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不停地下着,越下越大┄┄雨水打在窗户上,发出“嘀嗒,嘀嗒”的声响。这天空好似一个大筛子,正永不疲倦地把银币似的雨点洒向大地。远处,被笼罩在雨山之中的大楼,如海市蜃楼般忽隐忽现,让人捉摸不透,还不时亮起一丝红灯,给人片丝暖意。
正当我被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所陶醉时,突然暴风乍起,打破了原本的寂静。它吹散了浓密的雨雾,摇撼着树丫,在屋顶上掀起了阵阵小规模的“海啸”,使得整个雨世界变得格外壮观起来,把这次“歌舞会”推向高潮,只见,风追赶着雨,雨追赶着风,风和雨又联合起来玩闹着世间万物,它们放肆地用树枝荡秋千,用电线走钢丝,用屋顶弹钢琴,用树叶放风筝┄┄正是“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
渐渐地,风势减弱了,世界又归于平静。放眼望去,大雨仍在下着,狂风却消失得一干二净。雨滴像断了线的珠子连绵不断地从屋檐落下,在地上开起了花。而地上落下的积水又形成一个迷你“洞庭湖”,其中的小土丘就是陆地,碰巧有几片树叶漂过,这就是富有闲情的渔舟┄┄真是太有趣了!
这既壮观又慷慨激昂而又平静似水的雨景真是太迷人了,我爱雨景!
我喜欢看日出,但我更爱看日落。
今天,我独自一人走上阳台,欣赏美丽的落日。太阳西斜,它收敛起刺眼的光芒,只在周围留下了一圈金灿灿的光辉。慢慢地,天空的颜色渐渐变黄,就像一位画家拿着他那五颜六色的彩笔,为天空涂上了一大片的黄色,整个天空呈现出金黄色,发射出万丈光芒,给房屋、花草、树木披上了金黄色的外套。地上的小草随风摆动,一棵棵摇头晃脑,就像是在跳一曲曲优美的舞蹈;树上的叶子沙沙作响,就像一个沙锤似的;池塘里面的水,被风吹得“哗啦哗啦”响,就像是一位正在唱歌的歌手。各种各样的美景像是组成了一支乐队,好像在为落日演奏动听的歌曲。
太阳慢慢下沉,从金黄色变成了橘红色,太阳的光芒也逐渐变弱,最后,它高兴地一跳,消失在高楼后面,它身边的晚霞,也收去最后一丝余晖。随着暮色逐步扩散,周围的一切显然暗了下来。这时,风停了,树叶不动了,池塘也不唱歌了,周围变得异常宁静,这些事物就像是被一位魔术师定住了似的,一动不动。我凝视着远方的天空,陶醉在美丽的落日之中。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你仔细观察了吗?通过认真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会发现它的奇妙之处。让我们一起观察身边的每一件事,感受一下大自然的奇妙。
美国西部的一个村庄,有一个清贫的农家少年。每当闲暇的时间,他总要拿出外祖父在他8岁那年送他的生日礼物——一幅已被摩挲得卷起边的世界地图。他年轻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地浏览着地图上所标准的城市,飘逸的思绪亦随之纵横驰骋,渴望抵达的翅膀,在幻想的风景中自由翱翔……
15岁那年,这位少年写下了他气势不凡的计划——《一生的志愿》:
“要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金梨峰;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力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拥有一项发明专利;给非洲的孩子筹集100万美元捐款……”
他洋洋洒洒地一口气列举了127项人生的宏伟志愿,不要说实现他们,就是看一看,就足以让人们望而生畏了。难怪许多人看过他的设定的目标都一笑置之。所有人都认为:那不过是一个孩子天真的梦想而已,随着光阴的流逝,很快就烟消云散。
然而,少年的新却被他那庞大的《一生的志愿》鼓荡荡漾得风帆劲起,他的脑海里一次次得浮现自己在尼罗河上的情景,梦中一次次地出现自己登上乞力马扎罗山顶峰的豪迈,甚至在放牧回来的路上,他也会沉浸在那与那些著名任务交流的遐想之中……他的全部心思都已经被自己的《一生的志愿》紧紧牵引着,并让他从此开始了将梦变成西安市的漫漫征程。
毫无疑问,那是一场壮丽的人生跋涉,也是一场异常艰难、简直无法想象的生命之旅。他一路豪情壮志、一路风霜雨血,硬是把一个个似乎空想的愿望,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实现,他实现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
他就是上个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
当有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借着什么力量,把那么多的坚信都踩在了脚下,把那么多的险境都变成了攀登的基石?他微笑着如此回答:“我总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气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
(“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约翰·戈达德道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哲理——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够最终领略的美妙风景,必然是那些强烈渴望登临并为之不懈跋涉的追求者。是心灵的渴望,开阔了索求的视野;是心灵的飞翔,催动了奋进的脚步;是心灵的富有,孕育了生命的奇迹……一句话,欲创造人生的辉煌,需要首先让心灵的辉煌起来。让我们记住一位并不著名的诗人的著名诗句——在目光无法抵达的远方,我们拥有心灵)
幼时的我,虽有些不懂事,但家乡的一切总让我感到记忆犹新,家乡的山,家乡的河,家乡的人永远沉淀在我的记忆里。
十岁那年,我在家乡陪奶奶住了一个多月,虽说我年纪尚小,但这却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乡间的生活,感受到乡间的淳朴、自然。那是在夏天的时候,也正是家乡最美的时候,山上的树林郁郁葱葱,在泥土的气息里浸泡着,一条平静的小河依偎在山脚,河边总有着几个朴实的老妇,捧着待洗的衣服,缓缓地弯下身子,用木盆舀一盆河水,将衣服一遍又一遍的浸泡着,也许这便是最惬意的乡间图画了。
中午时分,是太阳最热的时候,在家里也总能听到河边不断传来的嬉戏声,我也总会匆匆吃过午饭,跑到河边,一头扎进河里,任由清凉的流水,洗去一身的暑意,这就是我在家乡最好的消遣了。奶奶家的房子靠近河边,只要我下水玩耍,她总是搬出一张小板凳,坐在房子的前坪上,远远地看着我,虽说她文化不高,不懂得表达自己,也不擅于和我交流,但每次只要我从河边探出脑袋,看到她专注于我的眼神,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最近一次回到家乡,是去年春节,与我幼时相比,虽说家乡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奶奶见到我的欣喜和乡间的朴实却是从未发生改变,增加的,只是她脸上岁月的划痕。而我,人已长大,再不同十岁的那个小孩,由于种种原因,我已不愿在乡间久留,更不可能还和六年前那样下河嬉戏,每次回到家乡,只是停留几小时便匆匆离去,从回程的车窗里看着奶奶送行的背影,留下挂念,又返回到喧闹的城市和紧张的生活。
家乡的山,家乡的河,家乡的人、家乡的童年,虽说比不上城里的热闹繁华,但那份朴实、那份真挚永远都将永远谱进我生命的回忆。我已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回家乡看看,但那里永远埋藏埋着我一份深深的挂念,我的心,早已到达那里。
家乡的一切,都有还好吗?
昨天早上,我登上了一座人烟稀少的高山,山上的路十分的泥泞,表示才刚下过雨。当我到了山路的一段时,果真难以前进,前方是由许多乱石组成,还有许多蛇行的树根交杂其中,表示这附近的地质极不稳定。
仔细观察,石块的边缘十分的尖锐,上面有一点点的青苔,路的旁边还有几棵摇摇欲坠的树,树皮的颜色斑斑点点的,一旁还有大石块斜靠着。
往后的景色也让我大吃一惊。山路整个呈现裂开的状态,好像没有树根撑着,整条路都会垮掉似的。我赶紧拿起照相机,把整个地形拍下来。
后来虽然安全地离开了那里,但是裂开的地层、蛇行的树根、摇摇欲坠的树……都让我永生难忘,也让我的冒险展开了序幕。
老师评语:
作者捕捉景物细节和神韵十分用心,看得出来是与大自然非常贴近的人,全文彷佛身历其境般,成功描摹了一个险峻骇人的场景,且段落布局流丽,赏心悦目。小缺点是冗字“的”不少——“十分的泥泞”“十分的尖锐”“斑斑点点的”这些“的”皆可去。
炎热的夏日过去了,太阳公公不再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天气渐渐变得凉爽起来,一片又一片枯黄的叶子轻轻地从树上飘落下来,小孩子也换上了毛衣。哦,秋天来啦!
瞧,;树林中唧唧的知了声被呼呼的风声取而代之了;树上枯萎的树叶纷纷落下,顿时,空中就像飞来许多黄蝴蝶,纷纷扬扬;树林中的林荫小道在寒风瑟瑟的金秋中,落叶慢慢地飘入草丛中。与金黄色的枯草汇为一体,大地如同扑上来一层层厚厚的“棉被”,静悄悄地沉睡下去。
秋风吹走了繁花似锦、百鸟争鸣的夏天,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优美的秋景画,这时,你看到画中那缠绵的秋雨了吗?
早上醒来,听到一片叮叮咚咚的雨声,仿佛是一曲快乐、活泼的乐曲。绵绵秋雨不紧不慢地落到地上,在地面的落叶上溅起一个个圆圆的小水珠!阳台上的玻璃翠,那宽薄片状的叶子,,被缠绵的秋雨冲洗得干干净净,颜色翠绿翠绿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雨珠,显得那样娇美。这足以显出秋雨的娇艳与美丽,它凝聚了所有雨的美!有小雨的温柔,有大雨的坚韧,有春雨的温柔。有冬雨的缠绵……不知过了多久,秋雨渐渐地停了,洗得万物更有色彩了,所以我们就能说“秋雨润物细无声”了吧!要不,它怎么会让秋的色彩那般的明艳呢?
啊!那风!那雨!
田间是刚收割好的景象,我踏着金色黄昏的影子,徜徉于田边,去眺望天空的落日。脚下是松软的土壤,耳边也有着些许虫鸣伴着不远处马路上的车鸣声。
已是清凉的傍晚时,秋风瑟瑟,吹动着交相错别的叶子,哗哗作响,又片片掉落,铺满马路,或被风吹到田间,片片树叶飘落,风景无限。
天空的西侧是一大片被渲染的色彩,张扬无比,就像我画纸上散开的生命力。带着宁静,远处时而飞过南归的群雁,整个天空一派和谐。落日欲来欲接近地平线,而我额前那时而飞起的几缕头发闲适的飘舞着。
顺着来时的路线,意欲返回家门。落日也渐渐沉入地平线,渐黑的天空边缘闪烁着几颗掉落凡间的星星,那是远处人家的灯光。四周的温度也逐渐降下去了,我抱了抱自己的手臂,忽然间,像个无来头的孩子般奔跑起来,耳边是呼呼风声,脚下是松软的土壤。
等到天上的星星真正的出现时,我抬头仰望,田间只我一人,却周围依旧灯光。马路边缘站着寻我回家的母亲,带着嗔怒的脸色,爱恋的唤我回家,母女相拥,一股暖流流淌心头。
翻开日记本,记录所思所想,田间的片刻犹记心上。自然的和谐,浓浓的亲情,包裹了我的一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