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回忆太深,总会泪流千行,这是人们留恋旧时常常提起的话语,带着凄美的味道,来来去去,进进出出的穿梭在寂寞的夜里,无始也无终。
其实有时候觉得,我们当初曾拥有过的那场花开花落,年少轻狂,不就是一个完美的轮回,走过红尘,走过风景。何必去在乎过程中的烟雨?可是,孤单的时候,再去留念,不知怎的就会有一种压抑的情绪难以控制,想着想着就哭了,想着想着就泪了。
曾经你说,人生的这段路程,无论如何去过,总有一些人会从陌生到熟悉,然后再从熟悉到陌生。而那些具有回忆性的过去,譬如一起看过的朝露,譬如并肩有过的海滩,都会在一个只有两个人知道的地方,深埋着,无它。
是啊,想起那曾经,一个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词语,如今只剩下苍白,流年在默默的飞逝,恍然间,感觉时光就这样悄悄把我带到了寂寞的怀抱里,投入的如此感伤,又如此无奈。
也许在青春这个舞台上,我们演绎了太多的重聚与离别,所以才会在夜色里漫漫长路无归期,关于流年,我们又无法刻意的去记录些什么,或许这也就是人生的弱点,留下了一场有一场回味不够的风景,使我们欣赏着,思索着…
我知道,有时候不经意的想起梦中的影子,都是那么的生动,但那些都属于过去,属于泡沫,可是在一个人的寂寞里,要用多少的勇气,才能走出那么一种忧伤?
自己的故事里,无人能够,记忆深刻的时候,回忆起来依旧昨日重现,若真的看看曾经轻狂的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天真的以为在一起就真的在一起的年纪,无忧无虑的看风景,却不懂风景几时能看透。
如今对于那些点滴,如同行云流水,看似拥有的,其实也是水中捞月,静静的走于朦胧的夜色里,消散了无边落叶,迷离了梦,灯火阑珊处,路,竟也觉得无痕。
曾做过的梦,经年之后都变得不了了之,当我们回悟的时候,也只能抓住青春的尾巴,而在青春里那些有关彷徨过的,沉醉过的往事,更像是一朵烟花,稍纵即逝,虽然觉得短,但在青春的天空里绽放的那一刹,就已经被定格成永远,刻骨又铭心。
只是想说,回忆的时候,偶尔就会落泪,这算不算是对曾经的执念,又或是对梦中的人留念的仍不想放手。
夜微凉,尺素香。星月半央,淡了素妆。
暗思量,自难忘。涕泪两行,湿了华裳。
--题记
窗外的夜,是静谧的凉。微风习习,凉爽惬意,习惯了一个人静静地走在蜿蜒曲折的小径上,听虫鸟轻吟,宛若天籁之音。习惯了一个人默默地呆望天空,回忆着曾经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岁月,如跑马灯般一一放映于脑海,旧时的痕迹,还是那些清晰,只是已回不去。
于是,不得不深深的感慨:回忆,是回不去的过去。往昔种种,曾经的曾经,都在回首的一刹那,转瞬即逝。
它似风,来去皆匆匆。
记忆,总是趁我们不防备时悄悄来袭,肆无忌惮地泄下一地的忧伤,悄然化作十八朵梦莲,撷走所有缱绻的思念,绽放成天空的湛蓝。
很是喜欢那句话:思念是把会痛的剑,想的愈狠,便刺的愈深,可我依然想念着你,纵使鲜血淋漓!花开在眼前,我们一起走过了从前,每次我总是写下诗篇,让大风唱出陌名的思念……
流年似一张纵横有致的蛛网,经纬交错,勾勒出一圈圈的悲欢离合。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角落,轻轻散落,掷下一地的断笺残章,渐渐淡了,散了,不见了……
凄美的梦魇中,梦里花开了又落,曼陀珠的花与叶,生生相错。前世留下的因,今生轮回的果,是谁将谁的岁月磋跎?是谁把谁的真心耽搁?静静的,等一季花开花落;默默的,演一场悲欢离合。
如果说,有些人注定要成为生命里的过客,也许是因为各自的事情许久不联系而心生隔膜,这个复杂的世界,着实让人模棱两可。那么,在那个缘起的地方,会不会有红豆几颗?编织成火焰的赤热,荡漾着曼妙的心波。
流年是一场华丽的盛宴,却终有褪去的一天,一转眼,又到了青春散场的边缘,几多匆忙,几多留恋。往昔的种种,曾经的曾经,都在记忆的浪花中渐渐消散,连同那些亦真亦幻的故事,也一并散去,了无踪迹。
还记得,那年,我们还很幼稚,也曾玩小孩子的游戏“过家家”;
还记得,那年,我们一起回家,放学路上胡编乱造的笑话;
还记得,那年,我们也曾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争的面红耳赤,立下的“约法三章”;
还记得,那年,你在桌子上用小刀刻下的“三八红线”;
还记得,那年,我们企图利用那张伪造的请假条,瞒天过海;
……
时光是淡淡的催化剂,慢慢演变成古老的传奇,一如普罗旺斯的薰衣草,那样烂漫而美丽。往昔是流年里最深的记忆,那些停留、亦或是匆匆走过的朋友,都沉淀在逝去的故事里,不曾离去。下意识地想起那首歌:突然好想你,你会在哪里,过的好不好…
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梁衡是第一人。作者还在文中借郭沫若评说陈毅的“将军本色是诗人”来评说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说辛弃疾是“词人”是“武人”是一般人的判断,而说辛弃疾是“政人”恐怕就是梁衡的独见了。梁衡说“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者还将辛弃疾的为政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为政作了比较,表明了辛弃疾为政的投入与积极。他能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在分析辛弃疾走上诗词创作道路的必然性时就作了这样生动的评说:“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谈梁衡的一本散文集时说:“我确信,作为一个勤于思想的人,梁衡对历史的反思,肯定比他写出来的以上篇章要更深邃更全面些。而他后来发表的《最后一位带罪的功臣》、《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思想一游到更远的历史中去,一与那些历史时期中的人物敞开心扉地对话,则就变得火花四溅了。文字也时而激昂;时而惋叹;时而叩问;时而调侃,姿肆张扬起来了…… ”
一般来说,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件、人物,写其“思想”容易,写出“美感”来难。常见的通病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梁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使“思想和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他像一位烹饪大师,非弄出个“色、香、味、形”俱佳才心满意足。他的那些评说文字完全不是抽象的概括和干瘪的教条,而是形象生动又充满美感的。像“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像“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还有“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这些文字多美呀,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现在已经八点半了,批完作业的爸爸开始对我进行惩罚了:“错这么多,不是粗心,而是你的态度问题,对作业不重视。听写错的词语每个抄20遍,快点!”我接过本子,上面的红圈不计其数,随意一数就有十多个。一个红圈就像一把剑,插进我心里。可我又有些难受与气愤,都这么晚了,不让我睡觉,还让我罚抄,也太不体谅我了。想着想着,金豆豆不禁落了下来,滴在本子上。字溶化了,变得“张牙舞爪”,仿佛在嘲笑我的懦弱。但是望着爸爸不容置疑的眼神,我还是马上忍住眼泪,忍住满肚子的怨气继续抄。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本子上的字仿佛就像是源源不断的敌人,向我发起了疲倦的'进攻。我隐隐感觉到,眼皮重了,手没有力气了,原本明亮的灯光,现在似乎也变得暗淡了。
我开始伏在桌子上写,身子像被铅块绑住了似的,动弹不得。我继续抄啊抄,夜是那样静,只听见笔尖与本子摩擦的“唰唰”声。终于抄完了。我拍了拍已经抬不起来的头,甩了甩酸痛的手,身上的铅块消失了。我终于可以躺进温暖的被窝,靠在柔软的枕头上,一下子就睡着了。
第二天上学,虽然精神不太好,但奇怪的是,昨天抄的那些词语,都像刻在我脑袋里似的,挥之不去。老师听写时,我轻松拿到了满分。
我终于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我突然很感激爸爸,也为我昨晚的恼怒而感到羞愧。原来,昨晚爸爸让我抄的N遍听写里,饱含了满满的爱。爸爸虽然不善于表达,但只要我用心去体会,就会发现无穷无尽的爱,因为父爱都藏在不经意的小事里。
对比手法是作家们常用艺术手法之一,梁衡也不例外。他在本文中就多处运用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第一处运用对比是在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气和磅礴之势”。第二处对比是将他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连称的,但梁衡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捶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弃疾的诗正是这样的诗。第四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他认为“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精辟之语。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作者主要是从词作的内容和读者感受的角度来评说的,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寥寥数言,一语中的。
见到老人后,原本早已记熟的话语在那一刹那消失得了无痕迹。没有什么过于生疏客套的语言,没有故意做作的姿态,只是那么平淡的,就着几位老人的'话题聊了起来,意想不到的轻松。我却在这和爱背后读出了几分内心深处的孤独。
眼前景象有些朦胧,如同盖了一层浓厚的雾气。我努力的眨了几下眼,然后微微眯起。眼前的一切逐渐清晰起来。那好像是我的奶奶。她牵着我的手走在雪地里。明明是寒风阵阵,却感觉温暖无比。奶奶笑着,也许别人觉得不美,却像阳光般的温和,融化冰雪,温暖万物。
景象一转,四周景象再次清晰起来时我才发觉自己身处医院。全都是白色,感觉有些晃眼。我仰头看着比我高上许多的大人,那是一种掺杂痛苦慌张以及不错的神色。又看看身边病床上的人,我开了口,却发不出任何的声音。桌上的仪器上显示的是一条直线。再无任何波澜,同时好像有什么东西从我的脸侧滑落。窗外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奶奶拉着我的手,依然是暖和和的笑容,走的很安详。树欲静而风不止,于欲而亲不待。
恍惚间听见有人在叫我的名字。原来我竟不知是什么时候出了神。回过神来四处张望了一番,是好友。我回以一个微笑作为没事。然后想把几位老人笑着道歉。“对不起啊,一不小心又跑神儿了”之后就是几句带着笑声的责怪,不知怎么的。我竟觉得那语气中有我奶奶的身影。同样是毫无责怪意味的笑骂,那么温暖。
不知不觉间,已到了拜别的时候。冷风去就在耳边呼啸,我却不再觉得冷。回头望着渐渐也远去的敬老院,心中想着那些和蔼的老人们,将他们作为爷爷奶奶,他们又何尝不教我们当做亲人。我低下头思索了许久,在好友投来疑惑时,我回望着他。良久“于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包含了许多许多,当那些老人进入敬老院的时候,就注定了与直觉的长久分离。他们会伤心,会孤独,会忧愁。
好好珍惜家中的老人吧!哪怕是多去看看他们,他们也是开心的,不要在他们离开之后才去后悔,不要在她们伤心时,一味的用金钱去填补,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这个是社会的写照。
当时光拉扯着我匍行,我看遍了沿途的花红柳绿终究只是梦幻泡影,当岁月轻擦过你额角,我看见你白发聠添,仍等待我回归故里。
经筒转山河绕,览遍风景趁年少。炊烟上滕在苍茫天穹,火光弥漫在瓦下厅堂,篱笆边的梨花散出绽放的芬芳,新生的小草发出拔节的声响。晨曦扬洒在我的耳际,喜悦充塞在我的心房。我听见远方的风景在呻唤我前行,呻唤我穿过辽阔的荒原,涉过茂盛的丛林,渡过茫茫的大海。我看见远方的风景摇摆着风情,展露着一束束花开,一棵棵树绿,一张张霜叶,一片片雪飘。袖染景香,风情怎忘?我背上行囊想日夜兼程跋山涉水看遍世间的花如锦幛。
孤影立离愁集,收拾行囊览风景。浮生缥缈薄如雾,浓浓深情重如铁,眼泪倾泻如燃烛,人世徜徉扶舷归。“孩子,无论你要去那里,我都在背后注视你一路前行,倦了,记得我一直在这里。”膨胀的留恋化为彼此的泪眼婆娑,夜里独流淌,稚气的孩童不再彷徨决定去远方,难言悲凉。此去经年,变幻沧桑,影难再成双。情真意切诉衷肠,却难阻碍我去拾那远方风景的光芒。
林叶私语,麋鹿驰过。我听见燕子在梁间呢喃,水流在桥下轻响。我看见潮水亲吻着河堤,星空恋爱着大地,银夜下的河流水雾泛起,我看见春日里枯木逢春,夏日里野火烧过荒原,我看见小镇妇人手抱孩童那时月正圆,我看见长街商人叫卖婉转,那时露正浓,我看见姑娘眉眼弯弯,嘴角微扬,那时情最深。我看见国家统一,国泰民安,那时祖国笑。这风景已震动我心灵,我已忘记我此刻正衣衫褴褛。我迫不及待的想看更多的风景,看尽世间的芬芳颜色,就算风雨兼程。
晚霞掉在江上,烛火落在眼眶,过往焚成灰烬,内心泛起悲哀的漪沦。我听见夏虫的悲鸣预言着沙滩上鱼群的死亡将近,我听见草儿的哀戚装饰丘墓旁人们的热泪挥洒大地,我看见寡妇衣裙的摇摆伴着琵琶的幽怨。我看见漂亮姑娘掩着鼻从我身旁跑过,鄙夷我的衣衫褴褛,我看见高考失意的学子举杯对月邀,落花时节独醉年华里,我看见贪污受贿社会风气每况日下。狂风怒吼使我战栗,黑夜蚊虫让我烦扰,死亡的足音让我胆怯,魂归何处的迷茫让我悲戚。我看尽了风景,可那并不是我想象。 景不见,人泪眼,难掩眷恋盼从前。
寒冷随大雪浮漾,吹败了春花,吹折了绿树,吹落了秋菊,击退了暖阳。所有的花红柳绿都消溶入白色的苍茫大地,画面剪裁到白色作为世界唯一的裙裳。在这风雪肆意喧嚣时,在这历历过往遍地生凉时,我只能蜷缩在冰凉的墙角,泪溅薄衣,朦胧的过去开始歇斯底里的悲鸣。依稀间,我看见你的身影,看见你步履蹒跚的向我缓缓走开,越来越近,看见你脱下破旧的棉衣紧紧包裹着我颤抖的身躯,满眼泪光,凄惋又忧伤。我已沉醉在有你的梦乡,我想要我的梦在黑夜里绽放的无比娇艳还吐出旧居春花的芬芳,我不愿醒来,想让这个梦变得悠长再悠长。
岁月荏苒,浮华一世。梦如朝露,怎得永恒。我看见我的梦被埋成坟墓还镌刻着回家吧的碑文。江湖沧桑梦成空,我突然开始疯狂的想念故居温暖的篝火,田边绿油油的草地,还有那村头古树和你深情的抚摸和亲吻。漫漫相思怎覆灭,唯想回到故居拥你入怀里挽你鬓发添霜。我想看尽世间的百态风景,去触摸荇藻的柔软,去体验雪峰的冰凉,去沾满蒿草的清香,去感受人们追逐的爵禄,去体验世间的爱恨嗔怨,可是千景过尽,转瞬成空,我却只想归家只想你。旧巷哀,青砖残,览尽风景还有你。
鸡鸣和狗吠在村庄响起,野花和苍柏在山坡上笑脸相迎,我回顾身后却见你青丝成雪,兮钗委地仍注视我一路前行。泉涌的眼泪是太深的情,深情的相拥是太久的别离。览遍风景,回首还好有你,深爱我的母亲。
红尘滚滚不过人间梦,千里天涯却仍念故里,再美的山河也不如倾圮的故居,再惊艳的风景也不如你的深情。千景过尽,回首还好有你。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