪式本身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对于过年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年味的淡化正是因为来自仪式感的弱化和物化。
如果有幸你在中国的乡土乡间过个年,便会感觉年味依旧如十年前、二十年前一样。但为何邻里之间拜年祝福的仪式在城市的小区、社区就进行不下去且消失了呢?这不应该拿城市化作为借口,这只是画地为牢的结果。想想刚过去的这个春节,除了看春晚和发短信、偶尔发发微博之外,确无其他事情可做。这样的话,其实不是各家各户在过春节,而是春晚在帮我们过春节、本应该作为春节的主体却变为了春节的看客。
再说回到这些消散的仪式,大家逐渐的让他们消失是因为春节的这些仪式总是庄重而又繁琐的,但是仪式往往象征着一种承诺、宣誓、结束和启程。例如祭祖——最能代表春节文化的重大仪式,是春节的灵魂;守岁——则是春节的核心。像贴春联这种最传统最简单的仪式,其实是现代城市,不是不贴就是贴一副春联不换,一劳永逸。
可以说,这些仪式正面临着物化的侵蚀,像发红包本是带来财气和喜气的举动,却在近年红包文化的异化中变了味道,连年水涨船高的压岁钱俨然多了些送人情、还人情债的意味。而越来越后的钱包,俨然已经成为不少人的一大负,甚至有人因为回家过年发红包压力过大而选择在外地过年,这多尴尬。
每年春节过后,面对着越来越淡的年味,总有会声音指出要保卫春节,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没有了一些仪式,自然就没有了节日的眉目,以致消失。
圆圆的脸蛋,小小的眼睛,外加“马桶盖”式的发型,配上圆润的身材,大家见到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三个字:萌萌哒!
这么喜剧而又可爱的外表,本应该是人见人爱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我妈妈经常见到我就头疼,她总是为我这样那样的事儿犯愁,这样下去我真的担心我亲爱的妈妈更年期提前。
头疼一:我的身材。其实我个人对我现在的身材还是非常满意的,结实的胳膊,结实的腿,小麦色的肌肤,简直就是一力量型的男子汉。可妈妈的欣赏眼光以及衡量标准跟我不一样,硬是要给我扣上一个“肥胖胖”的称号,总是在我耳边叨叨:太胖啦,要注意减肥,要多锻炼。要是见到我大口吃东西,她更急了,恨不得抢过我的饭碗不让我吃了。哎,我那纯属好孩子表现,不挑食什么都吃,只不过量可能比妈妈大点,可这能比吗?我是一个正在发育年龄的'孩子,而妈妈天天为了保持苗条身材而非常节制自己的饮食的中年女人。真想告诉妈妈,我的逻辑思维正常,可又担心妈妈的小心脏,哎,真让人头疼。
头疼二:我的懒。这是让妈妈是最致命的头疼事。每逢到了做作业的时候,就会莫名其妙地被一条“懒虫”给缠上了。每次妈妈用狮吼功吼几遍后,我的作业兴趣就全没了!当然“懒虫”会告诉我:“不着急,还有星期六日可以做呀,先玩一玩嘛!”结果每次都被妈妈狠狠地教训一顿。妈妈真是恨铁不成钢啊!
虽说让妈妈头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在妈妈的眼中我始终是她的“前世情人”,她爱我得很呢。而我呢,其实心里也早已暗暗下决心,以后要认真自觉地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让我亲爱的老妈能在她以后的日子里不愁吃不愁穿,当然更不用为我头疼。其次自然是要多锻炼身体,强壮的体魄肯定是健康生活的保障。嘿嘿,到那时,妈妈一定会说:“还是我的儿子好啊!”
小学六年级,毕业前的晚上,我们全班同学和孙老师都在说临别的话,孙老师在最后给我们说了一句:“明年升入初中了,不管你在小学成绩多么优秀,也不要骄傲,要向更高的目标去奋斗”。她要我们牢牢地记住这句话,以后会对我们有很大帮助的。
眨眼一算,我们已经和孙老师分别三年了,现在已经上初三的我,一想起孙老师,脑海里就又想起了孙老师那晚对全班同学说的话,时至今日,我才彻底明白那句话的含义。
从小学升入初中,课本中的知识已经全部都更换了,小学课本中的知识,在初中课本里很少用到。升入初中之后,一切都必须从零开始,从头学习初中的知识。无论你在小学时候成绩多么优秀,你一旦升入初中后,你不好好学习,沉迷于以往的那些成就,那么你将会在初中三年生涯中,越来越往下落,最后你将学无所成。
现在回想起来,升入初中之后的我,已经将孙老师的话抛之脑后,初三了,明年我将走进中考的试场,准备向更高一级的学府发起挑战。以前的学习不认真,到现在的学不懂,后悔的我现在又想起了孙老师的话,但是现在已经悔之晚矣。
如果我当初能记得孙老师说的话,并且能按照她说的去做,结果也不会时现在这个样子了。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自己看自己的优缺点和别人看自己的优缺点有时是一样的,有时又是不一样的。
在大朋友眼里,我是个乖巧、懂事却又有几分任性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我能很自觉的先完成作业再做其他的事,可是却不爱参加户外运动。他们眼中,不论我有多么乖巧多么懂事,但永远都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们总是操心着我的衣食住行。其实他们不知道那个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渐渐学会了自己面对一切,更学会了关心父母。
我喜欢交朋友,在他们眼中,我是热情开朗的。作为同龄的朋友,我想我是合格的。我习惯认真听每一个人讲话,然后给予由衷的赞美;如果碰上共同有趣的话题,我也会和他们一起哈哈大笑;我很坦诚地对待每一个人,也希望得到同样坦诚的回应。他们的眼中我是善解人意,活泼可爱的女孩。
对着镜子,我看到的是一个爱笑的女孩子。我知道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因此我要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透过不同人的眼睛,我看到了不同的自己。我想,他们看到的,每一个都是真正的我,但每一个都不是完全的我。以人为镜,通过身边的人观察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为做一个最好的自己而努力。
生活越来越好了,而年味反而淡了,这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话题。过年原本是最为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此刻却引发很多年轻人集体吐槽,年轻人集体怀旧小时候的过年情节,更有一小部分年轻人,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过年回家种种责难与拷问,成为“恐归族”。媒体调查80、90年轻一代对中国年的感情,结果显示年味随着年龄增长热度退减,昔日那个欢天喜地的中国年,已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怀旧。
现在的年轻人为何打不起过年的精神,对过年越发没有了那种热烈的情趣与兴致?为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享受也越发富足的今天,我们却对传统节日丢失了一种兴致勃勃的情怀?这个问题不只是关乎着大家过年能否开心,更关乎着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谁抢走了我们童年对过年那种眷恋情愫,又是什么让年轻人过年不乐观,反而“压力山大”?
年味都去哪了,年味为啥淡了?很多理智且颇为成熟的人,会说那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是啊,因为长大了,我们肩头多了责任与使命,更添了烦恼与忧愁,儿时过年那种无忧无虑的天伦之乐,也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消逝在成长之路上。小时候,过年吃顿饺子,有新衣服穿,男孩放鞭炮,女孩头上插朵花,这些今天看来似乎再平凡不过,甚至老土的过年方式,就足以让过来人大发怀旧之情。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原来只有过年才会操办添置的东西,现在分分钟都能得到。孩子需要的东西家长可以随时去买回来;而成年人买新衣服更不是过年的“专利”,现在只需轻轻点下鼠标就能搞定;原来一年最重要的宴席“年夜饭”也可以在饭店订个套餐,免去油烟之苦……这些种种,让人们对过年没了期待,也迷茫着过年应该要干什么,“年味”慢慢变成了“乏味”。
一到过年,我们就会在网上发现很多吐槽,大家相互问候这过年还剩下啥,恍若只有对儿时的怀念。过年很累,压力很重。就业、买房、婚嫁,这每一个问题都是一种现实压力。当下,80后普遍成家立业,可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群体“被剩下”,他们在大城市打拼,却难有归宿感,身份与房子是留在这个城市似乎难以逾越的短板,只好以牺牲青春来打拼未来。在80后情何以堪的时候,90后步后尘而来,就业压力与生活压力成为年轻人头顶望尘莫及的两座大山。过年不是不愿意回家,很多人不敢回家,回家的成本足以让人生畏,更可怕的是不知如何面对亲友们那些不知所以然的问候。结婚了么?孩子有了么?在哪工作?收入还行吧?房子买了吗?这每一个问题似乎都量十足,难以招架。在社会压力普遍增加的同时,人们无暇对过年倾以太多的情感,年假顶多是难得休息几天。
传统节日中民俗文化逐步遗失,是年味越来越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过年赶大集变成了逛超市,过年燃放鞭炮如今成了一个纠结的话题,庙会文化已经很难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很多小朋友已经说不出过年的来历,我们传统佳节却丢失了太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我们从串门拜年到用电话拜年和传真拜年,后用电子邮件拜年,再用短信拜年,现在连短信也不用了,用微信;甚至我们连红包都不包了,而改用手机“支付宝红包”。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文化涣散了、消解了、搞乱了。春节的民俗被一个个地消除,以至于今天我们中国老百姓似乎已经不会过春节了。
年确实变了,以前的东西只剩下怀念,但是年的味道其实还在。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年,年就是回家的那份期盼。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我们对家的眷恋、对年味的追寻,应该是所有中国人不变的情怀。
阳光里,一丝丝轻风,拂过一个少年的身侧,他的脸上有着这个年纪应有的俊朗、阳光。过路的行人禁不住多看了一眼,夏天的凉风中,少年若有所思地伫立在一棵摇曳多姿的柳树旁。
暖洋洋的春天没有厚厚的棉衣,整个人显得清爽了很多。化了冰的湖面总是充满着乐趣,小鱼儿迫不及待的跃出水面,呼吸早晨的第一缕空气。我自然也是闲不住的,摘几朵隔壁家墙上刚开的小花、下小池塘抓几条小鱼,一天疯玩下来,带着满身青春的气息……
“把碗刷了,还有你的衣服……”一句句倒背如流的话,再一次传入我的耳中,而我依旧死死盯着屏幕敲打着键盘。“啪!”老妈又狠狠地“爱抚”了我,后背传来的疼痛顿时让我精神抖擞,麻溜地跑去,生怕第二次“爱抚”来袭。
“这位同学,你的字是不是有点放荡不羁啊?不是作业,是书法……”看着老师“和蔼”的笑容,我心里一阵发怵,顿时保证下次绝不再犯。
抬头望着窗外,时间像偷偷溜走的,秋天空气中带着一丝丝凉意,“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词中的一句,仿佛有意地涌上了心头,总感觉有些莫名的伤感。
有些失意,一个不经意间,看到屏幕上的网剧《余罪》中有一段台词,“即使有一天我一无所有,我也不缺重头再来的勇气。”一语点醒梦中人,人生难免失意,重要的是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
在朋友的眼中,我很幽默,是一个大写的暖男;父母的眼中,觉得我懒到了极点,顽皮,有时还会气得他们牙痒痒,但几件小礼物、几句让他们暖心窝的话,又能够让他们重新开心起来。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我,但我自认为是一个可以十几种模式互相切换的人,没错,我就是上文中那个俊朗的少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