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肖川,走进这本书,我又重新认识到,关心“人”的成长是教育的一种情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吗?
近期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读着他所写的一篇篇美文,我也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肖川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现实生活中,机构的职能错位却有时发生。正如监狱可能成为一所学校一样,学校也完全可能成为一所监狱。”
“不要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然而。剖析我们当今的教育,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
我们的教育过早过多地给予孩子们约束,不准干这,不准干那,课堂上只有举手才能站起来发言;为了避免作业出现错误,任何人不许做题,老师讲了后才做;不喜欢音乐,却硬是被家长拉去学乐器;不喜欢美术,却硬是让家长按者在宣纸上泼洒笔墨;明明孩子喜欢摆弄些科技制作什么的,却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熟不知,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赏,而不员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
由此看来,人必须成为自己的解放者,并在伦理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创造者。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要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成为人们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还学生真正的自由,让他们每个人都个性张扬。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让我看到了教育随笔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这种记录教育的形式产生了兴趣。这种对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现让人在欣赏中华文字之美的同时汲取着丰富的专业营养。畅游于此,让人心境开阔,灵感涌动。读此书,必要用心才有所感,有此所感才有所得。
很多名人都曾说过:成功在于反复不断的尝试,反复不断的磨炼……你是否想过,为何原本普通的人会做如此艰苦的努力?——是因为自信!
古人云:“胸有成竹。”指的就是自信。有一次,《东方之子》的记者访问邓亚萍,问:“你怎么会每次都获得冠军呢?”邓亚萍竖起一个大拇指,说:“因为我自信。”
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自信也是可以慢慢培养的。美国华裔物理学家钱致榕曾讲述过一段他中学时代的故事:当时社会不稳定,社会风气不好,许多学生都不上进,作弊之风十分盛行。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一位老师想了一个办法,他从300名学生中抽取了60位学生,组成了一个“荣誉班”。老师告诉那些同学,他们是全校最有前途的学生,将来每个人都会有成就。“荣誉班”的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对前途充满了自信,学习更刻苦了,成绩也越来越好。奇迹出现了,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数都学有所成,有的人成了著名的学者、科学家。钱致榕回国拜访那位老师时,才知道“荣誉班”的学生只不过是从3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的普通学生。
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许多学习较差的同学经常抱怨自己脑子笨,自甘落后。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因此也不可能像学习好的同学那样主动寻找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正是因为我自信,所以我站在了这个领奖台上。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各种考验,对弱者来说是堕落的深渊,对强者来说却是成功的阶梯。让我们独立扬起风帆,抓住机遇,挥洒自信,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彼岸!
教师要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以及选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激励这一方式的选择。教师通过一个无意的手势,一句看似无关的语言,一个夸张的表情,都可以含蓄地、寓意深长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达到使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目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又开发了潜能。激励的运用要源于尊重,源于信任。一个出乎意料的处理,往往能促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憾。所以说,教师要学会选择,只有教师具有不俗的选择能力,才能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教师要给学生以更多的展示、引领和平等的给予,就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学会与学生共同分享。教师学会了倾听,才能走进学生的世界,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世界。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应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给予,而不是施舍。这也正是新课程下的教师的角色的转换和师生应该建立起来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