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抒情的作文课(新颖的作文课小学)

间接抒情的作文课(新颖的作文课小学)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4-01-11 17:41:41
间接抒情的作文课(新颖的作文课小学)

间接抒情的作文课【一】

我的家乡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有着许多数不清景物:茶山风光让人陶醉不已;田园景色让人流连忘返;竹林静园让人心旷神怡……但我最喜欢的景物还是那条清澈的小溪。

在连绵起伏的山峦间,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流,整天哗啦啦的唱着好听的歌,一点儿也不觉得疲倦。不管是郁闷还是心烦的人,听了小溪那优美动听的歌声,心情绝对顿时豁然开朗。

春天,明净的小溪像一条白玉带,水边的柳树轻悠的飘动着纤细的嫩枝。那些倒影映在水中的翠绿的小草夹杂着三三两两的不知名的野花:浅黄、淡蓝、粉红、微紫,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对岸大片的菜花倒影在水中,黄灿灿的,就像天边金色的地毯。那一群群逗人喜爱的小鱼,一会儿浮上水面、一会儿游入水中、一会儿聚到一块、一会儿纷纷散开,有趣极了!

夏天,小溪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大人们在溪旁的树荫下乘凉、下棋、说笑,而孩子们则有的在捉鱼,有的在打水仗,还有的在和蝴蝶姐姐“嬉戏”呢!小溪仿佛挺乐意似的,歌声唱得更欢快了。

忽的,秋姑娘的脚步在人们的耳畔边响起。瞧!秋天的落叶宛如一只只金黄色的小船在水中荡漾着驶向远方。到处都散发着果实成熟的香气,孩子们在小溪周围的果树上摘着硕大香甜的果子,脸上洋溢着数不清的笑容……

冬天,白皑皑的大雪覆盖了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大家都缩在自己家里取暖一些小朋友在屋外打雪仗、堆雪人,仿佛一个个雪地里的小精灵。小溪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我们成群结伙的在小溪上拉滑板,整个小溪充满了欢声笑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家乡的这条小溪为这个村庄的人们带来了无数欢乐与帮助!小溪一味的帮助他人,却不求回报,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呀!

我爱家乡的小溪!

间接抒情的作文课【二】

今天早上的第一节课是语文课,郑老师给我们指导了作文。

郑老师上的课真是生动无比。她给我们传授了很好的写作文方法,这些方法就像“红烧鱼”、“三杯鸡”、“大龙虾”等一些美味可口好吃的东西一样,让我回味无穷、记忆犹新!

她给我们举了一些例子,比如:上周,我给了你们一个作文命题:《美丽的……》,结果,大部分同学都写了《美丽的花博园》。假如让你当评委,你们想知道谁写得好,一定会先看看谁写得生动、语句优美有创新,才会评他好。要是每个同学都写同一句话,平平淡淡的记录下来,你一定不会评他“好”。所以,要想把作文写好,一定要有创新……她还教我们平时要多看书,多做。

通过这节作文课,我明白了要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就是要多积累知识,才会头脑灵活有创新。我很高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写作文了。现在,我真正喜欢上了作文。我很感谢郑老师给我们开了这么好的“小灶”。

间接抒情的作文课【三】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的时节,大概是古城街道最美的刹那,身边的同伴眉目淡淡笑,阳光星星点点的洒落在地面,街上人着素衣,信步穿行在具有古韵味的街道,这不禁使我拿起心灵中空白的扉页去记下这点点滴滴。

车子行驶在去往古道的途中,我忙不迭失的低头刷着朋友圈,倏忽,鼻子有些做痒,随之一股淡淡是清香荡漾进车窗,我探出头眼前暮然敞亮起来,大片大片的粉横在了眼前,我正想仔细的瞧瞧,花海到了尽头,随之夹道青翠欲滴的树木接踵而至,春意在车上荡漾开了,时间滴滴答答的再过,目的地很快的到了。

走近街头,脚踩在充满生命的土地上,脚步轻盈,低头仔细一看,红砖的缝隙间也有探出头的小生命,正向我宣誓着生存的权力。紧接着映入眼前的是一只流浪狗,嘴巴拱着初生的青草,酣睡在三月的阳光里,我蹑脚走过,怕猛地惊醒它和春天的约会。向前望去,大片大片的色彩显得相得益彰,娇羞的花朵和新绿相互交汇,阳光撒在人们的笑颜上,煦日朗朗,一扫冬寒。

走在街上,两岸还是肆意横行的春意,我贪婪的呼吸着泥土混合的青草香,春意竟藏在了古铜车里,星星模样的新叶爬满了一角,莫名的小花点缀在车里,配上微风,像极了香车。春意走进了咖啡馆里,一排排吊兰整齐的列好队,仿佛在接受春姑娘的检阅,门口开放着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花儿,一团团深深浅浅的粉,一朵朵明艳的黄,一簇簇优雅的紫,一抹抹纯净的绿。都惊奇了我的眼。

走到街尾,映入眼前的是甜品店,我显明的看到春姑娘走进一对男女跟前,对着她们温柔一笑,红晕便在她们的脸颊上晕开,仿佛时光都被染成了粉色。

春意游走的古道,竟让我挪不动脚步,心中竟默念起白朴的《天净沙·春》

春日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间接抒情的作文课【四】

天上的乌云就像脱缰的野马,如潮水一般滚滚而来,吞噬了整个蓝天,不留一点空隙。突然,一道闪光划破天空,轰隆隆的雷声随即而来,地崩山裂似爆破轰鸣声,夏姑娘已姗姗而来。

“夜雨染成天水碧,千里雨声洗红埃”,那一场炎热送清凉的雨倾盆天下,夏由腼腆的小姑娘华丽成为千军万马。

介绍一下夏天的兄弟姐妹们吧。

春天的雨,温柔而细腻。

它带着香甜和清香,在屋檐上翻滚,在树叶上跳跃着,在花朵上捉迷藏,那清浓地带着泥土芳香的小水珠,使人流连忘返。“啪嗒”一声落入池塘,落入草丛,落入我们每一个人心中。

秋天的雨,萧瑟而缠绵。

它带着万物丰收的气息而来,香甜的气息已经弥漫而来,利剑似的雨滴儿纷纷射向大地,一股凉爽的气息随风而来,带着甘甜的水汽,羞滴滴地伴起交响乐,弹奏起一曲婉转的小调。

冬天的雨,冰冷而凄清。

她湿冷冷的来了,不只是雨裹着风,还是风裹着雨了,我并不喜欢冬天的雨,它很冷,冷的像一把刀子直插入我的胸膛,寒冬中的腊梅迎风而立,在雨的鼓励下,腊梅才显得异常美丽,给了我一种不一般的雨景。

我最喜欢夏天的雨,热情而利落。

倾盆大雨而来,有的人猝不及防,成了街上的“落汤鸡”;有的人躲在屋檐下,仍感觉到雨的肃***;有的人望着窗外的雨,吟唱起脍炙人口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仿惶在悠长有寂寞的雨巷”。

我喜欢雨,但是我更喜欢夏天的雨,喜欢痛痛快快地再下一场夏天的雨,站在雨巷,静静的等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说来得快,去得也快,一阵狂风暴雨之后,一切又都恢复了平静,夏姑娘带走了城市的喧闹与炎热,留下雨的印迹。

我爱夏天的雨。

间接抒情的作文课【五】

上四年级的时候,爸爸给我从北京买了一支钢笔,笔身小巧玲珑,泛着银光的外壳,金光闪闪的笔尖,还有一个尖塔形的别致的笔帽,那么神气,那么漂亮。我一看就喜不自胜,爱不释手,它对一个孩子的吸引力是那么大,甚至晚上不摸一摸就睡不着觉。

可是那一天早上,当我打开铅笔盒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它不见了!它在哪?它在哪?我惊慌失措,失魂落魄,就像少了一个老朋友,甚至就像少了一只手。

定了定神,我便四处张望,啊!我几乎快叫出了声音,李芳拿的钢笔不正是我的吗——你看那尖塔形的笔帽,还有泛着银光的笔身!啊!我的老朋友,我可算找到了你!

“李芳,你拿我的钢笔为什么不告诉我?”我劈头就问,我差点把“拿”说成了“偷”。

李芳红着脸说:“我……我……这钢笔不是你的,是我姐姐给我买的。”

我认定她结结巴巴的样子就是作贼心虚的表现,我非常生气,心嘣嘣直跳,“你偷了我的东西还想狡辩!”那个“偷”字终于说出了口。

李芳却什么也没说,她使劲地咬着下嘴唇,不一会豆大的泪珠从她的眼里溢了出来,她好像还挺委屈。

有的同学说:“你别说了,他都哭了!·”

我却更加理直气壮,“偷了别人的东西还敢哭,真没出息!”我恨恨地说。

李芳猛地朝着老师的办公室跑去。

“去哪我都不怕。”我心里说,“此时我真恨不得那钢笔在老师的裁定下快快飞到我的铅笔盒里呢!”

“冷至宇,你看,你的钢笔就在你的书包下面呢!”赵光的话打断了愣神的我,我抬头一看,他手里拿着的不正是我心爱的钢笔嘛!

啊,我立在那里什么也说不出来,一种深深的愧疚和自责把找到钢笔后的喜悦代替了,我又尴尬至极,不知说什么好。

不知什么时候,班主任杨老师站到了我的身边,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做事前要认真地思考,不能轻易的下结论,否则既害己又害人,一会儿跟她道个歉。”我重重地点了点头。

我感到今天的这件事,是我所上的最重要的一课,它让我终生难忘。

间接抒情的作文课【六】

我喜欢生动有趣的科学课,喜欢快乐活泼的体育课,喜欢互动活跃的英语课,喜欢深奥的数学课,但最难忘的却是前几天的一节语文课。

记得那天,随着上课铃声的敲响,语文老师拿着教材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要讲的课文题目《酿》,我特别高兴,因为我们要开始学习四单元的新课文了!

这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刘东东在课堂上不举手,就给老师挑错误,被同学和奶奶认为是不尊重老师,并让他去认错,这使他很苦恼。但老师再次上课时,不仅面对全班同学承认自己真的念错了,而且还表扬了东东,并鼓励其他同学要向东东学习,及时给他指出错误。这让东东感觉他的老师是位好老师。

一篇看似复杂的课文,老师却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课文内含的道理一一分析出来讲给同学们。课堂上老师还用了画圈的方法来讲解课文内容,仿佛把我们带进了刘冬冬所在的课堂,让我们看到那时的情景。老师把这个画圈的方法解释为思维推导图法。老师用这个方法一步步的分析着课文,圈圈也越来越多。我们认真地听着,笔记本上也随着老师生动的讲解画满了圈圈。课堂气氛在老师的带动下非常活跃。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还把课文中的主人公联系到我们的同学,风趣幽默的话语把我们逗笑了,让有着和东东一样错误的同学也知道了自己错在哪里。

随着下课铃声,这节课结束了,可同学们还在津津有味的讨论着。这堂生动的语文课不仅让我们学会了新的字词,更让我们明白了做人要真诚,知错就改,要尊重别人的道理。这节课将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