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了一本意味深长的书——《城南旧事》,它是由五个小故事组成的中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林英子,大家都叫她英子,这本书以成长中英子天真无邪的目光看待一个充满幸福和悲伤的社会。
英子的一个邻居秀贞,大家都叫她疯子,为什么叫她疯子呢?因为作者爸爸的一个大学学生和秀贞住在一起,两人渐渐有了感情,后来就生下了一个女儿叫小桂子,生下来之后家人就把小桂子扔在了墙根,秀贞以为孩子不是被野狗吃了,就是让人拾走了,打这儿就疯了。别人都不理秀贞,可是只有英子和她交了朋友。后来,英子又认识了一个叫妞儿的小女孩,妞儿就是小桂子。秀贞知道了妞儿就是自己的女儿,就领着妞儿奔向火车站去寻找她的爸爸,最后母女俩惨死在火车的铁道上。英子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年轻人,英子觉得他很善良,可是不久警察就把这个年轻人抓走了,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当我读到”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这就预示着爸爸再也不能看女儿上台做代表,我的心情变得非常沉重。到后来,爸爸的病情加重直至去世,英子坚强的接受了现实,她要负起帮助家人的责任,长大就意味着负责任,就意味着不再任性,不再让人担忧。
读完《城南旧事》有时让我悲伤的流泪,有时又笑的合不拢嘴。我时而替英子高兴;时而又替英子伤心。我为英子的做法感到骄傲,我十分佩服英子,在别人眼里低贱、可恶、讨厌的人,在她眼里却闪烁着常人所没有的思想道德品质。
《城南旧事》以朴实的写实风格,超越了悲切的童年回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有一只狮子醒来后发现自己尾巴上被贴上了驴的标签,标签上还有公章,署名,编号.它晓得不能自己将其撕去,得合法的撕下来.它随处问询自己是否是狮子,获得的效果都差别.雷同的是有很多怜悯它的,却没有谁为它撕去标签.终究这只狮子竟酿成了驴,发出了驴的啼声。
狮子尾巴上的标签“驴”在实际社会中也存在着.不正确的评价,不公平的地位和待遇,不对等的职位不都是标签吗?这些标签其实不吻合,被贴上这些标签的人莫非就要认可这类不合理吗?他们应该坚守自己的价值,不被标签所束缚,不要让它决定着自己,而应该自己认清你自己。
标签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加上去的,不管好的坏的都不必去管,关键是如何认清自我,保守住自己的内心,内心不变,你还是你自己,像学校里分的“好生”、“差生”一样,这不过是虚名而已,差生只要自己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就可以把身上那些不好的标签撕下去,不必理会他们对你冷淡的目光,做好自己、认清自己就可以了。
回想文中,那只狮子是多么的可笑,仅仅只是一个虚无的标签就让他迷失了自我,如果他仍然坚持自我、认清自我的话还会发生那些可笑的事吗?雄狮是不需要证明的,而是通过自己的表现、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回来的,生活中由“狮子”变“驴子”还有很多,这都是没有好好地认清自己的表现。
我们知道在生活中,我们难免被贴上好的坏的标签,不要因为被贴上好标签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被贴上坏的标签而自暴自弃,我们要知道贴上蜗牛的千里马依旧能日驰千里,贴上麻雀的鹏鸟仍能搏击蓝天,人也是一样,我们为什么拥有能力而不敢再拼几次呢?
我们要认清自我,我们是有能力的,只要我们敢拼搏,就能成功,为什么不敢再拼一把呢?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莫名的标签被别人贴上,只要我们肯努力,肯奋斗,那些不好的标签才会被撕下去,焉雀哪知鸿鹄之志,走自己的路被被别人说去吧,成功人士都会有许多的流言等待着他们,只有坚持自己,认清自我,坚守住自己的内心就会成功。何必管那些虚无的标签呢?只有自己才能认清自己。
我们要认清自己,守住自己的内心,那些虚无的标签又算得了什么。
早就听说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如何的振聋发聩,充满着真知灼见,只是一直没有心思拜读。直到最近,在等考研成绩的百无聊赖之中,才硬着头皮啃起了这部竖排繁体的历史教科书。不过,钱先生的文笔显然比我们的那些苗正根红的史书要好读的多,再加之条分缕析的分析和多如浩海又恰到好处的史实,任何关心历史的人都会爱不试卷。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我们所做的是将一些冷冰冰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让你死记硬背,不许质疑书本,不许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钱穆先生想做的就是这一点。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就说的很清楚,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倾向到现在依然如此,前段时间关于中医关于新儒学的争论就是很好的例子。先生看来(其实我们也是这样看的,只是有时候不是这么做的)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前者以西方现代政治理念为标准进行生搬硬套,自然看来事事不顺;后者则是抱残守缺,这种观点本来没什么市场,但现在有些却因着民粹主义而复活,说什么儒家文明是人类未来的出路这样不着边际的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在没分清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的情况下,要形成理性的共识无疑是缘木求鱼。
不能理性对待国史不能算是懂得历史的人,不懂历史就不是一个有知识的公民。要对本国的历史有一种敬畏之心,知道本民族繁衍生息之不易,同时又要明白中国落后之根源。作为一本教科书,《国史大纲》达到了目的,它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先生理性、进步的历史观,那它和现在的教科书究竟不同在哪里呢?
《国史》反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阶梯式进步的历史观,这是最大的不同,因为文明的延续不能用某种标准斩断,让前后之间截然不同。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明,这样的观点来源于历史不断进步这一乐观主义的信念,以为社会是从低到高慢慢演化的。这种划分历史阶段的思维是经济基础决定论的产物,划分的依据是劳动工具的不同,举个例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开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我们书上的标准说法是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的分野为标志,之前为奴隶社会,之后为封建社会。但是,铁器的使用是一个过程,什么时候占主导地位这不好判断,占了主导之后是否引起了上层的.变化这个也不清楚。先生举了《盐铁论》中的一段话,说明到了西汉仍有一部分农民用石器进行耕作,而在南方有些地区,春秋时期就广泛使用了铁器农具。
随后,钱穆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反过来,专制的政府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间经济的生长,否则在明一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于同一原因。对此,先生持有的似乎是一种混合的观点,在某一具体时期,重点论述其中的某一部分,战国时期以思想流变为核心,两汉以制度变化为核心,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思想和经济变化为核心。在特定时期某一部分会占主要地位,影响其他两部分,形成那个时期的主要风貌。
钱穆先生是主张改良的,认为革命是一种极端,是矫枉过正,而真正的进步是在和平的环境中产生的,他用不同时期经济状况的对比证明这一点。革命是否正确,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社会的持续进步不能单靠革命的带动,则是确定无疑的。托克维尔说,自由是大革命的合法子女,但靠着百年的努力才赶走了专制暴政这一革命的私生子,使得自由民主成为现代政治的首要原则。小布什有句名言,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将政治家关进了笼子,我现在是站在笼子里给你们说话。成熟政治的产生有赖于社会理性的共识,找到病根再抓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钱穆先生理性积极的态度是多么的可贵。
寻找属于自己的枫叶,闪烁别样的'美丽;
追寻属于自己的天空,描绘别样的精彩;
探寻属于自己的舞台,展示别样的精彩。
——题记
人生有很多十字路口,我们亦有多种选择。该如何抉择呢?
如材料所说:问陈省身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数学?他说:别的什么也不会,只好学数学。黄永玉也说:别的什么都不会,只好学画画。我悟出了:要认清自我,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应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之后并为之而不泄的努力、奋斗。
认清自我,找适合自己的位置。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对郎。意思不就是说这吗?宝贝放错了位置,就与垃圾无异。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社会,专业知识不断地丰富和深化,这就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投入的能力和精力有了更高的追求。生命短暂,我们不能穷尽一生来精通几个领域,那就穷尽一生来精通某个领域,成为这个社会的佼佼者。韩寒的《三重门》和《零下一度》使得洛阳纸贵的时候,又有谁知道他曾经是一个七门功课;亮红灯的问题学生?当郭敬明的《梦里花知多少》被抢购一空时,又有谁去关注他是否拥有高等院校的文凭呢?韩寒和郭敬明的成功不就是因为他们认清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吗?
作为高一的我们,也应该认清自我,用正确的眼光看待自己,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高二的文理分科打好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科别,千万不能随波逐流,应该结合实际。这样才能更有信心,更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之后,就应朝着这个方面努力,坚持不懈!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贫民窟里,一哥眉清目秀,身材较好的岁,姑娘迫于生活压力只得卖东西来维持生计。一天因一个人说:你身材这么好为什么不当模特呢?这句话激发了她的兴趣与斗志,也更让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他凭借自身优越的条件入选了,之后,她发现自己不但适合这个职业,也很热爱它,但她开始的较晚,训练起来比常人付出十倍的辛苦。她不会被此困难所打倒,它用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鼓励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练腿时的疼痛,下腰时的艰难。为了能让自己更快进步,每天多练三个小时,请教指导老师;有时练走步,脚肿到都走不成路,晚上睡觉翻来覆去。。。。。。就这样一下子坚持了五年。皇天不负有心人,她竟然成了世界上享有盛名的知名人物。由此充分证明,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后,一定要朝着这个方向锲而不舍,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即使惊涛骇浪也不怕。
那么,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无论是学理科还是文科,都应有恒心、信心、把它学好!要有蜗牛一步一步向上爬的奋斗精神;要有腊梅不畏严寒、凌寒开放的毅力;要有松柏毅然挺立的执着。不被路上的困难所打败,一步步攻克难关,相信最后的胜利号角一定为我们吹响!
风筝只有飞上蓝天,才能展示出自己的美丽;
船儿只有驶向大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马儿只有飞奔草原,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只有认清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点燃生命的火焰,最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钻石与石头一样,在黑暗是黯淡无光,然而钻石能够正确的认清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和优点,知道自己的光芒是要在别人的照耀下才能显现的,因此它接受了光芒,闪现出熠熠的光辉。石头却在光芒中也无法闪亮自己。
“是金子总会发光”,但还有一句古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然而,有的人会利用外在条件改变自己,使之完美,有的人却只会自怨自艾,在不完美中堕落自己。
石头,就应该是被雕刻家拿去做雕像,而不是去做钻石,砖头就应该用于建筑,而非想要堆砌成高山。只有认清自我,才能在自己所在的那个领域独树一帜。
曹操,一代枭雄,武艺不如张辽、许褚,智能不及郭嘉、荀彧,但他能认清自我,了解自己的这些不足,知道自己武艺不是最高强的,谋术不是最缜密的,才华不是最横溢的,但他知道自己是一个领导者,所以他善于用人,让每个人的长处皆“为我所用”,这才为一统大业打下基础。所以,曹操一个伟大的统治者,认清自我,绽放了光芒。
我们想要得到成功,必须从认清自我、正视自我开始。对自己认识得越彻底,选择的道路就越大。鲍叔牙,认清自己的能力,荐管仲为相,为齐桓公打下春秋霸业。刘邦攻进咸阳后能认清实力和形势,虽爱财而秋毫无犯,并约法三章以收服民心。认清自我,就能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什么。鲍叔牙力荐管仲为相,因他能认清自己,知道自己有什么,刘邦虽爱财而秋毫无犯,因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认清自己使他们千古流芳,最终成为那在一丝星光的照耀下绽放绝美华彩的钻石。
反观,另一些人,那自恃勇力的关公,急功近利的张飞,也只能最终落得个悲壮英雄的下场。杨修恃才放旷,认不清自己的位置,终被诛***于阵前。项羽在乌江自刎之时,尚不能认清自己的过失,始终以为“天亡我也”。不能认清自己的人,不仅不能成功,反而可能会身败名裂。
认清自己,正视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认清自己,不可好高骛远,亦不可妄自菲薄,要发现自己的光芒,发挥自己的优点,以弥补自己的缺点。只有真正认清自己,才不会在人生道路中迷失自我,才能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世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