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在春天的小树林里,雪都融化了,动物也从冬眠中苏醒了。万物复苏,小草们都从荒凉的土地里钻出来,也准备迎接春天的到来。
可爱的小松鼠从冬眠中苏醒了。他睡了整整一个大冬天,觉得自己的小肚子饿饿的,就去树上找一些树叶,来填饱自己有饥饿有好久没吃东西的小肚子了。
还有,一场春雨过后,小草从湿润的泥土里钻出来。花儿又重新开放,找回花儿自信。小溪上面的冰层都融化了,小动物们有可以重新喝到纯净的山水了。鸭子,鹅,都有在水中嬉戏,玩的非常开心。大雁和燕子个个成群结队的从南方飞回来了,重新在这里搭建新家。
这就是春天的小树林,真美啊!
爬上高高的天涯石,坐在那里看着蓝蓝的天,蓝蓝的海。倾听着海风,海浪与海鸥的交响曲……
咦,怎么蓝蓝的海水变成黄色了呢?再一看天上,太阳怎么缺了一个角呢?哦,原来是太阳公公已经有一步踏入了水里。金黄的海水,微波泛起,就像一个害羞而笑容满面的小姑娘,多可爱啊。不但海水变得微黄微黄的,连天上的白云也沾了光,红的,白的,金黄的……五彩缤纷的交织在一起,漂亮极了!
慢慢的,慢慢的太阳已经有一半落山了,这时海水变得金黄金黄的了。几只海鸥大概也被这醉人的景色迷住了吧!不时的用翅膀点点金黄的海水,一副陶醉的神情。天涯石边的小榕树和西边那五彩斑斓的彩霞一起倒映在海面上,就如同鲜艳而秀美的刺绣一般!
渐渐的,渐渐的,太阳公公就要关门了,只露出一点点的脸。海水更加的金黄,天上的彩云也在不断的变幻着。一会儿像老虎,一会儿像大树,一会儿像一个在翩翩起舞的小姑娘……最惟妙惟肖的就是那一幅动人的山水画了,这幅画里有山有树。有鸟儿还有清澈的河水。山和树是绿色的彩云,鸟儿是金黄的彩云变的,清澈的河水呢,就是没有彩云的地方。说也真巧,这时真有几只小麻雀朝这边飞来,我想,也许是因为这幅画太有魅力了吧,把小鸟都吸引过来了吧
太阳公公终于下山了,海水也慢慢的变回了蓝色,云朵也变回了原来的颜色。几只海鸥轻轻的掠过海面,流露出了一丝丝的留恋之情。是呀,这样的美景有谁不为此陶醉,为此留恋呢?
我的家乡在甘肃徽县,这里被人们称为“陇上小江南”。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这里有许多风景如画的好地方。我要介绍的是泰湖公园。
一进泰湖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阔的大广场。广场上耸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泰湖风情园”五个大字。广场中央有个舞台,舞台上矗立着几根又粗又壮的大龙柱,上面雕刻着神态各异、张牙舞爪的飞龙。广场四周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真是美极了!
顺着蜿蜒的小路往前走,就到了一座大石桥上。这座石桥是拱形的,像一个弯弯的月亮,横跨在湖面上。桥下有一个大桥洞和两个小桥洞。站在桥上,可以望见桥下清澈的湖水,水中有许多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动。撒些鱼食,鱼儿就争先恐后地抢吃的。
从石桥上下来,继续向前,又走下许多台阶,就到了一处水榭。水榭四周,垂柳依依,竹林苍翠。水榭的长廊上刻有十二生肖图,惟妙惟肖!水下有许多鱼儿排着队伍,快活地游来游去。你看,这边“鲤鱼跃龙门”,那边黄鱼抢鱼食……不时还有一两只水鸭子在水面嬉戏。真是美不胜收啊!水榭上还有供人们休息的小亭子呢!
泰湖湖中有个小岛,上面有个喷泉可以喷水。每当水柱从喷泉中喷出,冲向天空,又落下来,就像一道道美丽的彩虹,又像一串串闪亮的珍珠,璀璨无比……来到泰湖公园,就像来到世外桃源一样!
朋友们,欢迎你也来泰湖公园游玩吧!
有一天,下课铃声响了,班里的同学纷纷走出了教室,都到操场上玩了,只剩下孤独的文具们在教室里。
文具们在教室里等着主人回来和文具们玩,突然之间,文具们发生争吵了。削笔刀和铅笔先是产生争吵的,削笔刀水说:“如果没有我,你会有的在社会中吗?是有我在社会中,你才会在社会中的。”铅笔说:“哼!如果不是我出现在社会中,你都不会出现,还说你现在这个社会中的,在这一个社会中小学生没有了我是不行的。”忽然,橡皮抢着来说:“这在一个社会中没有了‘我’是不行的,有些时候小学生写字时写错了一个字那怎么帮呢?用什么来擦呢?难道用手来擦吗?”铅笔说:“如果你孤独一人在这一个社会中,在小学生手中,你会得到他们的喜爱吗?”尺子说:“小学生在做题时,如果没了我,那怎么行呀?”钢笔说:“小学生在写字时,如果没有我,小学生们会写出漂漂亮亮的字出来吗?”铅笔盒说:“如果没有我,你们会出现在现实的社会中吗?你的尺子、橡皮、铅笔、钢笔放在哪呢?还不是全部放在‘我’的里面!”蜡笔说:“人们在画画时,没了我涂颜色怎么行呢?”
书包说:“你们天天都是装在我的书包里呢?你们多少样东西都不够我比呢!”
书包和铅笔说:“你们在争吵什么,争吵是没有用的,简直是在浪费时间,还不如为他人做一点有益的事吧!这篇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应该骄傲,应该为他人做出有益的事。
百花争艳的春天很美,但春天的雾更美。
早晨,窗外白茫茫的一片,我把窗户打开一条缝,欢迎雾到我家作客,雾便飘进来了,丝丝缕缕,慢慢的在房间里飘散,空气中弥漫着雾送来的草木香气。
我走在上学的路上,周围的景物都沉睡在雾的怀抱里,雾像善良的母亲,生怕他们着凉了,给他们通通披上了一层白衣,树和电线都显得毛茸茸的,看上去暖和极了。本来远远就能看见的高楼大厦,在雾气的笼罩下,现在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见影子,但它们仍旧显得很巍峨。
中午,雾似乎舍不得回去,和早晨一样浓。她像一位心灵手巧的化妆师,把行人额前的绺绺黑发染成了一缕缕银丝上下的睫毛都挂满了细小的水晶花。这时候,如果你把眼睛稍微闭上一会儿再睁开,只觉得眼睛湿润润的,感到有一丝凉意,非常舒服,多迷人的雾啊!我想伸手去摸,他却调皮地飞了,飞到了我的脸上,飘到了我的头上,扑进了我的怀抱,它——甜到了我的心里。
停在小区的汽车旁吸引了许多小孩。我走进一看,原来车窗上有了雾,小朋友就把车窗当作画板,这些小画家们,伸出小指头,在上面画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雾并没有责备他们,慷慨大方地让他们任意摆步。
春天的雾啊!我被你深深的吸引了,你是那么的温柔,那么的深情,我真想也化作那一片迷茫的雾飘在祖国的春天里。
乡村的黄昏是秀美、恬静的。路边的花呀,草呀,都在徐徐晚风中的抚摸下,安静的睡了。夜来香却精神十足地梳妆打扮,准备迎接“黄昏的音乐会”,她们用绚丽的晚霞做胭脂,涂红娇美的脸蛋;用金色的阳光做长裙,套上柔韧的腰肢;向小河哥哥要一朵浪花,插在自己五彩的秀发垂进潺潺的流水里。静静梳洗着。顽皮的小河也不在跳跃,安分地淌着。河里的睡莲闭起了眼脸,弯弯的睫毛上挂着水珠儿。河里的小鱼儿都回家去了。想必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召唤他们吃饭吧!
河里洗衣服的妇女已经洗完了衣服,边走边谈论着村里的新鲜事,放羊的小朋友也牵着羊慢慢往家走,口袋里塞满了又酸又甜的枣。到地里干活的人也不干了,有的开着拖拉机往家里驶去,有的抗着农具往家走,个个汗流浃背,衣服都被浸透了。不一会儿,各家各户的烟囱都冒出了缕缕炊烟,厨房里响起了锅碗瓢盆的交响曲,饭菜的香气飘出了家院,散到街上,飘向远处。吃过晚饭,一些老人都一个个从家里出来了,叼着烟袋卷蹲在一起谈古论今,说牛郎织女,讲论三国、谈刘备 这时,一弯新月隐隐约约的挂在夜空中。
纯洁的它来了,我最爱的冬天。有人问我为什么爱冬天?因为它纯洁,虽然它的到来践踏了很多的“生命”,不过它也磨练了小生物的意志,就像梅花,它在严寒中的坚持令我佩服!
原来的一片“绿海”森林,现在披上了纯洁的衣裳,可让那淡淡的粉色衬托的更明显,经历过无数的风霜雨雪的.梅花,依然在寒风中高傲的挺起胸膛,一股凉风袭来,压弯了它的腰,可它并没有屈服。从它身上我看到了坚持这俩个字,雪来了,我疑问为什么它有那么坚定的意志?可能练过学过!是啊,不通过死一般痛苦的磨练,怎能形成!
梅花,我赞叹你,你真厉害!
从我家阳台望过去,对面银行的院子里有三棵松树,两棵高大一些一棵矮小一点,从我记事起就伫立在那里。他们就象一家三口,无论冬夏都亲密无间。
这三棵松树青翠挺拔,虽然没有小松鼠在上面安家,但是倒有不少鸟雀在树上栖息。鸟雀中除了麻雀、斑鸠,还有被称作“沙和尚”的灰喜鹊。每天清晨,都会从松树上传来鸟儿动听的乐音,时而急时而缓,宛如一颗颗透亮滚圆的水珠,在叶片上滚动,酣畅淋漓,让人情不自禁翻身起床,向那片音乐的泉源探去。
记得还没上小学的时候,我和姐姐常去银行的院子里玩,采摘花坛中的小野花,或戴在头上,或挂在松枝上。玩得最多的就是在松树下捉迷藏。有时我们手拉手环抱着松树粗壮的枝干,快乐的笑声传递到松树的每一个枝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看着他们长大,他们也陪着我一起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能再到银行院子里玩耍了,银行内外到处安装了红外线扫描仪和摄像头,每天只能从窗台看看我心爱的松树。妈妈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会透过窗户看看松树的摆动幅度和方向,来判断当天的天气。而我却不同,我总喜欢在黄昏时吹葫芦丝,三棵松树就象婷婷玉立的少女随着我的音乐舞动绿枝,轻轻向我招手。
十多年过去了,我和松树一直保持着这种默契的交流。直到某天起,银行里辟哩啪啦放起鞭炮,而且不断地开进新汽车,使得银行的院子一天天在缩小,爸爸意味深长地说:“恐怕以后不会再有鸟雀在松树上栖息了”!
我有点儿惊异,但爸爸的话很快就得到了验证。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起床第一眼就看到窗外空荡荡的。不对劲儿,我急忙把脸贴在窗玻璃上,踮起脚尖向外望去。那三棵松树已躺在地上,树根被草绳紧紧的捆住了。原来,银行要将松树搬走修建更大的停车场。
我颓然地坐在床边,眼泪夺眶而出。一直陪伴我成长了十几年的松树,它们在清晨的冷风中就这样孤寂的倒下。我仿佛看见一辆拖拉机开进银行,载着三棵与我相处了十几年的松树,带着鸟儿的不舍与我儿时的憧憬和欢乐远去了,留在眼前的,只有那片扬起的尘埃……
哦,我亲爱的松树,有谁知道你们会去哪里?!也许你们的生命会在另外一个地方得以延续,而我希望那儿只是鸟儿的天堂,永远不再受人类的侵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