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何其不是人生的一个缩影呢。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一无所有;然后把欢乐、痛苦、梦想、失落、爱恨情仇装进自己行走世间的背囊,还有金钱与地位,利益与名望;但是最后,我们都会离去,什么也带不走。
其实,所谓的空与所谓的满,都是一种物质上的“空”,毕竟我们带不走一切幻影流光;所以,我以为,“空”与“满”是两种心态,前者是悲观、消极的,而后者是乐观、积极的。它们的区别体现在对于人生中过程和结果、得到和失去的理解,这是不同的看法的来源。尤其是得到与失去。
我还以为,这两种观念都没有绝对的正确或是说错误,但要看怎样理解。无论如何,都应该以享受人生、感激人生、活出价值为核心才对;否则,说这话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了——按照他自己的说法。第二只小木桶是这样理解的,它在享受得到的过程,感谢一切对于它的.赋予;可第一只不,它郁郁于失去,为此而痛苦,却没有想到过在“失去”之前的“得到”是从何而来——它自以为天生就要重复失去的过程。了然地,高下立判。
我想说,得到与失去是永远无法避免的人生主旋律,老子就曾说过“失之,得之”这样的妙语。既然我们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那么,就应该享受得失,享受得失的过程。这样,才对得起我们的时间,对得起我们的一生;至少该为自己的幸福与满足感活着,才能想到别人——若是对自己的悲欢得失郁郁于怀,那么还有什么心情来关心别人呢?
或许,我们都只能看得清视线范围内的东西,看不到太远的将来;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正视眼前的命运。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得失,才会有积极的人生。我们无从掌控全部的命运;但是,性格有能力改变你能够主宰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控制得失,无法预料遥远的未来,但是我们可以决定我们看待这一切的心态;如果无法避免现实的惨淡,那就在内心深处构建一个快乐的世界。
第二只小木桶,同第一只一样,只能是一只小木桶,但至少,是一只快乐的小木桶;我们不过是芸芸众生渺小的一子,但是,我们照样可以很快乐。所谓得失,其此之谓乎。
作者去云冈石窟看到巨大的雕像,认为造相既不是纯粹的艺术,也不是普度众生,它只是为了让世人心生敬畏,感到自我的渺小。但这种人与佛之间的鸿沟,也只是俗世的`一种虚妄。佛从来不是绝人于千里,而是人们为自己筑造的屏障。对此,我真是非常认同。我身边不少人去放生、抄经书、焚香拜佛,却很少有放下手机、闭目养神的人,很难相信一个每天淘宝购物、电视剧泡饭,不看一本书的人能够摆脱虚妄。现代的物质如此丰富,生活的本质又如何是参透?
当然,这是说事的。若说人,或许就没这么为难,不过很纠结罢了。爱恨爱恨。爱到了极点便是恨。爱恨两茫茫,爱无苍,唯有大爱无疆不会变恨。爱也就这样了,得不了,失了,也没什么。最后的咒骂却成了自***,那就是失之本心。佛曰,人世皆空。是啊,爱+恨不就=陌生人了吗?总有一天会尘归尘,土归土的。爱恨亦不过是生活中的.一味添加剂罢了。话是消极了一些,若是乐观点,则会说没关系,第二天又变成原样了,那似乎成了无心之人,只不过藏得再好,若有一天再陷进去了,心的包裹却再次被一片片的撕裂,或许以后就不再信任了吧。那么失就大于得了。当你的心被装满了,再丢弃,或许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生活,不就是这样嘛。
得+失=无。这个公式的复杂化便是事业+财富+亲情+友情+爱情(得)+事业+财富+亲情+友情+爱情(失)=无。其实,得失离不开名、利、情三字。这不过是父母亲人甚至老师、老板压给你的负担罢了。若丢了它们,你会感到浑身轻松,这是为什么呢?是累,太累了,害怕失。乞求得。或许抛开那么多的想法,可能便更上一层楼了。那不再是名利之得,乃至心之得。
话已至此,抛开物之得失,便似退一步海阔天空,愁,便少了一些。借酒消愁,为何更愁。因为酒是物质啊,还是离不开质失(物质之得失,这里是失),酒醉后似乎又有了一层压力。怕失,还是怕失。有人怕心中的秘密说出,有人怕酒后会干出什么稀奇的事……这种想法一直抑制你身体的放松。其实酒没这么好。心空,皆情空。此之谓无之得失,遂成大道。
语罢,如此,失又何惧?罢不能累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