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传承大家谈作文(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文700字)

红色文化传承大家谈作文(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文700字)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03-01 10:32:38
红色文化传承大家谈作文(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作文700字)

红色文化传承大家谈作文【一】

当老师问起同学们什么是幸福时,大家给出的答案真是五花八门:有的说:“幸福就是身体健康,不生病。”有的说:“幸福就是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受到父母表扬!”还有的说:“大家一起玩耍嬉戏时我感到很幸福!”仔细想想,似乎他们说得都不错,每天身体都健健康康,没有疾病的困扰,自然也开心;在期末考了个好成绩,别人赞扬你时,心里肯定像喝了蜜似的.美滋滋的;在课间,我也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三五成群的同学们在广场玩游戏,绽开了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洒下一串串银铃般动听的笑声,如果玩累了,就坐在树阴下休息聊天。这时的校园处处充满了欢乐幸福的气氛… …

如果你要想知道我认为的幸福是什么,那么我觉得幸福其实是像雷锋叔叔那样,就算走遍世界,也会把关爱带到世界每个角落,只要是他涉足过的地方,必定会有被他帮助过的人,相信幸福一定会影子般地紧紧跟着他。幸福就是去尊重关爱他人,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要坚持确实不容易,如果你可以每天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拉起受伤的小伙伴、辅导成绩不太好的同学… …当他们真诚地向你致谢时,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幸福就是那么简单。

只要你抛下一切嫉妒、虚假、伤心、厌恶,放正心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时,你就会懂得:幸福其实一直陪伴在你的身旁,从未走远… …

红色文化传承大家谈作文【二】

奇怪的是,我们中心小学破天荒地发出防寒警告,允许学生和老师穿自己的大衣来学校。你可知道,我们学校从来都是很保守、对校服抓得很紧的呀!到底穿校服好不好呢?为此,我校一部分同学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讨论:“我觉得穿自己的衣服不太好。”

“好!”

“没错。”

“还是有点规定比较好。”

“校服一点也不好,特别是衬衫。”

“你认为穿自己的衣服好吗?”

“老说穿自己的衣服好,究竟有什么好却没有人说!!”

“我觉得穿自己的衣服也没什么特别好的。”

“校服特别小,穿起来不舒服。”

“穿自己的衣服很舒服。”

“校服都是整套的,而下身穿着校服,里面穿着校服,而外面却套了一件自己的衣服,感觉有点儿不伦不类!”

“我觉得有好有不好。”

“我也觉得校服不能保暖。”

“不过穿校服都有老师们的理由!”

“我认为好。”

“衬衫更不好,很麻烦!”

“你说好不好呀?”

“没有了学校的校风。”

总之,同学们的想法都有他们自己的理由。到底穿校服好不好呢?这还有待大家去发现,去了解,去观察,去解答。

红色文化传承大家谈作文【三】

远远飘来的粽香,像一根无形的线,把我从这儿带到了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景宁。在平日里,村庄是那么朴素、淡雅;而一旦到了端午,家家便洋溢着粽香。有香的、有辣的、有甜的,而外婆包的粽子,那准是最香的,也准是最入味儿的。

还记得,在数年前的那个端午,我兴奋地拎着一代粽叶,顺着香味一股脑儿地钻进了外婆家。外婆家烧的是柴火,那火光在锅底下一闪一闪的,显的这么机灵;外婆将木头锅盖一打开,一阵白雾便带着香味从锅里跳了出来,从窗缝里钻出去,飘散在大山中,它是多么淘气;而静静躺在锅里的小粽子,时不时打个哈欠,在沸水里翻个跟头……拉着棉绳,用手轻轻一提,一串的粽子鱼贯而出,静静地躺在盘子里,这个样子是多么讨人喜!

禁不住诱惑的`我,急匆匆地打开了粽叶,里面颗颗饱满的米粒,晶莹剔透,仿佛是个无瑕的小仙女。一口咬下去,里面的料不由自主地往外跑,我一下子便用小嘴封住了它们的“去路”。嘻嘻,这下你可逃不出去了吧!我洋洋得意地笑了起来,这一笑不要紧,可肉却“逃”了出来。我气急败坏地将粽子塞进碗里,可那闪着油光的粽子却似乎有着一颗让人同情的心,我只好小心翼翼地将粽子重新捧了回来……

“熊宝,来和外婆一起包粽子吧!”妈妈亲切地叫我,“你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我急忙赶了过去,在外婆的身边坐了下来,抓起一片粽叶,急急忙忙地倒进了锥形的粽叶里。可问题来了:肉只能放两块,而蛋黄却放不进了,这该怎么办?外婆看见我急出了汗,便把两只布满老茧与皱纹的手搭在了我的小手上。她的嘴角挂着微笑,手把手地教我包又好吃又美观的粽子。渐渐地,我包的粽子越来越上手,最后的粽子与妈妈的也不相上下了!就这样,我、外婆与妈妈三人就在端午节包着一个个粽子,而在这粽子里的是屈原的一颗爱国之心。

外婆在我的欢笑声中将我的那一串小粽子放进了锅里。隐约,我也仿佛闻到了一丝粽香。一转头,竟是妈妈那充满着幸福的微笑。

许久,粽子熟了,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从锅里拎起了我的那串粽子,我看到的不是圆圆的粽子,竟是——妈妈和外婆对我的爱……

那一天,我得到了的不仅仅是做粽子的传承,更是一个爱的传承。

红色文化传承大家谈作文【四】

这位一生刚正不阿、怀才不遇的大诗人,身体每况愈下。他已知自己的时日无多,就把年仅十四岁的朱熹托付给崇安五夫好友刘子羽,又请五夫的刘子羽、刘勉之、胡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父亲撒手人寰,十四岁的朱熹强忍少年丧父之痛,扶持着母亲和妹妹前往五夫,开始新的生活。次年,朱熹葬父于崇安五夫里之西塔山,再葬寂历山。

朱熹幼年时,其父仕途坎坷,一家人漂流于尤溪、建瓯、政和之间。期间,朱熹常随父亲到政和铁山祭扫祖父祖母墓,留宿于父亲创办的云根书院,讲授理学,或数月,或半年。云根书院、韦斋书室对朱熹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薰陶作用。朱松临终时还谆谆教导:汝勿忘父,祖之学志也。

很多人感叹于朱子没有在他的孕育地留下墨宝,但是我们还是从一些历史资料中找到一些朱熹当年在政和写下的文字,窥见了少年朱熹的雄心壮志和对政和的情感。

《十月朔旦怀先陇作》诗是少年朱熹在政和祭扫祖坟时,留宿护国寺时写下的。诗末四句写道:“封茔谅久安,千里一歔欷。持身慕前烈,衔训倘在斯。”表达了少年朱熹奋发勤学的壮志。

“踏破千林黄叶堆,林间台殿灪崔嵬,谷泉喷薄秋逾响,山势空濛画中垂,一壑秖令藏胜槩,三生畴昔记曾来,解衣正作留连计,未许山灵便即回。”这首《瑞岩诗》诗就是朱熹游览政和锦屏、洞宫等地后所作,诗中对政和迤逦的风光充满了无限感情。

朱熹留给政和的远远不止于这些文字,政和的山山水水留下他的款款足迹,政和的历史文化积淀他的理学渊源。为了祭祀朱文公,明嘉靖时知县俞时歆建“朱子祠”,安设朱子牌位于云根书院,明、清时期多次修缮重建。风雨岁月,故址无存,但是朱子文化却在这里深深的扎根,如政和县政府后朱松当年所植大樟树,枝繁叶茂,葱葱茏茏。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