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昆虫之一。蚂蚁是“人多力量大”的典型代言人,在碰到自己搬不动的食物时,它会回巢召集一大群蚂蚁和它一起去搬食物。
可是蚂蚁不会发出声音,就连脚步也不会发出一点儿声音。那么它们是怎么交流,怎么召集队伍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查阅和蚂蚁有关的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网上查到了资料。原来蚂蚁是通过触角轻轻地触碰对方的头部来交流啊!可是蚂蚁的触角也会断,就和哑巴一样,无法回复别人。那它们怎么交流呢?
我找到一个蚁穴,抓来几只蚂蚁,放进盒子带回家观察。回到家,我拿起一只蚂蚁把它的触角扯断。“哎呦”我大叫,那蚂蚁狠狠地咬了我手指一口。我明白了,看来蚂蚁是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我把它放进盒子里,仔细观察它的一举一动。
只见这只蚂蚁呆呆地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它似乎在思考“我在哪里?”“这是什么地方?”“我家在哪里?”……直到另外一只蚂蚁撞到它,它才收回心思,茫然地环视着四面八方,这时,那只蚂蚁怒气冲冲地对着它,好像一场战争就要一触即发。这个场面持续了很久,后来那只蚂蚁慢慢地往前走,似乎在问它:“你是谁?”这只蚂蚁因为触角被扯断无法回答,便把头伸到了另一只蚂蚁的大颚下。啊!我知道了!它是想通过气味来辨别同类!
在这以后,有趣的事一个接一个。大自然真奇妙,一只小昆虫也有大奥秘。让我们一起去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1.首先,插入趣文。说明文一般来讲是比较枯燥的,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插入神话、传说和故事等,不但可以增强说明语言的生动性,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死海不死》一文,在说明死海海水的浮力很大时,穿***古罗马元帅处决俘虏,两次将奴隶投入海中却不沉的传说;在说明死海的成因时,又插入了鲁特妻子变成石人的神话。通过这些有趣的段落,既帮助读者加深了对死海的了解,又使文章变得形象生动、活泼多姿。
2.引用诗文。即在说明的过程中,有机地引用诗文、谜语、歇后语、成语、俗语或者歌词等,以增强说明语言的趣味性。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的题目就是出自明代陈辉的《荔枝》一诗,作者引此诗句作题目,可以让读者见题而知荔枝的产地、成熟期和颜色,更给文章增加了诗意,具有文学色彩。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中说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征时,就引用了许多赞语。既有我国诗人对桥赞美的诗句,又有外国名家对桥评价的。通过多方引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我国的石拱桥给予了形象生动的说明。
说明文的语言还包括简洁性、科学性、严密性等。考生在写作时,要灵活把握,恰当运用,积极思索,选取与文章相适合的特点,一定能写出优秀的考场。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惟读书是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总结: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初中化学,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总的要求是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无论是事物说明还是事理说明,抑或是科学小品,都不能例外。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最本质的特征。从说明文的`主要功能来看,说明文主要是传播知识的。要使说明文传播的知识准确无误,就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冷静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要使传播知识的说明文让读者一读就明白,说明文的语言就必须简洁。在此前提下,一篇具体的说明文,由于说明对象、读者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其语言特色可以平实见长,但有时也可以生动活泼。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可根据具体的文章而定。
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可从这样几个方面人手:①要有综合观念。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不能置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于不顾,要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看。②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本质特征,去理解文章中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语。③弄清什么是平实说明,什么是生动说明。④认真分析文章所用到的各种说明方法,各种说明方法在文章中的科学运用,正是说明文语言特色的正确体现。⑤注意说明文中动词、数量词、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准确运用。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的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科学地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案例】教学《纸船》,教师组织学生举行“评改会”,师生就文章语言进行反复琢磨,比较优劣,体会作者的用语、用情。王君老师的做法是:
⑴投影展示冰心《又寄小读者》,指出冰心愿望:“举行一次‘诗歌评改会’,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⑵朗读诗歌。
⑶四人一组,字斟句酌,修改诗歌。
⑷班长主持同学们进行讨论。教师进行了少量点拨。
【品析】即使是大家的作品,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引导学生给大家的作品挑毛病,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学生会极有兴趣。何况,是冰心《又寄小读者》中提出的愿望。王君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给学生提供了冰心的这封信,给了学生信心和勇气,挑逗起了学生的***。王君老师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班长主持全班的集中讨论,自己只是充当一个组织者、参与者、点拨者。由于铺垫、组织、激发的成功,学生的讨论也就异常热烈。他们先后就用“抛”与“放”、“舟”与“轮船”等词语展开了热烈地争论。这种讨论、比较、争论,岂不是感知语言之美最好的形式?这种挑刺找错的方法,岂不是培养学生言语素养的好途径?
王君老师引导学生赏读语言的方法还有很多,本文仅例举以上十种,与大家共同学**提高。
【案例】教学《最后一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歌唱”,依次改换了每一个词(短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别。王君老师的具体引导过程是:
⑴什么鸟?这个鸟和乌鸦一样吗?
⑵画眉在干吗?可以换成“叫”吗?
⑶画眉怎么唱歌?可以换成“大声地唱歌”吗?
⑷画眉在什么地方唱歌?可以换成“在树林里”吗?
⑸研讨怎样朗读这个句子,多位学生分别朗读这个句子。
⑺通过这十一个字,你感受到世界在小弗朗士眼前是什么样的?用形容词描绘。
【品析】这一句话,在教学实践中被很多教师忽视。引起重视的,也最多会问学生:这是什么描写?这个描写有什么作用?而王君老师给予了这句话足够的重视,将它与“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一句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标点符号的妙处,引导学生读懂小弗朗士此处的形象特征。就这句话的品读而言,王君老师从品读主语开始,然后是谓语动词,接着是修饰性状语,最后是限制性状语,逐层递进。每一个成分的品读都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特指问,一个是非问,前者意在强调课文中的原词,引起学生重视,后者意在引导学生比较,从而理解课文原词使用的妙处,理解课文原词所表达的情感意义。通过这样的逐一的提问,逐一的改换比较,学生对“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歌唱”就有了较为深入地理解,也就自然透过这句话,看到“看到这种景象的人”此时是个什么样的状态。
【案例】教学《湖心亭看雪》,增添表达张岱心情的句子,引导学生比较体会张岱“强饮三大白”时的心情。王君老师的做法是:
⑴提出问题。这两人见到张岱,以为遇到知音,问题是,张岱是怎么想的呢?如果张岱也说了话,他会如何说呢?老师设计了两种情景,你觉得,哪一种更合理?
⑵投影展示两种设计。一种是在“拉余同饮”后增添“余亦大喜曰:‘知音也!知音也!’”另一种是在“拉余同饮”后增添“余心曰:‘憾也!憾也!’”
⑶朗读两种增添语句后的文本。
⑷组织讨论,教师提出要求:联系前后文,咬文嚼字,判断。不要想象,而要在字里行间中找出理由出来。在讨论过程中进行点评、点拨。
【品析】《湖心亭看雪》是经典名篇,很多藏在字里行间的秘密很难给学生讲清楚,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学生体味也有一定难度。怎样激发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妙处,从而透过这些精妙的语言文字读懂张岱这位奇人?王君老师采取了“增添比较法”。增加的两个句子,是两种很有争议的观点,也都能在文章中找到一些支撑。因此,这就有了探究、争议的可能。在引导学生探究、争议的过程中,王君老师反复强调“联系前后文”、“一字一句地读”、“咬文嚼字地读”。这样,师生在探究“独”、“两人”、“正沸”、“强饮”、“拉”、“三大白”、“别”以及答非所问的语句中,逐渐读懂了张岱此时的心境。这样的探究,目的是读懂人物,过程是咀嚼语言,学生在读懂人物的过程中提升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咀嚼语言文字的妙处中读懂了人物心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