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清晨,宁静而又美好。在加拿大的郊区,这份静谧到哪儿都一样,即便是在人来人往的快餐店外。
那儿经常聚集着一些摩托车手。这群人个个身材魁梧、青筋暴起,纹身“盘龙卧虎”,头发飘逸,看得让人心里发毛。而最令我惊奇的是,在那一辆辆整装待发的黑色摩托车中,立着一个与周遭的画风迥然不同的人。白色衬衫、破了洞的浅蓝牛仔裤,背在胸前的吉他更显出他的瘦小。他是何时出现在那儿的?谁也不知道,以至没有人欣赏他的表演,更没有人把钱放进他脚边的帽子里。
美妙的音乐为清晨增添了一缕美好。我走进快餐店,在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这时,一阵马达的轰鸣声划破了先前的安静,紧接着,一个吊着雪茄烟、身穿黑色夹克的车手走了下来。他看了一眼那个弹吉他的人,随即掐灭雪茄,走进了餐馆。
他径直走到柜台前,简单吩咐了几句。不一会儿,服务员端上了两杯咖啡。可他只拿走了其中的一杯,就回到车队中去了。
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心中纳闷起来。这时,服务员拿来了一个餐盘,抽出一张吸油纸垫在盘子里,又把那杯咖啡放了上去,接着把盘子放在了一边。这又是哪一出?我更加摸不着头脑。
动听的音乐仍回荡着。很快,许多车手成群结队地赶到了,摩托车队也壮大了起来。然而每批到场的车手中,总会有一个走进餐馆,在那个盘子中留下不同的食物。三明治、薯条、肉汤……不一会儿,盘子就装满了。那名服务员见状,便端起餐盘,放在了角落里一个无人光顾的小方桌上。
半晌,窗外又传来了马达的轰鸣声。车手们带上了头盔,拧动把手,车胎卷起阵阵烟尘,随即旋风一般朝着公路驶去了。
声音还未彻底散去,就见那个抱着吉他的人从尘雾中缓缓走了出来。他走进餐馆,咳了几声,又与服务员相视一笑,径直走到角落里的那张餐桌前坐下来,把吉他靠在了一边。接着,他竟双手合十,闭上双眼,虔诚地祈祷起来。我惊讶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祈祷完毕后,他搓了搓手,便开始享用桌上的食物……
等他走出餐馆,我找到了那名服务员。
“这已经变成一个习惯了,”服务员告诉我,“他是一个流浪歌手,就在上个星期,他开始在这里卖艺,每天早上都来,弹得好听极了!人们都很可怜他,但谁又想过整天受人施舍的日子呢?车手们便一致决定,每天轮流为他买一份早餐……”
多么感人的一个善举啊!他们将这一首充满爱的乐曲传播风中,带到了所有人身边,不计回报地把善良奉献给他人。我突然想起《读者》中王慧云的一篇文章——《墙上的咖啡》——原来人间真的存在这种真情!这份真情,是同情、是尊重、更是真诚的爱心。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抵御饥饿;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如果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一份微不足道的小小爱心,让“人间自有真情在”,那么收获的就必将是“宜将寸心报春辉”的感动!
创造力来源于什么?对,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创造力。
当老师一说要吧自己想到的什么等于什么写到黑板上时,同学们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争先恐后地跑上去,用粉笔写了下来,不一会黑板便被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想法写满了。什么棒子加糖等于棒棒糖、什么木头加书等于书架、什么彩纸家丝带等于书签等等。对,如果你要问我这是什么,这就是创造力。
古往今来,哪一个发明家不是用创造力去发现,才有了成功。比如,爱迪生,要是没有他的好奇心,他的创造力,哪里我们今天的电灯、电话机、电视机……
创造力是硬道理,要是没有牛顿,有谁能打破常规发现地球有引力?
创造力,创造力,生活中什么都离不开创造力,要是没有创造力,会有多少东西还没有发明,所以创造力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位得力助手……
钢花的四溅、机床的轰鸣、高楼大厦上看不到原始的印记,工人,您用那坚实的臂膀拖起我们的生活。您用那扎实的`工作方便了我们的便利。
当你坐在小汽车享受个人的流动空间,当你坐在巴士享受公众的效益,当你坐在远行的大船享受旅途的潇洒,当你飞入蓝天把世界变小,您可知道劳动的美丽。
当你走进饭店、走进商店、走进繁华的商业区,你可知道服务的辛苦,站了一天的腿还是那样站立。
当你走进学校,你可看见知识的闪光,你可听到书与人的交流,你可闻到老师的汗水,知识变的劳动更加的伟大无比。
当你一切容入了社会,周围的一切都是平凡的劳动所给予。
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人类是如此的进步,一切的一切无不来自于我们的艰苦劳动、平凡的劳动,劳动是那样的默默无语。
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未来。在新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赞美劳动最美丽。
暑假是快乐的,是有趣的,是多姿多彩的,也是俱有“酸甜苦辣”的。在我的暑假里,就有这样一件事。
每年夏天,都是玉米大丰收的时候。今年,我随母亲到外婆家帮忙掰玉米。到了玉米地外,我看见它们一动不动的伫立着;走进它们,你会发现,每个玉米杆上只有一个玉米棒,它们像一群捉迷藏的小孩子,躲在玉米叶里,不时的探出头来,好像窥探着美丽的小乡村。清晨,空气清新,我闹着掰玉米,外婆只好依着我,穿上长衣长裤长袜子,并叫我穿上这一身,我才不穿呢,这么热的天气,穿上这一身,我一定中暑。
外婆说:“地里有虫,会咬人”我只好穿上长衣长裤。我背上背篓,外婆带我来到玉米地里,教我怎样掰。哇!玉米娃娃的衣服可真多,一层又一层,剥完玉米皮,一个金灿灿的玉米娃娃才就露出了脸,玉米粒金黄金黄的,像一颗颗小珍珠,在轻轻一掰,玉米就挣脱掉了它的衣服,被丢进背篓里,我心里挺高兴的。看看外婆,她已经掰完了三个玉米了,看来,我要加油了。
便又开始掰第二个,第三个……掰完第一排,掰第二排。这第二排可没可没第一排这么好掰了。我问外婆这是什么原因,外婆说:“今年的玉米种有的不同,所以刚才那一排要比这一排好掰。”没掰几个,我的手便很疼了,很想放弃,但看看外婆,她的背篓里已经有很多玉米了,但却任然继续掰着,我便又重拾信心。
努力的掰着一个又一个玉米,火辣辣的太阳从山后升了起来,我满头大汗,手背被虫子咬得通红,手心也被累红了。一直到中午,我才和外婆背着满背篓的玉米回家,可玉米很重,我只能背五六个,所以只有分批背,背起我的小背篓,来回四五次。回到家时,我手痛,肩痛,还很热,立刻洗把脸,跑到电风扇面前去和电风扇打交道了。外婆呢,则到厨房去做菜了。
妈妈告诉我,她小时候,每天走几十里路上学回家,一回到家,就放下书包,和姐姐们去割兔儿草,一直到黄昏才回家,回到家,就帮外婆去烧火做饭。一到夏天,也是帮着外婆掰玉米,虫子咬得痛,也没办法,再热再累也得干,那时候还没有电风扇吹。不一会儿,热腾腾的玉米煮好了,我吃着自己掰的玉米,心里美滋滋的,尽管很累,很辛苦,但也很快乐。
我原以为干农活很简单,但干起来觉得并不容易,这次来外婆家帮外婆掰玉米,体会很深,我亲身体验了一次劳动,才真正感受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句的含义。
每粒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使我想到了我自己,我经常都浪费粮食,不爱惜粮食,我真是惭愧,现在才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今后,我要珍惜每粒粮食,珍惜一切劳动果食,不能浪费,不能破坏,对公共财物也要珍爱,这就是我这次劳动的收获。
高尔基说过,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双手创造出来的。美好的生活需要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
在农村,我们随处可见丰收的景象,初夏一望无际的麦浪,金秋挂满了累累硕果的果树,迎风起舞的金黄的稻穗……正是有了广大农民的辛勤耕耘,我们才能吃饱吃好;在城市,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一尘不染,正是有了建筑工人和清洁工人的辛勤工作,我们的城市环境才这么洁净美丽。我们生活在一个治安环境良好的社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正是因为有无数个人民警察的昼夜付出……这些美好生活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换来的。
国家如此,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个体,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一名小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分子,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这个世界没有捷径可走,不管是工作、学习,都要一步一个脚印、勤劳努力,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爸爸每天早出晚归,一心扑在工作上,周末节假日也很少有休息的时间。每当看到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我就感觉爸爸很辛苦。妈妈撑起了我们整个家,整天起早贪黑忙里忙外,是我们家的大功臣。他们在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工作,才有了我们温馨的小家和美好的生活。他们用身体力行告诉我,幸福是靠劳动靠双手创造出来的,这个世界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
我虽然年纪尚小,这几年我也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一些劳动成果。三年级的时候,在我刚刚学习钢琴八个月的时候,我的钢琴老师决定让我参加英皇五级钢琴考试。学琴时间短,考级难度大,这对我是很大的压力。有压力就有动力,每天下午一放学,我就会到琴房去练琴,风雨无阻,有时候一天去两次,把自己的午休时间都拿来练琴。特别是暑假的时候,每天我都泡在琴房三四个小时,虽然开着空调,我还是热得大汗淋漓,妈妈拿着一个纸扇子在我身后不停扇风,每天从琴房出来,我的\'背部都湿透了。离考级还有十几天的时候,我的十个指头全部磨得通红,老师强令我停止练琴三天,生怕磨破出血了。就是在这种高强度的刻苦练习下,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顺利通过了英皇五级考试。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是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得到了回报。爱迪生说,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为了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为了我们的国家更强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撸起袖子加油干,快乐地加入到劳动中吧!
兄弟联的《1+1=11》一歌叩击了我的心弦,无论是标题,还是它的词、调,都让我认清了人类无限的创造力。
你是否曾经想过,也许先祖们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才能掌握的知识,而我们一个星期就学完了;先祖们曾经梦想飞上广袤的蓝天,而我们不但完成了,并且超额完成———登上了太空;也许他们只能知道近两三天天气如何,而我们现在几乎可以准确无误地预报几个月内每天的\'天气情况,甚至可以改变天气(今年十月一的阅兵就是见证)……,这些难道不足已说明一个道理: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而这创造力正在飞速的发挥着作用。
这里我声明一点,我所说的创造力并不是不符实际的幻想,而是在对客观事实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来认知、改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英国小说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中的《飞岛国游记》中飞岛国“科学家”充分发挥“想象力”想出了一个个离谱,不切实际的“理论”而且有些竟然要成功了,真是难以想象。例如有一位“科学家”想燃烧冰来取火。当然,他用的冰不是我们正在苦苦寻找的可燃冰,而是普通的冰———水的固态形式。水在世界上几乎遍地都是,倘若水能燃烧,那么世界上岂不是会火灾不断?
创造力不只是在一定量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乎逻辑的大胆想象。然而,随着我们的知识的不断丰富,想象力正在远离我们。
有人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一个圆,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是什么?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这是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有人说是太阳……问一群小学生,小学生回答虽然不如幼儿园小朋友那样,倒也是多种多样;问中学生,回答只有两个:数学0和英文o,问大学生,他们哄堂大笑,不屑回答;问成人,成人们窃窃私语了一会,说是要研究之后才能回答……
我这么说不是为了说人们正在失去创造力,而是要让我们更好认识我们需要什么,失去了什么,要怎么做,我们只要知道了这些,才能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使生命充满无限的可能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