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历史的遗迹作文300字(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长城的作文300字)

中国文明历史的遗迹作文300字(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长城的作文300字)

首页说明文更新时间:2023-04-04 21:57:08
中国文明历史的遗迹作文300字(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长城的作文300字)

中国文明历史的遗迹作文300字【一】

近期,拜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加深了原来记忆中有关中国古今历史的条线印象,体会到作者负笈海外转换视角、重点提取综合评判的良苦用心。鉴于读得有些散漫,而中国历史之漫漫征途、悠悠流长,其间奥妙玄机,非著说之人一册黄卷可以蔽之,亦非捧册之人一时可以察之、一刻可以识之,进而揣测作者或是没有言尽,宽宥鄙人亦是体尝有限。故此,作者以宏观综合论之,鄙人从小我主观臆想,读史于此册,品读在其外,随着零星感悟,简要、散漫作一读书笔记。

中国文明历史的遗迹作文300字【二】

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前往军政府会堂、黎元洪起居室和会客室、孙中山驻鄂会客室、黄兴召开军事会议的会议室和宋教仁起草《中会民国鄂州临时约法草案》的军政府秘书处等当时的办公室导游告诉我们,这些办公室之间彼此相通,体现了当时革命时的崇尚自由与开放公正的精神,而充满这些房间的革命的热血的精神,也深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而后我们进入偏楼参观,这里陈列了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数千件文物与历史照片。大家无声地听着导游的讲解,若有所思地细细观察者每一件陈列品,时而驻足,时而低声交流。那些保存下来的信笺与手卷,那些志士烈士的画像,更是触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思考着我们对于这个民族的意义与作用,也思考着这个民族的辛酸历程带给我们的启迪与警示,提醒着我们作为新一辈的青年人时刻保持对于国际时局与国内态势的清醒。

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辛亥革命夭折了,但革命火种没有熄灭。8年后,五四运动爆发;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进入崭新的阶段;38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历史新纪元。

时间让辛亥革命成为了不朽的历史,多少的忠魂埋骨中华这块火热的大地上。江水浩荡,青山峥立,承前启后,扬帆激行,在前辈伟大革命精神鼓舞与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将为民族的繁荣复兴而更加努力拼搏,奋斗不懈。

历史岁月中褪去,却留下痕迹,供人缅怀。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年青一代的榜样,每念“心怀救国之志,弃医从文,革旧中国之命,倡民主共和之风。虽势单力孤,豺狼之士耽之,然越挫越奋,始终如一,至死之时仍为国之大计奔波于四海”,便顿时热血沸腾,激动不已。让我们肩负的振兴民族的重任,怀着先生的伟大愿望,穿越风雨开创中华复兴的大业。

中国文明历史的遗迹作文300字【三】

本书自华夏文明起源至近代中国景象作一行串讲,特点是宏观看去,择要点说。随书穿越,朝代更迭、烽火硝烟、分合之势、民族聚散的转换都在须臾之间,几百年换作寥寥数语一笔带过,人流群众幻作嬉笑怒骂的脸谱闪过,有秉承的共通之处,也有相异相左的发展。读史读得人百感交集,时而心潮澎湃慷慨激昂,时而怅然若失默默无语。一些大事件,揽得天时地利人和,机缘巧合顺势发生或无可避免,一些大人物,受命艰险危难,乱世逐鹿问鼎,盛世大笔擘划,有的光耀伫立、有的黯然离去,波澜壮阔中感受世事无常、时事造人造物;一些奇物件,大到奇绝的建筑构造小到精细的生活琐碎,教人赞叹劳动者的聪慧与神工;一些对立融通的思想,儒、法、道、墨等各家并举,佛说禅学、基督天主、伊斯兰等各家宗教信仰,包罗万象,交互辉映,争鸣冲撞中不断迸发出新的生命光彩来……当即豁然开朗有所顿悟,一来知识积淀当是慢慢打开了眼界和胸怀的,穿越今古,跨越民族,交汇智慧,拓展思想。再者,有道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若读史读得清醒,是否亦可提点当下呢?或有补足和进益之功。

中国文明历史的遗迹作文300字【四】

黄仁宇先生的作品,充满了铺陈的豪迈与细节的生动,历史就像是一块宝藏,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和逻辑,提炼出的内容总不乏深意与新意。

如果说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还只是从每个朝代的内部去剖析细节,那么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无疑具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距离感,在粗线条的史料归纳中,将历史构成一个简明连贯的纲领,进而与现代化的先进国家如西欧和美国对比,这种大历史观的着眼点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更具现实借鉴和参考价值。

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里,我们一直在探索现代化,古老的文明古国体验到传统落后与现代化失之交臂进而备受欺辱的苦痛,谦虚地求教于西方文明,试图将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在一起,融入现代化的世界体系。

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关键概念。首先是一种关系,作者将中国社会比喻为一个潜水艇夹心面包,上面是官僚阶层,下面是农民,二者混同一致,当中的事物,其为文化、政治方针、科举,无非是用来符合小自耕农民的道德标准。这种间架结构的社会关系,从早期的周代就已形成,井田制的发明就是一种理想化的上层设计推广到农民阶层,缺少中间的组织和阶层搭建起上下层的交流和互动。其次是一种技术。作者称之为“数目字管理”,即是市场经济社会,让市场占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通过自由交换和平等竞争使社会资源有效分配。如果没有历史的纵深,我们不会发现祖先们引以为傲的一套社会运行方式其实是落后和低效的,现代化必须靠先进的制度才能实现。再次,是一种蜕变。作者形容中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商业社会就像走兽蜕化而为飞禽一样,并不容易。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巨型农村集团的朝代更迭,农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一直受到压抑,支撑现代经济发展的法律、信用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始终没有建立起来。中国的发展缺少现代化的基本构成要素,这是简单的改革无法实现的。

作者以三大帝国:汉朝、唐宋、明朝形成的基础、过程、功过得失为线条,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大历史。朝代的更迭中多有几分相似。贯穿中国专制王朝的`根本特征是中央集权统治。这一制度的形成是地理、文化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作者概括了三点地理因素:首先是黄土,绵细的黄土使农业快速发展,也带来黄河泛滥的灾难,需要上游地区诞生统一管理的指挥机构治理黄河水道,避免以邻为壑。其次,亚热带季风气候使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形成了一条15英寸等降雨量线,这条线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联系在一起,为了生存,农民与牧民之间的矛盾使得战争频发,需要强大的政权来守卫。在农业文明的浸润下,与之相呼应的是儒家思想,特别是孟子的思想,成为维护中央集权的有力思想武器,也成为中国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凌驾于法律和制度之上的文化特征。当然,这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障碍。

中央集权似乎是每一个朝代开国时要巩固和强化的制度保障。从刘邦到赵匡胤再到朱元璋都无一例外。然而,每一个朝代即将衰亡之际,都出现地方自治和军阀割据的现象,不是中央集权穷途末路,而是每一个朝代的制度缺乏与时俱进的灵活性和调整的自觉性。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缺乏作者提到的一种组织,即社会的中间阶层来优化这种变革。所以,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流血,都是一种悲剧的奋斗以失败告终。

这里我想重点讨论王安石变法。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试图通过金融管理国家,以一种现代化的信用体系支撑起国家的财政和税收以及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如青苗钱,政府在种禾苗季节贷款给农民,等秋收后农民还款并支付利息。均输法,各地转运使将应当送往开封的物品在当地出卖,买到京城不易到手的货品牟利。保甲法,采取民兵制度。这一切看起来是如此贴近我们现代的生活,让我们对一千年以前的王安石肃然起敬,在过去的一千年里,试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和深度不曾在世界其它任何地方提起过。然而,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却与他同时代的人物远。金融的发展是要素配置的最高阶段,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服务于工商业的社会公共机构健全的基础之上。在农业为主导的中国,小自耕农处于弱势,没有法律的保障,制度形同虚设,农民成为最大受害者。而世界其他国家,都是经过艰苦奋斗,将既有利益集团彻底铲除才建立起真正的商品经济。王安石的变法似乎超越了那个时代,他的改革引发的激烈的社会斗争,不是经济的变革,只是官僚之间的斗争。

中国文明历史的遗迹作文300字【五】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黄仁宇先生的第一印象都来自那本涵盖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的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因当时读这本书时各方面知识都不完善,因此对很多的现象和理论都一知半解。直到现在,只清晰地记得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评论时,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点却经常被人提及。出于好奇,在这次的课外读物中,我选取了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希望能从中寻找到答案。

在黄仁宇先生的自序中,他也提到了大历史——采用综合的治学方法来看历史,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尽可能扩大,如以一个世纪或朝代为基点,发现它们之间的纵横总体联系,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因此《中国大历史》这本书虽说是以大历史视角观察长时段的中国历史,大开大合地讲述了从夏商周到现代中国的几千年历史起落,却没有太多的史料堆积,也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在古代中国走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中,是什么让华夏古文明延续到现在而没有分裂,这种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不能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这实际上是两个问题,黄仁宇先生在文中都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讨,为此,我用自己的语言来做简要阐述。

中国文明历史的遗迹作文300字【六】

这两天读《中国大历史》,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用20万不到的字写了。也无所谓“大历史”,只是“宏观历史”,谓之“MACROHISTORY”。如果是大历史,写到杨贵妃就很奇怪了。在这样精练的历史中,这样的入也有地位,不知历史如何大?但是,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有价值,他的基本观点是:

1、权力的运用是中国政治的核心部分,不能有效地运用权力,就不可能有稳定和统一的江山;

2、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统一农民,如果没有一种机制来管理农民,中国社会就会陷入动荡之中;

3、财政是中国封建王朝稳定或者说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必要财政和税收体制,中央政府就不能稳定存在;

4、土地管理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土地和农民问题联系在一起,没有合理的土地制度,不能谈对农民的管理;

5、官员制度也十分关键,历代的政府统治均是要依靠强大的官吏,没有官吏不行;

6、意识形态对中国的稳定也重要,中国的制度力量历来就不强大,所以要依靠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因素来管理,这就是儒家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一直能够保持的基本原因;

7、官员的腐败历来是王朝衰落的基本原因,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