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1日凌晨,欧洲杯决赛如期开战,艰苦鏖战122分钟后,此前一直磕磕绊绊的葡萄牙登上了冠军之巅,捧起了德劳内杯,成为了欧洲杯历史上第十位冠军成员。作为一名球迷,我在感受足球的魅力和激情同时,更加为葡萄牙队球员C罗的泪水和坚持而感动,见证了他的荣耀,见证了他爱国的情怀。
这场比赛之前的葡萄牙其实并不为外界所看重,小组赛三战三平,惊险进入淘汰赛,1/8,1/4决赛也是通过加时赛甚至点球决战才得以晋级,半决赛对阵黑马威尔士,总算展现欧洲强队本色。因此说一路走来,葡萄牙进入状态非常晚,球队起起伏伏。能够站在决赛的场地,运气以及团队坚持不懈的精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说到葡萄牙队的精神,不得不提一个人,那便是球队队长C罗。这位当选过世界足球先生的顶级球星已经在个人荣誉和俱乐部层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能够为祖国葡萄牙获得国际大赛的奖杯,却是他一直在努力追逐的梦想。这个梦想等待了12年,从青葱岁月的毛头小子,到步入而立之年的成熟男人,C罗从未放弃。
这场决赛,如果说C罗踢完了全场,我不确定赛果会怎样。但是在比赛开打10多分钟,他的受伤下场却凉了全世界葡萄牙球迷的心。大家都知道C罗对于球队实力和精神层面的作用。他是不愿意的,受伤倒地时,膝盖的疼痛其实远不足内心那种关键时刻不能为国家荣誉驰骋赛场的伤心,那一刻他哭泣了;在队医用绷带固定膝盖后,一瘸一拐的他忍着疼痛回到赛场,希望再为球队尽一把力,我们为之而骄傲;但是伤情过重让他无法加速和作出技术动作,他成为了球队的包袱,几分钟后主动被换下了场,那一刻他流泪了。整个世界都在为他的伤势担惊受怕,认为葡萄牙命悬一线。但是下场后的C罗没有躲起来自怨自艾,他主动成为助教,一瘸一拐地在场边帮助教练指挥球员,特别是加时赛终场前为了保住1:0的赛果,他在场边瘸着腿奔走,焦急指挥球员布防的身影感动了很多球迷。
这就是C罗,他的爱国之心,他的精神领袖作用溢于言表。颁奖台上,他重新戴上了队长袖标,带领队友们捧起冠军奖杯,和大家一起欢笑。虽然他没有战斗到最后一刻,但他就是英雄,一个无论是场上还是场下都全身心投入,为国家荣誉而战的英雄。他的心经历了从地狱到天堂,他的精神鼓励着队友们,帮助他完成了为国家赢得奖杯的梦想。
体育就是这样,在和平时代的“战场”凝聚着国人的爱国热情。当前,我们正处于祖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战场中,同样是青年,我们应该向C罗学习,学习他的为国战斗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也许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无法做出多大的成绩。但是每一个的工作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都是运行中不可缺失的零部件。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民族的复兴,我们应该像C罗一样具有担当和责任;应该像C罗一样为了梦想坚持不懈;应该像C罗一样,以身作则,自强不息,主动传递正能量,鼓励和带动更多人共同奋斗。有了大家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可以迎来属于我们的那份成功的泪水和欣喜的荣耀。
努力吧,青年人!!
十多年前的一次世界杯下来,将我这个球盲脱盲的同时,我开始喜欢上了足球,而且结合人生的众多坎坷喜乐,深切感触到球如人生的真谛——绝望,兴奋,失意,意外,幸运……五味杂陈的人生漫长历程总是可以在一场球赛里边体现的淋漓尽致,或许这就是足球吸引人们的潜在原因吧?
这次欧洲杯,我们很幸运地可以不必熬夜观看几场晚上九点的比赛,皆大欢喜。最后的决赛竟然是高卢雄鸡和葡萄牙!要知道葡萄牙虽然有C罗这一著名球星,可是毕竟一路坎坷,平局居多,且差点儿没有小组出线!记得一个记者采访C罗的镜头:心情不爽的他拿过记者的`麦克,扔进了旁边的人工湖里!这就是大腕,谁敢去招惹他呢?
7月11日,儿子生日,欧洲杯决赛。凌晨三点,今年第一次起来看球,窗外夜色阑珊,妻儿鼾声如旧。我蹑手蹑脚关上他们的各自卧室门,倒了一杯开水,开始观战:从控球率、射门次数以及角球数量看,葡萄牙远远不如法国队,最令人遗憾的是C罗左膝盖受伤,几次倒地不起,最后含泪退出比赛——真是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啊!顶替他出场的是埃德尔,一个年轻的球员,一个本来应该一直在替补席上的球员。
球如人生。只要你讲究策略,坚持不懈,就有逆袭成功的可能。于是,我为本来夺冠无望的葡萄牙暗暗较劲:加油!愿幸运之神降临到你的头上!
葡萄牙严加防范的同时,择机进攻,期间有裁判误判手球的判罚,好在那个球打在了横梁上没有进球,否则回放的镜头很容易证明一黑一白两只手臂是两个球队的成员。法国球迷大失过望。葡萄牙的一粒射门打在了横梁上,也没有改写比分。C罗的膝盖打了绷带后站在了主教练旁边,担当起指挥角色,那表情,那动作,那着急劲儿,令人动容。结果,九十分钟比赛结束,0:0平。
比赛进入加时赛,双方体力都明显下降,不敢轻易进攻,传球多次失误。可就在一百一十分钟的时候,替代C罗上场的小将埃德尔,终于将球踢进了对方球门,球场一片欢呼,葡萄牙球迷掀起了红色的海洋,C罗和主教练扬眉吐气,兴奋至极!葡萄牙首都广场的球迷欢呼的镜头更是令人热血沸腾。与之相反的是蓝色区域的法国球迷,垂头丧气,有的人立刻表情痛苦,甚至留下了眼泪——C罗也流泪了,他流的是胜利的眼泪是喜悦成功的眼泪。要知道,他每天的训练都是强度最大的,来的最早,离开的最晚。厚积薄发,这就是人生!
余下来的十几分钟,法国队没有将比分扳平,银光闪闪的大奖杯,在C罗和他的队友间传递,亲吻,合影,展示——胜利,独一无二的冠军,这才是人生才是足球的最高境界!而登上亚军奖台的法国队,黯然失色,各个表情迷离,垂头丧气,几乎被球迷和观众忽略。比赛就是这么残酷,人生何不如此呢?
看完球赛,本以为会睡意朦胧,补上一觉的,可是全身热血沸腾,全无睡意。外边的天也亮了,看看东边的崂山巨峰,透出了曙光和山峰的剪影。于是,带上单反相机,驱车来到李村河拍摄荷花——人生要是没有睡眠,该会增添多上时间啊!可惜的是,懒被窝成了庸庸碌碌人们的通病,包括我。
红的、白的、粉的荷花在晨光中妩媚动人,清香飘荡,鸟语飞扬。不少老年摄友长枪短炮地在老师指导下拍摄,较之于他们的设备,我就有些相形见绌了,可是,不见得设备差就没有好的作品,正如刚刚夺冠的葡萄牙,于是信心满满地开始拍摄。
拍摄完毕,驱车去单位,途经青岛大学,进入校园剑湖,拍摄野鸭大雁,如今他们子孙繁衍迅速,很多小宝宝都在成群结队地茁壮成长,身上皮满了绒毛。令我意外的收获是拍到了一条水蛇,在浅水里曲线前进。
到食堂吃过早餐,漫步回到办公室,还有半个多小时时间,于是就敲打了这些文字,算是对最近一段人生的记录和感悟吧。
每次观看欧洲杯或者世界杯,总是感叹那些人口不过百万的小国家的球队如此优秀,而我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中国的国家队却令人无地自容!如果说是人种的差别导致,我想阿根廷、巴西的球队也是黄种人啊?日本、韩国这么小的国家竟然也导致我们的“恐韩症”,的确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很多人,包括我,将其原因归咎于我们的体制!的确,这中国的体制,导致了很多领域的诟病,包括体育运动、企业经营、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以及方方面面。于是儿子就有了生存压力大的感叹:我们不愁吃穿住行,可是我们按照马斯洛理论,有对民主自由、公平政治的追求,所以,我们就活的比你们要累。
原来如此!中国的希望,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到现在的中国梦,一直寄希望于下一代,而我们这一代人呢?庸庸碌碌、甘心平淡地等待着死亡。如此反复几代,我们才真正地能够实现伟大的中国复兴呢?才能够有和谐、民主、自由的生存空间呢?才能不再有黑哨,不再有潜规则,能够有亿里挑一组成的国家队获得世界杯的冠军呢?
引言
所谓学习能力,是指围绕着一个特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者通过综合驾驭各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做到所学为所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去适应未知的工作环境。[1]
以本人所在的学校为例,对中国学生与留学生以及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之间的语言学习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借此帮助学习者取长补短,提高学习能力和水平,促进汉语的传播和发展以及英语的学习和交流。
中外学生在学习状态上的差别
不久前,我们对中外学生语言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中外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学习驱动力方面的差别
在近五年的汉语教学中,当每个留学生被问到“你为什么来中国学汉语?”时,他们的第一个答案就是“兴趣”。毋庸置疑,国外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个人兴趣。而中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英语也是两年时间,但都是大班教学(少则五六十人,多则超过一百人),由学校统一编班,统一安排教学进度和课程设置。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带课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只能根据多数学生的语言掌握情况安排教学,从而被动地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也导致了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我国许多学生争取高成绩是为了拿到奖学金,将来毕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有的是为了考取研究生或推免而本硕连读;有的也仅仅是为了考试及格;有的是为了追求真理;也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总之,中外学生在学习上的驱动力差别较大。
2.学习目的的差别
中外学生学习的目的都包括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理想。然而,除此共同目的之外,有些中国学生的另一目的是为了父母甚至是教师而读书。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不负某个教师的期望而日日苦读。这就是学习目的中的“指向自我的学习目的,指向社会的学习目的”以及我国学生具有的“指向他人的学习目的”[2]。
3.学习条件的差别
国外高校基本上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台电脑,无线网络覆盖面广,学习者均可免费使用。图书、电子文献等资源都可以随意使用。国内的高校配套设施相比较国外来说要落后一些,再加上学生众多,因而“僧多肉少”的局面时有发生。除此之外,在中外学生的居住环境方面,我国的大学一般都会让留学生单独居住,住宿环境安静舒适;而我国学生人数众多,通常都是统一安排住宿,这样一来学生想要把宿舍当作书房来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宿舍自修习惯就变得很困难。
中外学生课堂表现的差别
中国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往往比较“乖巧”。通常给中国学生上课,只是授课教师在唱“独角戏”,而在给留学生上汉语口语和听力课的时候,尤其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的学生们会比较踊跃,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能够作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
1.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英语教学的时间短,经验不够充分。英语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引进到中国的课堂,至今也只有四十多年的教学历史。承担外语教学的教师多数都是在中国院校毕业,知识层次也不尽相同,又一直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因而教学手段略显呆板,教学氛围仍显凝滞,教师的权威仍显得至高无上。带着师生间的这种“等级”观念,学生不敢也不好意思与教师进行探讨。
(2)考试只要求分数,不需要讨论。参加高考上来的中国学生都知道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可高考时只需要分数,所以不曾练过口语。陕西省为了城市与农村考生之间的起点平等,也取消了高考的英语听力。因此,大多学生都只是会考试不会用英语交流,停留在“哑巴英语”阶段。上了大学,继续为了考试,疯狂地记单词、背句子。教师也不得不为考试而教学,再加上班级较大很难进行纯英文的讨论活动,只好教师扮演演讲者的角色,学生扮演听众的角色。
(3)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办教育。学校秉承政府的安排,没有更多的自主办学权,只能认真地遵守规定,难以创新。
2.国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由各国不同的教育理念而决定的。首先以美国的教育为例。第一,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知识的权威性进行质疑的能力;第三,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理的精神。同样,大多数英国大学在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上更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送。此外,英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学习和调查实践,很多课程的导师都会在每堂课前给出相关的阅读书单,让学生提前进行阅读和思考。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两大部分,即讲座课环节和讨论课环节。学生们准备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启发式的讨论模式中,教师仅仅充当参与者的角色,更多的发言和表达机会都留给了学生。德国的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日本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们的子女凡事要先考虑别人,尽量不要麻烦别人,要独立,他们还注重“与他人协调”等有关群体教育的内容。日本父母很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很重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和创新教育。显而易见,中日两国的家长对子女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着大相径庭的认识。
总之,美英德日国家在教育理念上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看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创新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来说,主观能动性要强一些,所以在课堂中常常是中心。
(2)与对知识与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美英德日等国家无疑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这些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在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上,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根本上得益于其师资队伍的精干和优良,源于其对职教师资的入职严格把关。为确保师资质量,德国对职教师资实行严格的“入门把关”和“过程控制”。[3]当然,对教育的重视与一国的经济实力也是息息相关的,经济搞上去了,国家有钱了,自然就有资金支持教育的发展。
结论
中外学生在学习状况上有较大差别,这主要表现在学习驱动力、学习目的和学习条件的差异上。总之,国外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上强于中国学生。中国学生看重的是现存的知识,而国外学生看重的是有没有想法和创意。因此,我国应该在教育理念上不断完善和更新,顺应时代潮流,在提高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的前提下,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结合市场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现实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妙丽:《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年第2期,第46-47页。
[2]彭鹏:《比较中外学生学习状况对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价值工程》20xx年第5期,第184-185页。
[3]王寿斌:《职教师资的培养和选拔:美德澳的经验与借鉴》,《教育与职业》20xx年第12期,第106-107页。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