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渐渐长大,当走的路不再熟悉,当遇到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我还是我吗?
——题记
曾经,我们快乐,不懂得烦恼,不懂得伤心,不懂得……我们的脑中只有欢乐,所有的不满总喜欢及时发泄,家中的书不知被撕了几本,玩具也不知换了多少。虽然父母会教训自己,但至少不曾有过很深的伤痛。
曾经,我们天真,王子与公主的故事不知听了几个版本,但我们坚信结局只有一个———无论多少困难,他们一定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虽然幼稚,却在幼小的心中扎了根,认为所有的爱情都该如此,幸福美满。
曾经,我们单纯,无论任何事,都会相信。别人夸奖时,得意忘形地笑,即使偶尔别人说谎,只要有理由,我们就单纯地认为事情一定是这样的,再听不进其他半句话。即使如此固执,我们依然乐此不疲,人之初,性本善,把人往好处想,也许是我们的天性使然。
然而当时光渐渐滑过脸庞,当我们不再是当初懵懵懂懂,少不更事的小孩时,我们会否无忧无虑地嬉戏,会否天真地听那些拥有美好结局的童话,会否单纯地认为人人对自己都是真诚的?
长大后,我们的快乐渐渐远去,许是太繁重的课业,父母殷切的期望让自己不得不步步为营,生怕走错一步,许是太多的烦恼不愿让人知道,独自默默承受,让眼泪冲刷掉所有,但即使是割破手指,也需要时间愈合,更何况心中的伤疤?我们试图选择遗忘,却发现自己忘不了,只能在柔弱的内心外包裹厚厚的“外衣”,不让人去触碰,最后发现自己已经忘记了怎样微笑……
长大后,才发现安徒生的童话虽然结局并不完美,但却是真正的生活,看过周围的情人分分和和,经历过一段并不如意的感情,变得不相信童话的结局。也许太消极,但生活就是生活,不存在美好的童话,这,只是一场梦而已……
耳边响起“我原变成童话里你爱的那个天使……”
长大后,开始变得有一点世故,知道分场合说话,明白别人的赞扬仅仅是恭维之词,在数不清的谎话之后,忽然“开窍”,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顺着自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善待自己。地球不是围绕着自己转,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开始变得不相信任何人,变得一塌糊涂。长大真的是这样么,问自己。
总以为自己可以一成不变,永远如当初那般轻松惬意,总以为自己很笨,无法学会人情世故,然而却错了,揽镜自照,时光流逝,任凭面容依旧如昔,曾经清澈的眼神中却不复存在。
一切都已经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从表现手段上来看,《我不是潘金莲》不能算是一部纯粹而又工整的荒诞喜剧,它里面夹杂了太多非荒诞性的元素,加之其中诗意的抒情性反而把观众引向矛盾的体验中,让影片引发了众多争议。然而,新的尝试总是振奋人心的,谁又知道这颗石子会激起怎样的波痕?
《我不是潘金莲》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两部片子几乎在中国内地的同一时期上映,两位导演都在技术和视觉上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虽说圆形画幅在世界电影史上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但不管怎样,冯小刚导演仍旧在中国电影的土壤里埋下了新的种子。两部大胆创新的电影也让我们嗅到了不一样的气息,关于电影,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之所以想要拿出《比利·林恩》来比较,并不只是因为技术的革新。电影工业固然要依靠技术的支撑,但优秀的导演总会把技术用在“点”上。《我不是潘金莲》和《比利·林恩》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的技术,恰好为观众带来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影视角。不同于《比利·林恩》浸入式的观影,《我不是潘金莲》采用的圆形画幅恰好把观众置于一种隔岸观火的“窥探”地位。这种隔岸观火的心情,就像古时的人们在戏台下看戏子们唱戏一样。观众在这里既是看客,又是判官,电影里的人物,也比往常更像故事中的人物。这和导演在电影中不断加入旁白营造间离感在本质上是一个意思。所以说,技术本身就传达出了使用者的意图,优秀的导演会驾驭技术,将技术完美地贴合在故事的肉体之上,塑造出不一样的影片气质。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冯小刚和李安都是会驾驭技术的导演。李安的故事是从比利的视角展开,需要的就是观众感同身受的“浸入”,而冯小刚的故事内核是一出荒诞剧,需要的就是抽离,一种理性和冷静。圆形画幅的意义并不只是带给我们画面构图的诗意美,更无时无刻地把观众置于这“看客”的地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观众是注定不能在情感上理解李雪莲的,视觉上的变化带来了视角的转变,视角的转变把我们逼到冷酷无情的境地,这种冷酷和冷静让我们看着人物的痛苦发笑(当然这是和故事情节相辅相成的,荒诞之感也油然而生。
这大概也是影片的一些片段让人感到格格不入的原因。李雪莲,在故事的一开始,就完美地展现了她作为一个“法盲”的执着。其实她所求的就是两个字:“情”和“理”。只不过这个“理”,不是法理,而是她心中的道理。这放在现代的法制社会,很容易就会演变成蛮不讲理。毕竟法官、当地官员所生活的世界,不是李雪莲的“情理”世界。然而影片并不只是想讲这个妇人的执着和“情理”,她就像一颗蛮不讲理的石子被投入潭水之中,让隐藏在潭水之下的“怪力乱神”以各种荒诞的方式浮出水面。用“蛮不讲理”引出这个社会真正的阴暗面,引出一个逻辑看似正常,其实却处处充斥着虚伪、冷漠的“官”的世界,才是这个故事荒诞感的核心来源。
但是,一些展现李雪莲细腻内心世界的镜头和表演,也在不断地提醒观众,李雪莲是值得同情的、是悲苦的。但这些抒情的甚至有些悲凉的信息,掺杂在荒诞的情节和产生间离感的画框之中,让观众不免会感到一丝困惑。因为视角的转换让我们不自觉地被置于一个冷酷无情的地位,在这种涵义下,观众对角色的态度更倾向于“一视同仁”——我们在情感上,是不和这些人物站在一起的。于是在这个时候冒出的抒情镜头,就难以让观众感同身受。
所以从表现手段上来看,《我不是潘金莲》不能算是一部纯粹而又工整的荒诞喜剧,它里面夹杂了太多非荒诞性的元素,其中诗意的抒情性反而把观众引向矛盾的体验中,让影片引发了众多争议。然而,新的尝试总是振奋人心的,谁又知道这颗石子会激起怎样的波痕?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一个女刁民的告状故事”,说这个被称为潘金莲的李雪莲为“刁民”,可谓出于“公正立场”——你自己搞假离婚,你老公趁机把你甩了,是自作自受;你要“讨说法”,那是你和你老公的事,关别人何事?你倒好,居然一级一级地上告,把市长、县长、院长一个个拉下马……这在现实中可能吗?可这又似乎处处透着真实。这就是荒诞现实主义的魅力。
用荒诞的外壳装现实的内核,这是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从北京到县城,这样的场面多难写?然而一个李雪莲,把上上下下的行政系统都串起来了,并且有了极其生动的呈现。尤为高明的是,电影中的干部没有一个是贪官,都辛辛苦苦、兢兢业业,都想息事宁人、安定团结,然而不断“好心办坏事”,硬是没能准确理解李雪莲的真正用意,于是一次次坐失良机,把她逼上告状之路。
编导真的是把李雪莲当主角来描写吗?未必,她只是一根线,不断拉扯出中国社会的众生相。为了一个“农村妇女”的告状,从政府到法院到警方,动用了多少人力物力,却还是做的无用功,这是为什么?因为所有人都是政绩思维、维稳思维,却唯独不能理解一个简单村妇的简单心思:她只是要一个说法,不是“法律的说法”,而是“人情的说法”,即便受骗认栽也行,但得让她咽下这口气,而现实却是处处跟她作对,让她的恶气越发浓烈。
就是为了这口气,她像当年的秋菊一样上路了,不惜胡搅蛮缠,不惜委身以报,一切为了让那个“前夫畜生”承认假离婚的事实,为达此目的,她要将所有阻拦她揭露真相的拦路石都搬掉。然而最终传来的“前夫车祸身亡”的噩耗,顿时让她失却了方向,告状也就无以为继。
这个戏剧性的细节在影片中被编导进行了深入阐释,他们通过剧中人物问道:如果那个“前夫”没有车祸身亡呢?是不是告状将没完没了?这是一种沉默的点题:在目前机制下,各级干部该怎样准确读解李雪莲的诉求?李雪莲的诉求很大吗?她的心理需求很深奥吗?当法律之路走不通后,难道就没有其他机制可以说服、平衡、舒缓吗?为什么所有人都“读不懂”她是在呼唤人情关怀和寻找心理寄托呢?
社会矛盾是如何发生的?人际关系是如何协调的?公权力是如何运作的?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重大命题”。编导用荒诞的“刁民告状”的套子,将这些重大命题裹进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中,引发观众在笑声中思索,显示了以小博大的高超智慧。这对于长期远离“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中国电影而言,不啻为“补钙之作”,值得点赞。而电影在艺术形式上采用“忽圆、忽方、忽宽屏”的视觉效果,同样是出于审美和推演故事的双重考虑——“月洞”能别具一格地有效展示乡村之美;当场景换成了北京,圆形也就换成了方形;当一切“正常”了,屏幕也正常了。如此一来,这个现实而又荒诞的故事也就有了更具象化的轮廓。
“悟空,我是师傅啊。我在你门前,开一下门,你的保安不让我进去。”唐僧着急地道。
“哦哦哦,马上来。”悟空放下瓜子,翻了一个小小的跟头,便到了门前,打开门,只见唐僧一身袈裟,道:“师傅,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穿这身?来来来,换身衣服再说。”说着便把唐僧拉进了别墅。“悟空,为师不换。这是象征着佛祖的弟子的袈裟,怎敢轻易换下?不可不可!”
“得,不换也罢,师傅,说说吧发生什么事了?”悟空耸耸肩道。
“悟空啊,说起这个,你得给为师评评理啊,那皇上突然说我千辛万苦取回来的.经书是废纸,下令把经书全烧了,还告诫人们不可信佛,说什么要靠自己,还将我赶出了大唐,哎。”唐僧一脸憋屈地说。
“都跟您说过了,别信佛别信佛了,现在佛祖都改名了叫‘时祖’称自己是时尚达人,快来,换了衣服再说。”悟空将唐僧推进了试衣间。
几分钟后,从试衣间出来个帅小伙子----身穿一件T恤衫,下身穿了一条紧身牛仔裤,头偏戴着一顶帽子,对!这就是唐僧!
“哇哦,师傅,挺帅的嘛。”悟空站在一旁赞道。
“真的吗?为师感觉好别扭啊。”唐僧在镜子前看了又看。
“真的啦,习惯就好。”悟空笑笑说。“走吧,我们先去找沙师弟。”
师徒二人乘飞机从花果山飞到了流沙河。
一年级:冷语诺
童话与现实相距那么遥远又是那么地近,有些事情永远不会发生或只在梦里遇到过的情况也或者只有在电视剧里才见到过的情况,一旦让你赶上了,那就是真的,真真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童话有如梦一般,那么的虚无,让人可望而不可触,也许你会说童话里的故事都是假的,骗人的,但是你要是当真,固执地认为那就是真的,那就是现实,也许会有那么一天,他就真变成真的啦!真真切切存在的事。但是现实中存在的事情,你若是固执地认为那是童话,那么他对你而言就真的可能是童话了,童话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即使那么的清晰又是那么的模糊,永远让人无法真实地感觉到他的真实存在,但他却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很多人都想飞进那完美世界里即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的事和物都是按你的思想发展,但现实世界对你而言,可以说是十件事有九件事不如意,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你才想飞进那完美世界里,追寻那生命的奇迹。我们必须认清眼前,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童话世界只是一个美好的梦,要想飞进这个美好世界里,我们就必须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进行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真正的飞进那个属于你自己的童话世界。若不然,你的现实生活将会如梦一般,永远迷迷糊糊的,混混噩噩,不知自己生活在现实中还是在梦中,在现实生活中,老感觉你对现实是虚无的存在,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没有一个人愿意生活在不知是虚还是实的世界里,都想对自己的身边的事和物有切实的感觉,想真正地了解这个世界,想让世界真正的感觉自己的存在,想对现实中的事和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想”这个字,好耀眼啊!无论是有所成就的伟人还是那些平庸而又碌碌无为的人都说过这一个字,更甚至于将来和现在也一直说着这个字,这个字确实很重要,可以这样的理解它是童话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跨过他,这个世界对你而言是个美好的童话,不跨过他,你对这个世界将是一个童话故事般的存在,童话与现实之间其实就那么一步之遥,勇敢地跨过他吧!你将有一个充满希望的黎明。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