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见别人给我推荐这本书,是在网易蜗牛app上,随手丢进书桌就没再管了。
近几天书荒,一时间不知道读什么,就翻翻app的书桌。放到以前,我是不会翻开诸如“成功的一百个方法”这类“非实用书籍”的。现在想来,只想调侃自己一番,一个实用主义的人,以前只会关注《母猪繁殖技术》之类的书吧。
“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身份的焦虑》
近来是有了些焦虑,身边的朋友不是读研读博就是直接工作。就我这个游手好闲的还在国外念着最后一年本科,并且打算任性归国。也许再过四五年我也不会知道今天的选择是对是错,可又有谁能知道。
我开始渴望从别人那里获得认同,我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别人说一句:“啊没事,你回国发展机会更多”,我可能会窃喜很久。
别人一句:“天呐你不读研简直没人要。”也许会毁了一天的心情。
想想和原来初心满满的自己实在差了许多,那个说着不在意别人看法的我也开始患上了身份的焦虑,那个追求自我快乐的我也开始变得虚荣起来。
“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这种担忧的破坏力足以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以及担忧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或者会堕至更低的等级。”––《身份的焦虑》
他人的夸奖当然使我们开心,这是人之常情,然而人不能活在他人的夸奖之中。他人的羞辱也自然使我们愤怒,可人又不能活在他人的羞辱之中。可以兼听,不被牵引,就是我要改变的吧。想想确实没什么,每个人的境遇,选择,目标各不相同,我只要不忘初心就够了,又何必束缚在这身份的比较中,为了别人而活呢。
希望今后继续如此,为了自己的生活而活。
读完这本书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读出了什么,这拗口的文字实在没让我记住几个。就像在河边洗着竹篮,半天也是一场空。可至少还干净了不少,大概就是心灵得到了净化吧。
这本书内容紧扣题目,似乎为了节省读者从文字中总结的精力,他将作品分为两大部分:
焦虑起因——渴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制约因素;
解决部分——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
在第一部分“焦虑起因”中,他提出人类在对于自我价值的判断上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的看法。从历史与现在的对比中,他提出在过去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个体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这种制度虽极端不公,但底层却也因此不会将自己与他人的成就进行比较,也不会感到自己缺乏社会身份“也没有如今底层人们那种强烈的一无所有和一无是处的焦虑”。
他引用一个公式:
自尊=实际的成就/对自己的期待
西方社会风气在于鼓励人们追求更多。民主的社会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助长了人们对于自我期望过高的事实。“我们所期待的远超我们祖先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古代的故事里,穷人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富人不值得尊敬,世间的地位不代表任何道德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物质的发展,富人成为经济学里的英雄,他们的***和贪求恰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再往后,则人们开始认为社会等级反应了社会成员的自身素质。
“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
第二部分“解决部分”中,作者将目光对准了五个方向。
哲学让人观照自我,而非过度关注他人的看法。哲学家们在独立的研究中提出“我们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来自外部的赞扬或谴责。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在一个随机形成的人群中看起来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知道是什么形象。”
艺术则往往对等级制度提出质疑,用道德标准来衡量人物而非地位。悲剧引导人们探索失败的根源,也因此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原谅他人。而漫画等幽默艺术则“努力揭示一些对身份的焦虑,进而对此进行控制”。
对于政治的探究重在明晰对意识形态的理解,“通过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使它丧失理所应当的合理性,进而使它丧失其影响力——从而在面对意识形态时,我们不再迷惑不解和沮丧不堪”。
基督教一方面指引人们重视道德,另一方面也让人认识自身渺小,痛苦往往与抱负宏大密不可分,而一旦认识自身微不足道,那么心情便可获得宁静。
波西米亚则是另外一种以惹恼资产阶级为特点的追求精神第一的生活方式。
作者说: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代替另一种***的过程——这样说,并非要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虑,或不要努力去满足某种***,而是要求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后,作者非常善良、温和地劝诫大众,即便身份的焦虑确会存在,这一点取决于我们对于身份的固有需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生活有多种选择,不必认为世界上只有唯一的方式才能证明成功。
Li Min is our monitor.She is tall, healthy and lively.She does well in all subjects.She is fond of sports and is good at singing and dancing。
Li Min works hard at English. When she came to the school, she had quite a lot of difficulties with the language. But she was not afraid of them and always tried hard to overcome them. She was active in class and did a lot of practice after class. No pains, no gains.With great efforts she made much progress in English study.
Li Min is modest and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She is very strict with herself in her work and daily life. She sets us all a fine example.
我们的班长 李敏是我们的班长。她很高,健康活泼。她擅长所有科目。她喜欢运动,擅长唱歌和跳舞。 李敏的英语努力工作。当她来到学校,很多困难的'语言。但她不是怕他们,总是努力克服它们。她是活跃在课堂上和课后做大量的练习。一分耕耘。以极大的努力她在英语学习中取得了很大进步。 李敏是温和的,并且随时准备帮助别人。她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在她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她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身份的焦虑》这本书中分析并审视了人们对身份的焦虑的根源,同时,作者借助哲学、艺术、宗教的力量帮助我们找到克服焦虑的方法。
作者给我们分析我们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五方面的因素:渴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和制约因素。这五个因素中个人觉得对身份的渴求和精英崇拜占大部分原因。
书中给我们提供一系列克服焦虑的方法。
(1)哲学。学习哲学给我们勇气和战胜痛苦的力量。
(2)艺术。艺术有助于引导我们更正确、更审慎、更理智地理解世界。一部艺术作品,应该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那些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安息的每一个平凡的人的价值。
(3)政治和宗教。通过对死亡的思考会让我们减轻焦虑,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慰藉。
(4)旅行。通过旅行我们在参观历史遗迹和宏大的自然景观让我们减缓焦虑。
(6)学习波西米亚人,寻找有灵魂的自己。
阅读这本书会让我们更近一步了解自己。告诉我们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身份的焦虑,用自己的思考来理解这个世界,理解当下的社会群体,理解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1.她叫李敏,个子高,身体好,很活泼。她各科成绩都好,喜欢体育活动,又能歌善舞。
2.她刚进校时,在英语学习上遇到不少困难。但她不怕苦,不怕难,努力把英语学好。
3.她严于律己,乐于助人,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我们的班长
Li Min is our monitor. She is tall, healthy and lively. She does well in all subjects. She is fond of sports and is good at singing and dancing.
Li Min works hard at English. When she came to the school, she had quite a lot of difficulties with the language. But she was not afraid of them and always tried hard to overcome them. She was active in class and did a lot of practice after class. No pains, no gains.With great efforts she made much progress in English study.
Li Min is modest and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 She is very strict with herself in her work and daily life. She sets us all a fine example.
我们的班长
李敏是我们的班长。她个子高,身体好,很活泼。她各科成绩都好,喜欢体育活动,又能歌善舞。
李敏学习英语很努力。她刚进校时,在英语学习上遇到不少困难。但她不怕苦,不怕难,努力把英语学好。她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课后努力学习。正如谚语所言:不劳无获。付出极大努力后,她在英语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解惑的一本书。几年前我就买到了纸质版本,磕磕巴巴看了个开头。几年之后疑惑依然存在,这本书重新读起来便也是合时宜的。阿兰德波顿是英国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他的文章介于哲学与散文之间,既讲究学术性(从他引经据典进行论证的模式可以看出)又不失幽默风趣,读起来不费劲。
这本书内容紧扣题目,似乎为了节省读者从文字中总结的精力,他将作品分为两大部分:
焦虑起因——渴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制约因素;
解决部分——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
在第一部分“焦虑起因”中,他提出人类在对于自我价值的判断上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的看法。从历史与现在的对比中,他提出在过去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个体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这种制度虽极端不公,但底层却也因此不会将自己与他人的成就进行比较,也不会感到自己缺乏社会身份“也没有如今底层人们那种强烈的一无所有和一无是处的.焦虑”。
他引用一个公式:
自尊=实际的成就/对自己的期待
西方社会风气在于鼓励人们追求更多。民主的社会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助长了人们对于自我期望过高的事实。“我们所期待的远超我们祖先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古代的故事里,穷人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富人不值得尊敬,世间的地位不代表任何道德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物质的发展,富人成为经济学里的英雄,他们的***和贪求恰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再往后,则人们开始认为社会等级反应了社会成员的自身素质。
“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
第二部分“解决部分”中,作者将目光对准了五个方向。
哲学让人观照自我,而非过度关注他人的看法。哲学家们在独立的研究中提出“我们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来自外部的赞扬或谴责。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在一个随机形成的人群中看起来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知道是什么形象。”艺术则往往对等级制度提出质疑,用道德标准来衡量人物而非地位。悲剧引导人们探索失败的根源,也因此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原谅他人。而漫画等幽默艺术则“努力揭示一些对身份的焦虑,进而对此进行控制”。
对于政治的探究重在明晰对意识形态的理解,“通过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使它丧失理所应当的合理性,进而使它丧失其影响力——从而在面对意识形态时,我们不再迷惑不解和沮丧不堪”。
基督教一方面指引人们重视道德,另一方面也让人认识自身渺小,痛苦往往与抱负宏大密不可分,而一旦认识自身微不足道,那么心情便可获得宁静。
波西米亚则是另外一种以惹恼资产阶级为特点的追求精神第一的生活方式。
作者说: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代替另一种***的过程——这样说,并非要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虑,或不要努力去满足某种***,而是要求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后,作者非常善良、温和地劝诫大众,即便身份的焦虑确会存在,这一点取决于我们对于身份的固有需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生活有多种选择,不必认为世界上只有唯一的方式才能证明成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