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年的改扩建工程,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开馆。3月11日,我有幸来到这里参观,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气势磅礴。
走进国博,置身于宽敞明亮的西大厅,透过7扇铜门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天-安-门广常南北两侧的楼梯,犹如一幅宽厚的臂膀。听讲解员介绍,铜门、楼梯,仿佛敞开的胸襟,怀抱远方,迎接八方来客,寓意着国博的博大与包容。对着铜门就是一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我想,这也是放在这里的寓意吧。
新国博建成后,形成了“两轴一区”的建筑特点。“两轴”,分别是长330米的艺术走廊构成南北轴线,由西大厅、中央大厅、东大厅串连而成的200米长的东西轴线。“两轴”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之美。“一区”,是指在地下一层形成了由国博剧尝学术报告厅、演播室组成的展示区。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两轴”“一区”,然后跟随讲解员踏上了“复兴之路”。经过修改完善的《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重新开幕。这是国博改扩建工程竣工后最新推出的第一个基本陈列。陈列通过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充分展示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揭示出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遥这是目前唯一一个全面展示中华民族170年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陈列展览。 陈列共分为五个部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条“复兴之路”上,听着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讲解,看着一幅幅珍贵的照片、油画、文物展现在眼前。让我也受到了教益。
在建筑风格和展示上,我同样得到一些感触:原建筑与新建筑的结合、展览上历史文物与多媒体科技的融合。中国国家博物馆此次改扩建充分考虑到原建筑已在人们的脑海中经形成了特定的印象,因此,在方案设计时非常注重与原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北、西、南3个外立面保持不变,新建筑向东扩建40米,向地下扩建两层,向地上扩建一层,新建筑嵌入老建筑之中,新老建筑形成有机的结合。不仅保持了改扩建部分建筑风格与原有建筑的协调,而且增强了整体建筑的层次感。陈列的亮点在于展示手段的丰富多彩,不仅仅是照片、油画、文物等静态的展品,还增加了多媒体半景画文物组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青藏铁路多媒体互动场景,空间模拟了一辆火车,有车头工作舱,有座椅,墙上的电视是动态的草原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开往西-藏的列车之上。既强化了视觉效果,丰富了陈列内容,又使观众有了更多的参与项目。国博精心设计使修改后的陈列更加大气庄重,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丰富感,彰显出复兴之路宏大主题的深邃魅力。
张继科,一个平凡普通的名字,却造就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张继科,一个年轻的乒乓球运动员,1988年出生于美丽的山东青岛。父亲张传铭是山东青岛的乒乓球教练,同时也是个铁杆球迷,所以就把儿子取名为“继科”,与著名的巴西足球明星“济科”同音。本想着让儿子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但是后来看到中国足球队输给也门了,张传铭说“踢足球看来没有希望,就打乒乓球吧,打乒乓球爸爸可以教你一辈子!”就这样,父亲的决定,改变了张继科的命运。
张继科曾经说过,因为父亲的严厉,他小的时候没少吃过苦头,比如发烧的时候坚持训练,不完成训练不让吃饭,每天坚持长跑两公里等等。的确如此,从五岁起,父亲张传铭就为继科规划好了人生路线,那就是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个乒乓球运动员。
张继科的童年更多的是在乒乓球桌上度过的,小小年纪的张继科可以说在乒乓球上具有极高的天赋。12岁进入山东鲁能俱乐部,14岁入选国家二队,15岁就进入国家一队这个乒乓球的最高殿堂。那是的他,不论是国家级比赛还是省级比赛,总能拿到第一名,深受国家队教练的重视。然而仅仅在国家队里呆了几个月,年少轻狂的他就因为严重违反队规被下调回省队,这也是他出道以来遭受到的最大一次打击。被下调回青岛的那些日子是张继科最难熬的日子,堂堂国家队运动员因为违反队规而受罚,成为了他心上的伤。那时候的他每天都戴着一顶鸭舌帽,生怕别人认识自己,消极的训练,在球技上一成不变,这些危险的信号让父亲张传铭不禁为他感到担心。气馁的张继科动了放弃国内运动员的念头,想到国外发展,寻求更广阔的一片天空,可是被父亲拒绝了。本以为自己的一生就这么的与国家队擦肩而过的张继科,万万没有想到恩师伊霄给了自己一个重返国家队的机会。
在张继科被退回鲁能俱乐部的时候,伊霄是鲁能的主教练。看着张继科的表现,伊霄想出了让“摔盘子”的方法缓解张继科内心的压力。经过这件事情,张继科宛如一只雄鹰重新振作起来。直至20xx年,经过两年的卧薪尝胆,张继科凭借着全国锦标赛男单第五名的成绩重返国家队,又过去两年后,还是全国锦标赛,张继科连胜“奥运三虎”:王浩,马琳,王励勤一举夺得男单冠军,成为了国家队的八名重点培养对象之一,201x年,张继科又蝉联了全国锦标赛男单冠军。在去鹿特丹之前,年轻的张继科从来都没有经历世乒赛单打比赛,但是他用自己参加锦标赛的经历去积极地面对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未知的挑战。结果不负众望,新手张继科在鹿特丹赢得了自己“大满贯”道路上的第一个冠军——世乒赛男单冠军。在夺得冠军以后,张继科在一千多名观众的注意下将自己的球衣撕成两半,仰天大吼,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仰天长啸的狼。早在次之前,刘国梁就曾经给继科起了一个外号“藏獒”,他说继科身上有野性,但也有点控制不了自己,特点跟藏獒很相符。张继科很喜欢这个新外号,他说:“藏獒不就得有点血性吗?我感觉比赛人越多,现场气氛越高涨,就越能激发我的潜力,越到大赛我整体状态越好。”鹿特丹世乒赛至此曲终人散,张继科最后撕衣庆祝的一幕,永远定格为世乒赛的经典。
在接下来的大大小小的比赛中,张继科不改“血性”继续崭露头角,在世界杯男单比赛中战胜王浩一举夺冠。然而关键的第三步——伦敦奥运会男子单打的冠军让张继科成为中国男乒历史上继刘国梁和孔令辉之后第三位大满贯选手,也成为继瓦尔德内尔、刘国梁、孔令辉之后的第四位全满贯选手。在短短的十八个月内完成大满贯,在所有业内人士看来是一个神话。不错,连张继科自己都觉得自己的成功比起别人更多了一种运气,但是最终决定的.还是实力。在伦敦奥运会男子单打比赛中,张继科面对的是自己的同门师兄王浩——这位参加两届奥运会之后每次都是亚军的老将,张继科不负众望,艰难地完成了比赛,为师傅肖战,主教练刘国梁,还有父母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张继科说,在参加比赛之前你,国际上传有流言,说赢得了世乒赛的人赢不了奥运会。但是我觉得魔咒是用来打破的。因为对自己的信心,使张继科在比赛和训练中游刃有余。师傅肖战在面对记者的采访的时候说,刚开始决定要冲刺大满贯时,继科的心里多了很多的焦虑。他是一个好强,敢说敢做的人,一旦他认定的事情就算是多苦多累他都会完成。聪明勤奋的张继科和充满信心的肖战联手为国家乒乓球队创下了一个辉煌的奇迹。
如今25岁的青岛小伙张继科,在巴黎世乒赛上卫冕冠军,他说自己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冲刺全满贯,成为乒乓球界的“林丹”!201x年的巴西奥运会,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年轻小哥张继科将带领我们的国家队在国际舞台上创造出新的辉煌!
11月3日,日本的文化日,我们决定去参观一下长野县的历史博物馆。
我们先来到了位于千曲市的“长野县立历史馆”。因为是文化日,所以免费开放。在日本待了十几年,却不知道文化日里有很多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真是孤陋寡闻。
今天人很多,好像在搞什么活动。后来看到了到处飘扬的“森将军祭”的白旗。我对日本历史一无所知,更不知道这森将军为何许人也。女儿倒是津津乐道,告诉我们上次学校组织来的时候,他们爬上了那个山坡。那是森将军古坟,据说建于1600年前,是长野县最早也是最大的古坟,埋葬着当时信浓国的统治者。
进到历史馆里面,女儿有点儿兴奋,带着我们左窜右窜,显得她很轻车熟路。这里展出了从绳文时代到现代日本的社会发展史,大约2000年。我这人对历史知之甚少,主要是不喜欢记忆那些繁琐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倒不是对历史本身不感兴趣,所以很多东西一看而过,不留痕迹。但参观了这样的历史博物馆后我想会在我记忆的存储器里留下一点东西,因为日本的这种博物馆大多修得很有品位和水平,通俗易懂,可以让普通人及小孩子看得明白,而且有很多模型或实物,让人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时代的生活情景。比如这里有绳文人住的茅草屋,屋内摆放着他们所食用的野味模型及猎到的动物标本。也有江户时代的民宅,还有20世纪初冈谷的缫丝业发达时期的机器及养蚕的模型。这样的东西可以让参观者尤其是孩子不感到乏味,又容易理解。
由此想起前年回北京时,曾经带女儿参观过号称中国最大的科技博物馆的“中国科技馆”。从外表看,建筑物称得上造型很有气派,且颇有创意。进到里面也很宽敞而有现代感。但是所展示的东西却实在不敢恭维。解说词晦涩难懂,别说是小孩,就是大人理解起来也不容易。实物呢,则不是不能正常运转,就是即使运转起来,也不知其要说明什么原理。我想这是便是差异,即在日益发展的中国,人们常常追求拥有一个富丽堂皇的外表,但却对是否拥有与其外表相匹配的内质视而不见,当然也许是管理、经营水平还不到位吧。
再回到眼前这个历史馆。除了室内设施外,外面还有几间茅草屋,供人们体验古代人的感受。天下起了雨,在这不遮风又不挡雨的昏暗小屋,不禁令人感叹人类追求舒适享乐的***是怎样地推动了社会文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啊!而且这种发展是那么地不可逆转。我很难想象现代生活在钢筋水泥或优质木材建造的温暖洁净的住宅里的人们,再回到这种自然的环境里。虽然有人会去做一些回归自然的体验,但那不过是一时追求新奇、刺激的冒险,而不会将自己的生活基盘永远建在那儿。
之后我们去了县内另一个历史博物馆——“松代大本营地下战壕”遗址,可惜时间过了开馆时间,只能在门口的小展示室里看了看。以前从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听了女儿的讲解,并看了展室出展的内容,才知道二战期间还曾有过这样的历史。
原来这是1944年11月11日日军紧急开工的一个战壕工事的遗址,之所以至今作为历史教育的一环展示给世人,是因为它不仅是战争的产物,而且还是种族歧视的一个血的见证。太平洋战争末期,决定在本土与盟军决以死战,并将指挥中枢转移,最终选定了在长野县松代町的三山环绕之中建立所谓的松代大本营。于是开始了紧急修筑战壕的工程。据说当时的修筑工程十分艰难,日军动员了很多当时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人及一些日本人作为民工参加劳动。但是象岩石爆破及日夜倒班这样的最艰苦的劳动则都是让朝鲜人做。没有好的安全保障,工期又紧,所以工伤事故频发。多时一天死掉几十人,而且死掉的人常常不为人知,连尸首也找不到。据不完全统计,死者在7000人以上。另外,还绑架了一些朝鲜女性做慰安妇,并设置了慰安所。这种罪恶行径,不仅使无故女性遭受性暴力的蹂躏,也充分暴露了殖民者的冷酷而无人性。
也许是我历史知识贫乏之至,迄今为止,我竟不知有这样一段血淋淋的历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对这段历史的宣传教育不够。我不知道这段历史是否在全日本的小学用社会教科书上有记载,只知道它是长野县大多数小学“社会见学”的一个内容。但愿这种教育能够培养下一代正确的历史观,以适应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化需求。
战后60余年,围绕如何认识历史的问题,日本与亚洲周边国家的矛盾冲突不断。但通过对历史博物馆的参观,我觉得虽然右翼势力的嚣张影响着一些人的历史观,可是更有一些正直而善良的人们在为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不懈地努力着。正如长野县历史馆的网页上所写的那样:“历史为何物?我们能说它与我们无关、它仅仅是过去的记忆、它不过是教科书上的文字吗?如果我们被亚洲人民问到日本的过去,我们能说随着时光的流逝,过去也消失了吗?”
我相信有正义感的人一定会认识到:历史是不能抹***、不能回避的真实存在,只有正视、反省它,才能真正成为“前车之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