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读书、思考甚多,冯立却坦言自己不算是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中学时代,他一度不被看好,但超常发挥的高考和自招还是让他幸运地进了人大国学实验班,学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凡是感兴趣的东西就去学,本科期间他在人大、北大、北师大等学校旁听了20门课,“是像选课一样听课写作业的”,他补充,“比起为了名气去听课,可能真正教得好的老师反而帮助更大”。本科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三位老师——讲授社会调研方法的潘绥铭老师、讲授文学阅读的王以培老师和指引音乐赏析的毕明辉老师——都是在旁听课时认识的。
“除了与学习有关的奖学金,其他的奖学金我都拿了”,他带着一点自豪,特别说起自己本科时期参加的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这个项目他带着两个同学一起,写了八万四千多字的报告,获得了全校人文组的第一名。课题与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有关,初时没人愿意参加,他只好拉来好友与下铺的哥们儿,三个人一起回到他的老家湖北黄冈做调研。“很多名人啊,李贽、闻一多、黄侃、熊十力……”一连串被写在中国历史上的人名从他的嘴里冒出来,“这些人的故居和讲学之地我们全都跑遍了”,“不过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呼吁复建了黄侃夫妻的合葬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必是很多人的梦想,对冯立来说,这也是他正身体力行的东西。
2015年是冯立在清华历史系读博士的第二年。从人大搬到清华,问到清华有哪些不一样的资源值得同学们珍视,他最先称赞的不是大家引以为傲的食堂和宿舍,而是仿佛挖到宝藏一样得意扬扬地说,清华图书馆能提供的服务超出一般同学想象,比如说可以办北大图书馆的借书证,这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而且清华图书馆的借书期限为8周,远远长于一般学校,特别是还能借很多台版书,这都是其他学校所没有的资源。这样的口袋一旦被打开,话题就一个接一个被倒出来,他仿佛是对自己的玩具了如指掌的小男孩,坐拥数座自己无比熟悉的图书馆,大到历数全国能够外借台版书的高校,小到一个博士生一个月最多能借59本书,侃侃而谈,显得异常满足。他在文章里写阅读速度时说,“没有100本的阅读量无从谈技巧,没有300本的阅读量无从谈速度”,而认识他的人则戏称,他有时候让人觉得“没有读过几百本书无从与之交谈”。
2008年奥运会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奥运蓝图,我也不例外,我心中的奥运是一个绿色、文明的奥运。看,在北京,一眼望去,街道两旁长满了翠色的小草,树高大挺直,绿的`生辉,绿的发亮,让国外朋友们心旷心旷神怡。再仔细看看四周,街道更加整洁了,人们的语言更加文明了,河水更加清澈了。奥运会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举办奥运会,全国人民是多么激动,为了庆祝奥运,全国人民掀起了奥运热,奥运圣火在世界各地进行了传递,传递到了温州,温州人民为了一睹奥运圣火风彩,为了与奥运同行,纷纷赶到温州体育馆。那一天,温州体育馆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韩美林为奥运设计了五个福娃,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合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每个娃娃都有一个好听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泥,五个子的读音组成颉音“北京欢迎你”,代表着美好的祝愿:繁荣、欢乐、激情、健康和好运。你知道吗?
为了奥运会的到来,我们已经等了几万个日日夜夜。一九九三九月二月二十三日,中国北京申办奥运落空,仅差一票落选,多少中国人为此而落泪。当我国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时,全中国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这是多么不容易呀!
这几年,中国在几届奥运会上—路高奏凯歌,长驱直入,势如破竹,成绩喜人年***入前三甲年,更上层楼,一鼓作气,将俄罗斯斩于马下,进攻势头直逼王牌老大美国。
让我们为奥运喝彩的同时,也为我们自己加油吧!让我们与奥运一起倒计时吧!奥运的成功,我们也会拥有更绚烂的蓝天!
被问到如何有这么多时间看书,冯立闭眼想了一会儿,“大概是有空就看吧,我很少拿出整块的时间来读,日常生活往往是见缝插针地阅读,再一个读得多了速度也会上去”。他的作息是“朝八晚十二”型,其实他并没有因为大量看书而耗费太多时间,甚至如某些猜测那样“不通世事”,他数了数,大学生应该体验的生活从打游戏到谈恋爱,从上课到做助教,从实践到旅行,一个不落全都体验过。
他的身上有很多打破人们通常设想的地方,满足着人们的好奇心,其中有一条就是人们对纸质书与电子书乐此不疲的优劣争论,在他这里似乎失去了意义。有的人可能就是喜欢“读书的感觉”吧,提到现在有些人对纸质书的执着,冯立不以为意,“有读书的感觉不等于有效率,读书这东西入门很重要”。
比起读书形式和读书心得,冯立更看重实在的内容和深入的思考。通过对各种学术著的阅读与思考,他写道“读书要读出不同的维度,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阅读的表层,简单阅读就去表扬或批驳某本书的优劣”,在用显眼的数字打头作标题的总结文章里,这样的思考和各个角度的点评才是主角,恍惚间有指点江山的气势。“读书多了写得多其实很容易,读得多了,写得不多但能给别人传递得更多才见功力”,冯立并不只单纯追求知识的输入,他觉得,大学给大家提供了很多知识,但“忽略了传授学习方法”,例如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读书写作。在最新一篇《1700本书阅读总结》里,冯立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如何阅读一本书》等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还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结果带到了他担任助教的.课堂上,让自己的学生读书评,练习写作。“说理工科学生不擅长写作,这完全是误解”,在冯立的眼中,不少理工科学生表现优秀,很有潜力,而他也露出一种为人师的喜悦,晃了晃头。
本书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分析财报,从如何把控风险,影响企业财务数据的因素以及什么样的公司是好公司,来普及投资和财报观察中诸多概念。
三张财务报表体现了两个纬度,第一个纬度,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构成的纬度可以预测,即是如果企业能省和能攒下去钱,它会是是个什么样子;第二个纬度,现金流量表可以让我们对企业做出风险
影响企业的财务数据的因素有,外部环境,企业战略定位和战略执行的能;
资产负债表的右边告诉我们,企业的钱从哪里来,哪些是***投入的,哪些是银行借的,哪些是欠银行和税务局的;
而投资过程中,我们关注的***权益它是资产减去负债,我们购买***权益也就意味着同时购买了这家公司的资产与负债,但是,资产与负债都有风险,资产是一种被高估的资产,而负债是一种被低估的风险;
资产与费用之间一个很大的共同之处,都是得花钱,今天的资产其实就是明天的费用;
增加资产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让企业发生一个新的交易;
利润表通常比现金流量表更重要,对未来有用的支出实际上是一个资产,通常,它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而和现金有关的支出则是一个费用,会出现再利润表上;
观察企业,还需观察企业的净现金流,它是企业经营,投资和融资这三者的总和,如果净的现金流为负的,意味着企业正在消耗它的现金存量,企业的资金量是相对吃紧的;
在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时,有大量的会计术语,重要的如,货币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资本公积,营业成本以及利润总额让,在本书有详细的阐述;
我们在
最后,以书中的金句结尾,“无论是什么行业的企业,无论它从事什么业务,无论它处在什么羊的发展阶段,都可以把它的经济活动抽象为一个过程,一个聪现金开始,转了一圈又回到现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经营、投资、融资活动始终在不断交替的地进行”。
冯立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每读完100本书,就要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从一个主题入手,或谈谈读书所得,或谈谈阅读技巧,最后还要为这100本书评选出一个前10名的最佳榜单。已是历史系博士二年级的他已经完成了第17个100本读书计划,仔细算一下,相当于一年读200多本书,平均三天读两本。这样的速度,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望尘莫及的,更别提长期的坚持了。
在想象中,这样一个读书大神不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还有可能有些“呆气”。然而在咖啡馆见面时,他与所有普通的清华同学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有些胖,笑眯眯的,若非要说有什么不同,大概是他身上有一种少见的自信,有点像老北京的侃爷,仿佛见惯一切随时都能说个不停。他几乎可以轻快流畅地回答所有抛出的问题,对人名非常敏感,对读书时间和数量有着精准的记忆,对陌生人的好奇也早有准备,唯独在提及女朋友的时候才从一个分享会的模式中走出来。“我和我女朋友就是在甘阳老师办的一个学术夏令营上认识的”,这是他第一次露出腼腆而放松的笑容,提醒着大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男生。
谈及读书的缘起,也似乎有些普通。只是觉得大学过了一年有些荒废,想看看能读多少书,冯立很轻松地说,没想到大四上学期就提前完成了三年读完300本书的目标,一读就停不下来了。
刘同老师:
您好,在给你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正在看你写的向着光亮那方,这本书是同事借给我的,现在我只看到一碗西红柿蛋汤这里。其实,给你写信的想法不是看到这才有,而是光打在你身后,就开始的。呵呵,应该不是就开始,应该说才开始。我之前已经在喜马拉雅上听完了 你的另一本书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我记不起书里究竟写了什么样的故事,我只记得,听过一章之后,就停不下来,然后碰见喜欢看书的人,都会给他们说,那本书写的很好。当时觉得很好,主要是因为故事很精彩,而又那么接近我们的生活,让很多我自己没办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感受,你都用语言表达了出来。而且表达的那么准确。对你有种感谢,更多是对你佩服。
其实,谁的青春不迷茫在书店和各大媒体上宣传时,我一点都不感兴趣,对于你本人,我也一无所知。即使有人跟我推荐,再我听完书名之后,也选择了遗忘。到现在为止,我依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和书。青春,对于每个人来说我想应该是不一样的,在现在媒体的影响下,青春被定格在了,肆无忌惮,无所畏惧,疯狂,无悔,早恋,勇敢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错了,等等。好像,只有这样做了,才算是有过青春。如果是这样,那么我真的没有青春。因为我的青春里,没有这样的记忆。可能也是因为这样,我的青春跟大众眼里的青春南辕北辙,再加上,仅看过的青春剧都是同样的话题,所以,关于青春的话题,我有些回避,也有些不上,总觉得千篇一律,没什么看头。我也知道,这只是我个人看法,可能有点像井底青蛙。但我也没有打算去改变。可是我为什么会看你其它的书,主要是因为你那本我的孤独,虽败犹荣。我对关于孤独的话题总是很感兴趣。
因为,我总觉得我是孤独的。我总想从书中找些能够不让自己孤独的方法。但再我读过的书中,我始终没有在书里找到具体的方法,甚至连解释孤独的字眼也没有找到。因为,我一看书,我就忘了我很孤独,书里的故事开始了,我就像穿越了一样,自己成为故事里的主人公,随着故事的高涨起伏,一会哭一会笑。而书里说的有些道理有些话,又会把我拉回现实,因为,这些道理,让我想起了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当时想不通的,现在想通了。当时不能语言表达出来的,现在这段话就刚刚好的表达了当时我的感受。等这些都想完之后,下一个故事又开始,就这样,一本书看完了,也忘记了寻找解决不孤独的`方法,从头回顾,更多的是,这本书给予自己感触,体会。和对这本书及作者的评价。最后,就会关于这个人的书,挨个会去看,直到看到自己不想看了为止。
写到这,我感觉我跑题了。因为,今天给你写信,另有目的,但绝不是以上所要表达的,本来想删掉重写,但想到这些也都是我最真实感受,所以没删。今天给你写信,我是有好多问题,想问你。但是,我也知道,你可能不能一一回答,不是我不相信你的能力,而是,我想。你即使回答了,也许那也只是你的答案,而不是我的。有的可能,你也根本回答不了。我知道最后是这样,可是,我还是想问,想看到你的答案。现在我就开始问了。闺蜜,到底怎样的关系才算的上是闺蜜?世界上有真正的闺蜜关系吗?像前段时间马伊和袁泉演的我的前半生里那样好的关系吗?我周围的人,也都跟我说她跟她的闺蜜怎样,怎样好?我看着,听着,当时都好羡慕。因为跟他们一比,我好像没有闺蜜,我的一个同学我自认为跟她关系很好,她也是这样认为的,我们互认为彼此是闺蜜,但是,又没有像马伊和袁泉那样为彼此考虑付出过,也没有像周围那些人,经常跟闺蜜逛街联系。
我们甚至不经常联系。只是,有事的时候,才联系,见面,偶尔打电话聊聊,而且聊着聊着,好像就不知道聊什么了,没有了共同话题。那时就好尴尬,赶紧把电话就挂了。我们这样算是闺蜜吗?我们之间越来越少的话题,我觉得还不如我跟同事关系。而且即使有事,好像第一个想起来的也都是跟自己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同事。可是,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同事,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总能发现和感觉到一两件,被出卖利用的阴影,所以我心里也不称之为闺蜜只是关系好的同事。我也经常看到和听到,他们所谓的闺蜜在背后互相之间起疑,猜测,埋怨。我不知道他们的那声闺蜜是怎样说出的,明明心里不认定,嘴上却还说彼此是闺蜜。看到他们那样,我对于所谓的闺蜜关系,开始怀疑,我想世界上应该没有所谓真正的闺蜜关系吧。一切再好的关系,是不是一旦牵扯到彼此的利益,都会坍塌。除了父母跟子女关系。还有,你认为,世界上陌生人跟陌生人之间哪种关系最好?我偶尔也写文章,其实也不是文章了,算是日记,可是我不是天天写,只是在我想写的时候才写。写的也基本都是我当时脑袋心里东西。当时,只是要把脑袋里,和心里的写出来,具体写的好不好无所谓,只要表达清楚自己感受就好。
可能也是找不到好闺蜜倾诉吧,所以,就都写出来,每次写完,都很满足,轻松,心情也会豁然好起来,似乎比对别人倾诉后感觉更好。我也会翻看之前写的,当再次看到自己写的东西时,还很欣慰,觉得写的还很不错,有点小小的成就感。跟你说这些,想要问什么呢?我这样算写作吗?我现在对于生活很满足,好像没有什么目标,如果有,就是想找个学校,好好学习下怎样写作,因为我想把我自己的一生写成故事记录下来。但是,到目前为止,即可以上好现在班,又可以去学校学习这些,我还没有找到平衡点。但是,我会努力,但我不知道我会不会成功?因为现实即骨感,又那么有诱惑力和无奈。关于你,我很想知道,你写的那些故事,都是发生在你的身上吗?你为什么记那么清楚?为什么可以记住那么多?我也经常觉得其它人把自己过往的事可以记的很清楚,可是,从我身上过往的事,我能记住的寥寥无几。为什么?刚才给你说,我偶尔写日记,可是,当我再次翻看时,其实,我只记得发生过,但已经记不清楚具体的细节,为什么你把细节却可以描述那么详细。对于现在出现的好多都市心灵鸡汤,你怎么看?问题好像太多了,就到这吧,如果再有想问的我想我还会再问吧!唉^有些遗憾,这段的提问,我好像没有表达清楚我想问的问题。就这样吧!
最后我想说,你的文字平淡而又感情深厚,你故事的影子里总是漂浮着一条忧郁丝带,这是我看过你的书后的感觉。不知其它的读者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
写信人:
时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