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有关文化主题的作文题目(初三主题的作文题目)

初三有关文化主题的作文题目(初三主题的作文题目)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26 23:45:52
初三有关文化主题的作文题目(初三主题的作文题目)

初三有关文化主题的作文题目【一】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大扫除。老师把我们班分成三组。有的负责擦墙上的泥点子,有的负责擦墙围子和地面。

有的的同学拿着校长发的砂纸擦着高低不平的墙。宋悦铭干得热火朝天,她的脸上出了很多汗,用手一擦,粉蹭了一脸,变成了小白猫,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王璐是我们中干得最起劲的,之间她拿着抹布,左一下、右一下,不一会儿就抹玩了一大片。

老师安排我擦墙围子的左半部,我刚擦了一会,一看,呀!抹布脏死了,我赶快去水房,让我惊呆的是,水房里人上人海,我挤呀、挤呀,终于投完了抹布,又开始擦墙围子,干完活,我回到了教室。

大家忙了整整一节课,终于把墙擦干净了,看着我们的劳动成果,我们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这可是我最难忘的一次大扫除,永远也不会忘记水房人山人海的场面......

大扫除

赵常宇

今天的最后一节课,我们全校同学进行了一次大扫除。扫出钱,迟老师给我们分配了任务。老师给第一组没人发了一小块砂纸去擦墙上的.泥点子。老师又说:“第一组擦完,第二组去擦墙围子,第二组擦完,第三组再去擦地面。”

老师带着第一组的人去擦墙。我们在教室里上自习。在教师里的我们全都听到了吱吱的擦墙声,我心想:第一组干得那么好,我们组一定要比他们干得更好。第一组干完了,他们的手上、脸上都白白的。

这回轮到我们第二组了,我们第二组一定会比第一组干得更好。于是我们拿着抹布去擦墙围子,我们擦的速度也很快,每个人都干得很认真。不一会,我就完成了老师交给我的任务,而且我还合格了。老师夸我干得又快又好。然后我和王浩霖一起去帮着换水盆。

第三组来到分担区擦地了,我继续帮着换水盆......

放学了,我们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初三有关文化主题的作文题目【二】

春节前后,大家每天都在欢乐和愉快中度过。今天是正月初五,姥姥家要吃饺子了。

快到中午时,妈妈和姥姥就开始忙乎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姥姥和妈妈的每一个举动,脑子里不禁有了一个想法:每次我都是看别人包饺子,我为何不自己亲手来体验一下其中的乐趣呢?我刚想动手去包,我的耳朵里似乎飞出两个小精灵,一个说:“嘿,张申饶,你也太天真了,包饺子这种事情,一般人是包不好的,再说,就凭你那双胖乎乎的小笨手,能包好才怪呢!”另一个说:“张申饶,什么事只有亲自体验才能知道,不亲手体验一下,你怎么能知道你能不能包好呢?”

我仔细想了想:如果我现在不去学,就可能永远都学不会了!理性战胜了懒惰。我洗好手,就跑到妈妈身边,准备包饺子了。

妈妈见我跑来,猜出来我是过来学包饺子的,便开始边包边讲:“首先拿起一张圆圆的饺子皮,轻轻地放在手心里,用筷子夹些黏糊糊的肉馅放在中间,然后把它对折合上,使劲捏边缘。”妈妈说着,一个可爱的胖乎乎的小饺子就包好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慢吞吞地包了起来。两分钟后,我好不容易包完一个,放到了我这边的篮子里,可我一看妈妈那边的篮子,已经有六个刚包好的小饺子了!我再一看妈妈包的形状:个个都很饱满,和将军一样,精神!可再一看我包的:一个个懒洋洋的,还扁扁的,就和饿了三天的小孩的肚子似的,都站不起来!看来,我要多练习练习了。

包了四十分钟,饺子就可以下锅了。煮了十分钟左右,一个个饺子都漂到了水面上,这证明能吃了。妈妈把它们都盛到了碗里,开饭了!

品尝着自己包的饺子,心里都乐开花了!

我学会包饺子了!

初三有关文化主题的作文题目【三】

可以说,我的成长是与红色文化密不可分的,甚至我到目前为止成长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在红色的文化里熏陶的。

我常在自己的个人简介里写下这样的话:“祖籍在井冈脚下,生长于赣南山区,蜷居南昌某高校”。这么一说,也便把我和红色文化中的三个摇篮联系在了一起。我们都知道,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赣南是中央苏区的摇篮,而南昌又是军旗升起的地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摇篮。

我的祖籍是在井冈脚下的永新县,用祖父的话来说,那是一个抬头见井冈的地方。于是我从小就在祖辈的教导中,了解着关于故土,关于井冈,关于中国革命的过去。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课本里,在课外书中,又读到更多关于故乡的字词,关于那段属于中国革命历史的记述。

我清楚地记得,“三湾改编”在永新,“龙源口大捷”在永新,我清楚地知道,我从永新登井冈的路,是红军曾经走过的路,踩着的是革命的足迹。提到我的故乡,我是自豪的,因为它记录着中国革命的最初,记录着一个伟大祖国的前行足迹。从小到现在,我多次登上井冈,每一次,都有新的感触,每一次,都对生活多一点希望。祖国越来越繁荣强盛,更叫人记住曾经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我出生在赣南山区,在很小的时候,便知道赣南有个叫瑞金的地方,那是曾经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被称为“红都”。慢慢长大,知道赣南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红土地”。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赣南的大部分土壤都是呈红色,还是因为赣南几乎所有的县区都与红色文化密不可分。就拿我所在的小县崇义来看,历史中也曾有过“上堡整训”这样的记录,当时的我党高级军官王尔琢就牺牲在崇义,纪念碑名还是由肖克将军亲笔题写的。

我们无法忘记,那段属于赣南的红色传播,那段属于中央苏区的历史。写东西的我,偶尔捕捉了一些关于赣南的文化信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民谣,是当地人民对苏区干部的最高评价,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记录了南方游击战争的艰难,抒发了我军坚定不移的胜利信念。

再说说南昌,上大学来到这座城市,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不能说很熟悉这样一座城市,却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走了那些革命的遗迹。寻访了那些纪念着红色文化的标志。去过了八一起义纪念碑、革命历史博物馆,走过了八一起义纪念馆、朱德训练团。每一次出行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玩,多了一层历史的洗礼,多了几分心情的凝重和深沉,每次回来却也是收获不少。

我们不能忽略,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南昌城里的那一声枪响,它划破了原本宁静的夜空,写下一段历史。这一枪,是武装斗争打响的第一枪,自然也具有非常的意义,而江泽民同志题写的“军旗升起的地方”,更是把南昌这座英雄城,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革命联系在了一起。

其实我不是一个喜欢参加征文活动的人,因为我通常以为征文大多是应景之作,写不出什么真情实感。而这一次,不能不说有些机缘,无意间在办公室看到这本《红色江西》的读本和这样一个活动启事,一下子有种热情涌动,于是写下了上面的文字。也许往往是饱含了太多的情感,才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言语去表达,因为再多的文字,都无法合适的记录自己的满腔衷肠。

有一句话叫,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而红色江西就是这样一段属于江西的,属于那个革命战火年代的过去。它是一段让老一辈革命先辈怀念起来都倍感艰辛的历史,更是一段值得每一个在这个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在心里铭记的历史。读着《红色江西》里的每一段文字,就是在回顾那一段过去,那些往事历历在目,有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而每一段都是那么牵动人心,每一次的革命进程都是今天幸福生活的铺垫,是前辈的鲜血换来的。

有时候这样的话说多了反而显得有些虚情假意,还记得小学的时候常常写下这样的词句,读着这本书里的文字,我越发怀念那个属于记忆里的岁月,记得作业本上写下,红领巾是革命志士的鲜血染成的。而现在社会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多的人只看到了金钱和地位,只看到了利益和权力,忘了今天的生活是有着怎样的历史,忘了今天的幸福是建立在怎样的奋斗基础上。

学习红色江西的历史,真正的意义就在于让更多的人回顾这么一段过往,回顾属于井冈,红米饭南瓜汤的生活,回顾属于瑞金,苏区干部艰苦朴素的传统,回顾属于南昌,血雨腥风斗争的场景。再想想现在,饭饱衣暖、生活富足、平安和谐,还有什么不满足,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贪婪和谋取。

当然,不是我要去标榜自己什么,也不是我能改变怎样的现状,只是作为一个在红色文化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我觉得我有必要写下这么一段文字,不管它能起到怎样的作用,能让多少人产生一点点触动。

只因为我觉得有那么一段历史,是不应该被我们所遗忘的,只因为我是一个江西人,一个在红色文化里成长的青年人。

初三有关文化主题的作文题目【四】

中华传统美德立足于现实的人、立足于你我他组成的社会。中国人从来相信,每个人都要讲道德,道德跟每个人有关;天道与人道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人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例如,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这一方面赋予道德极高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将道德深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能够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尽心知性”,甚至可以“知天”。这就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意识,增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中华传统美德以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为基点,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在承认人不能离开“利”、应当“义利双行”的同时,强调要“义以为上”“重义轻利”;强调守住“以义制利”的红线,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如此“重义”,最根本的原因是“义为利本”“义以生利,利以丰民”。中华传统美德强调,一切有道德的人特别是政治家,都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兴天下利”“利济苍生”。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处理个人与集体、公与私的关系,认为“公私相背,善恶所由”。也就是说,一切道德上的问题都是由于公私的对立引起的,“善恶生于公私”。人们道德水平的高下也体现在处理公私关系时的不同态度,所谓“君子小人趋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此外,如何处置公私关系还决定着个人甚至国家事业的成败,所谓“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耳”。中华传统美德一直认为“公”是最高境界,“天下大同,圣贤至公”。因此,人也应“至公无私,大同无我”。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应坚持“破私立公、克己迁善”原则,通过省察克治,做到“公重私轻,公而后私”,达到“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这种集体主义精神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规范中,如仁义礼智信、勤俭诚敬和等。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知行合一,在重视道德认知的同时强调行,认为“口说不济事,要须实践”。也就是在重视人的道德教育和培养的同时,努力促进道德意识的实践和力行。这不但是因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更重要的是实践是检验真假对错的标准:“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

综上可见,中华传统美德充满了真善美,教会了历代中国人怎样立德做人、怎样治国理政,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但如此,中华传统美德还为今天的伦理道德建设奠定了深厚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到不随物流、不为境转、不为名利而动心、不被假象所迷惑?从道德修养的层面来说,需要我们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丰富营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