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意思为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事实的确如此,从古至今,别人身上的优缺点很容易被发现,但自身的品质却难以察觉,殊不知,自知即是大智。
有谋略的人都先从了解自身出发。与其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别人,倒不如拿一面镜子仔细端详自己。就譬如《论语》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典型的例子,难道说曾子没有见识不懂的学习他人吗?在当时曾子是很受别人尊敬的,因为他眼里没有他人的好坏,只关注自身是否达到了所定要求,反复锤炼自己,追求心灵的一种宁静,不与别人比较,所以,曾子后来并不在意外界的事物对自我看法,一心追求自身的道,最好成了一名儒学大师。
由此观之,经常反省,审视自己的人会保持心理宁静,淡泊,专注于自己的事物。
了解自己的人,不会被他人的三言两语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实力有清楚的认知,所以他们总能达到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就譬如宋朝时,大文学家苏洵就有自省的好习惯,他在小时就展露出很高的文学天赋,但由于成名较早,四周的人都很仰慕他,都找他求诗求画,但他没有被这种虚无的骄傲而迷失本心,因为他看清了当时社会浮夸的风气,所以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沉淀下来,不断练习写诗作赋,提升技艺,并时常把自己过去的诗赋与自己新作的诗赋作对比,不断反省并拿给别人作评价,终于等到一天,别人完全看不出这两篇诗赋出自同一人之手,他出山了,上京应试,金榜题名,一时名扬天下。
为什么他能够在自己名声正盛时忽然隐退?因为长时间的自我锤炼反省让苏洵明白了只有自身实力强大才能让他不论处在何种境地都能从容不迫,自省开阔了他的眼界,也造就了他的成功。
所以可以看出自知者,是不会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迷住的,他们看到的是之后的长久利益。
纵观历史,不乏有许许多多所谓了解别人,有“大智”的人最后灭亡的例子,而那些懂得自省,自知的人却总是能够在纷乱的社会中独善其身,求其原因,真是因为他们知道自知即是大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老子所主持的思想。即使过了两千多年,“知人者智”却依旧有启迪之意。“知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自知”
为什么“知人”能助我们更好地“自知”呢?
首先,“知人”不仅为了解他人,更还有认识万物,而认识自己从认识万物开始。
庄子与惠子同为当时的著名哲学家,但人们大都认为庄子更为聪慧与明理,这是为何?庄子与惠子游于桥梁之上,庄子面对水中的鱼,认为鱼是快乐的,而惠子认为他不是鱼,如何能得知鱼的快乐,但最终庄子追溯问题本质”终略胜一筹。
庄子在通过鱼在水中的动作形态,认识到鱼的“乐”,从而知道“知足常乐”而惠子执着于鱼自身的想法,终究于自身无益。
其次,“知人”后我们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给予匡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论语》中所提及的。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人若只是独享于自己的世界中,他根本不会懂得自己的短板,并给予改正。中国若一直处于“闭门锁国”的时代,执着于自己的地大物博,也许就没有现如今的“复兴号”的中国速度,没有“神舟十二号”的飞天,没有孟晚舟的回国。
正因为中国看到了世界各国的发展,才有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才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才有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因此,在“知人”的同时,也能够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最后,我们如何达到“知人”。
“知人”需要我们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并从多角度对他人进行认知。若单纯以刻板印象对他人给予评价,也许我们所了解的只会是诸如”女生都应是文科生,男生都应是阳刚”……之类的无用信息了。这不仅对“自知”产生不了影响,更会让自己产生错误认知。
“智”为明达,通理、智慧。在“知人”的同时获得“自知”的能力,这便是一种“智”法。
古语有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自己掂量好自己的半斤八两,有半斤,你就做半斤的肉馅,有八两,你就扒拉八两的算盘,规规矩矩,自得其乐。
自知难得,但在我看来,知人却更可贵。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有知人之明,可以慧眼识人。汉高祖刘邦曾说过,筹集粮草,安抚百姓,他不如萧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不如张良;指挥千军万马,克敌致胜,他不如韩信。然而他的长处在于使人才各尽其所,知人善任,终于开创汉家四百年江山的伟业。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去开发别人的.宝藏远比开发自己的宝藏要艰难得多,也快乐得多。
有知人之明,可以斗智斗勇。诸葛亮了解司马懿生性多疑的性格,以一座空城、一把三尺瑶琴吓退数十万敌兵,传为千古佳话;有知人之明,可以明哲保身。范蠡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知道勾践“只能共患难而难共欢乐”,所以他选择了功成身退,隐迹江湖,四海为商,得以善终。同样功高盖世的文仲,却不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最终被勾践所***。
有知人之明,便可以更好地为顾客服务,这是现代商业社会遵循的一条成功准则。IBM创始人老沃森年轻的时候,往返于纽约州北部,四处兜售钢琴和缝纫机,在多年的销售中,他深刻地领悟到顾客到底需要什么。他说,如果客户需要一把锤子,你却给他拿来了一把斧头,那客户一定会不满意,如果你能给客户一把方便耐用的锤子并免费赠送一盒钉子,那么相信你的客户一定会记住你,并极有可能会再次光顾你,因为你的服务已经发挥了作用。
有知人之明,可以传递善良。因为知人,也可以解释成对别人的一种关心一种爱护。一个护士,知道用哪种打针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的疼痛;一个老师,知道在其他人走掉之后才去惩罚犯了错误的孩子;一个警察,知道在给一个小窃贼扣手铐之前套上他的手套……有知人之明的人,探知别人的寒冷,会送去一盆炭火;有知人之明的人,探知别人的疼,会递过一块柔软的手帕。这样的人,让人温暖。
人贵有知人之明。如果在你自己的心底挖到金子,那么,在别人的心底,就有可能探出钻石。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为,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这句话将“自知者明”放在“知人者智”之后,更加强调了人需自知的必要性。
因此,我认为知人的前提是自知。
之所以要先自知,是因为认识自己是认识万物的开始。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认识自我了,即使那时候可能还没有形成“自我”这样一个概念,可在家人的培育之下,我们的生活习性、三观、价值观逐渐形成。与此同时,对自己的认识也更加清晰。而在此之前,我们没有能力认识万物或了解万物,因为我们也是万物中的一个个体,若不先认识自我,就没有能力走进万物,认识万物。
形成自我独立的认知,是判断外物对错的根本。
只有当我们的思想观念中形成了独立的判断是非的意识,我们才能通过知人去了解他人的优点,提升自我,进而更进一步的丰富自己的认知;只有通过自己独立的判断,才会发现他人的缺点,并以此来匡正自己。若对自我,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未先做到自知,不但会不清楚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需要什么,为了什么而奔赴,更有甚者会麻木的跟从他人,最终在人流中迷失自我,缺少判断力,从而不能知人,最终极有可能会忘记那个最初的自己。由此可见,在知人前没有自知会带来多大的害处。
知人与自知,两者对于人的人生发展同等重要。
自知,是通过了解自己来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不足与需求;而知人恰恰是通过知晓他人,来完善自我,两者相辅相成,例如生物学中的互利共生关系,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螺壳上,寄居蟹的活动可以使海葵更有效地捕食;海葵则利用有毒的刺细胞为自己的生存提供保护。同样知人与自知也是如此,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最终成为一个更完善的自己。
知的最高境界,即知人与自知达到平衡状态。当然,在此之前,我们需先自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